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碳排放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与其碳排放效率之间的关系,针对省际建设用地,构建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基于松弛测度的SBM模型,测算各省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碳排放综合效率、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结果表明:(1)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与集约利用碳排放综合效率并不保持普遍一致;(2)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高的省份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3)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技术效率不足是导致大多数省份综合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而规模效率不足对综合效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首先明确提出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与指标选取原则,完善节约和集约用地的评价指标结构层,特别是农用地和农村宅基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评价指标,建立区域和土地利用分区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湖南省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水平的动态变化发展趋势以及农用地集约利用的效益,最后利用加权求和的综合方法,计算出湖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值。  相似文献   

3.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目前有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成果较多,但理论基础薄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尺度和方法单一、对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环境效应问题重视不够、节地技术研制力度不足、土地集约利用标准研制进展相对缓慢,本文在 对上述相关技术方法研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未来土 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应加强以下4 个方面:①土地集约利用基础理论研究。梳理相关技术标准、模式以及政策法 规,构建土地集约利用基础理论与支撑理论体系。②土地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研究。应着重土地集约利用调查、监 测技术方法及调查精度研究,加强基于政府、开发商、研究者、农民(居民)等多视角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重视 不同土地集约利用模式下的环境变化过程与模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过程与生态风险机制等研究。③土地集约利 用潜力与节地控制技术开发。包括主要行业建设用地节地控制方法、土地利用规划的节地控制方法、土地集约利用 的节地工程化技术等。④退化废弃地恢复与再利用技术开发。包括退化废弃地信息挖掘与评价、退化废弃地生态恢 复与再利用、污染土地风险评估与生物修复、采矿塌陷区土地复垦等技术综合应用示范。⑤土地集约利用技术标准 和规范研制。包括土地集约利用调查及评价技术规范、重点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村庄整理与农地整理标 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节约型社会的土地规划用地标准、城镇污染土地再生利用标准、采矿塌陷区土地复垦标 准等。研究结果和结论将对促进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设施农用地是农副产品重要的空间载体。在土地利用转型视角下,区域耕地、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对设施农用地规模的作用机制及其空间效应尚不明确。论文基于第二、三次全国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简称为“二调”和“三调”),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系统分析泰安市设施农用地的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二调至三调期间,泰安市设施农用地规模总量相对稳定,但净变化剧烈,耕地、非农建设用地分别是设施农用地主要的转入来源、退出去向;(2)泰安市设施农用地呈现出从县城中心向外围推移的规律性,远城区集聚趋势不断加强;(3)二调时期,耕地规模促进设施农用地扩张,而三调时期,耕地规模抑制设施农用地增长,并且在远离县城的乡镇表现更为显著;(4)二调、三调时期非农建设用地均稳定促进设施农用地扩张,这一作用在空间上普遍存在。研究结论可为耕地“非粮化”“非农化”治理以及设施农用地的空间布局调整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海南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及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城镇与农村居民点功能的认知,分别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数法对海南省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据此划分地域类型,并提出集约利用模式。海南省各市县城镇用地集约水平呈现南北分异格局,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投入水平等经济因子是强化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水平表现为西高东低格局,历史发展基础是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中部市县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与区位条件较差,其城乡建设用地集约水平普遍较低。提出了土地市场导向、城乡增减挂钩、"控增逼存"、产业-用地协调增长4种集约利用模式,各市县应依据主导因素,选择不同模式来促进其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分类引导海南省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也随之加剧。从社会经济系统角度出发,借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测度方法和土地利用多功能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内部功能形态转型的程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在不同研究时段,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目标有所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转型的强度和速度也会受到影响;(2) 2000—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6个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社会经济功能、集约效率水平总体上升,总体功能也随之上升,但各城市的差异比较明显;(3)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用地利用社会经济功能转型的协调性要高于环鄱阳湖城市群。  相似文献   

7.
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过快对土地持续利用、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势在必行。该文在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内涵界定和集约利用分区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价模型。以县为评价单元,对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按综合评价分值高低将18个评价单元划分为集约利用潜力很大、较大、较小3个级别。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土地供应总量的同时,如何把数量和质量相结合,有效保护优质耕地和基本农田,是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不仅可以反  相似文献   

9.
以重庆市梁平县1999年到2005年土地利用状况为依据,结合梁平县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建立农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利用指标权重法分别对梁平县近7年来农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和2005年重庆市、重庆市三大经济区及其对应代表区县的农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进行纵向及横向评价,得出梁平县农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度总体呈现提高趋势但较最高水平仍有差距的结论,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县域空间是中国城乡交融最明显的空间规划基本单元,空间发展与约束导致的用途冲突或重叠现象非常突出。论文以典型山区县湖南省茶陵县为研究对象,建立多规协同的国土空间系统弹性评价体系,运用土地利用区间优化及适宜性评价方法确定各类用地的弹性区间,预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转移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弹性空间差异化管控建议。结果表明:茶陵县域国土空间系统相关社会与经济指标的弹性贡献度较小,弹性综合评价值在整体上低于湖南省平均水平。不同用地类型的弹性规划区间有明显差异,按不同用地类型弹性区间分析,园地、林地、水域、耕地、其他农用地对茶陵县发展弹性承纳贡献值依次降低,分别占总面积的3.47%、2.97%、1.02%、0.90%、0.06%。不同用地弹性空间转移具有显著的带状分布特征,呈现生态用地与农用地、建设用地与农用地、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空间等3种类型交叠,生态用地与农用地空间交叠区最大,占总面积的6.41%;其次是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交叠区,占比0.97%。对不同用地类型的弹性交叠区域尤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应加强差异化管控。弹性空间测度研究为山区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提供了差异化的空间管理技术方法和实证。  相似文献   

11.
2015—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制图及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续地开展国家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监测对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和“美丽中国”蓝图绘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采用Landsat 8 OLI、GF-2等卫星遥感数据,融合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和专家知识辅助人机交互解译方法,研发了中国土地利用变化(2015—202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CLUD 2020),建立了完整的30 a(20世纪80年代末—2020年)每隔5 a的30 m分辨率中国土地利用动态数据库。基于CLUD 2020数据,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尺度揭示了2015—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规律、区域分异和主要特征。研究表明:将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生成的30 m分辨率植被覆盖变化和地表类型变化检测信息融入到人机交互遥感解译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大范围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制图的效率和变化图斑辨识的准确性;精度评价表明,CLUD 2020一级类型制图的综合精度达95%。总体上,全国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2010—2015年比较进入相对稳定状态。期间全国耕地面积仍保持减少态势,空间分异特征为耕地南减北增,东北松嫩平原及其与三江平原交界区大规模的旱地向水田转移,西北新疆南部开垦和北部退耕/撂荒并存;全国城乡建设用地持续增加,空间分异特征表现为由以往的沿海地区和超大、大城市集聚转向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小城镇周边蔓延为主。全国范围的林草自然生态用地面积持续减少,但强度与2010—2015年比较有所下降;受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河流湖泊等水域面积显著增加。以上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与“十三五”期间国家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宏观战略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In the semi-arid Main Ethiopian Rift Valley, ecological succession is related to continuous lake retreat. Human activity, through its impact on land use and cover, affects this ecological succession at various degrees. Through a remote sensing study, we explored how the drivers for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s (LUCC) have changed over the last decades and which impact this has on ecological succession. Remote sensing data used include a Landsat MSS from 1973, a Landsat TM from 1986 and Landsat ETM+ from 2000; a conventional type of classification was used whereby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of the 2000 image was supplemented by 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of the older images. Due to decreased rainfall and water abstraction for intense irrigated agriculture in its catchment, Lake Abijata lost 46% of its area between 2000 and 2006. On the emerged land, an ecological succession was observed along the environmental gradient of the retreating lake: emerged bare land, grassland, land with few scattered Acacia shrubs and open woodlands. Between 1986 and 2000, LUCC tendencies were totally reversed and woody vegetation decreased strongly, indicating increased human impact. This land degradation took place in a context of instable political situation, fuelwood extraction, higher population density and better communications.  相似文献   

13.
遥感数据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提供了海量数据来源,如何选择合适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进行特定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成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地统计学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与遥感图像处理以及土地覆盖分类研究中,但应用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北京地区为研究区,运用遥感和地统计分析方法对该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空间结构的变异特征和合理的遥感影像数据源的选取问题做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地统计学方法能够揭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空间变异特征,有助于选择有效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相似文献   

14.
针对遥感专题类别信息的机理问题,从土地覆盖参考数据的偏差程度对分类精度的影响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判别空间条件熵加权的土地覆盖分类方法。引入判别空间模型概念,基于此模型生成土地覆盖数据类别,并分析了土地覆盖信息类别与数据类别的语义偏差出现的深层次原因;计算信息类别与数据类别的对应关系矩阵,据此得到二者的条件熵,实现对土地覆盖信息类别与数据类别的语义偏差的量化;根据信息类别与数据类别的条件熵计算修正判别变量的权重因子,实现基于判别空间条件熵加权的土地覆盖分类。采用一景SPOT-5影像进行分类实验,并利用同一地区的Landsat 5TM影像进行方法验证。实验表明,条件熵加权修正方法使土地覆盖分类精度有了显著提高,并对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以MODIS遥感影像为基础,在各种气象参数和遥感空间建模的支持下,应用定量遥感反演技术,获取了松嫩平原植被覆盖度、土壤湿度、陆面温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四种生态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栅格影像。通过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总结了各种生态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对植被覆盖度与土壤湿度、陆面温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之间的相关性分别进行了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6.
With the objectives to acquire the fundamental data of the territorial resource, understand th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land use and cover patterns and evaluate the potential of the future exploitation, an intensive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with an accuracy of 93% has been completed for North Ningxia by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based on the adoption of a combination method composed of texture training, 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 and post-processing such as re-allocation and aggregation. This classification result was incorporated with the contemporaneous socio-economic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for cross-sectional regression modelling to reveal the spatial determinants of the land cover patterns and understand the human-environmental relationships. A tentative evaluation on the potential of soil exploitation in the near future was carried out in combination with our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detection results aiming at supplying som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ir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  相似文献   

17.
基于遥感与GIS的新疆近18 a来LUCC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凤  吴世新  唐宏 《中国沙漠》2012,32(5):1486-1493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末、2005年、2008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获取4期新疆土地利用/覆盖信息,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覆盖转变类型生态贡献率,对研究时段内新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990—2008年间,新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显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变化较小,总价值先增后减,水域和草地面积的减少是总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耕地和林地面积的增加补偿了总价值的部分损失;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0年的0.157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0.153,2008年上升为0.158,说明新疆生态环境存在恶化和改善两种相反趋势,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草地向耕地的转变,未利用地向草地的转变则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从AVHRR到MODIS的雪盖制图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雪盖面积是水文、气候模型中重要的输入参数之一。使用遥感方法能够有效获取大范围的雪盖信息,弥补地面观测资料在空间上的不足。阐述积雪遥感基本原理以及积雪遥感监测的研究进展,介绍现阶段应用较广的基于AVHRR和MODIS数据的雪盖制图算法,并通过对制图算法的比较和分析得出,MODIS雪盖制图算法的精度和效率都比AVHRR算法高。最后讨论现阶段雪盖制图算法误差的主要来源:大气状况、地表覆盖、积雪物理特性的复杂性以及使用相同的检测阈值等,并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ropical montane forests are known for their ecological importance. Most montane forests in Ecuador have been converted to agriculture, and those that remain are concentrated on the eastern cordillera. Understanding of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in this ecological zone is inadequate. Using remote sensing (Landsat tm, spot ) and fieldwork, we document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in two watersheds on Ecuador's eastern cordillera (Cañar Province). During the 1990s the region experienced a 0.58 percent annual rate of deforestation, but two areas within it show active signs of re/afforestation. Although conversion of forest to pasture for cattle grazing continues, human mig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is likely to affect the trajectory of future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相似文献   

20.
分层信息提取法在县域土地 利用/覆被遥感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精度地获取县(或县级市)域土地利用/覆被的定性、定量信息对于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2003年冬季所获得的江苏省新沂市的TM图像特点,选择分层信息提取法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首先对图像进行基于最大似然法的监督分类,观察分类结果,提取误分、错分比例最小的未利用地类型,然后采用光谱分析法提取出水体范围、监督分类和目视解译相结合法提取出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归一化植被指数提取出林地,最后提取出耕地。信息提取结果与同期土地利用图相比较,整个新沂市域范围内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分类的面积精度达到96.17%,空间精度达到88.38%,表明这种方法提取遥感图像土地利用/覆被信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