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天文台在利用全球激光测距资料估算ERP中引入了二级复弧法。 本文详细介绍了估算ERP中的二级复弧法。该方法即提高了ERP的精度,又节省了计算机物CPU时间,在估算ERP中,二级复弧法使解得的ERP序列变化平滑;由于类阻力参数,光压系数与ERP一起求解, 所以节省了解类阻力参数及光压系数的时间,复弧法是一个可以在卫星动力测地研究中推广的方法,上海天文台利用二级弧法估算了地球自转参数ERP(SHA)87L01和EOP(SHA)88L01。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AR谱估计的Marple算法对1983年9月-1987年9月的地球自转序列ERP(SHA)87L01和ERP(SCR)88L01中的极位置序列(xp,yp)SHA和(xp,yp)CSR进行了谱分析,其结果如表。以上结果表明两个极位置序列除了强德勒项和周年项外均没有发现其他周期项。(两序列的强德勒项的周期和振幅基本相同,周年项的周期和振幅稍有差别)。本文还对这两个极位置序列的测定精度进行了外符栓核,结果表明两序列的外符精度对xp为2.0mas,对yp为2.1mas。  相似文献   

3.
本发表了在重新归算国际时间局(BIH)1962-1982年间地球自转参数(ERP)时所得的五天一值的纬度公共Z项序列(1962年1月5日--1981年12月31日)。该公共Z项序列的精度显优于以同类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采用国际时间局(BIH)和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提供的日长变化序列(LOD)和美国气象中心(NMC)及日本气象厅(JMA)推导出的大气角动量(AAM)来重新检测固体地球和大气之间的季节性差异。从4种滤波序列中发现由AAM推出的LODatm周年变化高于观测的LOD约17%,而LOD的半年振幅变化超出LODatm的约30%。本还讨论了几种因素,例如洋流中季节性变化,气象中的系统误差,平流层风的贡献,核的惯量矩作用,空气质量的重新分布补尝及其他未知的激发源来解释它们之间不平衡,今后10年,在研究角动量不平衡中,将用固体地球-大气-海洋动力学系统来代替简单的固体地球--大气的两体动力学系统。海洋对这季节性不平衡可能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本通过分析1996.0至1990.0年期间分布于太平洋海域的88个验潮站所观测到的海平面变化(SLC)资料序列,以及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的日长变化(△LOD)资料序列,初步研究了海平面变化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实测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年限时间尺度上,日长变化与东太平洋赤道带区域的海平面变化成正相关,而与西太平洋区域的海平面变化成负相关。根据海平面变化具有位相超前的现象,证实海平面的变化可能对地球自转速率产生激发贡献。近30年的资料分析表明,太平洋的平均海平面正以每年1.8毫米的速率上升。通过本研究工作使我们认识到海平面变化的观测数据是深入革球自转研究的一种重要资料源。  相似文献   

6.
本探讨了1900-1986年间全球大地震和ERP之间的相关性。利用震中位置和震源参数,按Dahlen公式计算了由地震引起的地球惯性张量变化,结果表明单个地震对日长和极移变化的影响要比经典仪器测定的ERP水平小两个量级,空间技术能够获得高精度的ERP,使得有可能用来进行ERP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廖德春  黄乘利 《天文学报》1996,37(3):303-312
本文用JMA大气角动量序列计算了对极移和日长变化的激发量(m'1、m'2和m'3),并分三个频段与天文观测得到的地球自转参数序列(m1、m2和m3)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钱德勒和季节性频段上,大气运动确实是固体地球自转变化的主要激发源.  相似文献   

8.
地球物理现象和太阳活动中的高频振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震年 《天文学报》1995,36(1):65-72
本文用几种谱分析方法了从1976年7月-1992年9月期间的地球物理资料(日长变化,大气角动量)和太阳活动及1976年7月-1987年12月的日冕指数。结果证实所有序列中呈现出40-60天的振荡,同时也表明:它们的振幅和周期是随时间变化的。本文研究了谱结构的时空分布和讨论地球物理象与太阳活动之间的可能联系。  相似文献   

9.
地球自转变化非潮汐项的冰期后地壳反弹解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志根 《天文学报》1996,37(3):313-319
本文采用地球上四个最大的冰帽参数,计算了冰帽的融化对地球转动惯量的影响.根据冰期后地壳反弹理论,由现代天体测量空间技术观测资料分析得到的地球自转变化非潮汐项,估计给出了基于1066B地球模型的下地幔粘性系数为1.35×10(22)≥V(LM)≤1.91×10(22)Pas.结果表明,用冰期后的地壳反弹理论和上述的地球下地幔粘性系数基本可以解释现代空间技术观测得到的地球自转变化中的非潮汐项.  相似文献   

10.
大气对地球自转参数(ERP)的高频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伯全  郑大伟 《天文学报》1996,37(2):113-123
本文采用1983—1992年期间由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观测和归算的地球自转参数(ERP)序列,以及由全球气象资料归算的大气角动量(AAM)序列,分析和研究了大气对地球自转参数的日长变化(LOD)和极移(x和y)在一个月时间尺度以内的高频激发作用,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大气对LOD分量高频潮汐的估计值存在着影响,但是,潮汐形变参数k/c随时间和频率的变化却是受非大气因素的扰动引起的.2.大气可以解释30天以下LOD非潮汐的大部分变化.3.极移分量30天以内的高频变化也主要由大气激发.x分量与大气的相关性要强于y分量,而且更为稳定,主要表现为平均时间尺度约为27天的波动,大气对这个波动的贡献可达70%.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测定的均匀极坐标序列及日本气象局(JMA)提供的大气激发函数赤道分量而求得的激发极移序列来研究它们的半年振荡变化。两种序列进行了比较,相关估计给出x相对于m1的相关系数为0.69,y相对于m2的相关系数为0.52。因此,我们认为大气质量角动量赤道分量对极移半年项有一部分贡献。这些影响表现在x轴方向稍强于y轴方向。结果表明:观测极移和激发极移的半年振荡的周期及振幅都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12.
DE303/LE303星历表在激光测月资料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利用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星历磁带DE303,在计算机内存在中创建DE303/LE303星历表和月球天平动LLB303文件的过程,并应用这一最新历表处理了1987年10月至1990年12月的全球4个测月站的观测资料,求得了UT0-UTC序列SHA90M01。同时,对不同历表解逄的UT0-UTC结果也作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采用DE303/LE303星历表LLB303天平动历表照片得到的UT0-UTC序列的外部精度略好于用DE200/LE200星历表及LLB200天平动历表归算所得结果序列的外部精度。  相似文献   

13.
章动与极移 地球的自转实质上是地球作为一个天体绕质心作“定点转动”,地球又与它的卫星月球一起绕太阳公转,绕地月的共同质心作旋转运动。因为地一月系统的质心在地球本体内,故使地球自转轴的方向既在空间变化,又在地球的本体内变化;空间变化表现为“章动”和“岁差”;本体变化表现为地极的迁移(如周年极移、钱德勒摆动等)。举例来说,  相似文献   

14.
吴斌  彭碧波 《天文学报》1999,40(4):360-363
用高精度的日长资料和由人卫激光测距(SLR) 解算出的地球引力场系数J2 的变化序列ΔJ2 ,证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迁移对日长10 年尺度变化贡献仅占日长10 年尺度变化的4 % ,可以忽略;认为10 年尺度变化主要来源于地球各圈层的内力矩或相对角动量部分,其优点是可以不顾及地球各圈层物质迁移复杂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用地球自转的历史观测资料反演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近代天和气象观测技术所测得的资料证实了,固体地球自转的速率变化与大气角动量之间,在几年以下的时间尺度上是非常符合的。 因此,本作首先探讨际用历史上的地球自转观测资料序列作为表征大气环流的一种数据的可能性,用多级数字滤波方法反演了过去近三个世纪的大气年际变化过程,并揭示了历史上大气活动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6.
基于VLBI资料的ERP高频变化求解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测与测地VLBI资料分析软件CALC/SOLVE中,对地球自转参数(ERP)高频变化的解算采用了附加约束的连续分段线性拟合方法,即要求在两个历元节点之间ERP变化率小于某事先约定值,并要求ERP在历元节点上连续.实测资料分析表明,当资料点密度较低时,引入约束条件和要求连续均有助于提高解的稳定性,但也人为降低了解的客观性,使各历元节点ERP解算结果之间相关.为此,基于CALC/SOLVE的用户偏导功能,实现了ERP高频变化的直接求解模块,不附加约束,也不要求连续.实测资料分析表明对ERP高频变化的直接求解模式更为可取.对于长时段VLBI资料的ERP高频变化求解,需要考虑岁差和章动模型偏差(天极偏移)的影响,编写相应的求解模块,并成功实现了1979至2003年长时段ERP高频变化求解.比较表明,在考虑了岁差章动模型偏差的影响时能够显著提高解的精度.为此,在基于VLBI资料解算ERP高频变化时,建议采用直接求解模式,并考虑岁差章动模型偏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工作对我国六架经典仪器1986-1991年的时纬观测进行分析,得到它们相对于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系统的“O-C”序列;由“O-C”序列研究它们的周年和半年变化特点并用它们的剩余误差研究了“异常”变化与台站附近发生的地震之间的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18.
按照目前的国际规范, 高精度GNSS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轨道产品一般以天为周期进行发布, 提供给用户使用. 连续使用多天的产品存在不同天间的跳变问题. 利用德国地学研究中心(GFZ)、欧洲定轨中心(COD)、欧空局(ESA)、美国喷气试验室(JPL)以及上海天文台(SHA)共5个GNSS分析中心2013---2017年的轨道产品, 分析了轨道跳变的特性. 计算结果表明: GFZ、COD、ESA、SHA和JPL的3维轨道跳变平均分别为7.79cm、1.51cm、7.77cm、11.75cm和2.51cm. 轨道跳变序列的周期特性分析表明: 序列存在90d、120d、340d左右的显著周期项, 对应于海潮对地球自转的影响, 其振幅为数毫米至1cm左右. 表明精密轨道确定需要进一步精化该项模型; GPS的跳变序列还存在与卫星星座相关的175d和352d左右的交点年显著周期项. 此外, 针对COD产品外推轨道的分析, 验证了地球反照辐射压和太阳光压模型等动力学模型对轨道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地球自转、大气角动量和太阳活动的30—60天波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分析了十三年的日长变化、大气角动量和太阳黑子相对数资料,研究了这三种资料序列中30-60天波动过程,用统计分析和检验方法证实这种波动过程在时间尺度上具有随机游动的特性,定量分析表明,在此时间尺度上,大气环流中带风的作用对日长变化的贡献约为87%。如果太阳活动对地球自转中30-60天波动存在激发作用,其作用过程不能完全证明是直接通过大气影响地球自转的。可能存在其他媒介,如通过海洋再作用于大气和固体地球。  相似文献   

20.
厄尔尼诺与太阳活动的50d振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志安  林巧 《天文学报》1996,37(4):443-448
本文分析研究了1981—1994年太阳辐射流量(2800MHz)、太阳黑子相对数、大气角动量和地球自转日长变化序列的50d振荡.振荡周期的变化范围从40d至60d,它们的变化规律极其相似。1981年-1994年期间发生的3次厄尔尼诺均出现在太阳活动的50d振荡周期的谷值时期.这说明太阳活动的50d振荡可能是引起厄尔尼诺事件的一种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