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有GPS辅助光束法区域网平差方法没有顾及无人机进行摄影测量参与作业的情况。针对相机的曝光延迟误差影响不一致而导致实际平差结果较理论估值低的问题,本文探讨了曝光延迟产生的机理并分析曝光延迟对GPS辅助光束法平差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顾及曝光延迟的GPS辅助光束法平差方法。通过采用不同控制点个数及布设方案,对一套包含142张无人机影像数据进行试验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的研究意义在于可以在传统GPS辅助光束法平差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空三加密精度。  相似文献   

2.
利用小型低空航摄平台和非量测小相幅相机,搭载动态GNSS/INS组合系统进行空三加密,研究无人机搭载GNSS/INS辅助在不同分辨率、不同基线数量条件下的像控点布设以及空三加密,并对其平面精度、高程精度进行分析,以实现利用少量地面控制点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图。  相似文献   

3.
目前,微小型无人机遥感系统定位精度低,需要布设大量地面控制点,才能满足空三和测图精度要求,为提高无人机遥感系统影像的后期处理效率,文中研究利用差分GNSS模块,结合后差分算法提高POS数据精度,并通过位置标定、相机时间延迟改正等关键技术方法开展研究,最终获得高精度相机曝光时刻的位置信息,以此为基础,集成一套基于差分GNSS的无人机遥感系统。通过实验,最终实现以少量地面控制点获取高精度无人机影像外方位线元素,提高无人机影像后期处理效率,具有一定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同一架次飞行作业时,分别由机载差分GPS设备与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GPS模块获取两组相机曝光时刻摄站点三维坐标。首先对比分析了两组摄站点坐标精度,然后运用两组摄站点坐标分别进行辅助空中三角测量,并对比分析不同控制点个数情况下两组数据辅助空三加密成果精度。结果表明,机载差分GPS获取的摄站点坐标与无人机飞控系统GPS模块获取的摄站点平面点位平均差值为4.606 m,高程平均差值为6.383 m;摄站点坐标精度对GPS辅助空三加密精度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在平面位置精度上;在无控制点和较少控制点参与情况下,差分GPS辅助空三加密成果精度远优于飞控系统GPS辅助空三加密成果;随着控制点的增加,两种GPS辅助空三加密成果精度均显著提高,两种空三加密成果精度迅速逼近。  相似文献   

5.
随着无人机在测绘行业的广泛利用与推广,快速便捷处理无人机数据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无人机数据的空三加密处理为主,介绍了PhotoScan、INPHO、SVSUAV三种软件的无人机数据处理的流程及其优缺点,提出了利用各软件优点与数据兼容特点,结合不同软件平台进行无人机数据空三加密处理,提升了空三加密整体精度,并为后续的DLG、DEM、DOM的生产提供精度达标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GNSS单星座系统定位存在的诸多不足,本文基于单点定位,给出建立在时空统一上的BDS/GPS/GLONASS多模融合定位模型,并对实测三系统数据分不同方案进行定位解算,分析各方案的可见卫星数、精度衰减因子(DOP)及定位精度。结果表明,BDS/GPS/GLONASS融合系统可见卫星数大幅提高,DOP值显著下降,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优于各单系统。  相似文献   

7.
相机自检校直接决定无人机影像空三的精度。沿输电线路走廊采集的长航带结构无人机影像是一种典型的退化配置,对其自检校容易出现“碗状”效应。为解决该问题,传统方法往往依赖较多控制点,而提出的自检校方法仅需一个控制点。首先研究经典物理模型和最新的数学模型;然后在增量式SfM(structure from motion)框架下,设计了一种联合无人机影像相机检校参数初始化和高精度差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位置信息辅助的相机自检校方法。利用两个实验区域不同采集模式下的4组无人机电力走廊影像进行无控制约束以及单个控制点约束的相机自检校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相机自检校策略在无控制点约束时,可以有效缓解长航带结构空三的“碗状”效应,减轻模型的弯曲程度,提高自检校空三的绝对精度;单个控制点约束自检校时,水平和高程精度均优于0.06 m。与当前主流开源和商业软件对比,该算法能够得到相当或更高精度。  相似文献   

8.
利用PPP技术估计对流层延迟,并设计实验对比分析了各单系统和多系统组合下对流层延迟的估计精度;讨论了不同对流层投影函数对对流层延迟估值的影响;最后以武汉市为例,探讨了对流层延迟与季节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利用PPP估计的GPS ZTD、BDS ZTD、GLONASS ZTD、GPS/BDS ZTD、GPS/GLONASS ZTD、GPS/BDS/GLONASS ZTD精度均优于2 cm,且组合系统估计的对流层延迟明显比单系统稳定,精度明显提高;不同对流层投影函数对单系统估计影响较大,对组合系统估计影响较小;武汉市夏季对流层延迟大于冬季,但冬季对流层延迟的湿延迟变化较大,夏季对流层延迟的湿延迟变化小。  相似文献   

9.
王冬梅 《测绘》2020,43(2):85-89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可以获得高精度的实景三维模型,本文介绍了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的关键技术,按照无人机倾斜摄影实景三维模型测图作业流程,在河南范县利用无人机及Leica RCD30倾斜相机进行倾斜摄影,以Context Capture Center软件为平台进行空三加密与生成实景三维模型,然后在EPS平台上裸眼立体测绘1:500地形图。最后,从空三加密精度、像片控制点精度与测图精度三方面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达到1:500地形图精度要求,相关方法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分别搭载大视场角普通相机和鱼眼相机的消费级无人机为例,在对相机的高精度标定基础上,选取典型丘陵和山地实验区分别对两种消费级无人机大比例尺测图能力进行实验和精度评价,结果证明消费级无人机在合理的航测方式下,其测图结果的空三精度、分辨率及高程精度均可满足国家1∶500大比例尺地形测图的精度要求,可以推广应用到小范围大比例尺测图和修测任务中。  相似文献   

11.
倾斜摄影测量是新型测绘的数据采集方法之一,它能够获取常规航空摄影无法得到的地物立面纹理信息和几何信息,但是在像控点布设和空中三角测量(简称"空三")方面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不利于这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以大疆210无人机搭载五拼倾斜相机进行倾斜摄影测量工程为例,设计了4种像控点布设方案,分别进行空三加密处理,同时取部分像控地标作为检查点,分析了不同像控点布设方案对空三精度的影响,提出了在周边均匀与区域内部适当布设控制点的"倾斜摄影区域布控法".结果表明:优化的控制点布设方案,能够减少控制点数量,平面和高程精度达到1:500测图精度标准,并消除三维实景模型的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12.
为降低无人机飞行姿态较差对后续空三数据处理的影响,将计算机视觉多视几何理论引入传统摄影测量,将其三维数据处理结果作为摄影测量空三加密的初始数据,以提高空三加密的精度和可靠性。不同地面分辨率和不同地形特征的多个测区试验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为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郑亮  王刊生 《测绘通报》2017,(11):139-143
针对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地面控制点多的问题,介绍了一种无人机影像空中三角测量方法,基于动态精密单点定位,使用单台GNSS接收机获得高精度摄站点三维坐标,地面无需架设GNSS基站。通过平地、山地公路项目试验,分析了稀少控制条件下的控制点布设方法及空三加密精度,少量地面控制点即可满足1:2000比例尺地形图的精度要求,极大减少了内、外业工作量,简化了无人机航空摄影作业方式。  相似文献   

14.
无人机凭借自身的优势,已成为普通航空摄影测量及卫星遥感获取信息的重要补充手段。利用PixelGrid影像快速处理系统,基于无人机影像的特点,提出可行的无人机影像处理方法与流程,并用某测区的实测数据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无人机影像的空三加密精度与后续自动生成的DOM精度均可达到1:5000比例尺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5.
由于无人机平台只能搭载非量测相机,其相机镜头畸变较大,同时无人机飞行姿态不稳定,更无法搭载高精度GNSS/IMU系统,导致了无人机航摄大比例尺成图的高程精度较差。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试验,在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基础上,通过影像畸变差纠正、相机自检校,改正影像畸变;使用差分GPS获取更精确的摄站中心坐标;飞行垂直于常规航线的构架航线,以增加影像重叠度,提高空三模型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相机标定、差分GPS和构架航线不仅可以提高GPS辅助光束法区域网平差的高程精度,还能有效减少野外像控点布设数量,针对带状图航测更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徕卡ADS 80数字航空相机采用POS/GPS精确导航定位技术进行航空摄影,通过对GPS差分数据进行常规布设控制点、少量布设控制点甚至无控制点的内业空三解算结果的对比分析,探讨外业像片控制点的布设方案对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加密精度的影响,利用不同地形类别的加密数据,分析在保证成图精度的情况下如何减少外业工作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  相似文献   

17.
田力  陈俊平  裴霄  余伟 《测绘通报》2012,(10):45-47
随着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及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GNSS测站开始配备多模GNSS接收机。一方面,多模接收机的应用能够跟踪更多的GNSS卫星,从而改善观测几何条件,提高定位精度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不同GNSS导航系统采用不同的系统时间定义,存在着系统时差,从而多模GNSS接收机对于不同导航系统卫星的观测值存在着相应的偏差。为实现GNSS系统的兼容与互操作,各个GNSS导航系统目前都提出了系统时差监测的要求。基于此,研究GNSS系统时差的监测及其在多模定位中的应用。首先介绍目前导航系统时差监测的几种方法;然后分析GPS/GLONASS系统时差以及相对硬件延迟的特性;最后将GPS/GLONASS系统时差应用到多模用户导航定位,并详细讨论GPS/GLONASS时差及测站硬件延迟对导航定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前已有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包括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以及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于导航用户而言,采用多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显著增加测站可视卫星、观测值的数量,并能改善卫星分布,更加有利于区域电离层模型的建立。因为目前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尚未全面建成,无法获得多模系统实测数据,本文使用卫星工具软件包仿真全球定位系统、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双频观测值,采取多种策略构建中国区电离层球谐函数模型,并对区域模型结果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对于中国区域,利用全球卫星导航多系统观测值建立中国区域电离层球谐函数模型的平均精度要优于单一系统,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单系统观测值的建模精度与全球卫星导航多系统建模精度相近,模型误差最大时仅有实际延迟量的14%,二者均优于全球定位系统单系统观测值的建模精度,其模型误差最大可达20%,而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单系统观测值建模精度最差,模型误差最大时达实际延迟量的35%。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无人机低空遥感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同测区多相机统一参数算法模型,实现了同测区不同相机、不同摄影时间的数据不分区一次空三加密;研发了适用于非量测相机的纹理增强、色彩优化、多种商业空三加密软件的多相机数据转换工具集等功能模块,建立了多机联合航测遥感新的作业模式.以河南省×市为例测试了本研究提出的技术方案和改进技术,结果表明,精度达到了20 cm以内,该方案改善了无人机遥感的成图质量.本研究为自然资源监测、生态保护修复、乡村振兴、森林生态建设等众多领域低空遥感技术应用与推广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明显提高生产效率和成果质量,创造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通过设立试验区,利用UV20无人机搭载5D mark Ⅲ相机进行大比例尺航空摄影,进行空三加密、精度检验等工作。通过对试验数据精度的分析,得到了相关结论,为相似航测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