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洪鑫 《气象》1977,3(7):14-14
早在我国汉时《汜胜之书》中就有“地气”的说法,如在谈到耕田时写道:“凡耕之本在趣时和土,……春冻解,地气始通,……”。后在元的《授时指掌活法图》中又有“地气下降”的词句。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地气上升天将雨”,“地气下降天晴  相似文献   

2.
段玮  段旭  邢冬  朱红梅  兰群英 《气象科技》2019,47(2):329-336
利用云南省1981—2013年125站逐日逐6h地面观测的天气现象、能见度和气象要素资料,结合考虑地形高度的高分辨率气象要素场插值技术和不适航雾(能见度≤800m的大雾天气)气象要素判识模型,开展了影响云南适航条件视程障碍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云南最主要的视程障碍天气是雾与轻雾,影响适航条件的视程障碍天气仅为雾。不适航雾生成与相对湿度、风速以及地气温差关系密切,"高湿—弱风—稳定"的气象条件是其形成维持的关键,其量化判识特征为:相对湿度98%、风速3m/s、地气温差3℃。滇西南、滇南、滇东是云南不适航雾的多发区,尤其景东—思茅—版纳、西盟—澜沧、保山—腾冲和罗平等地区。滇中、滇西和滇东北是少发区。云南不适航雾日变化呈现早晨和深夜多,午间和傍晚少的特征;季节变化具有夏秋季多于冬春季的特点。与台站观测相比,高分辨率资料客观判识的不适航雾空间分布与地形有合理的对应关系,能够合理地反映地形复杂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未来技术发展可利用卫星反演资料与台站资料同化订正获取高分辨率气象要素资料,利用深度学习等建立不适航雾的判识模型。  相似文献   

3.
民勤干旱区冬季浓雾形成的边界层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曾婷  李岩瑛  张强  李军 《气象》2017,43(8):936-942
利用民勤县气象站过程地面小时观测资料、逐日08时和20时每隔50 m探空资料和NEC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11月9—13日出现在干旱区民勤县的一次罕见浓雾天气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前期降水后地面相对湿度增大,为大雾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水汽条件,稳定的高低层环流配置提供了大雾形成的稳定层结和弱风条件。雾层的厚度和强度与近地面逆温层的强度和厚度、边界层高度、水汽垂直运动以及夜间地气温差绝对值密切相关,边界层高度越高,逆温层越厚,雾层越厚;逆温层越强,夜间地气温差绝对值越小,雾层越强。高空环流形势稳定少动,近地层强逆温层、稳定等温层以及饱和湿层长时间维持,导致此次大雾强度和持续时间异常罕见。  相似文献   

4.
地球系统10~(-1)年变化原因概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曾论述了地球系统100~108年变化的原因[1], 唯对10-1年(月一年)的地球系统变化未指出其变化原因。经过近年的研究, 现在可以明确地指出, 地球内部有两类流体: 地外核和岩石圈裂隙中地下流体(地气)的活动是引发10-1年地球系统变化的原因。外核的上升运动会使其上部岩石圈产生上抬和压缩, 在地表层就出现3.2 m地温升高和降水减少的“干热异常”, 经过“孕震三步曲”最终引发构造地震。外核的下降运动会使其上部岩石圈产生下沉和拉张作用, 地表层表现为3.2 m地温降低, 同时降水增多的“湿冷异常”, 最终可导致发生陷落地震。外核的脉冲运动是引发岩石圈中形成地热(冷)涡的“源”。地气环流也是旋转地球上的一种流体运动, 其特征速度(地下风速)约为0.2 m/s, 据此可推得“自然气候周期”约为8个月。地气环流是使地气系统得以“流”的动力源。地热(冷)涡的“源”、 “流”相结合是使短期气候呈现纷繁复杂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气候预测探索路上的4+1级台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汤懋苍 《高原气象》1999,18(3):273-279
简要介绍了本所创立的短期气候预测的“地方图方法”36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它已经跨越了四级台阶;选定地温作为主要因子坚持实际预测,转向“地心说”和创建“地气图方法”。剩最后一级台阶-建立短期气候预测的“地球动力学方法”有待不畏艰险,不计名利的后来者去攀登。  相似文献   

6.
一种基于卫星遥感和数值预报产品的雾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气象卫星云图为基础, 应用云雾光谱特征和结构特征进行雾区的动态检测和提取;并利用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采用诊断分析方法探讨雾区变化与多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表明:雾区移动速度与地面风速有关,一定的相对湿度、地气温差和风速大小等要素阈值可以作为雾的排空条件。利用经修正的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输出的气象要素产品,对卫星遥感雾区进行0~2 h的外延预报,进而建立了一个大雾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平台,对2009年和2010年多雾季节的1—4月大雾过程应用统计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大雾短时临近预报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王介民 《高原气象》1999,18(3):280-294
80年代中开始的国际大型陆面过程实验和地气相互作用研究,现在正向更加入广泛的方面发展。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主持了80年代后期开始的中日合作“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观测实验 着积极参与组织了”内蒙古半干 昌原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和“全发能量循环亚洲季风实验一青藏高陆面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看雾知天气     
群众谚语:“十雾九晴”,这一条看天经验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但实际情况并不是完全如此。象春雾往往是“阴雨绵绵无晴天”,冬雾是“雾气满天飞,雨雪后面追”。夏雾就不同了,“雾天不见人,大胆洗衣锦”。秋雾和夏雾基本上是大同小异,“满地大雾盖,当天日头来”。这说明春雾和冬雾常常是雨雪来临的先兆。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40年来雾的研究   总被引:121,自引:6,他引:121  
李子华 《气象学报》2001,59(5):616-624
自1958年以来,中国一直重视人工消雾试验和雾的物理学研究。文中总结了40余年来中国在 人工消雾、雾的物理化学特性、雾生消物理过程研究等方面的成就,介绍了 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及雾数值模式研究的发展过程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雾是贴地层空气中悬浮着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而使水平能见距离降到1 km以内的天气现象 。它不仅对水陆空交通有不利影响,而且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也带来了严重危害。 纯净 雾水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云南省南部的雾对生产高质量的茶叶及发展橡胶林十分有利。对 一些干旱地区还可“雾中取水”。近些年来发现,雾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研究雾可为保护 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我国141个测站1980~2000年逐月3.2m地温资料和160个测站1961~2000年逐月降水资料,用“地气图”方法对西北区内“地热涡”的分布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区“地热涡”平均水平尺度为560km,每个“地热涡”平均持续时间约4.3个月,而且多雨区与“地热涡”,少雨区与“地冷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此结果支持文献[1]、[2]提出的地气耦合的概念模式。  相似文献   

11.
柳苗  汤懋苍  李栋梁 《高原气象》2007,26(3):637-640
分析了河套地区9个测站1954-2005年春季(3~5月)和夏季(6~8月)降水距平百分率及对应的冬季地气形势,经对比分析地气形势可分为5种类型:(1)大涡型,(2)小涡型,(3)河套处于地热涡或地冷涡的东(西)边缘(东西相反型),(4)河套处于地热(冷)涡的南(北)边缘(南北相反型),(5)地气系统尺度很小(系统零乱型)。分析发现:“大涡型”最为稳定,河套春、夏季降水也是稳定的多或少(对大地热或冷涡);“小涡型”的稳定性不如大涡,但做夏季预测时可参考大涡型;“东西相反型”意味着河套地区在地热涡和地冷涡之间,可预测河套地区春夏季降水将是正常;当出现“南北相反”或“系统零乱”型时,预报准确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应用“地气图”方法预测夏季降水汤懋苍董文杰郭维栋(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730020)1地气图简介地气图是描写地球表层各种重要因子连续演变的一种四维图象。所谓重要因子主要是指地温、地形变、地震、干旱、洪涝、气温特高特低以及地磁、重力等要素,...  相似文献   

13.
一个改进的汛期降水预报的热力学模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文在地气系统热平衡方程、土壤热传导方程和G.W.Paltridge关于行星大气等效红外辐射温度参数化公式三个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用于汛期(4-9月)降水预报的区域模式。它有效地修正了汤懋苍等提出的“一个长期降水预报的热力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冯学民 《四川气象》1998,18(3):61-64
当太阳短波和地气系统长波辐射在地气中传输时,在各种形式的衰减中,气体的选择性吸收很重要,它由吸收气体万分、吸收气体状态参数等决定,在反演大气温度和大气吸收成分含量以及计算地球大气的加热冷却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本文的内容主要是气体选择性吸收透地率的各种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雨(毛毛雨、雾)并有雨(雾)淞结成”的理解在陆地测站地面天气报告电码(*D一of皿)现在天气现象电码表中.电码48、49、56、57、66、67所反映的是“观测时有雨(毛毛雨、雾)并有雨(雾)琳结成”。对这些电码我站理解不一,争论较大。一部分同志...  相似文献   

16.
旅游气候宜人度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提出一个较客观、定量的评价“气候宜人度”的数学模型。它综合的描述了气压、日照、降水、雾日、风速、气温、相对湿度和大气污染物浓度对气候宜人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雾是大自然的一造景观。多天,活地热水面上笼罩着一层雾;夏天,打开冰棒的自装纸,冰棒周围也会出现缕缕的“日润”——雾。到亏为蒸友雾,后者为辐射雾。蒸发雾是在沉志水蒸友形成,但打不是所访的通志水都能因蒸友而形成雾。P要空气不饱和,自然弄的液透水的时都在蒸?..  相似文献   

18.
吴明哲 《气象》1983,9(7):12-13
谚语中有“雾气重有大风,雾气浓大雨凶”的说法。“雾气重”是指雾的持续时间长。我们规定:夜间出现大雾,持续时间超过08时,或较浓的轻雾维持一天或以上,均视为“零气重”。“雾气浓”是指能见度≤500米的大雾。我们将1979—1981年所有符合雾气浓、雾气重的个例选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雾气重”不一定就有大风,“雾气浓”也不一定雨就大,还应着眼于雾消后云系变化和对天气形势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基于青藏高原低涡和切变线(简称高原低值系统)年鉴、国家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高原低值系统多、少发年夏季高原地气温差变化的差异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原夏季地气温差对高原低值系统的发生和移动有明显的影响。在低值系统频发区,多发年的地气温差明显比少发年高。(2)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中部、东北部及西南地区在多发年降水偏多,高原南部和东南部则在少发年降水偏多;我国东部地区,多、少发年降水差异自南至北呈“+”、“?”、“+”、“?”、“+”的差值带分布特征,即华南、江淮流域、华北和东北地区降水在多发年偏多,江南地区和黄淮流域降水则在少发年偏多。(3)高原低值系统多、少发年夏季对流层的环流系统及相应垂直速度、水汽输送变化有明显差异,并影响青藏高原和我国降水的变化。在高原地区,多、少发年之间环流的差异是受高原东部和南部的气流辐合(辐散)场、相应的垂直运动差值上升(下沉)、水汽输送辐合(辐散)区域变化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则是受南海到华南、长江流域、华北到东北为气旋(反气旋)环流系统及其间辐合(辐散)带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地气之间物质和能量随湍流运动进行输送,涡度相关技术是研究地气交换过程和评估大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它对湍流特征和精确的通量观测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拉萨蔡公堂通量站的闭路涡度相关系统,观测了 2020年8-11月青藏高原东部拉萨河下游地区典型高寒草甸下垫面的通量特征,并分析了该区域生长季和非生长季不同大气稳定条件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