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7 毫秒
1.
生态环境评价是目前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主要包括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评价两个方面。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年来在这两个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是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的动态模型、提高生态环境的评价手段、完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生态环境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建平  李凤霞 《气象科技》2007,35(2):227-231
生态环境评价是目前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主要包括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评价两个方面。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年来在这两个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是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的动态模型,提高生态环境的评价手段,完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评价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3.
介绍深生态学的思想来源及基本观点。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生态战略与深生态学的“作为整体的大自然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共同体”观点是一致的。从气象对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估,国家重大工程的生态影响评估及气象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给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是深生态学在中国气象事业生态建设战略的具体体现,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丽  黄淑娥  李迎春  贺志明 《气象》2005,31(1):23-28
以江西省贵溪市为研究区域,从生态学和环境科学观点出发,在3S技术支持下,应用20m分辨率的中巴资源卫星遥感资料、1:100000数字化地理数据和GPS抽样调查数据,结合常规调查统计法,选择与区域生态环境有关的因子(如气候、水资源、土地利用、植被、水土流失)以及部分人类活动和经济因素(污染物排放、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空间尺度以研究区域平均水平取值,时间尺度截止到2000年。该体系通过专家定权法和中间截取求平均值方法进行权值估计,应用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对2000年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2000年生态环境质量达Ⅱ级标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较好水平,主要表现在森林覆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达61.0%;人均耕地面积及产量水平分别为0.06hm^2/人和8025kg/hm^2,处全省中上水平;水土流失面积达61974hm^2,且治理效果好;生物多样性受到一定保护;GDP居全省前列,为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目前该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质为国家Ⅲ级标准,应通过综合治理进一步提高标准;为较多气象灾害发生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导致土壤侵蚀的隐患较大。  相似文献   

5.
城镇聚落人工生态环境是生态环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通过选取评价因子和权重,确定了青海省城镇聚落人工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得出青海省各城镇生态环境的质量评分:省会城市西宁市生态环境质量最优,生态环境质量总分值为7.21。州地市级城镇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格尔木市、德令哈市、西海镇、平安镇、隆务镇、恰卜恰镇、结古镇和大武镇。  相似文献   

6.
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报告表明,全球变暖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气候变化的总体效应为弊大于利;人类必须通过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的负面效应.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要素如何变化,相关生态现象与生态过程机制如何,生态问题及其机制如何,均需要全面监测及综合评价才可能通过构建模型、建立基准进行风险预警.这也是目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及维护生态稳定性的客观需要.生态要素影响并制约着区域气候特征,而特定气候也不同程度地反馈于生态过程,产生不同的生态效果,这些问题的本质就是生态气象耦合关系问题.生态气象就是在生态学及气象学交叉与融合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学科,并结合相关学科及遥感等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学科内涵.未来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及预警将全面展开,生态科学研究与气象业务服务也将紧密融合,生态气象评估方法趋于规范化与标准化,"互联网+"理念将促进"生态物联网"与生态气象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本研究对于美丽中国及生态文明建设(ECC)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分析了西部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其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西部存在四大问题,即工业化所带来的污染、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对西部以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将经济、技术、法律和政策手段相结合,采取有力措施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如加强对西部地区气候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和评估;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对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和做法采取鼓励和补偿政策;加快和完善生态立法等。  相似文献   

8.
基于3S技术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气象观测规范(试行)》、《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规范(试行)》、《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等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基于3S技术,利用CBERS和EOS/MODIS卫星数据结合前期相关专业调查成果和数据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研究并构建了一整套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指数,如湿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灾害指数、生物丰度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等。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生态质量气象监测模型与评价标准以及生态环境综合监测模型与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9.
在对内陆干旱区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环境的近期变化及其成因、生态环境系统与气候系统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关系等综合分析和评估基础上,提炼气象与生态环境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内陆干旱区气象部门拓展生态环境领域的设计原则、基本内容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分区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生态环境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基础工作。本就影响青海省各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子及其权重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确定了各生态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得出青海省各生态区的生态质量评分值,结论是:青海省境内分为5个生态环境区,其中环青海湖湿地农、牧结合生态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分为6.17,为全省最优;青南高原高寒草甸、草原牧业生态区为5.76;东部岭谷农、林、牧生态区为5068;祁连山地林、草、冰、裸牧业生态区为5.52;柴达木盆地荒漠绿州牧、农生态区为5.46,依次表现为生态环境质量良好、一般、较差、最差。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研分析得出江苏省气象部门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业务涉及的领域主要是: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五个主要方面。规划布5个农业生态监测站、4个林业生态监测站、5个湿地生态监测站、13个城市生态监测站、5个海洋生态监测站。对土壤状态、城市生态环境等七大类生态指标进行监测,向政府等有关部门提供土壤水分及城市生态气候监测和遥感监测信息等8大类几十种生态气象服务产品。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峡库区气候特征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三峡电站修建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生态环境恶化。怎样充分利用气候资料,发展生态经济,是本文研究的核心。本文主要根据三峡库区的地理环境,利用气候资源,整治生态环境,提出构造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建立青海省河流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基本结构框架及其评价方法。以青海省13个主要流域和水系为评价单元,建立了科学、系统、具可操作性的流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的权值和相对的分级标准,选取了评价方法,通过综合判定,得出青海省主要河流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分。为青海省流域生态环境现状的准确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对青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三江源生态环境监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王江山  李海红  许正旭 《气象》2003,29(11):49-51
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主要由遍布全省各典型生态系统区的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卫星遥感信息接收处理系统,信息收集、处理、模拟、评价系统,综合信息服务与反馈等部分组成。建立环境监测系统的目的是对青海省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监测和评估,及时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公众提供准确、全面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于2003年5月1日开始业务运行,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5.
环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青海湖地区生态变化引起世人关注,本从环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入手,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引起青海湖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提出改善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而严峻的现实问题。本文概述了我国、特别是吉林省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分析耕地、草地、森林资源减少、质量下降和“三化”等现象的现状及其趋势;从社会学、哲学和资源与生态学观点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理论与实践上提出保护与更新资源、防止生态恶化,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强调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尊重客观规律、建立健全法规和管理政策,更新观念,加大投入、加强教育、增强生态意识和克服短期行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针对我省西部生态建设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甘肃中部地区是全国经济贫困、自然条件很差的地区之一,林草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科学地利用当地气候资源,造林育草,对中部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村经济的振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由于观测站点稀少,直接获得制约林草成活生长的生态学指标很困难。我们在现  相似文献   

18.
在前期对南疆内陆极干旱区生态环境基本态势、近期变化与成因分析的工作基础上,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建设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认识和应对分析,指出气象科技、气象工作在生态环境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工作空间。  相似文献   

19.
新疆的生态安全已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作者依据近年几次考察和资料信息分析,分析了新疆生态环境近期变化的主要特点和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强调指出新疆气候“暖湿”变化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新疆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状态,对此不能盲目乐观,只能因势利导,抓住有利时机加大修复生态环境的力度。文中提出了五项加强新疆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和建设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毛留喜  李朝生  侯英雨  钱拴  唐世浩 《气象》2006,32(11):105-112
为了对2006年上半年全国生态环境进行以气象条件为主要驱动因子的监测与评估,研究创建了基于植被第一性生产力(NPP)估算的生态气象监测与评估指数(EMI)模型。通过计算生态气象指数、划分生态气象等级,进行生态气象监测与评估。2006年上半年全国大部地区生态气象条件较差,平均生态气象优劣评价指数仅为-30;生态气象等级好、中、差的比例大约为2:45:53。对我国生态及生产起重要作用的林地、草灌、农田的生态气象等级在中等以上的面积较2005年上半年显著减少。1—6月平均生态气象指数在逐月降低,虽处于正常等级范围之内,但5、6月份处于临界状态已接近较差等级。其主要原因是持续干旱和低温冷害的影响,多起森林与草原火灾和大范围高频度的沙尘天气与生态状况互为因果。所构建的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模型,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科技含量,也有较好的时空分辨能力,可以进行生态气象定量监测和评价,监测与评估结果科学、客观、合理,能够反映气象条件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