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研究现行测定近震震级公式M_L=logAμ+R(△)对同一个地震而言,各地震台站测定的震级大不一致的原因入手,从地震波的衰减规律探索测定近震震级方法。本文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造成近震震级测定结果不一致。(一)震级起算函数R(△)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二)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存在扩散作用的影响;(三)震源位错方式对辐射地震波能量和能谱具有方向性差异;(四)震源深度影响。这四方面的问题,用简单的台基校正是解决不好的。因此,首先必须建立近震震级的起算函数并重新测定出适合本地区情况的震级起算函数R(D)值。地球介质本身的性质在各个地区是不同的。它的非完全弹性、非均匀性以及地震波本身的传播还有随距离增加而振幅随之减小的扩散作用,使地震波的振幅实际按: A_μ=A_u·D~(-N)·e~(-a·D) (1)的规律衰减。根据李克特(C.F.Richter)震级公式的原始意义,对(1)右边取对数、移项整理得: M_L=logAμ+NlogD+a·Dloge (2)并设M_l=logA_u,R(D)=NlogD+a·Dloge取N=1则 M_L=LogAμ+R(D) (3)式中R(D)为近震震级起算函数。选用山东省台网记录的11个典型地震,102个台组的数据统计求得衰减系数a=0.011524,因此可根据R(D)=logD+0.005005D计算本地区的任何距离上的R(D)值。在地动位移计算方法上采取三维矢量合成,使共解决能量、能谱辐射的方向性影响和震源深度影响。  相似文献   

2.
辽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全部采用速度记录。我们将地动速度转换为地动位移,并统计出相应的最大振幅、周期,根据短周期地震仪近震震级公式ML=lgAμ+R(△)+S对各遥测台站对不同震级所能控制的距离进行了计算,得到台网监测范围。台网基本上能够控制我省中部ML≥2.0以上地震和全省及邻近海域ML≥3.0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3.
地震仪记录中,由于记录笔机械限幅的影响,很多地震因为出格而不能很快定出震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收集了一些出格地震图例,总结出了太原台的震级限幅公式.一、基本思路近震体波震级公式为:M_L=logAμ十 R(△)式中Aμ是两水平向地动位移的算术平均值即Aμ=(y_N/V_N+Y_E/V_E)/2R(△)为零级地震的起算函数.由公式看出,震级M_L与最大振幅有关,一般来说,振幅的极大值就代表了地震的大部分能量.在放大倍率相同的情况下记录地震的振幅愈大,震级也愈大.同样,如果记录的最大振幅限幅的时间愈长,震级也就相对的加大,据此,可由地震的限幅长度推算震级.至于R(△),因我们取一定范围的限幅地震,且在限幅时间内包含了它的部分意义,故可不做主要考虑而直接由限幅长度L求得震级.  相似文献   

4.
近震衰减特征的地区差异及近震震级的估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玮琼  金严  胡荣盛 《地震学报》1982,4(4):337-349
本文研究了京津和川滇地区近距离地震S波最大振幅随距离衰减及地震波尾波随时间衰减的特征.指出两个地区介质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提出在作近震震级估算时各区应使用自己的起算函数R(△).另外讨论了近震震级估算的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5.
用地震波的持续时间测定川滇地区的近震震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云南,四川地区的大量地震资料讨论了地震尾波衰减,维式地震仪器静态放大倍数以及震中距与地震波持续时间的关系.求得了川滇地区垂直向和水平向的地震波持续时间tDU测定近震震级的公式:MDZ=0.94+1.57log(tDUV)+0.00136△(1)MDM=0.78+1.60log(tDUM)+0.00114△(2)结果表明,用持续时间 tDU求得的震级标准误差比用振幅求得的震级标准误差要小.说明用这种方法求近震震级也许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近震震级M_L是地震学最常见的震级标度,其测定方法常使用位移记录的S波最大振幅。本文提出了一种由衰减关系引申得到的基于峰值加速度值来计算震级的方法 M=F(A,R),并利用四川强震台网获取的加速度记录进行了验证计算,并将结果与四川测震台网给出的震级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对同一地震不同记录计算震级的离散性现象。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地震台网监测能力和监控范围估算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安徽省“十五”数字地震台网由21个子台组成。我们根据测试记录的数据,将地动速度转换为地动位移,根据短周期地震仪近震震级公式ML=lgAμ+R(△)+C,对各台站不同震级所能控制的距离进行了计算,得到台网监测范围。台网基本上能够控制安徽省中部ML≥2.0地震和全省ML≥2.5地震。  相似文献   

8.
近震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near)震震级或地方性震级,也有称区域性(regional)地震震级。一般指震中距2000Km以内的地震而言。由于地区性结构的差别,近震震级不能像远震震级那样建立全球性的统一标度。1935年Richter在南加利福尼亚引入的近震震级标度M_L,作为原始的震级标度。世界其它地区再根据本区域的特征建立本区域的近震震级标度,这种标度必须通过某种  相似文献   

9.
地震震级与诸多地震研究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精确测定震级是非常重要的。我台测定的近震震级与《山东省地震台网观测报告》震级存有较大的偏差。本文对影响震级偏差的R_1(△)进行了修正,得到了适用于本台的新的量规函数R_3(△)。用R_1(△)和用R_3(△)计算的震级平均偏差分别为0.09和0.01,其相应的标准误差分别为±0.182和±0.150,已提高了我台测定震级M_L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了1959年中国近震震级标度公式建立以来近震震级研究的进展。在调查分析全国三十余个地方台网(包括传输台网)M_L震级测定现状的基础上,围绕着中国近震震级的统一和标准化,较系统地论述了区域量规函数、台站校正、测定值离散度和误差、仪器影响以及测定近震震级的其他方法、中国近震震级和Richter原始M_L震级的关系等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震震级     
本文阐述了近震震级的含义,介绍了近震震级的各种标度方法,分析了地震仪的频率特性对震级测定值产生的偏差,这种影响也许是破坏里克特的振幅——距离平行假设的原因之一,讨论了我国通用近震震级公式的适用性,最后分析比较了有关三类校准函数的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分析讨论了地震波衰减时间τ与震级和震中距△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特定条件下的尾波震级公式 M_τ=1.83+2.384logτ+0.001△在此基础上加以推广,得到了适合于在一定区域(台网)内普遍使用的尾波震级公式 M_τ=0.342+2.363logτ-0.445logV+0.001△,并之标准化 M_τ=2.363logτ-R。文章最后还将尾波震级M_τ与近震震级M_(?)进行比较,给出了换算公式。  相似文献   

13.
对发生在宁夏境内及邻区的地震,宁夏地震台网测定的震级与区外台网测定的震级有时相差较大。本文应用1982年至1986年间的124次地震,讨论了宁夏地震台网近震震级M_(LN)与甘肃省地震台网近震震级M_(LG)、面波震级M_(SB)、《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面波震级M_(SB)的关系,以及宁夏地震台网震级与台网内15个台的震级关系,并用震级残差方法给出了适合于宁夏地区的区域起算函数和各台站校正值。  相似文献   

14.
测震分析是地震台站的常规处理工作之一。其主要内容有:对近震(震中距小于1000km)测定P波和S波到时,测定S波最大振幅,计算近震震级M_L;对远震和极远震,测定初至P波和S波到时以及与震源深度有关的后续震相到时,测定面波振幅,计算面波震级M_S,测定体波震幅,计算体波震级m_B和m_b。然后把这些数据汇集在一起,做出单台地震报告。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震震级标度系统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大部分区域的实际观测资料,本文通过震级残差统计分析和近震最大震相平均衰减形态的研究,确立了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中国近震震级量规函数R_(LE)(Δ)和R_(LW)(Δ),并约定了它们的使用区域。 中国东部地区:(Δ≤120km) (Δ≥120km) 中国西部地区:(Δ≤120km) (Δ≥120km) R_(LE)(Δ)和R_(LW)(Δ)的确立,突出反映了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地震和地壳介质的地区性差异,是对中国近震震级标度系统的完善,它保持了近震震级测定的简单、方便、实用的优点,它的应用将减少震级测定值的离散度,提高区域台网测定近震震级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泾阳台1982—1989年457次单台近震震级同省台网近震震级对比进行统计分析,并对1990年1月—8月50次记录到的近震进行检验,得到泾阳台测定M_L震级精度为±0.205,经校正后的精度为±0.129,下降率为37.1%,尤其震中距小于100km的地方震,单台震级精度为±0.527,校正后震级精度为土0.156,下降率为70.4%。  相似文献   

17.
建立地方性均匀震级系统使中国近震震级标度进一步完善合理,是一种可行的办法.本文对东北地区近震震级系统进行了尝试.通过本区近震最大震相的平均衰减特征的估算,得到均匀震级量规函数.初步外推检验结果表明:新量规函数的应用减少了震级测定的离散度,合理地反映了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王斌  梁慧 《四川地震》2008,(2):25-29
通过对攀枝花台近震震级测算和周边地震台网及台站的震级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包括对测算方法和地震波形传播方式进行探讨.试图研究台站近震震级测算差异并初步找出与地质构造的相关关系;以期提高台站近震震级测算能力,减小误差.  相似文献   

19.
金花  闫新义  任林  曹昌军 《内陆地震》2021,35(2):150-156
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2010~2018年Ms≥3.5的500个地震事件为研究对象,重新量取计算近震震级ML和面波震级Ms,并对新疆地区分区域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不同区域近震震级与面波震级之间的关系,为定量研究地震震级奠定基础.同时,将新疆台网和中国地震台网都存在的震级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疆台网和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L...  相似文献   

20.
把数学引入地震震级研究,仅是1935年由里克特(Richter)创立了里克特近震震级M_L 标度后才揭开序幕的。十年后,由古登堡(B.Gutenberg)用20秒周期的面波定义了面波震级 M_S,公式为:M_S=logA+1.656log△°+1.818+C(20°≤△≤130°)(1)式中 A 定义为:A=(A_N~2+A_E~2)~(1/2),A_N 与 A_E 分别表示两个水平分量的最大振幅,请注意,它常常可以从地震图的不同时刻量得,而不要在同一时刻!当只有一个分量可用时,要将振幅值乘上1.4(即2~(1/2))才行。这与人们后来理解的,如我国国家局71年发的《统一震级标度的暂行办法》和78年的《地震台站观测规范》则规定:“要取同一时刻,或相差在1/8周期之内”,做法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