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我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 1980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应国家水产总局的邀请,与赣榆县水产养殖公司在该县宋庄对虾育苗埸进行了育苗实验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2.
对虾池塘养殖业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发展角度而言 ,我国的对虾养殖业在经历1982~1992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和1993~1994年的急剧衰退阶段之后 ,近年来一直处于恢复性发展阶段的过程。本文试图将我国近年来对虾养殖业对虾池塘养殖最近的变化、现状和对虾池塘综合养殖现状作一总结 ,并探讨今后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1对虾养殖的主要模式1.1我国对虾养殖业养殖模式的4个阶段按集约化程度而言 ,我国对虾养殖业养殖模式的演变 ,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1.1.1粗放式养殖阶段 (1979~1984年 )养殖池规格2~10ha,一般3ha,不投饵 ,不施肥…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虾早期性别分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虾的工厂化育苗获得成功,使对虾养殖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为此,科学家们围绕对虾人工养殖,在对虾的性腺发育、性腺成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洪水根等,1988;李怀梅等,1994)。由于养殖水域的过度开发,养殖环境的恶化,养殖种类的病害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显然,要维持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必须通过一些遗传改良技术对现有养殖品种进行遗传改良,从而获得性状优良的养殖品种。目前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对对虾的性别进行控制,获得对虾雌性比例高的种群,才能有效地提高养殖产量,因而对对虾性别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脊椎动物激素可引起鱼类发生性别反转,但是,对对虾的性别反转不起作用。利用激素饲喂或浸泡幼小动物可以引起性反转,已完成性分化的鱼苗不能进行性反转,只能抑制或促进性别特征的发育。促雄腺对对虾的外部性征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李富花等,1996),对对虾早期性别分化进行研究是成功进行人工性别控制的基础。目前有关对虾早期性别分化的研究报道很少(尹左芬等,1986;Nakamura,1992)。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和组织学切片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对虾的早期性别分化情况,为中国对虾性别控制硏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日本对虾亲虾性腺多次成熟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经济种类之一.近年来,对虾养殖业经受严重滑坡,人们对原来北方地区主养中国对虾(P.chinesis),南方主养斑节对虾(P.monodon)的格局在养殖品种选择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日本对虾倍受青睐,其养殖面积及区域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南起海南北至辽宁均已形成大规模生产,并日益扩大[1].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随着我国对虾人工养殖事业的迅速发展,对虾工厂化育苗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提高。为了严格控制单位面积养殖对虾的尾数,以便合理投喂饵料,加速仔虾生长速度,降低养殖成本,提高仔虾的成活率,目前不少养殖单位进行中间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使对虾育苗场能够及时提供大规格(平均1.5cm)苗种,减少养殖单位暂养的困难,1989年3月,我们在日照市科委实验场进行了对虾早期苗土池暂养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6.
藻、虾、蟹混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韦受庆 《海洋学报》1990,12(3):388-394
江蓠属海产藻类,是琼胶工业的主要原料,在我国台湾省已经池养了30多年[1].对虾、青蟹肉味鲜美,是国内外畅销的海产品,青蟹还有一定的药效作用[2].对虾养殖业在我国早已兴起,青蟹养殖业近年来在我国南方蓬勃发展.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如何提高可作养殖的池塘面积利用率,增加经济收益,是当前海水养殖业发展所寻求的一个新方向.1984年张起信等研究了虾、藻混养技术,提高了对虾产量[3].  相似文献   

7.
前言对虾增养殖事业发展很快,工厂化育苗和成虾养殖技术都取得了显著成果,近年已开始将部分虾苗进行放流.随着对虾养殖事业的发展,致病性微生物对对虾养殖造成的危害受到了人们的注意.如从患病的养殖对虾鳃丝上分离到一种危害对虾的丝状细菌,由于细菌的病害对  相似文献   

8.
对虾清洁养殖模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虾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导产业,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对虾养殖面积达16×104hm2,最高年产量超过22×104t,约占全球对虾养殖总产量的30%.但是,1993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暴发性对虾流行病给我国的对虾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影响,由此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据估计已达上百亿元.如何尽快摆脱疾病的困扰,使我国的养虾业走上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路子,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吕冬伟  刘峰  李兴佐 《海洋科学》2012,36(12):95-98
海水养殖业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产业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发展蓝色经济的宏观指导下,海水养殖业特别是工厂化海水养殖业得以快速发展.近几年,除了较早发展的室内鲍鱼养殖外,我国许多海水养殖品种和养殖规模都有所扩大,如真鲷、牙鲆、美国红鱼、大西洋鲑等.在以低碳养殖(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产业发展方向的政策指引下,一种对环境友好、对生物无害、可高值化利用的养殖模式——海基(生态型)和陆基(集约型)两大类型的工厂化养殖模式成为养殖业发展的方向.大型藻类由于生长速度快,海水净化能力强,用其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替代化学和微生物方法净化水质,维持养殖生态平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对虾养殖持续保持较高增长,但是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带来的病害频发和防控手段缺乏等问题,往往给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使对虾养殖业成为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针对我国对虾养殖业存在的主要危害因子如病原微生物、真菌毒素和环境胁迫等,笔者所在研究团队多年来从对虾免疫反应和生长代谢调控角度,探讨了对虾应对外界刺激的内在机制。同时,研究开发了水产专用的微生物制剂、抗病功能蛋白以及生物饲料等新型的安全投入品,开展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系统性研究工作。本文综述了研究团队多年来在对虾病害防控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凡纳对虾优良性状遗传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纳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全球三大养殖对虾名优种类之一。我国从1988年开始试养,到1998年大量引进凡纳对虾亲虾和幼体后,华南地区兴起了养殖热潮。在1999年到2000年短短两年时间内,广东、海南、广西凡纳对虾的养殖面积已达10×104亩(1亩=666.7m2),集约化防病养殖产量普遍达到5~9t/hm2,年产量高达10~20t/hm2,其养殖面积约占华南地区对虾养殖面积的60%,普遍获得了比养殖斑节对虾更好的经济效益,成为我国继中国对虾、斑节对虾之后的又一养殖对虾种类。从凡纳对虾养殖业的长远发展战略来看,如何避免斑节对虾因病害而造成养殖业全面萎缩的情况在凡纳对虾养殖业中重演已成为重要研究内容。 美国夏威夷海洋硏究所等单位利用遗传标记辅助选育种技术进行凡纳对虾良种选育和家系培养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培育出世界著名的无特异病原(SPF)凡纳对虾亲虾,在全球对虾养殖产量下滑的形势下仍然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其关键是种虾的选择和家系的培育。 Garcia等(1994)利用遗传标记技术进行了凡纳对虾种群的遗传标记研究,发现种群之间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变异,因而有潜力进行凡纳对虾良种的人工选育。 本研究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目前养殖凡纳对虾不同群体进行DNA多态性研究,筛选与优良性状有关的遗传标记,为凡纳对虾优质种苗的鉴定、选育和今后遗传标记辅助选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人工基质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中国对虾养殖业快速发展,同时也伴随近海养殖水体日益恶化、抗生素和化学药物被滥用和水产品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对虾集约化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选择一种更加健康、绿色和安全的养殖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作者通过介绍人工基质这种新型水处理技术表面生物膜的结构和形成过程,探讨了其功能性(水质调节、饲料补充和病害防治)机理,对其在对虾养殖业中的实际应用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对虾工厂化育苗研究,是国家水产总局下达给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海洋学院和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项目。今年三月国家水产总局组织力量对这项科研成果进行鉴定。四月二十四日,胡耀邦同忐对我国对虾工厂化育苗  相似文献   

14.
凡纳滨对虾的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Boone),由于其生长快,抗环境变化能力强,对饵料的要求低,肉味鲜美、出肉率高,成为世界上公认的优良养殖对虾品种之一.凡纳滨对虾自1998年从美国夏威夷再次引进到中国华南,并相继突破集约化防病养殖和全人工繁育技术以来[1],已成为中国海水养殖动物中发展最快的一个种类,其养殖产量已达到中国养殖对虾产量的80%~90%.然而目前中国凡纳滨对虾亲虾多数直接从虾塘挑选,造成品质参差不齐,抗病力下降,生产周期延长,严重制约了中国凡纳滨对虾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凡纳滨对虾亟需形成稳定优良的养殖品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对养殖用水的来源也开展相应探索。由于深井海水温度稳定、开采成本低的特点,近年来我国海水养殖业对深井海水的利用程度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包括大菱鲆、对虾等品种的深井海水养殖技术体系。深井海水的特殊性也为养殖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包括过度开采带来的深井海水枯竭和深井海水水质可能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对深井海水的开发做出明确规定,造成管理缺位。文章从深井海水养殖的现状出发,梳理相关法律资源,提出深井海水开发利用的管理维度和制度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的对虾养殖事业发展很快,虾苗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的对虾增殖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并开始向有关海区试放虾苗,以增殖我国的对虾资源。为此,迫切需要解决大规模生产虾苗的技术问题。 受国家水产总局的委托,我们进行了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根据东方对虾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的对虾养殖事业发展很快,虾苗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的对虾增殖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并开始向有关海区试放虾苗,以增殖我国的对虾资源。为此,迫切需要解决大规模生产虾苗的技术问题。 受国家水产总局的委托,我们进行了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根据东方对虾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海水养殖鱼类生物技术的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张培军 《海洋科学》2002,26(3):23-25
我国海水养殖业在经过了海带、对虾、扇贝三次养殖高潮后 ,目前正遭受病害的困扰。近年来 ,虾、贝类的大规模死亡时有发生 ,个别年份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绝产的恶性事件 ,直接影响到我国水产业的发展。有关专家认为 ,从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历史来看 ,直到淡水鱼类形成一定的养殖规模后 ,淡水养殖业才走向稳定发展的道路。因此 ,海水鱼类养殖业的兴起 ,必将带动整个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搞好海水鱼类的养殖 ,必须依靠科学管理和科技进步 ,尤其是要利用生物技术手段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并为我国养殖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在未来的5~1…  相似文献   

19.
<正>近50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从过去追求养殖面积扩大和养殖产量增加,向更加注重品种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新的养殖技术和新的养殖品种不断推出,工厂化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迅速发展,2012年我国海水鱼养殖产量为102.84万t,年增长6.66%[1],品种达80余种。养殖模式方面,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池塘养殖等多种  相似文献   

20.
中草药制剂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对虾养殖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在80年代得到飞速发展。1984年,世界对虾养殖产量仅占对虾总产量的20%,而到1999年却达到总产量的50%,从1984到1999年,养殖对虾产量增长了6倍,对虾总产量已占全部水产品总产量的14%,总产值达到47.5亿美元。对虾养殖业已成为一个重要产业,而且已成为某些国家的主要产业。如在厄瓜多尔,对虾是该国的第三大重要出口产品,对虾的养殖和出口成为该国就业和税收的主要来源,可见其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中国,对虾产业很早就成为海水养殖业的重要支柱产业,给中国带来了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诸如增加国民收入、出口创汇、提供就业机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