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甘肃花牛山铅锌银矿床位于中亚造山带中段的甘肃北山地区。本文在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室内鉴定的基础上,将花牛山铅锌银矿床成矿阶段划分为石英-毒砂-黄铁矿(第Ⅰ成矿阶段)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第Ⅱ成矿阶段)两个阶段;进一步将黄铁矿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第一种类型的胶状黄铁矿(Py0)、第二种类型的热液叠加交代特征的黄铁矿(Py Ⅰ)及第三种类型的热液黄铁矿(PyⅡ)。黄铁矿、磁黄铁矿的原位硫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从早到晚硫化物δ~(34)S值呈递增的规律,具有逐渐向岩浆硫演化的趋势;胶状黄铁矿δ~(34)S值为-9.37‰~-8.10‰,具有沉积(生物成因)硫的特征;成矿第Ⅰ阶段硫化物δ~(34)S值为-9.03‰~-7.03‰,成矿第Ⅱ阶段硫化物δ~(34)S值为-5.77‰~-4.88‰,成矿阶段具有沉积硫与岩浆硫混合来源的特征。黄铁矿、磁黄铁矿的原位铅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期硫化物的~(206)Pb/~(204) Pb值、~(207)Pb/~(204) Pb值、~(208) Pb/~(204) Pb值以及μ、ω等铅同位素特征值组成范围较窄,铅源为与岩浆作用有关的壳幔混合来源,且与壳幔混合来源的晚三叠世花岗岩中长石铅及其控制的矽卡岩型金矿硫化物铅同位素组成类似。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研究表明,胶状黄铁矿(Py0) Co/Ni和S/Se 比值分别为0.004~0.34和3.43 × 10~4~34.84 × 10~4,Se含量为1.558 × 10~(-6)~15.82 × 10~(-6),表现为沉积成因黄铁矿的特征。具有热液叠加交代特征Py Ⅰ的Co/Ni和S/Se 比值分别为0.05~3.38、0.05 ×10~4~5.38 ×10~4,Se含量为10.09 × 10~(-6)~1070 × 10~(-6),数值分布范围广,总体上有别于沉积成因黄铁矿,类似于热液成因黄铁矿的特征。热液黄铁矿(Py Ⅱ)的Co/Ni和S/Se 比值分别为0.60-68.88、1.46 × 10~4~9.15 × 10~4,Se含量为5.938 × 10~(-6)-35.91 × 10~(-6),表现为热液成因的特征。综上研究,认为花牛山矿床经历了南华纪-震旦纪沉积胶状黄铁矿形成期和晚三叠世岩浆热液成矿期,胶状黄铁矿在成矿过程中提供了部分硫,成矿金属物质主要来自晚三叠世岩浆成矿热液,并认为矿床成因为岩浆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2.
湘南宝山铅锌银矿床硫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勇 《地质与勘探》2018,54(1):82-89
成矿热液的总硫同位素组成(ΣS)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成矿流体中硫的来源。本文通过对湖南宝山矿床硫同位素以及总硫同位素的研究发现,金属硫化物样品的δ~(34)S值绝大多数为正值,变化区间为6.40‰~6.91‰,一般为-6.40‰~5.29‰,均值为2.22‰,其中黄铁矿δ~(34)S变化范围为-1‰~4.61‰,均值为2.92‰;方铅矿δ~(34)S变化范围为-0.80‰~1.70‰,均值为0.53‰;闪锌矿δ~(34)S变化范围为1.80‰~4.31‰,均值为2.69‰。具有集中的δ~(34)S值分布以及单一的峰值,表明硫的来源比较单一,具有岩浆硫特点,同位素组成具有δ~(34)S_(黄铁矿)δ~(34)S_(闪锌矿)δ~(34)S方铅矿的特征,证明成矿物质沉淀时基本达到了硫同位素分馏平衡。通过总硫同位素的分析,得出高温与低温两组数据,通过Pinckney图解计算获得中低温阶段的δ~(34)S_(ΣS)为1.28‰,高温阶段的δ~(34)S_(ΣS)为1.68‰。表明成矿流体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很小,仅有0.4‰,且其总硫同位素组成为1.78‰,均显示矿床成矿流体具有地幔硫的特点,表明矿床中的硫可能来自地幔。  相似文献   

3.
蔡光耀  安芳  袁轶  刘芳  刘炜  张京渤 《地质学报》2021,95(5):1561-1572
八卦庙金矿床位于秦岭造山带凤太铅锌多金属矿田北部,是陕西省规模较大的金矿床之一,已探明金储量约106 t.赋矿围岩是上泥盆统星红铺组浅变质泥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其成矿过程可划分为3期,分别是①顺层磁黄铁矿-石英成矿期;②NE向黄铁矿-石英成矿期;③裂隙硫化物-方解石成矿期.目前关于NE向黄铁矿-石英成矿期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矿相学观察,将NE向黄铁矿-石英成矿期划分为自形磁黄铁矿-黄铁矿-粗粒石英阶段(Ⅰ)、他形黄铁矿-银金矿-细粒石英阶段(Ⅱ)、他形磁黄铁矿-自然金-方解石阶段(Ⅲ)和黑云母阶段(IV),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激光剥蚀-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MS)分析方法对千枚岩围岩中以及不同阶段形成的硫化物进行了原位S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围岩中原生磁黄铁矿的δ34 S值集中于11.6‰~13.0‰之间,介于前人报道的原生黄铁矿δ34 S值变化范围(3.3‰~16.0‰);阶段I形成的黄铁矿的δ34 S值为8.4‰~10.1‰,磁黄铁矿为7.6‰~8.0‰;阶段II黄铁矿的δ34 S值相对较高,为14.0‰~15.9‰;阶段Ⅲ磁黄铁矿的δ34 S值介于6.4‰~8.3‰之间.八卦庙金矿NE向黄铁矿-石英成矿期总体相对富集重硫同位素、离散程度较大,各阶段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值介于矿集区花岗岩和围岩硫之间,显示其具有岩浆硫与地层硫混合的特征.结合阶段I到阶段Ⅲ矿物组合的变化(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推断阶段IIδ34 S值增高是水岩反应引起的硫化作用所致,而阶段Ⅲ硫同位素值降低可能与岩浆水的加入密切相关.结合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推断该成矿期成矿热液中金主要以Au(HS)2-的形式迁移,阶段I到阶段Ⅱ由水岩反应引起的硫化作用是导致他形黄铁矿-银金矿-细粒石英阶段(Ⅱ)金矿化的主要原因,而岩浆水的混入可能是导致他形磁黄铁矿-自然金-方解石阶段(Ⅲ)金沉淀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4.
采用硫同位素方法,对新疆巴音铜矿床硫化物和硫酸盐矿物进行硫同位素测定,获得硫化物和硫酸盐的δ34 S值在- 17. 5‰~ + 10. 0‰ ,硫同位素富集顺序为δ34 S重晶石> δ34 S黄铁矿> δ34 S辉铜矿> δ34 S黄铜矿。对矿床矿物包裹体测定及矿物稳定场进行物理化学计算,获得成矿温度约250℃ , log f O2为- 34. 37~- 38. 42;log f s2 为- 8. 59~-14. 0; log f CO2为-2. 3; pH值为3~6。对矿床δ34 S?S计算,获得δ34 S?S为+ 10‰ ,指示出矿石硫源来自岩浆与海水硫酸盐混合。   相似文献   

5.
新疆东天山红石金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示踪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红石金矿床是新疆东天山康古尔塔格金矿带中的代表性矿床之一,本文对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红石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中低密度的富 CO_2流体。石英氢同位素组成δD_(SMOW)为-104‰~-63‰,石英氧同位素组成δ~(18)O_(石英)为13.8‰~15.5‰、δ~(18)O_水为-1.7‰~6.1‰。方解石碳同位素组成δ~(13)C_(PDB)为-3.5‰~-2.7‰,方解石氧同位素组成δ~(18)_(PDB)为-28.9‰~-26.5‰、δ~(18)O_(SMOW)为1.1‰~3.5‰。H、O、C 同位素组成特征指示红石金矿床成矿流体主要起源于深部,后期混合有大气水。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δ~(34)S 为-11.5‰~3.8‰,集中于0.4‰~3.8‰,平均值为1.73‰,指示了成矿物质中的硫具有接近陨石硫的深源特征。红石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可概括为富含成矿元素的深源流体在区域剪切构造作用下沿剪切系统不断向上运移,逐渐与浅部流体混合并与围岩发生交代蚀变作用,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成矿元素最终在剪切扩容空间中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6.
黄铁矿是金矿重要的载金矿物之一,对其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可以约束金矿成矿类型和成矿物质来源。本文对云南勐满金矿含金黄铁矿的化学成分及其S、Pb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勐满金矿黄铁矿化学成分中的N(S)/N(Fe)值、δFe—δS及w(As)—w(Co)—w(Ni)图解等特征表明其原生矿床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黄铁矿硫同位素为-4×10~(-3)~-2×10~(-3),数值集中;铅同位素组成~(208)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值,分别介于39.016~40.010、15.669~15.826和18.694~19.289。测试结果显示勐满金矿属于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围岩地层。热液成矿阶段金主要赋存在黄铁矿中,在次生氧化阶段,金从黄铁矿中出溶并进一步富集,次生氧化阶段是形成富矿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7.
丁坤 《地质与勘探》2021,57(5):969-980
龙头沟矿床是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内新发现的中型金矿床。本文以矿床中的黄铁矿及黄铜矿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室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LA-ICPMS和LA-MC-ICPMS测试方法对成矿期不同阶段的硫化物进行微量元素及硫同位素成分研究。结果表明,黄铁矿Co含量为(0.33~183.93)×10~(-6),Co/Ni比值介于0.035~1.9之间,且Co/Ni比值多小于1,表明黄铁矿可能形成于中低温环境,多具有沉积成因和沉积改造成因微量元素特征,黄铁矿中Au的富集可能与中低温多期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第Ⅰ阶段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0.1‰~3.74‰,均值为1.71‰,显示出幔源硫特征;而第Ⅱ阶段的δ~(34)S=-13.99‰~13.35‰,均值为2.17‰,介于0±3‰之间,显示该阶段可能是幔源与赋矿围岩发生水岩反应;第Ⅲ阶段δ~(34)S=7.44‰~14.72‰,低于围岩(δ~(34)S=18.14‰~20.54‰),显示该阶段可能有地层硫参与,是上升的成矿流体与赋矿围岩发生水岩反应,硫同位素特征指示硫可能由幔源和赋矿围岩混合而成。  相似文献   

8.
胶西北新城金矿床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张潮  刘育  刘向东  冯建秋  黄涛  张庆  王旭东 《岩石学报》2014,30(9):2495-2506
新城金矿床是胶西北金矿集区中典型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其热液成矿作用可划分为四个阶段:黄铁矿-石英-绢云母阶段(I)、石英-黄铁矿阶段(II)、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III)和石英-方解石阶段(IV),其中金主要赋存于II和III阶段的黄铁矿内。该矿床赋矿围岩为郭家岭岩体,岩性为石英二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主要为胶东群变质基底经部分熔融形成。胶东群变粒岩硫同位素较为均一(δ34S值介于6.9‰~9.4‰,均值为8.0‰);郭家岭岩体的δ34S值介于6.0‰~16.0‰,均值为8.6‰,反映了其硫同位素组成总体上继承了变粒岩的硫同位素特征;长英质脉岩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0.8‰~8.5‰(均值为6.7‰),其中4件样品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7.4‰~8.5‰,反映了其硫主要源自于郭家岭岩体,变粒岩可能提供了部分硫源;而其中1件样品的δ34S值仅为0.8‰,符合岩浆硫来源特征,表明深部岩浆可能也提供了部分硫源。新城金矿床矿石中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较大(4.3‰~10.6‰,均值为8.3‰),表明矿石硫可能源于郭家岭岩体、变粒岩和长英质脉岩,最终主要来源于胶东群变质基底。I阶段黄铁矿颗粒较小(5~600μm),晶形主要为立方体,反映其处于温度较高(300~350℃)、成矿流体的过饱和度较低、低氧逸度和硫逸度、冷却快速、物质供应不足的成矿环境;黄铁矿δ34S值变化范围为8.4‰~10.6‰,均值为9.7‰,反映了矿石硫可能源自于δ34S值较高的郭家岭岩体和变粒岩。II和III阶段黄铁矿粒径变化较大(3μm~2.5mm),晶形主要为五角十二面体,反映其处于中-低温度(200~300℃)、成矿流体过饱和度高、高氧逸度和硫逸度、缓慢冷却同时物质供应充分的成矿环境。其中,II阶段黄铁矿δ34S值变化范围为7.7‰~9.7‰,均值为8.7‰,表明矿石硫源除郭家岭岩体和变粒岩外,δ34S值较低的长英质脉岩可能也提供了部分硫源。III阶段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较大(4.3‰~9.4‰,均值为7.1‰),闪锌矿-方铅矿硫同位素热力学平衡温度范围为180~282℃,氧逸度约为10-37.3~10-36.8,反映了矿石硫源自于郭家岭岩体、变粒岩和长英质脉岩,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较大可能是硫同位素分馏达到平衡的结果。IV阶段黄铁矿粒径最小(1~5μm),为晶形完好、表面光滑的立方体晶形,表明其处于较低温度(200℃),成矿流体的过饱和度较低、氧逸度和硫逸度较低、物质供应不足的成矿环境。  相似文献   

9.
河南瓦房铅锌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外方山矿集区,矿体赋存于熊耳群鸡蛋坪组上段(Chj3)的地层中,矿石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和少量黄铜矿、赤铁矿、褐铁矿。该矿床热液成矿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早阶段),石英-多金属阶段(中阶段),石英-碳酸盐脉阶段(晚阶段)。矿石中石英和方解石中捕获的原生包裹体类型有NaCl-H2O型两相、NaCl-CO2-H2O型三相和纯气相。气液两相包裹体3个阶段均一温度范围分别为150~260、150~230和110~160℃,3个阶段盐度(w(NaCl))平均值分别为12.22%、8.55%和6.29%。中阶段方解石的δ13 CVPDB平均值为-7.34‰,δ18 OSMOM平均值为15.56‰;晚阶段方解石的δ13 CVPDB平均值为-3.05‰,δ18 OSMOW平均值为2.21‰。早阶段硫化物的δ34S值为2.747‰~7.737‰,中阶段硫化物的δ34S值为-11.187‰~7.286‰。认为早中阶段成矿流体为变质流体,与中生代扬子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发生陆陆碰撞诱发中—新元古代时期的俯冲板片变质脱水有关,成矿晚阶段流体有大气降水的混入。硫同位素表明硫来源于中—新元古代的沉积地层,是海相硫酸盐的还原产物,在晚阶段,由于大气降水的混入导致δ34S出现负值。瓦房铅锌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特征与造山型矿床相似,因此,瓦房铅锌矿床属于造山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0.
斯弄多银铅锌(金)矿床位于拉萨地体隆格尔—工布江达弧背断隆带南侧上,是冈底斯北缘Pb-Zn-Ag成矿带中段上发现的首例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矿体赋存在林子宗群火山岩中,受火山活动形成的近南北向次级断裂控制。成矿过程可划分为伊利石-绢云母-玉髓-碧玉±铁锰碳酸盐(Ⅰ),石英-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Ⅱ),方铅矿-闪锌矿-石英-黄铁矿-绢云母±银矿物±碳酸盐(Ⅲ),辉银矿-硫砷铜银矿-方铅矿±深红银矿±自然银±闪锌矿±黄铜矿(Ⅳ),以及石英±碳酸盐±绢云母(Ⅴ)等五个阶段。本次选取了34件Ⅲ阶段和12件V阶段样品进行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包裹体的气相及离子色谱和Si-H-O同位素研究,探讨了斯弄多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和成矿沉淀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斯弄多矿床主成矿期石英和闪锌矿中发育纯液相型(PL)、富液相水溶液型(WL)和富气相水溶液型(WG)三种类型的包裹体,后期无矿石英脉中仅发育PL和WL两种类型。其中Ⅲ阶段石英均一温度为185.6~290.7℃,盐度介于1.57%~5.71%,密度为0.76~0.92 g/cm~3;闪锌矿均一温度为197.2~280.8℃,盐度介于1.22%~5.71%,密度为0.75~0.99 g/cm~3;Ⅴ阶段石英均一温度147.6~218.7℃,盐度介于2.07%~8.94%;密度为0.88~0.98 g/cm~3。成矿流体均具有低温、低压、低密度的特点。Ⅲ阶段石英包裹体中气相成分主要以H_2O和CO_2为主;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以Ca~(2+)、K~+为主,阴离子以SO_4~(2–)、Cl~–和F~–为主。Ⅱ阶段成矿流体的δ~(30)Si分布范围为–0.2‰~0.1‰,δD值介于–151‰~–177‰,计算获得的δ~(18)O H_2O值介于–5.02‰~–0.63‰。Si-H-O同位素结果表明,斯弄多矿床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包裹体中大量CO_2和SO_4~(2–)、F~–等酸性气体和离子成分表明流体中仍保留微弱岩浆水的特征。斯弄多矿床Ⅲ阶段流体为不混溶流体,流体沸腾、气体逃逸、热液隐爆是金属物质快速沉淀富集成矿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商旭造山型金矿床处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南侧,其热液成矿作用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石英阶段(S1)、石英—黄铁矿阶段(S2)、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S3)和碳酸盐阶段(S4),金主要赋存于S2和S3阶段。该矿床的赋矿围岩为中—下侏罗统木嘎岗日群(J_(1-2)M)的深水复理石碎屑沉积岩。商旭金矿床S3阶段硫化物的硫同位素较为均一(δ~(34)S值介于-4.5‰~-1.0‰之间,均值为-3.1‰),与围岩中硫化物的硫同位素δ~(34)S值一致,表明硫可能来自于矿区木嘎岗日群的深水复理石碎屑沉积。同时,该阶段δ~(34)S值满足δ~(34)S_(Gn)δ~(34)S_(Sp),说明不同硫化物间硫同位素分馏基本平衡;闪锌矿—方铅矿硫同位素热力学平衡温度为197℃。S3阶段硫化物的铅同位素~(206)Pb/~(204)Pb=18.35~18.69、~(207)Pb/~(204)Pb=15.64~15.70、~(208)Pb/~(204)Pb=38.57~38.98,μ值介于9.55~9.63之间,ω值介于37.75~38.15之间,表明其铀铅富集、钍铅亏损且铅源物质成熟度高的特点,暗示其铅来自于上地壳物质,可能有造山带中混杂岩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滇西北羊拉铜矿床是"三江"成矿带金沙江成矿亚带内目前探明规模最大的铜矿床。前人分析该矿床硫化物的δ34S集中在-4.20‰~+2.60‰之间,塔式效应明显,指示成矿流体中的硫来自地幔或深部地壳。本文在成矿晚期的石英-方解石-硫化物脉型矿石中,获得一批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其δ34S明显低于前人的分析结果,在-40.38‰~-7.25‰之间,非塔式分布。笔者认为这种低δ34S黄铁矿的形成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为成矿晚期生物还原硫酸盐作用形成的富32S流体加入成矿流体,流体混合作用促使产物硫化物沉淀。本区低δ34S黄铁矿指示成矿作用晚期有有机流体加入,流体混合作用是成矿晚期石英-方解石-硫化物脉型矿石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九曲金矿位于招远—平度成矿带内,地处胶东金矿集中区的西北部。矿区内出露的岩浆岩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浅色细粒花岗岩及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属石英脉型金矿床。矿化分为四个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及碳酸盐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矿体中含金石英脉发育含CO2三相包裹体(Ⅰ型)、气液两相包裹体(Ⅱ型)和纯CO2包裹体(Ⅲ型)3种类型。成矿流体具有由早阶段到晚阶段,温度从中高温(301℃~365℃)到中低温(200℃~256℃)逐渐降低,CO2从富到贫逐渐减少,整体上具有低盐度(3.53%~10.74%Na Cleqv)和低密度(0.55~0.96 g·cm-3)的特点,成矿压力为75~129 MPa,成矿深度为7.04~9.46 km,成分以CO2、H2O为主。δD=-51×10-3~-64.2×10-3,δ18O水=0.9×10-3~7.1×10-3。笔者认为成矿流体以地幔流体为主,后期有大气降水参与;δ34S变化范围为6.4×10-3~7.4×10-3,显示成矿物质为深源含矿岩浆,上涌过程中与赋矿围岩发生重熔。矿床属幔源流体参与成矿的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4.
胶东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中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是区内最主要的金矿床类型,该类型金矿床已探明金资源量占全区的90%以上,其巨量金的来源是引人瞩目的关键科学问题。招平断裂带是该区内规模最大的断裂-成矿带,位于招平金矿带中段的大尹格庄金矿床是该金矿带最具代表性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之一,已探明金金属量约283t。大尹格庄金矿床严格受沿胶东群与玲珑花岗岩接触带发育的NNE向招平断裂带控制,矿体赋存在招平断裂下盘黄铁绢英岩化和碎裂岩化玲珑花岗岩中,主要由Ⅰ号和Ⅱ号矿体组成,其具有相似的矿物组成,矿石主要矿物是绢云母、石英、黄铁矿,次要矿物是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方解石、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黝铜矿和自然金、自然银、金银矿、碲银矿等;其中黄铁矿是最主要的载金矿物。根据穿插关系和矿物共生组合,大尹格庄金矿床内成矿作用可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分别是黄铁矿-石英-绢云母阶段(I)、石英-黄铁矿阶段(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和石英-方解石-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Ⅳ)。各个成矿阶段的黄铁矿的晶体形态标型研究表明,成矿Ⅰ阶段黄铁矿以粗粒自形立方体为主,含有少量五角十二面体;成矿Ⅱ和Ⅲ阶段黄铁矿以细粒五角十二面体为主,且具有更多五角十二面体、八面体和立方体形成的聚形;成矿Ⅳ阶段主要为细粒立方体晶形。不同矿体各个成矿阶段的硫化物的δ~(34)S值集中在4.58‰~7.54‰,具有一定的塔式效应,正向偏离陨石硫,与胶东地区胶东群变质岩、围岩花岗岩类δ~(34)S比较接近,指示大尹格庄金矿床各个成矿阶段的矿石硫源总体一致,与胶东群变质岩和中生代花岗岩间具有继承演化关系。此外,从成矿Ⅰ阶段→Ⅱ阶段→Ⅲ阶段→Ⅳ阶段,大尹格庄金矿床矿石硫化物δ~(34)S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反映了成矿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的演化趋势:Ⅰ阶段为较高温度(330~350℃)、快速冷却、低过饱和度、低氧逸度和硫逸度的成矿环境;Ⅱ和Ⅲ阶段黄铁矿形成于中-低温(200~300℃)、成矿流体过饱和度高、高氧逸度和硫逸度、缓慢冷却同时物质供应充分的成矿环境;Ⅳ阶段处于较低温度(200℃)、热液流体过饱和度较低、低氧逸度和硫逸度、同时物质供应不足的成矿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东沟坝金、银、铅、锌、黄铁矿重晶石型矿床的形成明显可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成矿期,本文主要讨论了变质热液叠加改造期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在此期间,成矿温度为176—263℃,成矿压力为50—100MPa,成矿流体的密度为0.845—0.935g/cm~3,成矿流体的盐度3×10~(-2)—6×10~(-2)(NaCl),成矿流体的氧逸度为10~(-31)—10~(-37),硫逸度10~(-15.7)—10~(-11.6),成矿流体的pH上限=5.80—6.00,pH下限=5.30—4.70,成矿流体的化学组成类型为Na~+-Ca~(2+)-K~+-Mg~(2+)-Cl~--HS~-(SO_4~(2-))-HCO_3~-型、金主要以硫金配合物的形式迁移。黄铁矿的δ~(34)S_(CDT)为0.1×10~(-3)—10.5×10~(-3)、重晶石的δ~(34)S_(ODT)为16.9×10~(-3)—20.3×10~(-3)、成矿流体的δ~(34)SΣ_S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明显偏离幔、源硫、系火山成因硫同海相硫的混合体。铅同位素组成在铅同位素演化曲线图解上,落在造山带,上地壳演化曲线附近,反映其多来源特征。成矿流体的δD积δ~(18)O_(H_2O)的变化范围较大,显示出海水变质水和大气降水的三要特征,说明东沟坝矿床的成矿流体的多来源特征。并指出该矿床为一受变质同生的火山沉积型金银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6.
甘肃阳山金矿载金黄铁矿硫同位素Nano-SIMS原位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硫同位素示踪是矿床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在示踪成矿物质来源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阳山金矿床的载金黄铁矿普遍发育环带结构,显示多期热液活动的特点,而前人研究往往得到整颗粒黄铁矿硫同位素的混和值,因而无法将不同阶段的硫同位素来源区分清楚。本次研究采用纳米二次离子质谱分析技术(NanoSIMS)对不同阶段的黄铁矿的不同部位进行了原位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斜长花岗斑岩脉中载金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分布基本表现为核部高、环带低的特点,其中,黄铁矿核部的δ34S值为0~1.3‰,显示硫来自于深源岩浆,而环带的δ34S值为-4.5‰~-1.3‰,表明成矿过程中的硫主要来源于岩浆硫,同时可能还有部分沉积硫的混入;千枚岩中草莓状黄铁矿和自形黄铁矿核部的δ34S值均较低(平均值分别为-22.2‰和-26.5‰),显示细菌还原海水硫酸盐过程所产生的硫同位素特征,而自形黄铁矿环带的δ34S值为-5.1‰~1.3‰,同样显示硫来源于岩浆硫与一定程度沉积硫的混合。笔者综合研究区内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后认为,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密切,岩浆活动的频发不仅为流体运移提供了足够的热源,同时还带来了丰富的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17.
湖北郧西地区(鄂西北)发育有一系列锑矿床,但这些锑矿床的成因仍存在较大争议。为了准确限定该区域锑矿床的成因类型,本次研究以高桥坡和王家沟锑矿床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镜观察基础上,开展了系统的流体包裹体和原位S同位素研究。研究表明高桥坡锑矿床的成矿阶段可划分为:Ⅰ石英-硫化物阶段,此阶段为主成矿阶段,硫化物以黄铁矿和辉锑矿为主;Ⅱ石英-方解石-硫化物阶段;Ⅲ方解石-硫化物阶段。王家沟锑矿床的成矿阶段可划分为:Ⅰ石英-黄铁矿-闪锌矿阶段;Ⅱ石英-辉锑矿阶段,此阶段为主成矿阶段;Ⅲ石英-黄铁矿阶段。两个矿床各期次包裹体均以富液的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高桥坡矿床从早到晚,成矿流体温度逐渐降低,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温度为160~260℃,流体盐度一般较低(w(NaCleq)为2%~4%)。王家沟锑矿床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温度为170~310℃,流体盐度较低,w(NaCleq)约为0.35%~4.8%。高桥坡锑矿床的δ34S值从Ⅰ阶段(7.2‰~12.4‰)到Ⅱ阶段(-3.4‰~2.5‰),再到Ⅲ阶段(-1.9‰~2.5‰)逐渐降低;王家沟锑矿床的δ34S值变化趋势与高桥坡相似,由Ⅰ阶段(7.4‰~10.5‰),到Ⅱ阶段(2.5‰~10.4‰),再到Ⅲ阶段(-3.7‰~0.8‰)逐渐降低。结合区域内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笔者认为高桥坡和王家沟锑矿可能为浅成热液矿床。浅部流体循环到深部并富集成矿物质,随后循环至浅部,随着成矿流体温度下降,辉锑矿沉淀,形成了高桥坡和王家沟锑矿床。  相似文献   

18.
三江地区兰坪盆地中-新生代砂岩和板岩中赋存有脉状铜矿床,其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选取金满矿床作为实例进行了详细的铜和硫同位素研究。解析了该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其富集机理。研究表明金满矿床具有多期性、成矿物质多来源性。硫同位素数据显示,大部分分布在-5.0‰~+3.4‰之间,个别富集硫的轻同位素,δ~(34)S值达-10.1‰、-11.4‰、-11.6‰,认为硫主要来源于盆地蒸发岩硫酸盐,通过有机质热分解作用还原成H_2S,同时有少量生物成因硫及深部来源硫。铜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早阶段铜同位素δ~(65)Cu值在零附近,铜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壳或上地幔,晚阶段硫化物富集铜的轻同位素,δ~(65)Cu值达-1.10‰、-1.02‰,铜主要来自盆地内成矿流体流经的地层。结合研究区成矿物质来源、流体性质及地质背景,认为不同性质流体混合发生氧化还原作用促使金属硫化物沉淀是金满矿床主要形成机制。另外,成矿流体沿断裂上涌,外界条件突变,压力下降,气体逸出等过程对硫化物沉淀也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老里湾银铅锌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华熊地块崤山断隆区,是近年来在崤山东部浅覆盖区新发现的一处大型矿床。老里湾矿床的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主要呈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和脉状赋存于早白垩世花岗斑岩体内的NW向和NNW向断裂破碎带中,亦有少量的矿体产于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内的断裂中。根据矿物共生组合、矿石组构及脉体穿插关系,将老里湾银铅锌矿床的成矿过程划分为3个成矿阶段,即:(1)绢云母+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阶段(早阶段);(2)重晶石+闪锌矿+方铅矿+银矿物±碳酸盐±石英阶段(中阶段);(3)闪锌矿+方铅矿+银矿物阶段(晚阶段)。文章对花岗斑岩的石英斑晶和热液阶段重晶石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石英斑晶中主要发育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S型)、富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WL型)及少量的富气两相水溶液包裹体(WG型);重晶石中主要发育WL型包裹体。花岗斑岩的石英斑晶中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介于338~586℃,平均494℃;盐度w(Na Cleq)介于11.0%~70.2%,密度为0.87~1.27 g/cm~3,属于高温、高盐度的H_2O-Na Cl体系。成矿中阶段的重晶石中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8~401℃,平均254℃;盐度w(Na Cleq)为1.6%~8.1%,密度0.59~0.95g/cm~3,属于中温、低盐度的H_2O-Na Cl体系。成矿中阶段重晶石中流体的δ~(18)O水值介于5.9‰~8.4‰,δDV-SMOW值介于-89.7‰~-65.5‰,表明成矿流体为岩浆水。重晶石的δ~(13)CPDB变化于-22.9‰~-12.5‰,具有花岗质岩浆演化形成的流体特征。矿石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介于1.9‰~5.9‰,平均3.5‰,具有深源硫的特征;成矿阶段重晶石的δ~(34)S值介于9.2‰~11.1‰,平均10.2‰。重晶石的δ34S值大于硫化物的δ~(34)S值,是同位素分馏造成的。矿床金属硫化物的Pb同位素组成较为集中,~(206)Pb/~(204)Pb介于17.262~17.430;~(207)Pb/~(204)Pb介于15.444~15.501;~(208)Pb/~(204)Pb介于37.774~38.050。S-Pb同位素组成表明老里湾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区内的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崤山东部发育斑岩型钼铅锌银成矿系统,老里湾银铅锌矿床属于该成矿系统的浅部脉状矿化端员。初始中低盐度流体的降温是老里湾银铅锌矿床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吉林红旗岭富家矿床中的矿石矿物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化学和硫同位素研究。矿石矿物共生组合主要为磁黄铁矿(Po)-镍黄铁矿(Pn)-黄铜矿(Cp)-黄铁矿(Py),其中Po有单斜磁黄铁矿(Mpo)、六方磁黄铁矿(Hpo)和六方陨硫铁(Tr)相之分,并以Mpo(低温相)为主;Pn有Pn(1)→Pn(2)→Pn(3)的演化趋势;Py有Py(1)→Py(2)→Py(3)→Py(4),均为同一矿化期的不同世代的产物。利用Py-Po矿物对计算出矿石矿物的结晶温度介于500~300℃之间,大致结晶顺序为Pn→Po→Cp→Py。硫同位素特征表明,δ~(34)S值变化较小,介于–4.70‰~+2.40‰之间,δ~(34)S值呈塔式分布,集中分布于–2.5‰~+2.5‰之间,δ~(34)S值略高于地幔硫(0±2‰),并有δ~(34)S_(Po)δ~(34)S_(硫化物)δ~(34)S_(Py)的特征,表明硫来源于地幔,仅有微弱的地壳物质混染,且成矿熔体中硫已达到平衡。结合野外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特征,富家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幔;成矿作用方式以岩浆熔离作用为主,兼具岩浆期后热液叠加成矿作用;矿床为通道式成矿,属于深部熔离-贯入式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