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苏州城市河道底泥对磷酸盐的吸附与释放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苏州古城区河道底泥对磷酸盐的吸附-释放特征,文中分别从改变上覆水的pH值、底泥吸附-释放动力学和等温吸附实验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上覆水pH值的增大,苏州河道底泥对磷的吸附量逐渐减小;(2)底泥对磷的吸附过程是一个复合动力学过程,通常包括快吸附和慢吸附两个过程。底泥对磷的快速吸附在2h内快速进行,之后为慢吸附过程,到6h左右,基本达到一种动态吸附平衡;底泥对磷释放的动力学过程也包括快释放和慢释放过程。底泥释放磷在1·5h内快速进行,之后进入慢释放过程,磷酸盐含量基本稳定,达到释放平衡;(3)底泥具有较大的吸附磷的能力。随着上覆水的磷酸盐浓度增高,底泥吸附磷酸盐的量也增加。上覆水与底泥的比值越大,底泥对磷的吸附率越小。  相似文献   

2.
湖水-沉积物界面内源物质交换动态复水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布式采集了玄武湖底长期暴露的底泥,分析了底泥营养物的分层分布及其理化特性对湖泊水质的影响强度。通过动态换水试验,研究了复水过程中暴露底泥营养盐的释放过程和上覆水总磷、总氮浓度变化对水土界面物质交换的作用关系以及对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影响机制。实验及模拟表明:由于湖泥表层长期暴露,有机及结合态营养盐降解为无机态营养盐,即使复水过程中使用清水,但由于干涸湖床沉积物总磷T-P、总氮T-N的垂直分布,也将严重导致内源营养盐释放总量持续增加,在相对长时间内,上覆水总磷浓度仍维持在较高(01mg/L)水平。研究成果为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复水后湖体富营养化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苏州古城区内的河道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培养的方式,研究了上覆水体不同富营养化程度对底泥中P释放/吸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截断外源污染后,苏州河道底泥对水体中营养盐P呈现吸收状态;随着上覆水体磷酸盐浓度的增大,单位面积底泥累积吸收的磷酸盐就越多;上覆水与底泥比值越大,底泥对P的吸附率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以苏州古城区内的河道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培养的方式,研究了上覆水体不同富营养化程度对底泥中P释放/吸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截断外源污染后,苏州河道底泥对水体中营养盐P呈现吸收状态;随着上覆水体磷酸盐浓度的增大,单位面积底泥累积吸收的磷酸盐就越多;上覆水与底泥比值越大,底泥对P的吸附率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泥沙污染物起动再悬浮释放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泥再悬浮时,颗粒和孔隙水会交替影响底泥污染物的释放通量。通过循环水槽实验,分别以氯化钠和磷来代表典型的非吸附性污染物和吸附性污染物,研究了再悬浮颗粒和孔隙水释放污染物的不同特征。研究表明,再悬浮磷的释放对底面切应力的反应要比氯化钠迟缓,但前者释放通量要比后者大。恒定水流下底泥再悬浮污染物释放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显著阶段:起动初期2 h内,颗粒和孔隙水共同作用,两者对上覆水体中水溶性污染物的贡献之比最高为3:1,此时悬浮颗粒处于解吸污染物状态;2 h后,悬浮颗粒转为吸附污染物状态,释放通量时正时负。长期悬浮时泥沙颗粒始终为负释放状态,而孔隙水对总通量的贡献之比最高可达到60:1。上覆水体中吸附性污染物液固相浓度比值先增大后减小,悬浮后期始终处于较低值。推导了底泥释放通量的理论公式,理论结果是线性缓慢增加的,而实验值的增加趋势是先快后慢。  相似文献   

6.
2009年4月20—2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长江论坛在上海隆重开幕。第三届长江论坛以“长江·河口·城市”为主题,共同探讨健康河流、生态河口、美好城市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关系,并围绕今后能更好地维护健康长江、建设生态河口集思广益。  相似文献   

7.
采用溶胶低温燃烧法和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锶掺杂的正铌酸镧(La0.95Sr0.05NbO4)超细陶瓷粉体。应用XRD、SEM和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对陶瓷粉体的物相、粒度和粒度分布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两种方法制备的粉体的烧结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溶胶低温燃烧法制备的La0.95Sr0.05NbO4(LSNb)为粒径〈100 nm、粒度分布范围窄的超细粉体;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的粒径为0.5-1.0μm、呈球形的LSNb超细陶瓷粉体。溶胶低温燃烧法制备的粉体在1 250℃烧结10 h形成致密的陶瓷片;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的粉体在1 400℃以上烧结10 h致密。两种LSNb致密膜均具有一定的透氢作用,900℃氢渗速率分别为1.96×10^-3mL·cm^-2·min^-1和1.67×10^-3mL·cm^-2·min^-1。  相似文献   

8.
<正>通过控制外源营养盐流入可以降低水体营养盐浓度,抑制蓝藻爆发。目前一些外源控制措施已经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仅仅控制外源污染并不能抑制蓝藻爆发,底泥中营养物质的释放(内源污染)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目前关于富营养化水体内源污染治理机制是抑制底泥中营养物质向上覆水迁移,如:底泥覆盖和底泥疏浚、生态修复等。但是这些措施成本高、时间长,难以大规模应用。本文基于磷是富营养化水体控制因子,研究铜绿微囊藻增值与底泥磷释放关系及其对底泥形态结构的改  相似文献   

9.
采用等温蒸发法研究简单四元体系Na+//Cl-,CO3^2-,B4O7^2--H2O273K时的介稳相平衡,并测定该体系273K平衡液相中各组分的溶解度及密度,该体系的介稳相图和密度组成图显示:该四元体系在273K时的相图由3条溶解度单变量线、3个结晶区及1个共饱和点组成。体系属简单共饱型,无复盐或固溶体形成,3个结晶区分别对应单盐Na2CO3&#183;10H2O,NaCl和Na2B4O7&#183;10H2O。共饱点E处于Na2CO3&#183;10H2O,NaCl及NaB4O7&#183;10H2O3盐共饱和,所对应的平衡液相组成为w(Na2CO3)=6.81%,w(NaCl)=21.69%,w(Na2B4O7)=0.65%,w(H2O)=70.85%。研究体系在273K下,Na2CO3&#183;10H2O是碳酸钠盐的唯一析出形式,且硼酸钠对碳酸钠有盐析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上覆水体中溶解氧水平对底泥释放磷的影响,采用室内静态模拟的方法,控制在无外源污染的情况下,模拟水体的三种溶解氧水平范围,好氧、厌氧和自然状况,研究不同的溶解氧水平对底泥释放或吸附营养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溶解氧小于0.5mg/L的厌氧状况能加速底泥中磷的释放,溶解氧大于5.0mg/L的好氧状况则抑制底泥中磷的释放。因此要提高水质,降低内源负荷(底泥中)磷的释放,应该控制水体中的各种耗氧物,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