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优化辽宁省海水养殖业的产业结构,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在分析辽宁省围海养殖现状的基础上,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2个方面论证围海养殖的用海效益,并对退出机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围海养殖规模较大,已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计算投入产出比,围海养殖的生态效益较低;以围海养殖海参为例,通过分析其单位产量、单位产值和养殖面积,综合考虑产业贡献和养殖方式对比的情况,围海养殖的经济效益降低;由于用海效益总体较低,围海养殖的逐步退出势在必行,应采取清退或清除的方式,针对不同类别科学建立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2.
以莱州湾为例,基于GIS和地理空间模拟框架,结合海洋生态红线区分布,建立了海域使用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潜在压力评估模型,空间量化评估多种海域使用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多种海域使用活动的潜在压力总体呈近岸高于远岸、湾顶>东部>西部的分布特征;压力高值区集中于距岸10 km以内海域和5 m水深以内海域;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自然保护区及重要河口生态系统等类型的海洋生态红线区受到开放式养殖、围海养殖、盐业用海活动的压力较大,需要对其进行重点监控。研究揭示了莱州湾海域使用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潜在压力的空间分布格局,为海洋生态红线落地实施和海域使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保护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实现海洋渔业的绿色发展,文章梳理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我国近海海水养殖产量同比略有提高,海洋捕捞产量同比略有降低;2008—2017年养殖空间有所优化,以筏式养殖和底播养殖为主,深水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的产量显著提高,海洋捕捞以拖网捕捞为主;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存在海水养殖能力与养殖面积不相称、养殖空间日趋萎缩和超负荷、养殖低效以及海洋捕捞能力不均和强度较高等问题,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污染海水环境、占用生态空间和破坏渔业资源等不利影响,亟须完善海洋生态补偿制度、促进渔业资源恢复和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4.
海洋生态损失补偿指用海者履行海洋生态环境资源有偿使用责任,对因开发利用海洋造成的海洋生物资源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进行的资金补偿。文章介绍了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过程,梳理了山东省海洋生态补偿新旧标准的演变过程,对山东省海洋生态补偿标准的实施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山东省海洋生态补偿资金征收的经济效率。结果表明,按照旧标准,只考虑对海洋生物资源损失的补偿,每公顷用海所缴纳的生态补偿资金为8.143 3万元;按照新标准,考虑对经济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损失的补偿,每公顷用海应缴纳的生态补偿资金为12.043 9万元,比旧标准提高了48%。补偿标准提高,虽然增加了企业的用海成本,但还只是补偿了企业用海所造成生态损失的1/4左右,还有3/4的生态损失没有要求企业补偿,需要国家财政增加生态修复投入。山东用海生态损失补偿政策的实施,很好地发挥了环境经济政策的效果;企业主动缩减围填海等用海面积,采用环境友好的用海方式,既节约了企业用海成本,又减轻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耗。在全国推广山东的开发用海生态补偿制度和标准,可以有效地引导企业理性用海、集约高效用海,助力海洋产业绿色转型,体现生态文明入宪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学、合理地确定海洋生态补偿标准是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与难点,机会成本法是现今被普遍认可、较为理想的核算生态补偿标准的常用方法之一。文章在借鉴国内外机会成本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海洋资源机会成本的基本内涵、特性及其具体核算模型,并以庄河青堆子湾大型海水养殖场为例,尝试应用该方法为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围海养殖工程最低生态补偿标准提供可借鉴的技术方法与研究经验。  相似文献   

6.
9810号台风影响期间厦门湾海水化学要素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热带风暴是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由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等工作的需要,加之海洋科学观测技术手段的进步,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致力于热带风暴对近海水文气象、海岸港湾工程建设、水体热交换、海洋生态等方面的影响.台风风场导致海水水体强烈运动,加之其所伴随的暴雨、风暴潮将会极大地加速近岸浅水海域陆-海,河-海,海-空,海水-海底沉积物等界面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引起海水水化学要素在短期内急剧变化,进而影响海水水质状况以及海洋生物过程,海水养殖和其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海洋信息》2021,36(1)
围海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海水养殖方式,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我国近海生态环境、海上交通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动态监测围海养殖区,对于高效开发利用沿海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以及掌握海洋灾害承灾体信息意义重大。文章以湛江市北莉岛为研究区,基于2019年6月22日高分一号卫星影像和10月29日资源三号02星影像,使用支持向量机自动分类算法对研究区内正在养殖的围海养殖区范围进行监测与分析。2019年6月和10月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围海养殖区提取正确识别率分别为94.47%和92.98%,面积分别为266.67 ha和271.70 ha。总体而言,研究区两个时相正在养殖中的围海养殖区范围变化很小。但本研究能较好地区分和监测正在养殖的池塘和干涸池塘,为海域使用精细化管理、渔业估产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为更加清晰和客观地认知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情况,促进海洋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渔业经济发展,文章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背景,以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为主要内容,从供给规模、产业结构、地区分布、品种结构和生产方式5个方面,梳理我国海洋渔业的供给和结构;分析我国海洋渔业供给侧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海洋生态环境破坏和渔业资源衰退、海洋捕捞过度以及海水养殖效率、方式和品种结构不合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海洋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发展远洋渔业;转变养殖发展方式,优化养殖品种结构。  相似文献   

9.
为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围填海和自然岸线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建设,切实解决我国围填海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文章基于2002—2018年全国围填海和自然岸线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围填海和自然岸线生态环境监管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达标形势严峻;违规审批、处罚不力和监管不到位等导致大量围填海闲置以及自然岸线受损严重等问题;法律层面的滞后是造成监管不足的因素之一,建议尽快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工作,从强化围填海事前审查、完善围填海事中事后监管、加强自然岸线监管保护、提高围填海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强化地方监管责任5个方面完善法律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随着海洋开发活动的不断加剧,各海洋开发类型综合效益的评估与分析对维持海洋社会经济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不同海洋开发活动带来不同的社会、经济效益,也产生了海洋资源的损耗,影响了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根据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活动特点,筛选出江苏海岸带资源开发中常见的4种典型的开发利用类型,选取了能够突出反映海洋开发活动综合效益的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资源损耗指标、环境成本指标构建海洋开发类型综合效益评估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组合权重,运用综合效益指数评价模型分别计算了单一指标效益值、准则层效益值、各研究案例效益值、各用海类型效益值并对以上研究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探求各用海类型综合效益评估值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发现4种海洋开发类型的综合效益评估值均介于0.4~0.6之间,处于一般的综合效益状态,综合效益从高到底依次排序:临港工业用海类型为0.551 3、海上风电用海类型为0.492 4、排污倾倒用海类型为0.441、围海养殖用海类型为0.434 3。海洋开发类型综合效益的评估对及时调整海洋开发对策,缓和海洋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的矛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