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和区域循环经济规划不同之处,认为县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更为重视的是以循环经济理念规划、设计社会经济发展轨迹,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其发展重点首先是资源减量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等。针对荥阳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该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目标、重点方向、基本框架与发展模式、空间布局,并制定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以荥阳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现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在深入分析循环经济与农业发展相关关系的基础上,针对荥阳市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和在实现循环农业方面的不足之处,依据循环经济理论,针对性地提出了实现荥阳市农业循环发展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绿色招商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为例论述了招商引资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当前全民招商的现象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绿色招商的内涵和主要原则,指出绿色招商和循环经济是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根据县城经济发展的特点,以河南省新郑市和义马市循环经济发展为例,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县域农业和工业循环经济两大体系构建进行了论述,并对县域绿色招商中应注意的问题,如市场有效性、招商载体构建、实体虚拟产业循环结合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近郊型风景名胜区受到城市化的威胁和蚕食.但是,近些年来国家对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导致近郊型风景名胜区和依托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发展显得十分紧迫.在初步探讨近郊型风景区资源保护和依托城市发展之间的辨正关系基础上,以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分析了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景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风景名胜区和依托城市协调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资源型工业城市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鹤壁市发展循环经济之路给我们提出了以下的思考和启示: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引导发展;发挥区位优势,抓好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引导企业参与,推进节能降耗;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6.
新建煤矿发展循环经济是避免"三农四矿"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研究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以正在建设中的新郑煤矿区为例,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其社会经济基础,提出了目标、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和发展模式,并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新建煤矿区在初期可按"煤-电-建"的模式发展,中后期可按"煤化工"的模式发展,并在企业、园区和社会3个层面建立循环型工业体系、循环型农业体系、资源节约型社会体系和绿色社区体系四大循环体系,为其他新建煤矿区的发展提供借鉴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辽宁沿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和监测循环经济发展的状态和程度,是循环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依据.基于国家规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辽宁沿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连是循环经济发展态势较好地区;葫芦岛、丹东是循环经济发展有待加强地区;营口、锦州、盘锦是急需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并提出今后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及加快辽宁沿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浙江省58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多指标因子分析、频率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县域经济进行总体评价,并进行空间差异的分析和解释。浙江县域经济实力得分的频数分布呈正偏态,说明得分较低的县(市)占据多数,岱山的经济实力名列第一位。将全省县域划分为8种不同类型的经济发展单元,其中欠发达型县域最多,约占48%;从大区域的分布来看,浙东北的县域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以稳定的和上升的发达型为主,金丽衢地区则以上升的欠发达型为主,温台沿海稳定的欠发达型占多数;各县域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全省经济格局从西南向东北呈现"3+1"的空间格局;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运用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从能值流量、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环境安全和综合指数5个方面构建了循环经济能值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10年陕北资源型城市榆林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榆林自然资源丰富,能值自给率达99%以上,属于资源输出型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立在大量消耗本地不可更新资源的基础上,仍沿袭着高资源消耗、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系统的资源循环利用率(RRR)逐年增长,但可持续发展指数(ESI)、改进的可持续发展指数(SDI)、循环经济能值指数(EREI)、生态效率指数(UEI)逐年下降.基于循环经济的“3+1”模式,今后榆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加大引入外界能值力度,促进能值的合理流动;依托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型,提高输入能值利用效率和废弃物资源化效率;进一步开发可更新资源,促使区域产业系统的生态化转向.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及实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从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结构和指标体系入手,引入研究实例,对吉林省未来五年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全面规划。  相似文献   

11.
西南三省城镇的职能分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采用H·J·纳尔逊(1955)的城镇职能分类法,根据我国1979年国家统计资料,对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城镇进行了类型研究。  相似文献   

12.
成长型资源城市产业转型事关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国计民生和区域绿色发展,尤其在“双碳”目标下,亟需统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能源结构优化和接续产业发展。采用产业经济学和地理学相关方法,以陕西省榆林市县域为例,分析了其转型能力时空演变特征,确定了榆林市产业转型方向和具体优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 2008—2018年榆林市县域产业转型能力呈北高南低的空间特征,要素投入的使用效率和技术利用程度是产业转型能力提升的关键。② 县域产业转型方向应依据产业转型能力和地域资源优势,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如北六县(市、区)为能源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物流业,南六县为特色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盐化工产业。③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更适宜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多种产业协调发展的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城镇产业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国平  席强敏  吴爱芝  孙瑀 《地理科学》2018,38(11):1769-1776
分析揭示了2015年中国小城镇产业结构特征与空间差异,并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实证估计了中国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中国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呈正态分布,非农产业占比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长江经济带和边境口岸地区。东部地区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呈负偏态分布,中部地区呈正态分布,而西部和东北地区则呈现正偏态分布特征,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小城镇规模、所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显著正相关。县域第二产业占比提高带来的拉动效应略高于第三产业,小城镇产业更多的是为县域第二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支撑。地级城市(地区、自治州、盟)规模的扩大对辖区内小城镇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的扩散效应强于虹吸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两湖平原城镇发展的空间过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龚胜生 《地理学报》1996,51(6):489-500
2000多年来,两湖平原城市行政等级体系由两级演变为四级,分别经历了以江陵和武汉为首位城市的两在阶段;城市分布由低级均衡向高级均衡螺旋式上升发展,城市重心由西北向东南迁移;城市空间扩展呈圈层辐合型,丘陵与平原交错带的外缘中心城边缘效应强烈;城市空间结构为雏形的交通-市场最优原则复合型中心地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以丽江市古城区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域,基于丽江市POI数据,采用土地利用混合度熵值、行业地区集中度指数作为研究指标,用ArcGIS,MATLAB等提取旅游城市的空间格局及行业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丽江市形成“以人文景点为导向”的城市空间格局,景点周围区域以不同比例分布着与旅游产业关联性显著的商业、公共服务;与旅游产业相关的住宿、餐饮集聚程度最高,行业集中度指数分别为0.97(住宿)、0.96(餐饮);区域内住宿、餐饮服务对景点的依附程度高,并且高度集聚于丽江古城周围区域,区域内98.7%的住宿服务、97.5%的餐饮服务均分布在以丽江古城所在地为中心、半径为10 km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16.
如何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然是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本文选择冀中南平原为研究区域,以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与地域单元的耦合为切入点界定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概念与内涵,并通过分析模式5要素,即农业自然资源特征、农业主导产业(品)、农业产业链(产-加-销)、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作用过程,构建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三级层次结构体系。在此方法框架的指导下,本文选取冀中南平原的曲周、藁城、馆陶三个典型县,具体剖析了第三级模式的基本运作状况,总结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龙振永  汤洁  曹孟 《地理科学》2007,27(2):167-172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及空间分析模型,从玉米生产与加工两个方面构建玉米产业可持续能力评价(sustainabliality Assessment SA)指标体系,对吉林省玉米产业发展可持续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吉林省玉米产业布局现状和规划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春市辖区由于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捷以及丰富的玉米资源,是玉米产业发展的最优区域。吉林市辖区、四平市辖区、公主岭市、梨树县、农安县、扶余县地理条件相对优越、交通便捷以及丰富的玉米资源,是玉米产业发展的良好区域。松原市辖区、前郭县、德惠市、榆树市、辽源市辖区、东丰县是玉米产业发展的一般区域。大安市、乾安县、长岭县、舒兰市、永吉县、双辽市发展玉米产业条件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8.
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集疏与产业空间格局变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有序推进不同类型制造业集疏与产业空间格局变动是优化区域空间组织、提升地区竞争力的重要过程。论文基于区县层面的制造业企业汇总数据,在刻画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集疏及其产业空间格局变动的基础上,建立统计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的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次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最低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类型制造业空间集疏差异促使城市群“核心—边缘”结构进一步强化,核心城市更加专业化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边缘城市则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环境承载力显著影响了制造业空间格局变动,核心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促使制造业总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土地资源更加丰富的地区转移,环境压力促使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环境容量更大的地方扩散,但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影响不明显。另外,区位与交通条件、经济技术水平、制度与政策等对不同类型产业的作用强度和方向也存在显著差异,共同推动珠三角城市群产业转型与制造业空间重构。  相似文献   

19.
天山北坡城市群空间组织形态的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季珏  高晓路 《干旱区地理》2012,35(4):687-694
 正确认识天山北坡城市群的空间组织结构以及空间发展形态,对于完善绿洲城市群的发展理论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总结出未来城市群发展面临的客观制约因素;通过中心性分析、断裂点理论修正的Voronoi多边形等方法识别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及各自的辐射范围城市;通过引力模型识别出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强度。据此,利用多维尺度分析的方法,可视化地展现了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的空间组织形态。经调查了解:(1)乌鲁木齐市与克拉玛依市是未来城市群发展的两个中心城市,五家渠市、阜康市、昌吉市、石河子市周边目前属于乌鲁木齐市的辐射范围城市,奎屯市,乌苏市属于克拉玛依市的辐射范围城市;(2)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特别是两个中心城市之间联系较弱;(3)城市群的空间发展形态为串珠式,是一种特殊的走廊式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择云南具有代表性的西南边疆山区为研究对象,从路网密度、交通设施影响度和交通可达性三方面构建交通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云南省2011年各地州交通优势度进行评价与比较;运用熵值法测算了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构建了旅游产业与区域交通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云南省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进行耦合及协调发展度测度研究,并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区划分。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云南省交通优势度区域差异明显,呈现出以主要政治经济中心辖区及邻接县市为核心向外围地市递减的圈层状空间格局;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极化态势明显,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到交通区位和地形条件制约;区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空间耦合协调性一般,交通对区域旅游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