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香蕉叶挥发油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法 (GC/MS)分析了香蕉叶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鉴定了 2 2个化合物 ,主要成分是十七烷、二十一烷、二十八烷、三十四烷、10 甲基 十九烷、3,7,11,15 四甲基十六烷、十五烷基环己烷等 ,占整个挥发性物质的 6 1.4 5% ;其次是 2 ,6 二叔丁基 4 甲基苯酚 ,占总挥发性物质的 14 .74 %。确认了C2 0 H42 同分异构体。  相似文献   

2.
分子标志物作为反映有机质热演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具有随温度升高发生侧链断裂、异构化和芳构化的性质,部分对温度增高具有良好响应的分子标志物参数具备表征成熟度的基本条件。根据分子标志物在热演化中的结构变化规律及其有效性和适用性,甄选出可用于有机质成熟度评价的多种分子标志物参数:姥鲛烷异构化指数(PIR)、锥满烷指数(DHR)(8β(H)-锥满烷/8β(H)-高锥满烷)、藿烷(Ts/(Tm+Ts))、重排甾烷(20S/(20S+20R))、金刚烷、烷基萘、甲基菲以及烷基二苯并噻吩(DBTs)。鉴于不同参数优点与适用范围的差异性,多参数联合使用可提高评价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C29甾烷参数与单芳甾烷联合使用适用于Ro≤0.7%的有机质成熟度评价,Ts/(Tm+Ts)、单芳甾烷、甲基菲比值(MPR)、甲基菲指数(MPI)、DHR 与甲基二苯并噻吩分布指数(MDBI)的联合使用可评价0.7%≤Ro≤1.3%范围内的有机质成熟度,MPI、DHR、烷基萘指数、甲基双金刚烷成熟度指标(IMD),即4-MD/(1-MD+3-MD+4-MD)和 PIR 的联合使用可评价1.3%≤Ro≤2.0%范围内的有机质成熟度,当 Ro≥2.0%时,则仅有 PIR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对西湖凹陷黄岩构造带、平北地区以及宁波构造带的16个轻质油样品进行了分析。原油中富含反映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尤其是源于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及蕨类植物的三环、四环二萜类及其芳构化产物,而反映水生低等植物输入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含量较低。不同构造带间原油中这些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如异海松烷/nC20、异海松烷/(异海松烷+16β(H)扁枝烷)、1,2,5-三甲基萘/1,3,6-三甲基萘、1,7-二甲基菲/(惹烯+1,7-二甲基菲)等。这些差异指示了宁波构造带与平北地区原油裸子植物输入较多,蕨类植物及被子植物输入较少,而黄岩构造带原油蕨类植物输入较多,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较少的特点。研究中利用全油色谱-质谱将原油饱和烃与芳烃组分建立联系,提出(异海松烷+1,7-二甲基菲)/(惹烯+16β(H)扁枝烷)作为反映西湖凹陷轻质原油生源构成的指标,而该参数与全油碳同位素值的正相关关系证明了裸子植物树脂对西湖凹陷轻质油的重要成烃贡献。   相似文献   

4.
依据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不同类型原油样品中各类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的分析结果,可以将其划分为煤成油和湖相油两大类。以HZ9-2-1井为代表的煤成油表现出强烈的姥鲛烷优势,C19~C_(26)三环萜烷系列相对丰度呈现阶梯状依次降低,C_(24)四环萜烷相对丰度远高于C_(26)三环萜烷,藿烷系列C_(29)降藿烷和C31升藿烷较为丰富,新藿烷(Ts和C_(29)Ts)含量很低,甾烷组成中C_(29)规则甾烷和重排甾烷占绝对优势,这与典型煤成油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一致。湖相油中姥鲛烷优势较弱,C_(19)~C_(26)三环萜烷系列呈现以C_(21)为主峰的正态分布,C_(24)四环萜烷丰度与C_(26)三环萜烷丰度相当,新藿烷和重排藿烷含量中等,伽马蜡烷含量极低,2-甲基藿烷与C_(30)4-甲基甾烷十分丰富且存在正相关关系。它们可以作为鉴别研究区原油成因类型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南海3种可食绿藻条浒苔(Erueromorpha clathrata)、石莼(Ulva lactuca L.)和总状蕨藻(Caulerpa racemoso)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多糖、蛋白质和粗纤维是构成藻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占藻体的92%以上,其中膳食纤维占64.22%-70.80%;蛋白质占14.15%-18.91%,平均为16.16%。且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高,占总氨基酸的42.37%-48.37%,氨基酸评分在73分以上,第一限制氨基酸随藻种而变化;脂肪含量在0.51%-0.81%之间,均低于1%,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高,其含量分别为其总量的56.10%。63.20%和37.71%-39.39%;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尤其是Fe、Zn、I等矿质元素和维生素C含量高。3种可食绿藻是高膳食纤维,高蛋白,低脂肪,低热能,且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天然理想保健食品原料。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方面,对云和盆地早白垩世馆头组火山岩特征进行了论述,并对其形成环境及成因作了探讨.认为该套火山岩由基性岩及酸性岩构成,缺少SiO2含量在53.17%~68.57%的中性岩,是一套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指出盆地内火山岩为拉张构造背景下形成,其基性岩和酸性岩具有不同源区,前者源于部分上地幔融熔物质(受陆壳物质混染);后者来自部分地壳融熔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就办公室内家俱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的组成和含量进行跟踪测定,在查阅国内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了苯、甲苯、对(间)二甲苯、邻二甲苯、苯乙烯、乙苯、乙酸丁酯、十一烷作为应识别组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家俱释放的VOCs成份复杂,有大量的末识别组份,需要进一步定性研究;在已识别的8种组份中甲苯含量最高,二甲苯次之,而苯和苯乙稀含量最少;家俱中VOCs的释放随时间增长,浓度逐步降低,5天内降幅可达40%以上,且可满足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关于TVOC的限量值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珍珠龙胆石斑鱼背、腹部肌肉的营养成分与挥发性风味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鱼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用常规分析法检测鱼肉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结果】珍珠龙胆石斑鱼含肉率达到71.03%±3.88%,鱼鳞与皮质量分数高达9.60%±1.67%。背、腹部肌肉的蛋白质质量分数(干基)分别为85.19%和77.47%,脂肪质量分数分别为6.44%和12.00%,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质量分数均为0.45;背、腹部肌肉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氨基酸评分(AAS)分别为86和81,氨基酸指数分别为80.06和72.61,均为赖氨酸含量最高,氨基酸评分(AAS)分别为156和140;背部肌肉中5种鲜味氨基酸总量(7.26%)较腹部(7.09%)略高,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肌肉脂肪酸总量的60.11%和45.54%,EPA+DHA的含量是腹部肌肉的11.5倍,质量分数达20.42%,ω-3/ω-6 PUFA为9.56;背、腹部肌肉分别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50与52种,腹部肌肉中醇类物质含量最高,质量分数达60.25%,其不饱和醇类与醛类对其肌肉的总体风味起重要贡献。【结论】珍珠龙胆石斑鱼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赖氨酸、精氨酸、EPA和DHA的优质海产经济鱼种,其背部肌肉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于腹部,是优质的ω-3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来源;背、腹部肌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丰富,腹部肌肉的鲜味优于背部肌肉。  相似文献   

9.
黄喉拟水龟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黄喉拟水龟成龟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成龟的含肉率平均为23.4%,内脏平均占体重的14.0%,骨骼平均占体重的39.4%,血液和体液平均占体重的18.4%,脂肪块变动较大,平均占体重的5.0%;肌肉中各物质质量分数平均为:水分79.7%,灰分1.0%,粗脂肪0.3%,蛋白质18.2%;在肌肉16种氨基酸中,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平均为6.69%,氨基酸总量平均为14.9%;在测出的18种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平均占64.77%,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占22.91%。在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讨论和评价了黄喉拟水龟的食用价值,为其配合饲料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2002-2003年双棘黄姑鱼(Nibea diacanthus)的人工繁殖、育苗过程。成熟亲鱼注射LRH-A HCG就可产卵,产卵率55.6%~83.3%,受精率71.0%~87.1%,孵化率77.9%~89.3%。苗种培育期间加强水质管理、饵料生物的营养强化和病害防治工作,在水温24.5~29℃、盐度26~32条件下,仔、稚、幼鱼生长迅速。  相似文献   

11.
青海占卜扎勒铁矿探索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海省占卜扎勒铁矿进行了探索性选矿试验研究,采用磨矿-磁选-磨矿-磁选流程分选效果最好,可获得的铁精矿品位68.32%,回收率93.63%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从湛江红树林的根部中分离筛选一株潜在益生菌,命名HSL36,通过形态观察,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和16S rDNA序列分析后,鉴定为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采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菌株HSL36胞外代谢产物进行成分分析,菌株HSL36发酵液二氯甲烷萃取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6-二叔丁基-4-甲基环己醇、柏木脑、碘代十六烷和2个未确定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2.4-二氯苯氧乙酸、β-吲哚乙酸、丰产素、α-奈乙酸、三十烷醇和秋水仙素处理了细基江篱3小时,然后在浮箋上进行人工栽培,井和未处理的藻体进行比较。结果比对照组有了不同程度的增产,由12.1%到83.6%的并找出了各种药物处理江篱的较佳浓度。为今后在江篱生产的应用上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香港牡蛎加热处理前后的挥发性成分变化及其变化原因。【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SPME-GC/MS)分析香港牡蛎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结合感觉阈值,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ur active value,ROAV)确定牡蛎熟制前后的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描述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气味特征并分析其生成途径。【结果与结论】加热处理前后牡蛎的挥发性成分发生明显变化,从鲜牡蛎和熟制牡蛎中分别鉴定出101种和107种风味物质,主要物质有醛、醇、酮、酸、烃、酯、酚类等,对气味影响最大的醛类化合物由熟制前的26种增加到熟制后的30种,相对含量却由熟制前的33.25%减少到熟制后的14.65%,酸类化合物由熟制前的7种增加到熟制后的19种,相对含量却由熟制前的8.82%增加到熟制后的32.98%。熟制后酯类化合物在种类和含量上都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5.
工厂化培养蒙古裸腹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充氧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饵料和不同盐度、光照下蒙古裸腹溞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投喂小球藻、亚心形扁藻、等鞭金藻时蒙古裸腹溞的增殖率分别为406.6%、377%、322.2%,差异并不明显,而投喂酵母的增殖率达到866.7%,效果显著;在10~30的盐度范围内,盐度为10时增殖最快。增殖率为382%;自然光和遮光对蒙古裸腹溞的增殖率为375.2%和-0.68%,差异显著,其生长和繁殖需一定的光照。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全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定量分析技术,分析了冀中凹陷文安油田原油中双环倍半萜在空间分布上的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讨论了其非均质性特征的地质-地球化学意义。结果表明: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对双环倍半萜的影响并不明显,文安油田原油含有丰富的双环倍半萜;文安油田原油中双环倍半萜的总体分布特征是C14倍半萜化合物相对丰度最小,C15倍半萜化合物相对丰度居中,C16倍半萜化合物相对丰度最高;文安油田南区与北区原油存在明显非均质性;重排补身烷与8β(H)-补身烷、C30重排藿烷与C30藿烷、C27重排甾烷与C27甾烷的相对丰度比值具有显著相关性,反映重排补身烷的形成机理与重排甾烷、重排藿烷的形成具有相似性;原油分子组成上的非均质性预示着文安油田原油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成因类型,文安油田南区和北区可能存在着2个油气富集体系。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单因子实验及均匀实验设计,考察了影响丙脒盐酸盐收率的因素,经回归分析,得出了合成丙脒盐酸盐的优化工艺条件:物料配比n(CH3CH2CN):n(CH3OH):n(HCl)=1:1.1:1.1;整个反应体系为无水体系;在反应前期,溶液温度为0-10℃,pH值为4.0左右,反应时间为9h;在反应后期,溶液温度为0-20℃,pH值为8.0-8.5;氨-甲醇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5.0%。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丙脒盐酸盐的收率为94.0%,含量≥99%。  相似文献   

18.
紫蛤生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紫蛤Soletellina violacea Lamarck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与分布等进行了观察,并研究了相对密度对紫蛤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蛤生活在中低潮区至潮下带15-30cm的细沙底,自然分布海区的水温变化范围为9-33℃,pH值为6.9-8.6,海水相对密度的适宜范围为1.004—1.029,最适相对密度范围为1.005—1.027,以有机碎屑和硅藻为主要食料。雌雄异体,一年有二次繁殖期。鲜出肉率为59.99%,24h60℃烘干后的干出肉率为11.75%。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生姜氮钾配施的增产效应和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钾配施可以大幅度提高生姜的产量,施钾的增产幅度,柴姜为15.3%~58.4%,平均增产率为35.8%;狮子头姜产量提高18.2%~46.9%,平均增产28.7%。增施氮钾肥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P、速效K、缓效K、有效Ca和有效Mg含量,降低NO3-盐含量,促使土壤pH趋于中性,对全P和碱解N含量影响较小。土壤N素和P素大量盈余,不施钾时土壤K亏损严重,施钾处理土壤钾基本上处于盈余状态.有利于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20.
几株有益芽孢杆菌对温度、制粒工艺及pH值的耐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实验室分离、筛选的5株有益芽孢杆菌对温度、对虾饲料制粒工艺流程和pH值的耐受性。结果表明,5株芽孢杆菌经80℃水浴40min后全部存活,90℃水浴20min有35%-70%存活,100℃水浴10min仍有30%-50%存活,显示所筛选的5株芽孢杆菌对高温有较强的耐受力;在对虾饲料中添加5株芽孢杆菌,经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后芽孢杆菌存活95%,烘干后芽孢杆菌存活93%,说明杆菌能够承受饲料制粒生产中压力、温度和水分的变化;当pH值为3.8、4.6、5.2时,分别有l、3、5株菌能繁殖,pH值6.0-8.5时,5株菌生长旺盛,将5株菌经pH值2.2—4.6处理1h,再接种在pH值7.2的培养基可以良好生长,说明杆菌在酸性环境中生长性能较差,在弱酸性和碱性环境中生长旺盛;能耐受酸性环境而存活,再给予适宜环境即能良好生长。5株芽孢杆菌具有作为水产硬颗粒饲料专用益生素菌株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