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应用动力学方程建立四川内江市水稻的生长模型,通过FORCAL和MATLAB对方程参数拟合,并进行数值分析和定性分析,为水稻产量预报和气温对水稻生物量的影响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在传统的一维能量模型基础上,将水稻对外界能量的摄取能力与水稻生长季中的气温变化规律联系起来,得到水稻的生长曲线x(t),并通过相平面轨迹得到x—T曲线,定性分析水稻的临界气温和最快生长率出现时间。通过低温对水稻分蘖期和高温对生殖生长期影响的比较,得出如下结论:水稻后期受高温影响比前期受低温影响严重。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3年4—10月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地区4个不同海拔高度试验点水稻盆栽和跨海拔搬运试验资料,分析了海拔高度变化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及光合作用特征,确定粳稻和籼稻生长最大差异的临界海拔高度,结合同步气象观测数据确定云南地区粳稻和籼稻拔节期、开花结实期及乳熟期的低温冷害指标.结果表明:由海拔高度变化造成温度的变化对云南地区粳稻和籼稻生长指标及光合作用特征均具有较大影响,粳稻受影响更显著;籼稻生长最大差异临界海拔高度为1500—1800 m,粳稻生长最大差异临界海拔高度为1800—2100 m;在云南地区水稻拔节期,籼稻低温冷害成灾指标为19.6℃,粳稻低温冷害成灾指标为17.2℃;在水稻开花结实期,籼稻低温冷害成灾指标为20.5℃,粳稻低温冷害成灾指标为18.1℃;在水稻乳熟期,籼稻低温冷害成灾指标为19.1℃,粳稻低温冷害成灾指标为16.7℃.  相似文献   

3.
极端气温事件对安徽省农业生产的动态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付伟  许信旺  司红君  刘蕾  朱琦 《气象科学》2014,34(4):443-449
用安徽省17个城市逐日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数据,采用百分位法计算了1988—2010年安徽省年际极端气温事件,并以计量经济学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为基础,将极端气温事件作为一个因子与农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机械总动力构建了新的经济-极端气温事件模型。进一步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定量分析了极端气温事件对安徽省农业生产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极端高温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总体为负向,并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而极端低温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初期为正向,后期逐渐转为负向。极端高温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较高,可达0.033%,极端低温事件次之。模型内引起农业生产变化的各因子中,极端高温事件的贡献比例可达25.3%,是重要的影响因子;极端低温事件的贡献比例最高为10.9%,也是比较主要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估2022年贵州省气象条件对主要粮油作物的影响,该文利用84个观测站的气温、降水、日照3个气象要素的变化特点,结合作物生物学特性及生育期,并与历史同期气象条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夏收粮油作物播种以来气象条件利大于弊:油菜播期受干旱影响推迟,但生长后期气象条件好于前期,尤其是油菜产量形成关键期光温水匹配较好,利于产量形成及成熟收获。(2)秋粮作物生长期内农业气象条件利弊相当:玉米、水稻等秋收粮食生长季光热条件优良,降水分布不均,水稻生长期前期气象条件好于后期,后期夏伏旱和高温灾害偏重发生,影响总体粒重水平;玉米灌浆期大部地区光温条件优良,利于粒重的形成,收获期晴热少雨利于收晒。因此2022年贵州省粮油作物生长期内气象条件利弊相当,属于正常气候年景。  相似文献   

5.
盆地近几十年水稻气象产量与气湿关系的定量分析表明:春秋季低温对水稻产量有显著影响,春季3月中旬至4月上旬,气温与产量为正效应;3月中旬的低温及盆南稳定通过12℃日期与产量关系最大,秋季气温与晚稻产量亦为正效应,22℃结束期及小于20℃的低温时段与晚稻产量相关紧密。文中揭示的有关数据,可作为评估低温对盆地水稻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县地处低纬高原,冬季不冷,夏季不热。但从水稻生长过程的气温变化情况来看,却经历了由低温到高温和由高温到低温的两个不同阶段。按照过去的生产方式,采取露天育秧要躲过春季低温烂秧天  相似文献   

7.
应用MODIS数据对2000—2009年植被变化情况及其与气温、降水量进行相关分析。2007年年均气温最高,降水最少,NDVI最大值和生长季平均值最低;在降水量最大的2003年NDVI最大值和生长季平均值最高。全生长季中气温和降水量与NDVI值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相对于气温、降水量对NDVI值影响更大;前一个月的气温和降水量对NDVI值的影响最大,植被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具有时滞性。  相似文献   

8.
一维积云模式初始参数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省人工增雨指挥系统在预报积云降水和评估增雨效果中曾采用一维时变积云模式。关于该模式初始场的确定 ,考虑到不同天气类型对模式初始参数的影响 ,并采用了以确定敏感参数为主 ,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参数为辅的方法。经分类调试 ,证明了一维模式初始场确实与天气类型有关 ,并得到旱期降水预报率大于 75%和可预报积云云顶高度的结果。通过对模拟云和实测云高度的线性回归分析 ,以及经拟合敏感参数初始扰动温度与平均地面最高气温 ,均存在较好的相关。  相似文献   

9.
叶更新  宋玉明 《气象科学》2010,30(1):99-105
利用通化市所属5个气象站1954—2006年日平均温度组成的区域平均时间序列资料、季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短期气温的剧烈变化(本文称之为寒潮和气温骤升)与后期季温度异常的关系,结果发现,冬季短期气温的剧烈变化与后期春、夏季气温距平存在联系,表现在一些特定的寒潮(或气温骤升)爆发日期段总是与后期季的高或低温相对应。在一定的年代背景下,一些日期段还与极端季温度距平存在明显的联系。与后期气温异常联系明显的寒潮爆发、气温骤升日期段存在着周期性,与春季低温对应明显的寒潮爆发日期有5 d的时间间隔;与春季低温对应明显的气温骤升的日期存在着9~11 d的周期,且随着日期的变化,爆发日期之间的间隔有规律的延长和缩短。一些寒潮爆发和气温骤升日期与东北夏季低温冷害存在明显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和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两个生长季沈阳和喀左地区日光温室的小气候观测数据,基于日光温室番茄实际低温冻害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构建日温差指数,确定辽宁地区日光温室番茄果实膨大期低温冻害的指标,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日光温室温度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内持续低温、寡照及高湿综合作用造成了番茄低温冻害的发生。在日光温室内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日光温室外出现阴雨雪天气,且寡照天气持续3d,日光温室内最高气温小于10℃,最低气温小于5℃,且5℃以下低温持续时间达15h以上时,将出现低温冻害。利用日光温室内外逐时气温数据建立温室内逐时气温预报模型,18时至翌日08时逐时气温≤3℃误差的预报准确率达86%以上。因此,利用确定的日光温室内番茄低温冻害指标和建立的日光温室内逐时气温预报模型,可实现温室内番茄低温冻害预警,提高日光温室防灾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水稻生长模型的气象影响评价和产量动态预测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国际先进的水稻生长模型ORYZA2000进行模型调试、验证, 实现本地化的基础上, 以双季稻发育速率参数为主, 结合地形、气候、水稻熟性分布和当地生产实际, 将江南双季稻区按发育参数划分为7个区域, 实现了ORYZA2000模式在我国江南双季稻地区的区域应用。利用该模型进行了不同年份气象条件影响定量评估的应用试验, 评价结果与实际符合, 定量客观。探讨了利用机理性作物生长模式动态预测产量的方法。通过建立不同发育期的水稻模拟生物量与相对气象产量的相关统计模型, 结合趋势产量预测, 实现了地区级双季稻不同发育期的产量动态预测。外推检验结果表明, 各地早晚稻不同发育期的产量动态预测模型平均误差为4.8%~6.1%, 可初步用于业务。  相似文献   

12.
稻田甲烷排放的初级模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爱菊  王明星 《大气科学》1995,19(6):733-740
本文建立了一个区域尺度稻田生态系统CH4排放的初步模式,该模式能从理论上反映稻田CH4产生、传输与排放的机理,并提供了一种估计不同区域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稻田生态系统CH4排放总量的有效方法。模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水稻的生长、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和CH4的产生、传输及排放过程。模式分别模拟了早稻和晚稻CH4的排放,模拟结果与实测比较接近,CH4的季平均排放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偏差在10% 左右。模式的敏感性实验表明,温度是稻田CH4排放规律的主要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水稻生育期的生态规律及其区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总结水稻生育期生态规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水稻发育速度的优化模式。该模式综合考虑了温度和日长对水稻发育速度的影响,经回代检验,预报效果良好。以模式为仿制,用全国主要稻区165站1951 ̄1980年的光温资料求算早、中、晚稻的生育期,并绘出生育期的日数的距平百分率空间分布图,据图分析我国水稻生育期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解释其生态原因。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The nonlinear response of a dynamically unstable shear flow with critical level to an initial temperature anomaly is investigated using a nonlinear numerical model. Both nonconstant and constant shear profiles of the basic flow are considered. Effects of the solid lower boundary on the dynamically unstable, nonlinear flow are also studied. It is found that in a dynamically unstable, linear flow with a hyperbolic tangent wind profile, the updraft is tilted upshear. The result in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a linear stability model (LC). The upshear tilt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Orr mechanism (1907) and the energy argument proposed by LC. In a dynamically unstable, nonlinear flow, the updrafts produced by a sinusoidal initial temperature perturbation are stronger in the lower layer and are more compact and located further apart compared to the corresponding linear flow. In addition, the perturbed wave energy is slightly smaller than the linear case. It is found that the growth rate is smaller during the early stage and much larger during the later stage. For a localized initial temperature perturbation in a dynamically unstable flow, a stronger updraft with two compensated downdrafts are produced. Gravity waves are produced in a dynamically stable flow with both a hyperbolic tangent wind profile and a linear wind profile. For a linear shear flow with Richardson number less than 1/4, the disturbance grows in the early stage and then decays algebraically at later times, similar to that found in other linear theoretical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the solid lower boundary is to suppress the shear instability in a nonlinear flow with a hyperbolic tangent wind profile ofRi<1/4.With 9 Figures  相似文献   

15.
发育进程是作物的生理年龄,发育模式是作物生长模型的时间指针。但目前的发育模式只关注某时段(日)气象条件对作物发育的影响,其准确率也难以满足作物生长模拟的需求。根据作物发育速率不仅与气象条件有关、还与其所处发育期有关的理论假设,重构发育进程模式,并利用1980—2019年我国甘蔗发育实测数据进行模式适应性分析,比较传统模式与重构模式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重构模式中,发育单位日序模式和温度日序模式对甘蔗发育进程的适应性均较好,尤其在后期温度不断降低的发育进程以及低温年型的模拟中,其适应能力明显优于传统模式。重构及传统模式模拟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发育单位日序模式、温度日序模式、响应适应模式、发育单位模式、发育单位温度修正模式、热量单位模式,均方根误差计算的模拟能力值依次为4.3,3.9,3.7,3.3,3.0,2.8。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农用天气预报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黑龙江省农用天气预报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总结目前黑龙江省农用天气预报所用技术和方法,着重从构建农用天气预报系统的指标库、知识库、农用天气预报系统技术、业务制作流程等方面进行重点介绍。对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光热资源综合评价表明:日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大于温度,其对水稻产量的总贡献率为64.58 %。其中日照对抽穗-开花期的贡献最大,对播种期-三叶期的贡献最小;温度对水稻拔节期-孕穗期的贡献最大,对移栽期-分蘖期的贡献最小。  相似文献   

17.
水稻障碍型冷害损失评估及预测动态模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在分析东北水稻生殖生长关键期低温生理反应的基础上,建立了计算日冷积温(时积温)及其与空壳率关系的模式和敏感期内每日水稻敏感群体数量比率分布标准化模式,进而建立了水稻在生殖生长关键期内因低温影响而导致空壳率及减产率评估、预测模式。该模式可较精确地计算出逐日低温导致的空壳率及减产率,可比成熟期提前25 d左右进行冷害评估和损失预测。  相似文献   

18.
Model for Methane Emission from Rice Field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outhern ChinaDingAijuandWangMingxing(InstituteofAtmosp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