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甘肃省武威市绿洲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及其整治方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白永平 《地理科学》2000,20(3):251-258
以甘肃省武威市为例,从绿洲生诚系统熵变的角度,试图建立满足因子量化要求和适于综合评价属性的绿洲生态环境评价和调控方法,按照系统稳定度熵值的大小,对绿洲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各评价指标对系统稳定度的贡献,依次提出了绿洲生态环境的整治方略,以期对绿洲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云南沿边境地带生态环境3S监测、 评价与调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利用全球新千年整体生态系统评估的理论,以云南省沿边境地带生态系统变化跨境生态安全为研究对象,探寻并揭示我国陆疆系统的跨境生态系统变化监测、评价和生态安全综合调控的基础理论与信息机理;进而研究基于“3S”云南沿边境地带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与综合调控的方法和关键技术,包括方法和技术体系的建立、指标体系的建立、多尺度效应和尺度转换、数学模型的建立、综合调控模式和决策方案的建立等;在案例研究部分,建立了背景数据库,然后选择大、中、小尺度进行了全区生态环境现状评价,重点河道、典型路段和重点口岸的影响评价和预测预报研究,最后进行了综合调控模式和方案的探讨,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动态仿真和虚拟表达研究。  相似文献   

3.
基于RS和GIS技术下城镇空间变化分析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城镇空间变化分析,是城镇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对城镇远景规划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也是区域生态环境演变调控研究的重点内容和基础内容。本文将引用RS和GIS技术方法对城镇空间变化进行研究。其基本思路是,利用RS的TM卫片数据进行宏观监测,再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方便地进行城镇分布状况和迁移变化的空间分析与评价。该技术方法已被成功地应用于新疆城镇分布状况及动态变化研究项目中,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景区旅游流调控是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游客满意度和扩大景区承载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旅游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尖锐矛盾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国内景区旅游流调控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相关内容涉及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主要集中在客流特征分布与时空行为、模型构建与算法设计和系统实现与平台开发3个维度。作为实证分析中的基础研究,重点总结了景区旅游流调控模型构建与算法设计的假设约束、技术手段和分流效果。对国内该领域现有文献的研究局限作了详细分析,并展望其未来可能的发展走向,以期为国内微观尺度下旅游流调控研究提供理论、方法、操作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如何正确处理流域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客观评价闸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我国流域管理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本文从河流的自然特性入手,剖析了闸坝修建和调控引起的水文水环境效应,探讨了闸坝对河流水量水质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关键内容和技术手段等,提出了基于流域水循环过程认识和模拟的闸坝效应量化体系和分析方法;并以我国水利工程最密集、污染最严重的淮河流域为例,初步探索了流域闸坝的水文水环境效应。研究可为多闸坝调控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污染治理提供理论支持,为实现流域综合管理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从经济生产、社会生产和生态生产角度出发对西昌市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研究。研究表明:农业产业的活动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换句话说,调控农业产业经济活动是生态环境维护的有效途径。生态生产、经济生产和社会生产之间存在明显的作用关系,这种作用关系不外乎表现在正作用和负作用两个方面,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以上三类要素的合理调节。事实上, 就是利用以上三类生产要素的可塑性,通过产业经济活动的调控,弱化或消除产业与生态的矛盾,积极发展生态产业,这对西昌如此,对其他地区仍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7.
乌鲁木齐景观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调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乌鲁木齐作为中国西部发展较快的特大城市,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趋明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有利于充分认识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的生态学实质,在对乌鲁木齐城市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乌鲁木齐城市生态环境的特征,根据综合整体、地域分异、景观异质、功能结构、城市发展、环境容载等景观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原则,划分了乌鲁木齐城市区域景观生态功能区,包括城市建设及中心区,城市生态平衡与开发区和城市生态保护及后备区,据此,对乌鲁木齐城市生态调控提出了初步建议,包括环境控制工程,生物控制工程、景观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调控。  相似文献   

8.
城市土地承载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开展城市土地承载力研究既是对土地承载力研究体系的深化,也是对城市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总结城市土地承载力研究的起源、发展、内容、方法以及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发现其多出自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等领域的延伸,或为某一领域的一部分,而其自身的研究体系尚未形成。已有研究主要从承载主体、承载对象和影响因素3个视角探讨了与城市土地承载力相关的内容,重在分析和评价城市各类土地与人口规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数理分析、模型方法、指标体系等被普遍采用,但各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对象和城市特点有所不同,评估结果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选择的不同方法,从而使得到的结果之间缺乏可比性。在实践层面,城市土地承载力分析的实际应用还很薄弱,但其指导作用已经凸现。研究认为,城市土地承载力从基本概念到量化方法、再到实践应用的研究中还存在不足之处,今后的研究应当侧重于完善城市土地承载力自身的研究体系,并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城市土地承载力的功能分区研究和预警研究,建立城市土地承载力状态与土地政策调控的互动机制,逐步加强研究方法的更新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农业生态环境数字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林年丰  汤洁  卞建民 《地理科学》2003,23(5):597-603
阐述了中国三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性,提出了农业生产内部环境和农业生产外部环境的概念,为进行农业生态环境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从数字地球的角度讨论了应用数字化方法开展农业生态环境研究的必要性。在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概念模型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农业生态环境数字信息系统。将农业生态环境模拟系统与GIS耦合,进行数字信息技术集成,实现了农业生态环境研究的信息化、数字化、模型化及可视化。借助于用户界面可对有关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检索、咨询。通过变量调控、优化决策,可以达到调整系统结构,提高系统功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及耦合器调控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方创琳  崔学刚  梁龙武 《地理学报》2019,74(12):2529-2546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近远程非线性耦合关系,如何协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已上升为全球性战略问题和世界性科学难题。本文从理论上揭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耦合性、耦合关系和耦合度;根据主控要素总结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10种关系和交互方式;根据耦合度强弱将耦合性分为低度耦合、较低耦合、中度耦合、较高耦合、高度耦合和完全耦合6种类型,分别对应随性耦合、间接耦合、松散耦合、协同耦合、紧密耦合和控制耦合,进而形成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塔;创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按每旋转10°生成一个图谱构建了由直线图谱、指数曲线图谱、对数曲线图谱、双指数曲线图谱和“S”型曲线图谱等组合而成的45种耦合图谱,不同图谱对应着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在多种耦合图谱中,认为“S”型曲线耦合图谱是最佳图谱,代表着多种图谱中体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最佳耦合状态。以“S”型曲线耦合图谱为依托,借助SD模型及各变量之间存在的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复杂关系,构建了由11个调控要素和201个变量构成的耦合调控器(UEC),只要一个变量发生变化,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整个耦合调控器的结构、功能和调控结果。这种耦合调控器包括同一时间多个城市城镇化圈与生态环境圈之间的静态调控、不同时间同一城市城镇化圈与生态环境圈之间的动态调控、不同时间多个城市城镇化圈与生态环境圈之间的动态调控3种时空尺度,通过调控将逐步推动城镇化圈与生态环境圈之间由低级耦合向高级耦合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1.
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因素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6,他引:12  
李香云 《干旱区地理》2004,27(2):239-244
目前干旱区突出的矛盾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效应在总体上已导致以土地荒漠化急剧发展为主的生态环境质量显著下降。基于199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给出的土地荒漠化概念和干旱区的特点,划分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通过人类活动的涵义和特点的探讨,首次全面和综合地分析了土地荒漠化发展中的人类活动因素,包括人类活动的驱动作用、人类各种活动方式的作用和人类活动的管理作用等。依据一定的原则,构建出适用于干旱区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作用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多为量化指标并可反映人类活动的动态变化,可为人类活动在土地荒漠化中作用的更进一步(定量)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桉树人工林引种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热点,认识桉树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为桉树人工林的科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实现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从单因子生态环境效应(包括生物多样性、土壤侵蚀、土壤质量、植被指数、净初级生产力)和多因子生态环境综合效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环境综合效应)两方面总结桉树人工林引种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今后应注重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生态环境综合效应、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Ⅵ)以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研究;结合多学科理论,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遥感(Remote Sensing,RS)的优势,客观地对桉树人工林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保护耕地资源、拓展建设用地空间、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实现途径,而项目的严格把关、科学决策是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以可行性研究为切入点,围绕准入基础和约束条件两大方面,尝试构建了由4个自然准入基础指标、3个经济准入基础指标、3个社会准入基础指标组成的准入评价指标体系和由4个生态环境影响指标、3个经济收益水平指标、4个社会服务功能指标组成的约束评价指标体系,从多因素、定量化角度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全方位评价,实现从源头上开展科学评估、规避潜在风险。结合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马桥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项目进行了评价应用和检验,具有普适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14.
山前洪积扇面小城镇城镇化过程与区域环境变化关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境内罗山山脉东坡洪积扇上坐落城镇韦州20a城镇化发展过程与区域环境变化关系的初步实证研究。认为在干旱及半干旱区山麓环境下,城镇化与区域环境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耦合关系,原始资源掠夺型的城镇化如超越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环境承载阈值将会导致区域环境的迅速恶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定西地区生态脆弱与贫困的双重矛盾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研究表明定西地区“脆弱-贫困”恶性循环是自然与人文要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近几十年又以人为因素的作用为主。在总结定西地区解放以来一手抓生态环境建设,一手抓扶贫攻坚,整体解决温饱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实践证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打破“脆弱-贫困”恶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我国煤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及综合整治对策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韦朝阳  赵桂久 《地理学报》1997,52(4):300-307
本文总结了国煤矿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总体状,指出了我国煤矿区生态环境的特征,即华北地区和华东部分地区煤矿开发高强度与煤矿区人多地少的矛盾,西部地区煤储量丰富区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矛盾玫我国广大南方煤矿开发分散与煤质差、污染重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土地资源的生态化管护成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目标。从土地评价发展历史出发,利用土地资源学理论,界定了土地生态系统管理的含义是将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土地生态系统发展的最终目标,充分发挥不同利益团体的协调能力,由政策、协议和实践来实施的土地资源多功能结构的生态管护。采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土地资源的动态评价分析方法,注重空间格局与多生态过程。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建立了土地资源动态评价技术路线,并以干旱区为例进行了3S指标体系的初建。该动态评价方法充分利用较为方便和经济的遥感历史时序信息为土地生态系统监测评价服务。  相似文献   

18.
谢蓉蓉  逄勇  蒋彩萍  王菲凤 《地理研究》2016,35(12):2363-2372
随着控制单元在全国的推广,风险防范型优先控制单元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撑。基于控制单元水环境风险特点,提出了源体—受体—响应综合评价体系,根据指标特性,采用熵值法、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系数,通过综合风险评价确定各控制单元的风险等级,并定义高风险控制单元为风险防范型优先控制单元、中风险控制单元为优先预警单元。研究筛选五大类20个指标构建三级水环境风险评价体系,通过对太湖流域(浙江片区)13个县市35个控制单元风险评估表明:① 4个位于下游的控制单元为风险防范型优先控制单元;② 17个为优先预警单元,除嘉善县均为优先控制单元外,涵盖其余12县市。研究成果可为风险防范型控制单元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干旱区人工绿洲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构建了由劳动、资本、水资源、土地资源要素组成的干旱区人工绿洲的一般生产函数.参照供给弹性和规模经济等经济学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制定了人工绿洲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方法与测度标准,并以天山北坡东部奇台人工绿洲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995-2006年,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土地资源投入、劳动投入和水资源投入所致,其配置均不合理,主要投向生产率最低的第一产业中,使奇台人工绿洲经济系统成为典型的资源耗费型粗放经营系统.同期,奇台人工绿洲景观系统稳定水平呈降低趋势,不利于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转换产业结构,向集约型农业经济发展,调整人工绿洲用地结构,增强景观系统稳定性,是奇台人工绿洲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