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述了近年来国际关于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反应各类问题研究的主要进展,如制定计划、组织机构作用、经济效果、预报与警报的发布等,通过调查分析提出一些问题以供讨论研究。紧接着是一篇“编后记”,主要说明了本刊对地震和地震预报当前所涉及的社会问题,今后拟主要采用“地震和地震预报的社会经济反应”这一提法以取代过去沿用的“地震社会学”一词。  相似文献   

2.
迎接新世纪推进地震社会学学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开始有计划地发展地震预报研究。随着地震预报研究的推进,地震预报的社会实践为人们所关注。地震预报之社会发布,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反应,甚而造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仅为地震科学家所关注,也为社会科学家所关注。为研究其社会经济影响以及社会应采取的对策,兴起了地震社会学的学科。  相似文献   

3.
第七篇文章作为世界某些国家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反应研究调研情况之二,综合汇编了关于日本的地震防灾概况,内容包括防灾体系与防灾计划,东京都的防灾对策,综合性防灾训练等。  相似文献   

4.
地震预报决策与风险矩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邹其嘉 《地震学报》1993,15(2):232-238
地震预报的发布必然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反应,本文提出和讨论了考虑到社会经济代价等因素时,地震预报的综合决策问题.本文以风险矩阵为基础,提出了地震预报的矩阵决策方法 MDEP,决策的目标是寻求地震预报的最佳发布方式,以使社会经济的总损失最小.文中具体讨论了风险矩阵的建立和计算,通过一些实例,对于考虑与不考虑经济因素的决策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5.
全部预报和统计资料的综合;科学家、公共当局和公众之间的通讯布局;通讯途径;公众了解的社会决定因素。1.影响地震警报传播系统效能的诸因素2.从最近火山喷发中吸取的某些教训适应于由特殊地震预报引起的情况3.美国国内地震预报的评定与通讯的程序4.地震预报的社会问题5.对1976年日本东海地区地震预报的反应6.以跨国文化观点看待与地震预报的传播和可靠性有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于地震预报,或者更严格地说是地震警报,将会有什么样的公众反应呢?近年来,由于具有科学根据的可靠的地震预报逐渐趋于实现,地震预报对局部社会可能的社会经济影响已经引起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在东海-伊豆半岛-关东地区,近十年来已经好几次把有关将要发生大地震的假警报偶然地透露出来,这些事件发生时的经验为研究与  相似文献   

7.
地震预报和警报的经济后果;地震预报和反应的利弊分析;经济规划;不公正的结果。1.地震预报的利弊分析2.在目前和未来可能的条件下对地震预报的经济评价3.地震预报的决策及其经济含义 .4.地震对居民和经济的危险5.减轻房产的危险6。地震预报的某些主要的经济含义7.根据1970年达吉斯坦地震效应的分析结果提出的地震预报经济问题8.科学上可靠的地震预报对金融机构的威胁9.地震预报对保险业的影响10.论苏联格鲁吉亚农业区地震预报造成经济损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扼要回顾了近三年多来中国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研究工作方面的进展情况,主要包括引言,一般工作概况,此项研究工作的目的和任务,特别是对地震预报、地震虚报、地震谣传、地震灾害等不同类型的社会调查及从中得到的几点启示,以及国际资料交流及通讯交往活动等。  相似文献   

9.
如何看待我国地震预报研究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地震预报研究至今已40多年,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视,社会和民众对准确预报地震的期望十分迫切,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使得一些群众对地震预报工作产生怀疑和不理解。地震预报研究到底有无作用?本文从地震灾害的特点、地震预报的难点和我国地震预报探索几十年来所取得的成效作一阐述,并对如何提高地震预报实效提出几点讨论意见。  相似文献   

10.
各级公共当局和非政府组织机构的预报与警报的含义;法律后果;作为履行建设性反应的对策和阻碍的法令;制定公共政策;公众对承受危险的决心。1.专业组织机构对地震预报的重要性2.对地震预报的感性认识:新西兰的震例研究3.地震预报的法律含义4.政府对负担地震预报额外费用的责任5.群测群防在中国地震预防工作中的作用(略)6.对已作出的地震预报的反应:政治机构的调节作用7.预报的政治与行政方面的后果8.日本的“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9.地震预报——机构的作用:新西兰的观点10.地震预报后机构对危险消息的处理11.承受危险的决定因素:执行地震安全法规的情况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根据富尼埃·达尔贝博士提供的1979年4月9日—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自然科学、社会和经济学家小组会的资料汇编综述而成的。文中叙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9年以来在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反应及地震防灾方面的一些学术活动。有关1961~1968年的活动情况请参阅《国际地震动态》1979年第8期第10页所述内容。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讨了地震预报的内涵、外延,分析了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因地震预报而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地震预报公共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其破坏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本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约有20多次7级以上地震发生在大城市和工业中心附近,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据粗略统计,目前地震在全世界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约达几十亿美元.许多地震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注意到了地震预报和经济建设的密切关系.美、日等讲究实惠的国家,对一些事情都要考虑其利弊和经济价值,对地震预报也不例外.他们在研究地震预报时,十分注意地震预报的经济效果.众所周知,地震预报的目的在于减轻财产损失,并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为达到这个目的,就要付出一定的社会经济代价,诸如对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迁移商业,缩小旅游业,  相似文献   

14.
美国《地震情报通报》1979年第11卷3期刊载了美国地质调查局斯波尔(Henry Spall)撰写的他对米莱蒂(Denis Mileti)的访问记《地震预报的社会问题》。米莱蒂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是专门研究地震预报对社会经济影响问题的社会学家。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国际上地震预报及其社会经济影响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在国民经济建设的有关领域,如在石油及固体矿产开发、核电站、生命线工程、城市建设与地震对策以及地震保险等方面地震预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的研究课题、对策和方案。  相似文献   

16.
1979年4月2日至6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举行了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共有56个国家和地区性组织的318名代表参加。会议分七个专题讨论组:(1)地震前兆;(2)震源物理过程、实验与理论;(3)地震预报的方法;(4)地震预报的个人和团体反应;(5)地震预报的经济后果;(6)组织机构的作用;(7)预报和警报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引言”中指出:地震社会学是主要研究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对策的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边缘学科。在“由来及发展”一节中说明,地震社会学是随着破坏性地震的不断发生和地震预测、预报等地震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一名词是1977年1月第五次日美地震预报科学讨论会上提出的;中国从1979年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后,开始较系统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同其他国家那样,当前也是主要集中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对策这个中心问题上。在“主要研究任务”一节中阐明,地震社会学主要是探讨组织体制的作用和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探索发挥地震预报的积极作用;调研地震虚报、误传和谣言的对策;研讨地震的综合及各项对策;开展震害调查和预测;拟定与地震和地震预报有关的各项法令条例等。最后两节概述了我国开展地震社会学的研究工作概况及其展望。  相似文献   

18.
苏联是世界上多地震国家之一,地震预报工作开展较早,近20年来取得一些进展,其中某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笔者通过一年来在苏联进修所了解的情况,在本文中综述了苏联地震预报历史发展简况、苏联地震预报研究体制概况、苏联地震预报研究的进展和国际合作、苏联地震预报的管理体制及主要经验。认为苏联地震预报的基础理论研究扎实、方向明确、前景宽广;中苏两国应加强交流,为早日实现地震预报携手并进。  相似文献   

19.
1引言方法论(methodology)就是把某种共同的发展规律和研究方法为讨论对象的一门学问。各门科学都有方法论,地震预报科学当然也应有自己的方法论。地震预报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是人类社会的减灾需求和地球科学的发展需要,这二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对地震预报科学发展规律的研究,如果抛开地震预报科学的内在因素,那是属于宏观的地震预报方法论范畴。地震预报工作者在研究地震预报课题时,也可以不考虑地震预报发展的外在推动力,专门就地震预报内在体系中的特定问题来进行分析研究,这样就需要考虑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同时也要懂得…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1980年10月20日至24日在阿根廷召开的国际地震预报和地震危险性估计科学讨论会的概况,着重介绍了两位美国地震学者对南美地区所作地震预报的物理依据,地震界人士对此次预报的评论以及预报本身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