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造物理与高温高压岩石力学研讨会会讯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与构造物理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15—19日在辽宁召开。会议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共同承办。会议主题为岩石力学、构造物理、岩石物理领域的实验、理论、数值模拟、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共有来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石油大学(华东)、中原石油勘探局钻井…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与构造物理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15-19日在辽宁召开.  相似文献   

3.
傅真  蔡永恩 《地震学报》2005,27(3):301-308
用数值方法和岩石力学实验模拟地震断层的破裂过程时, 模型或试件的尺寸选取不合适将影响断层附近的应力场. 本文利用二维弹性有限元方法, 计算了一个含椭圆孔的岩石试件在不同尺寸下的应力场, 并与相应的无限域椭圆孔问题的解析解进行了比较. 数值分析结果表明, 含椭圆孔的岩石试件在单轴压缩情况下, 其边界效应对内部应力场的影响不容忽视; 试件的临界尺寸长宽比约为3:2, 孔的尖端到边界的距离与孔的长轴的比值约为7.3. 这种数值分析试件尺寸的方法, 不仅可以为岩石力学实验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也为确定数值模拟断层错动等问题中几何模型的大小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验证大地震发生前或者非均匀脆性介质宏观破坏前加卸载响应比和能量加速释放等前兆现象,本文进行了三轴应力(压缩)条件下大尺度岩石破坏声发射实验。实验采用4组岩石试件,并且分为单调加载和循环加载两种方式。实验结果证明了脆性材料宏观破坏前加卸载响应比升高和能量加速释放这两种前兆现象。本文提出了一种描述岩石试件损伤演化的新的物理量——态矢量。  相似文献   

5.
序言     
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第5届构造物理学讨论会暨第3届高温高压岩石力学讨论会于1992年12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构造物理讨论会暨第二届高温高压岩石力学讨论会于12月10日—12日在北京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能源部、工程兵、国家地震局等系统和高等院校的近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从断裂力学观点探讨 b 值的物理实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祥础  李世愚  李红  王敏 《地震学报》1987,9(4):364-374
岩石试验声发射及天然地震的 b 值到底反映了什么样的物理实质,是一个长期以来引起争论的问题.本文运用断裂力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岩石试验试件内微裂纹系中各裂纹的扩展顺序及声发射能量,由此确定整个声发射序列,并进而确定 b 值.如果假设裂纹长度的分布密度函数为 p()=B-.经过力学分析和数学推导,可得到关系式 b=3/2.由此看出:b 值的物理实质是,它反映了介质的断裂构造状态————包括介质中裂纹系的空间分布及其它影响材料中裂纹扩展的物理量(如断裂韧度、摩擦系数等)的空间分布.这一结论与大多数实验及观测结果相符.我们的研究结果与茂木清夫观点有共同之处.茂木清夫认为:介质的不均匀性是决定 b 值的重要因素.介质的不均匀性一词固然也包括了介质的断裂构造状态在内,但是本文之观点比茂木更进一步说明了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各种地震预测方法对地震的预测情况.首先通过岩石力学实验和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分析了含裂纹岩石材料的变形破坏过程;其次,将实验室岩石破坏过程的观测结果和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外推到地壳岩石的变形破坏过程,从地震发生的物理力学机理出发,对多种地震预测方法进行了评述,研究这些地震预测方法的有效性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对利用物理化学方法预测地震的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召集的第四届全国构造物理学、第二届全国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2月10—12日在北京举行。会址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楼。来自中国科学院系统、国家地震局系统、水电部系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著名构造物理与构造地质学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中国地震学会荣誉理事、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创始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小组成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高温高压专业委员会创始人之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马瑾先生因病医治无  相似文献   

11.
第四届全国构造物理学、第二届全国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2月10—1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讨论会是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并组织召开的。来自全国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等26个单位的54名科研人员出席了讨论会。  相似文献   

12.
热弹性力学研究弹性体在非均匀温度场影响下的变形问题,它是经典弹性力学的推广.?和弹性力学相比,热弹性理论考虑温度的影响,更加准确地阐述弹性介质在温度影响下的物理状态.?岩石物理实验证明了岩石存在热弹现象,即岩石的弹性参数(特别是速度和弹性模量)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岩石热弹性理论为由温度引起的弹性模量及速度异常提供了...  相似文献   

13.
一些大尺度的地震活动性图像的成因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近10年来,一些研究者运用构造屈曲理论初步解释了这些现象,如等间距、地震相关、块体、条带等。本文对这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综述,对构造屈曲的物理、力学基础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构造屈曲在自然界存在的大量证据。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质学会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分会为了促进地震地质、深部探测及实验研究等成果资料的交流,活跃学术空气,开展不同专业之间的自由讨论,子84年11月16日召开了“强震构造背景的浅表与深部差异”的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地震地质、构造地质、深源岩石、深部探测、高温高压岩石力学、物理模拟实验  相似文献   

15.
加卸载响应比(LURR)理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利用大尺度岩石试件破坏声发射实验,对加卸载响应比(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理论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采用的加载条件力求能够模拟地下岩石的复杂受力过程。在加载过程中,岩石试件内部出现的损伤用声发射技术进行了记录。实验数据经过分析之后所得的结论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预测的结果相符合。把加卸载响应比值Y的变化情况与声发射事件定位的过程相对比,也可以进一步看出岩石材料内部的损伤发展过程与加卸载响应比Y值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而高Y值的异常情况出现,又是在材料发生最终破坏之前,所以,可以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定量地分析岩石试件损伤演化情况,从而对岩石材料的破坏及地震做出预测。实验结果再一次验证了加卸载响应比理论。  相似文献   

16.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实验研究是了解地壳构造,探索地震成因等课题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模拟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的物理环境,研究地震孕育过程,许多实验应在不同的温压条件下进行。目前,国内外已建立起许多三轴实验设备。这些系统按其传压介质不同,可分为固体的,液体的和气体的三类。固体介质实验系统容易制造,容易达到较高的温度  相似文献   

17.
引言 传统岩石力学实验系指在外加载荷条件下对岩石样品的强度、变形等物理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仅借助于压机这一外加载荷对岩样的作用,去模拟研究地震过程及震兆变化,实验表明与天然地震前后的各种观测结果并非一致,故而,人们开始对膨胀力源作用下的岩石破裂力学过程研究发生了兴趣。例如,茂木清夫曾用电热丝外裹松香,研究热膨  相似文献   

18.
岩石摩擦实验是断层力学和震源物理实验研究中主要的手段之一.传统低速率的岩石摩擦实验与以之为基础建立的速率状态变量摩擦本构关系理论体系,对于认识断层摩擦滑动稳定性和地震成核等地震成因机制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近20年来,断层力学领域兴起了用于模拟断层同震动态滑动的岩石高速摩擦实验.这种新的实验模拟方法揭示出断层同震滑动存在明显的摩擦生热效应,断层的力学性状主要表现为显著的滑移弱化和速度弱化,断层带物质在断层高速滑移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认识和评估断层同震弱化机制、断层带强度、地震能量分配、断层破裂模式、断层愈合等问题均具有重要启示.本文对岩石高速摩擦实验的意义、方法与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目前的前沿性问题和值得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实验岩石力学与构造物理学研究的若干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胜利  马瑾 《地震学报》2003,25(5):528-534
简述了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与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相关的实验岩石力学和构造物理学研究方面的进展.在此领域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大量实验以及数学模拟结果丰富了对岩石脆性破裂过程,特别是结构和介质非均匀条件下破裂过程的认识;在非均匀断层的摩擦行为与失稳成核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结果,揭示了断层滑动行为的复杂性;在岩石脆塑性转换和塑性流变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结果,特别是在下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的流变性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高温高压岩石物理方面取得了一批实验结果, 并应用于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和状态的研究.这些结果为深入理解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质、变形机制及地震物理过程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地震临界点理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按照临界点理论 ,在大地震或岩石等脆性材料破坏发生之前能量会加速释放 (AER) ,这种加速过程呈幂律变化 (power law) .本文通过大尺度岩石破裂声发射实验 ,对这一临界现象进行了研究 .实验分别采用 3种岩石试件 ,并且实现了不同轴压加载历史以及三轴应力状态 ;实验利用声发射技术记录了微裂纹产生和扩展时所释放的弹性能 (声发射 ) ;实验结果证实了临界点理论 ,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 ,岩石材料在受压破坏之前弹性能会出现明显的加速释放过程 .本文还对使用AER预测中期地震进行了初步研究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