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叠纪被认为是全球生物繁盛的重要时期,其大气含氧量、温度等条件和现代地球极为相似,因 此,二叠纪古海洋生物和环境的研究对当代环境和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分析广西来宾铁桥 二叠系剖面的275个海相碳酸盐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组成,考察Ca,Mg,Al,Ti 及其比值的变化特征,研究它们 的生物和环境意义。结果发现,从栖霞组沉积时期到吴家坪组沉积时期,海水中Mg/Ca值总体上呈单调下降趋 势,表明海底洋中脊扩张,洋中脊热液循环加快,全球海平面上升;Al/Ti值在栖霞组沉积时期到吴家坪组沉积 时期呈现一种起伏式的变化,其中栖霞组沉积中期和茅口组沉积后期表现出与其他时段有显著差异的高值,表 明这两个时期海洋生产力繁盛;在瓜德卢普统-乐平统界线,Al/Ti值低,与玄武岩(Al/Ti 值约为6)相近, 指示火山活动强烈,为火山活动导致生物绝灭说提供了地球化学新证据。  相似文献   

2.
鄂西古生代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西地区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下二叠统孤峰组和上二叠统大隆组中发育有薄层硅质岩。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和吴家坪组灰岩中发育有结核状或似层状燧石。Fe Al Mn三角图 ,Cu、Ni、Co、Cr、Zr的关系 ,U Th判别图 ,Ba、As、Sb元素和REE配分模式等地球化学指标表明 :五峰组和龙马溪组层状硅质岩属于正常海水中生物化学和化学沉积 ;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茅口组灰岩中燧石结核不属于典型的热水沉积相 ,但受热水作用的影响 ,而孤峰组硅质岩受热水作用明显。鄂西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硅质岩的沉积环境是四周被古陆或台地环绕的半封闭深水相滞流盆地。鄂西孤峰组和大隆组硅质岩的沉积环境是由裂陷作用形成的碳酸盐台地内部的盆地(或台沟 )滞流还原环境。CaO/(Fe +CaO)值和 (MgO/Al2 O3 )× 10 0值表明 :五峰组、龙马溪组和大隆组硅质岩沉积环境海水略有淡化。栖霞组、茅口组和吴家坪组含结核状或似层状燧石的生物灰岩 ,形成于陆棚上快速海侵和上升洋流形成的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3.
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下扬子巢湖地区二叠系栖霞组硅质结核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下扬子巢湖地区二叠系栖霞组硅质结核核w(SiO2)为73.50%~96.95%(平均值为85.84%),其他元素含量较低。在主量元素的判别上,硅质成因为生物质成因;在Ti/V-V/Y判别图解中,巢湖地区栖霞组硅质结核来源于洋中脊与大洋盆地端元区域;在元素氧化还原关系上,硅质结核显示出有氧、贫氧与厌氧混合状态;在稀土元素配分图解中,显示出中稀土元素富集,稀土元素总量与P2O5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和Ce的负异常。在此基础上,结合二叠纪全球气候与海陆位置及洋流的关系,认为下扬子巢湖地区二叠系栖霞组硅质结核是在二叠纪全球气候转变的背景下,在洋流的作用下,来源于大洋中脊与大洋盆地的硅质被大陆边缘的硅质生物捕获而形成硅质结核,洋流作用在硅质结核的形成上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是对沉积盆地水体环境以及古气候条件变化的响应。本文根据元素(Al、Fe、Mg、Ca、K、Na、P、V、Ni、Co、Cr、Cu、Zn、Sr、Ba、Cd、Li、Mn、Pb、Ti)的含量及其比值(Al/Ti、Fe/Mn、Sr/Ba、Mg/Ca、Sr/Ca、Na/Ca、V/Cr、Ni/Co、Ni/V)的变化,对三水盆地古近系心组红岗段生油层的沉积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心组红岗段下部(亚段A)表现为较稳定的地球化学特征。各元素丰度及其比值指示这一时期陆源输入持续较高、且物源组成变化不大。由于海水入侵的影响,湖盆水体盐度相对较高,底部水体以弱氧化条件为主,O2-H2S界面位于水/沉积物界面附近。红岗段中上部(亚段B、C)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变化较为频繁且幅度很大,反映古气候和湖盆沉积条件的迅速变迁。在潮湿气候条件下,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以Al、Ti为代表的外源元素含量及其比值较高,而Mg、Ca等盆内化学沉积元素含量较低。古氧气指标指示底部水体为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因而,相应于较高的有机碳含量。在间歇性干旱时期,陆源输入减少,外源元素含量及其比值显著降低。随着蒸发作用的加强,水体盐度加大,内源元素丰度以及Mg/Ca、Sr/Ba、Sr/Ca和Na/Ca比值大幅度上升。底部水体为氧化环境,O2-H2S界面多位于水/沉积物界面或沉积物中。上述两种气候条件在红岗段中上部沉积时期交替出现。红岗段沉积后期由于淡水的长期输入,湖水出现逐渐淡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湖南慈利江垭中-上二叠统岩石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松  李双应  万秋  田辉  苗俊红 《地质科学》2011,46(2):364-375
湖南慈利江垭剖面中 上二叠统自下而上可以分为栖霞组、茅口组、吴家坪组和大隆组,总厚度为4617 m。该剖面岩以石灰岩为主,含少量的硅岩、泥岩、页岩和白云岩。石灰岩进一步分为砾屑灰岩、砂屑灰岩、粉屑灰岩、生物碎屑粒泥灰岩以及生物碎屑泥粒灰岩。砾屑灰岩主要分布于栖霞组及茅口组中,为斜坡沉积作用的产物。白云岩主要为同生和准同生白云岩,为局限台地环境的产物。根据岩性、微相分析,可划分出滨岸、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斜坡及盆地6种沉积环境。沉积演化表明,研究区二叠纪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海侵,主要发生于栖霞期早期—茅口期晚期以及吴家坪期早期—长兴期晚期。值得指出的是,栖霞组及茅口组中斜坡沉积的发现,对于重新认识研究区中二叠世古地理分布、演化及斜坡的迁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皖南二叠纪海相暗色岩系成因及有机质富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皖南二叠系已成为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层位,暗色岩系的硅质来源长期存在争议,有机质富集堆积机理尚不清楚。本文通过皖南地区二叠纪海相栖霞组、孤峰组和大隆组暗色岩系的岩石学特征、古生物群落、沉积特征、有机质丰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讨其沉积背景、硅质来源和有机质富集模式。研究表明:栖霞组硅质主要来源于热液;孤峰组硅质主要来源于生物和热液;大隆组硅质主要来源于生物和热液,少量来源于生物。二叠纪属热带—亚热带温暖潮湿气候,暗色岩系沉积于具缓慢沉积速率的厌氧—贫氧的100~300 m水体环境中,有机质含量高。栖霞组和孤峰组富有机质暗色岩系的形成除受控于局限滞留的缺氧环境外,还和海底热液活动提供生物繁盛的营养元素与矿物质和上升流的作用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大隆组富有机质暗色岩系的形成与长兴期多期火山喷发带入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导致初级生产力提高,生物消亡—繁盛—再消亡—再繁盛—消亡,生烃母质快速堆积,且与缺氧环境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张璇  韦恒叶 《沉积学报》2020,38(3):476-484
二叠纪发生了两次重大生物灭绝事件,一次是位于吴家坪初期即瓜德鲁普世末生物灭绝事件,另一次是位于长兴末期即晚二叠世末生物灭绝事件。在这两次生物灭绝事件之间的大约八百万年时间里,其环境变化研究相对较少,古海洋的氧化还原条件变化目前尚未清楚。通过分析湖北秭归县杨林剖面的黄铁矿形态来探讨吴家坪组-长兴组界线氧化还原条件及其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吴家坪组与长兴组石灰岩沉积时期的古海水主要是贫氧至氧化环境。在吴家坪组上部至长兴组下部地层沉积时期古水体出现间歇性硫化现象。该硫化缺氧事件不仅出现在秭归地区,还广泛分布于鄂西盆地、扬子台地南缘南盘江盆地、阿拉伯地台以及东格陵兰盆地地区。这说明吴家坪-长兴组界线沉积时期的间歇性硫化缺氧事件有可能是一个全球性事件。该事件可能与二叠末事件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颜佳新  刘新宇 《地球科学》2007,32(6):789-796
探讨陆棚环境缺氧沉积的成因, 对查明海相优质烃源岩时空分布、恢复地史时期古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华南地区中二叠世栖霞组有机质丰富, 出现多方面缺氧沉积特征, 同时多门类底栖生物繁盛, 其成因一直令人困惑.简要介绍了陆棚浅海缺氧环境的生物特征及古氧相划分, 分析了栖霞组一个由纹层状灰岩和块状灰岩组成的典型的沉积序列的古氧相特征.块状灰岩的生物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均指示常氧沉积环境; 而纹层状灰岩的生物特征偏向常氧相, 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偏向厌氧相, 体现了陆棚缺氧沉积环境水体溶氧量不稳定的特点.栖霞组沉积特征表明, 栖霞组缺氧沉积环境的频繁出现与较高的生物产率有关.结合区域古地理和古特提斯古海洋背景, 认为华南地区中二叠世缺氧环境的成因与当时陆海分布格局和古海洋表面洋流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川西卡拉地区晚古生代沉积环境特征,以该地区下石炭统邛依组和上二叠统卡翁沟组中广泛分布的硅质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古生代硅质岩属纯硅质岩范畴,在沉积过程中有持续的陆源物质供给; Al/(Al+Fe+Mn)平均值0.62,结合Al-Fe-Mn三角图解,显示它们为生物成因硅质岩; Al2O3/(Al2O3+Fe2O3)、Th/U、Th/Sc、(La/Ce)N、(La/Yb)N等特征比值以及构造环境判别图,反映出硅质岩沉积环境为大陆边缘的浅海-斜坡; Ceanom值为-0.04~0.07,从石炭纪—二叠纪逐渐增大,指示水体为缺氧环境,且还原性逐渐增强。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认为甘孜理塘洋在石炭纪时期已经打开,并在二叠纪时期持续扩张,区内沉积盆地的海水逐渐变深。  相似文献   

10.
重庆石柱二叠纪栖霞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对重庆市石柱县二叠纪栖霞组地层野外露头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薄片观察,根据碳酸盐岩样品的元素含量、比值及相关性,探讨了栖霞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意义.用于古环境分析的10件栖霞组样品SiO2、MgO含量低,且两者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Sr含量高,平均为1 751×10-6,Mn/Sr<0.1,Fe/Sr<1,δ18OPDB>-10‰,表明成岩过程中样品几乎不受硅化及白云岩化作用的影响,未发生化学性质上的改变,可作为古环境分析的可靠对象.栖霞组碳酸盐岩CaO含量高,平均为53.81%,接近纯灰岩的理论化学组成,陆源元素Al2O3、TiO2含量很低,平均值分别为0.17%与0.012%,表明其形成于陆源碎屑影响微弱的稳定古海洋环境.古气候指标MgO/CaO比值极低,平均为0.026,古盐度指标100×(MgO/Al2O3)比值高,平均为1 241,古水深判别指标Sr/Ba、1000×(Sr/Ca)比值高,平均值分别为286和4.54,指示了栖霞组碳酸盐岩为潮湿气候下的陆表海(远岸)沉积.古氧相地球化学指标U/Al、V/Al、Mo/Al、Cr/Al、Co/Al、V/(V+Ni)和U/Th特征一致表明栖霞组碳酸盐岩沉积于贫氧—缺氧环境.垂向上,陆源元素∑(Al2O3+TiO2)含量逐渐降低,古水深指标Sr/Ba、1000×(Sr/Ca)比值逐渐增大,表明栖霞组沉积过程中离岸渐远、陆源供给逐步减少、水体持续加深.  相似文献   

11.
湖北长阳资丘二叠纪沉积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秋 《江苏地质》2016,40(1):7-14
湖北长阳资丘二叠系剖面地层出露良好,特征明显,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野外剖面测量和室内微相分析表明,二叠系岩相主要由生物碎屑颗粒灰岩、砂屑灰岩、砾屑灰岩、硅质岩、钙质页岩等组成。根据岩相、古生物化石及碳酸盐岩微相分析,研究区二叠系主要为碳酸盐斜坡、台地和盆地沉积。其中,中二叠世发育碳酸盐斜坡沉积和盆地沉积,晚二叠世发育斜坡沉积、碳酸盐台地和盆地沉积。沉积演化表明,该区二叠纪发生了2次海进—海退旋回:第一次海侵发生在栖霞期,茅口期末结束;第二次始于吴家坪初期,持续到长兴末期。在中二叠统栖霞组下部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Zoophycos,形态及沉积构造研究表明此遗迹化石产生于浪基面以下较深水的碳酸盐岩斜坡环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研究区二叠系硅质岩岩石学特征、主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结果表明,杭乌拉下二叠统埋汗哈达组硅质岩Al/(Al+Fe+Mn)值介于0.68~0.78之间,平均值为0.73,δCe值为0.89~0.94,平均值为0.90,二断井中二叠统菊石滩组Al/(Al+Fe+Mn)值介于0.50~0.67之间,平均值为0.60,δCe值介于0.85~0.90之间,平均值为0.88,在Al-Fe-Mn三角图上,样品点落入生物成因硅质岩区,指示研究区硅质岩为海水生物沉积成因。杭乌拉下二叠统埋汗哈达组硅质岩Al_2O_3/(Al_2O_3+Fe_2O_3)值为0.78~0.86,平均值为0.83,Mn O/Ti O2值为0.04~0.40,平均值为0.16,(La/Ce)N值为1.02~1.15,平均值为1.10,Ceanom值为-0.041~-0.001,平均值为-0.029,二断井中二叠统菊石滩组硅质岩Al_2O_3/(Al_2O_3+Fe_2O_3)值为0.82~0.91,平均值为0.87,Mn O/Ti O2值为0.05~0.47,平均值为0.24,(La/Ce)N值为1.00~1.12,平均值为1.06,Ceanom值为-0.058~-0.033,平均值为-0.045。这些地球化学指标指示了研究区硅质岩沉积于大陆边缘缺氧的水体环境中。  相似文献   

13.
鄂西香溪地区中二叠世地层新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小娟  廖卓庭  严惠君 《地层学杂志》2003,27(4):352-357,T002
鄂西香溪地区中二叠统发育良好。重新观察发现 :新滩剖面的马鞍段并不缺失 ;茅口组与吴家坪组之间的粘土岩应归属于吴家坪组 ;隐石燕 (Cryptospirifer)是与瘤状构造同源的再沉积埋葬。同时探讨了香溪及邻区中二叠世构造古地理演化轮廓及沉积格局 ,研究区栖霞期和茅口期的沉积相“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4.
沉积层序列的沉积体系域划分和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可用于油气生储盖层空间配置关系的研究分析,湘鄂赣地区不同类型的二叠纪盆地区可划分11个沉积层序,包括下二叠统栖霞组(层序S1-S3)和茅口组(S4-S6)以及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或龙潭组(S7-S9)和长兴组(S10,S11),每一层序又可划分出二三个HST,TST,LST或SMST沉积体系域,根据编制的部分层序沉积体系域岩相古地理图,结合各体系域的  相似文献   

15.
重庆石柱吴家坪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庆石柱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硅质岩广泛发育。通过野外剖面的观察和硅质岩主量、稀土及同位素的分析,认为吴家坪组硅质岩为受到热水影响的生物成因。其化学成份以SiO2为主,质量分数为65.52%~97.76%,富集Fe,Mn等元素,Al/(Al+Fe+Mn)平均值为0.38,但约一半样品的Al/(Al+Fe+Mn)比值接近于纯生物成因的比值;REE总量平均值为38.55×10-6,δCe值为0.48~0.93,为中-弱负异常,δEu值为0.70~1.12,无明显的正负异常;δ30Si的值为0.7‰~1.4‰,更多地接近(或高于)现代放射虫的δ30Si;根据δ18O计算出硅质岩形成时古海水的温度为45℃~95℃。硅质岩的形成与火山活动和断裂有关,下渗的海水与岩浆热液混合,并被加温,溶解了大量SiO2等;然后以热泉形式通过断裂喷出,使附近海水中SiO2含量极大提高,促使放射虫和海绵等硅质生物大量繁殖,最终形成生物硅质岩沉淀下来。  相似文献   

16.
中下扬子地区二叠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作者倡导的“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对中下扬子地区二叠系进行了岩相古地理学研究及编图,共编制出下二叠统的鸡公岭组、栖霞组和茅口组(孤峰组)以及上二叠纪的吴家坪组(龙潭组)和长兴组(大隆组)的单因素基础图件20幅和岩相古地理图5幅,比例尺均为1:200万。从这些定量化的图件可以看出中下扬子地区二叠纪各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演化历史。这是本区二叠系的油气以及其他沉积矿产预测和勘探的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广西来宾栖霞组缺氧沉积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是判断其形成环境氧化还原条件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广西来宾铁桥剖面栖霞组中层纹状灰岩和含泥质灰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结合栖霞组沉积学和古生态学特征,对栖霞组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岩石微量元素含量、黄铁矿矿化程度(DOP值)、痕量元素V/Cr、Ni/Co、U/Th、V/(V Ni)等比值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具有缺氧沉积成因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通过比对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二叠系栖霞组碳同位素变化,探讨了该区烃源岩发育的古生态环境。 由于二叠纪高CO2 浓度背景使得古海洋海水中相对富集13C ,因此二叠纪海相沉积的四川广元上寺剖面栖霞组碳 酸盐岩碳同位素均为正值。广元上寺剖面栖霞组底部向上碳酸盐岩碳同位素逐渐正偏,显示从栖霞组底部沉积 时期开始海平面逐渐上升,向相对缺氧沉积环境过渡。栖霞组中部古海洋生产力增高,使得总有机碳同位素正 偏。受总有机碳同位素波动的影响,碳同位素分馏值( ∈TOC)在整个栖霞组波动频繁。根据平衡状态下碳循环 有机碳埋藏分数模型,计算了整个栖霞组有机碳埋藏分数,结果显示有机碳埋藏分数 (forg)在整个栖霞组都较 高,符合二叠纪的碳埋藏在整个显生宙处于最高阶段的地质背景。栖霞组中部高 TOC含量层位对应 forg逐渐增 高,反映forg 与有机碳沉积的保存环境密切相关,说明利用古海洋生产力和 forg 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原始 碳埋藏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谯文浪  汪建国  陈武 《地质科学》2013,48(3):847-859
南华系是地球历史上最重要的成冰时期,为了示踪冰期前后的气候与环境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南华系细屑岩的化学成分分析,重塑南华系古气候、古环境的演化过程。分析结果显示铁丝坳组具有明显低的CIA指数以及低Ti/Al比值,说明该时期主要以寒冷干燥气候为主,化学风化程度低,物源供应和沉积速率相对较低,为冰期特征,隆里组和大塘坡组具有高的CIA指数以及相对较高的Ti/Al比值,表明该时期主要以温暖湿润气候为主,化学风化程度相对较高,物源供应和沉积速率相对较高,为间冰期特征。南沱组的CIA指数以及Ti/Al比值具有交替变化特征,说明南沱组沉积时期气候存在冷暖交替变化,反映了冰期与间冰期的相互转换特征。另外,在铁丝坳组顶部和大塘坡组的下部以及南沱组中上部,具有一定程度的正Eu异常,说明在南华系沉积时期,存在热液活动,而这种热液活动可能与冰期的消亡存在着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20.
周伟 《地质与勘探》2023,59(6):1145-1156
沉积型锂矿主要产于黏土岩中,黏土岩的主微量元素可有效识别沉积物源及沉积环境。本文首次报道扬子板块北缘镇巴地区二叠系吴家坪组黏土岩锂、稀土、铌、钒等元素超异常富集的特征,基于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和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吴家坪组黏土岩的形成环境及沉积物源,并探讨扬子板块北缘锂、稀土找矿方向。研究表明,镇巴地区吴家坪组黏土岩产于晚二叠世,发育于吴家坪组与阳新组的平行不整合界面之上,代表了古风化壳沉积,黏土岩的Li2O最高品位0.39%,ΣREO(稀土氧化物总量)最高品位0.142%,V2O5最高品位0.26%,Nb2O5最高品位0.022%。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黏土岩形成于咸化-半咸化海水相,氧化-还原过渡、碱性的沉积环境,对应于黏土岩化阶段。综合矿物学、地球化学、区域地质资料,认为研究区吴家坪组黏土岩来源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玄武岩,锂元素的富集与火山岩受流体交代-淋滤有关。扬子板块北缘广泛发育吴家坪组黏土岩,规模较大,锂、稀土、铌、钒综合成矿效果较好,找矿潜力巨大,应重点关注与沉积间断面有关的关键金属矿产,助力新一轮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