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水土耦合的室内原土环境中,通过微型贯入、扫描电镜(SEM)、能谱(EDS)分析、X射线衍射(XRD)、离子含量及pH值测试等多种试验手段,研究滨海相软土场地形成的水泥土强度的分布规律及其衰减过程,并阐明水泥土劣化层和未劣化层的发展规律。结果表明:水泥土劣化深度随养护时间的增长和水泥掺入比的减小不断增大,至360d时最大劣化深度达到11.9mm,明显大于同龄期海水环境中养护的水泥土的劣化深度;与未劣化层相比,劣化层的孔径增大,孔隙增多,水泥水化产物减少;经原土养护相同时间,水泥土中pH值及主要离子含量分布规律与室内海水环境中的水泥土相似,其中pH值和Ca^2+含量随着试样深度的增大而增大,而Mg^2+、SO4^2-、Cl^-含量随试样深度的增大而减小;水泥土中Ca^2+含量沿试样深度方向的分布规律与强度变化规律相似。在原土条件下,水泥土中Ca的溶出更加显著,导致后期水泥土强度衰减加剧。原土中水泥土强度衰减过程与海水中相同。  相似文献   

2.
实施了水泥固化粉土和高岭土的室内渗透试验,在分析水泥土灰水比和龄期对渗透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含拟合参数的水泥土长期渗透系数预测式。试验结果表明,与原土种类无关,同一龄期水泥土的渗透系数随灰水比的增大线性减小;粉土水泥土的渗透系数大于相同灰水比、相同龄期高岭土水泥土的渗透系数;水泥土渗透系数随灰水比的降低速率与原土的种类及龄期有关,粉土水泥土渗透系数随灰水比的降低速率大于相同龄期高岭土水泥土的渗透系数降低速率;与原土种类无关,水泥土的渗透系数随龄期的增大逐渐降低,在龄期超过28 d后,渗透系数随龄期的降低速率减小。预测式预测的结果基本反映了水泥土渗透系数随龄期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基于日照岚山港滨海相软土场地形成的水泥土的微型贯入试验,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水泥土劣化深度的网络模型来预测场地形成的水泥土的劣化深度。在模型建立过程中,将养护时间、水泥掺入比、养护条件、水泥种类、水泥强度等级、含水量及搅拌条件与水泥土劣化深度密切相关的7个参数引入到输入层,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制了以水泥掺入比和养护时间为主要输入因素的计算程序,在样本训练和学习过程中,程序可对比显示实测和计算曲线。结果表明:水泥土劣化深度的预测结果与实测值较为吻合。说明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水泥土劣化深度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强度是水泥土设计的重要指标,水泥土强度预测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国内外学者均是利用室内试验研究水泥土强度特性,导入强度评价参数,建立水泥土强度预测公式,但是强度评价参数不同。本文利用一系列室内试验结果,提出综合参数和水泥土强度预测公式,并对比分析目前较常用的水泥土强度预测公式。研究结果表明:水泥土强度随水泥掺入比和养护龄期的增加而增加,随含水比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水泥土密度不随养护龄期的改变而改变。灰水比与水泥土初始密度的比值是描述水泥土强度的一个合理参数,提出的水泥土强度预测公式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5.
将水泥土和周围土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化学分析试验得到了离子浓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并从腐蚀离子干预水化反应进程和分解水化产物两个过程揭示了海相软土场地水泥土劣化机理。Ca^2+由水泥土向土体中扩散,Mg^2+、SO42^-及Cl^-从土体向水泥土扩散;随着水化反应的进行,Ca^2+不断生成,水泥土中足够多的Ca^2+是保证水化反应进行并维持水化产物稳定的必要条件,Ca^2+不断向土体扩散是水泥土劣化的原因之一;水泥土内部的SO42^-及Cl^-在浓度较低(分别低于9和15 g/L)时有利于水泥土强度的提高,浓度较高时则导致水泥土发生胀裂;水泥土中Mg^2+的存在会阻碍水化产物的生成并分解水化产物,但浓度较低(低于3 g/L)时,影响不明显;土体中Mg^2+、SO42^-及Cl^-浓度高于水泥土中的浓度,在水泥土表层与水化产物反应生成胶结性差及膨胀性高的物质,促使水泥土劣化。  相似文献   

6.
螺旋桩芯劲性复合桩(helix stiffened cement mixing pile,简称HSCM桩)是一种新型复合桩,其成桩工艺会对桩身及其承载性能有较大影响。为验证HSCM桩在软黏土中同步旋进注浆工艺的可行性,并研究其成桩参数对抗压承载性能的影响,设计了2组缩尺模型试验,包括不同叶片数量与钻进速度的HSCM桩与对比螺旋桩。通过在高岭土制备的软黏土中成桩,并进行抗压承载性能及桩身几何尺寸测试,分析HSCM桩的成桩参数与水泥土桩身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同步旋进注浆工艺能够在螺旋桩周围形成倒圆台状的水泥土桩身,水泥土桩身的平均黏结直径约为叶片直径的1.17~1.35倍;适当增加叶片数量能够使水泥与土体充分拌和,提高水泥土桩身的完整性与连续性,以改善HSCM桩的成桩质量;钻进速度大幅提高会导致注浆量不足,减小水泥土桩身的黏结直径与刚度;试验条件下HSCM桩的抗压极限承载力是螺旋桩的3.83~3.93倍,桩径扩大提高了侧摩阻力,注浆工艺加固并提高了土体强度,弥补了叶片在旋进过程中扰动土体造成强度降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不同粘粒含量粉质土的动力强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粘粒质量分数为3%~15%的饱和粉土动力强度特性.使用动三轴施加轴向动力,测得试样在动荷载作用下达到破坏时所需的振动次数及破坏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显示每一组试样在不同循环应力作用下饱和粉土的破坏振次随剪应力比的增加而减小.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粘粒含量粉土动强度特征曲线,得出粉土动强度对粘粒含量有很大的依赖性,在一定粘粒含量范围内,粉土动强度随粘粒含量增加先减小后增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探头锥尖角度和探头直径对微型贯入试验结果的影响及微型贯入试验结果与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探头锥尖角度和直径对贯入曲线性状没有影响,即贯入阻力随贯入深度线性增加,达到某一贯入深度时贯入曲线出现拐点,之后贯入阻力趋于稳定,定义此时的比贯入阻力为贯入强度。探头锥尖角度越大,达到贯入曲线拐点前贯入阻力随贯入深度增长越快;贯入强度随探头锥尖角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当锥尖角度为60°时贯入强度最小,锥尖角度为30°、90°和180°时的贯入强度与锥尖角度为60°时贯入强度的关系呈线性关系;探头直径对比贯入曲线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但随着探头直径的增大,贯入强度呈线性减小趋势,探头直径3.4 mm的贯入强度比7.0 mm的贯入强度增大2.5%,比10.0 mm的贯入强度增大5.0%;可用贯入曲线拐点前直线段斜率换算无侧限抗压强度,也可利用贯入强度换算无侧限抗压强度;水泥土强度的形成条件对贯入曲线拐点前直线段斜率及贯入强度与无侧限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两组不同水平荷载作用下吸力式沉箱基础长期模型试验,对吸力式沉箱基础随时间的位移变化规律以及土压力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长期模型试验中位移发展主要集中在试验前期,后期位移稳定需要更长时间,土体流变效应较为明显。土压力沿深度分布曲线呈抛物形状,表明沉箱基础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为转动模式,随时间增加被动区土压力变化呈增大趋势,主动区土压力呈减小趋势。土压力发展主要集中在试验前期,后期土压力变化相对较小,但土压力稳定所需时间较长,同时荷载值越大土压力稳定所需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0.
半固化处理是疏浚土等软土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外学者从物理性质、击实性质和强度性质方面对此类处理土进行了研究,但关于半固化处理土的掺入比的范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或者确定方法。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基于处理土的含水量变化规律提出了确定半固化土水泥掺量界限范围的方法,并讨论了位于固化区和半固区处理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处理土的含水量随水泥掺入比的增加而降低,掺入比较大时,含水量降低幅度趋于稳定。位于固化区与半固化区处理土物理力学性质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河床或海床中会布设光缆、管线、隧洞等结构物,如果该水域上有船只抛锚,就要考虑抛锚对结构物安全的影响。通过模型试验探究了霍尔锚在黏土中的抛锚深度,研究了贯入速度、锚重以及土强度对抛锚深度的影响。在模型试验中,用MEMS加速度传感器捕捉锚在土中运动时的加速度,并由加速度积分得到锚的下落速度及对应的下落位移。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当霍尔锚以极限速度贯入软黏土中时,17.8 t锚在强度为7.5 k Pa土中的贯入深度为4.0 m; 42 t锚在强度为8.3 k Pa的土中贯入深度为6.7 m。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霍尔锚在土中动力贯入时的运动微分方程,分析了作用在锚上的各项受力,并预测了抛锚深度。此外,根据模型试验结果,建立了抛锚深度和锚的总能量之间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2.
采用1∶5的比尺模型试验,研究了横向加载过程中U型钢板桩的位移和土压力响应以及破坏模式,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土质干湿状况、加载速率、埋置深度以及加载高度等影响因素下U型钢板桩位移和土压力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U型钢板桩凸面加载时,位移随埋置深度、加载等级、加载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干砂中的位移大于湿砂中的位移;当凹面加载时,位移随着埋置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加载等级的增大而增大,在不同加载高度与不同土质干湿情况中差别不大。随着加载力增大,U型钢板桩在受力侧土压力分布呈现“R型”分布,且土压力均随着埋置深度与土体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在加载力作用下桩体产生转动,并随着加载力的增大在距钢板桩底部约1/3埋置深度处发生弯曲。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定网纹藤壶覆盖面积分别为35%,75%和100%的碳钢试样,在藤壶去除前、后的自然腐蚀电位和阴极动电位扫描极化曲线的变化,研究了网纹藤壶覆盖面积对碳钢腐蚀的影响;并以线性极化法研究了附有网纹藤壶试样的瞬时腐蚀率与浸挂时间的关系。随着试样表面网纹藤壶覆盖面积的增大,碳钢在海水中的自然腐蚀电位正移、极化阻力增大、腐蚀速度减缓。附有网纹藤壶的试样,其瞬时腐蚀率随浸海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14.
波浪作用下黄河口粉土液化与振荡层形成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水槽试验,观察波浪作用下土体产生的现象,分析了土体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及波浪作用后土体粒度组成变化特征,研究了波浪荷载作用下黄河口粉土液化和"振荡层"的形成过程。试验及讨论结果表明:在波浪作用下,上层粉土体大部分时间处于液化状态;由液化土形成的振荡土层与下部土层之间形成"W"形的滑动面,振荡土层的厚度随着波浪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变小;在波浪的振动和孔隙流体的共同作用下,土颗粒重新排列,细粒物质向上迁移,土体底部土颗粒粒径较为粗大,振荡层范围内土颗粒粒径组成相似,粒径分布范围较小;其内部孔压比随深度和波浪作用次数的增加而较少,土体内部积累的超孔压逐渐消散,海床土体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5.
以试验方法研究双喷式射流结构对软质黏性底床上可沉降管道移动射流开挖规律。通过黄土、高岭土、水泥配置低剪切强度试验黏土,揭示喷嘴射流速度、喷嘴平移速度对冲坑特征尺寸影响规律。以边界层剪应力分析冲坑形态变化,并引入低射流靶距下反映侵蚀能力强度的回归侵蚀特征值Z进行无量纲化分析。结果表明:双喷式垂直射流形成的冲坑断面轮廓具有中心对称性,移动射流形成的冲坑纵向剖面线具有几何相似性。冲坑特征尺寸随射流速度呈近似线性变化,随喷嘴平移速度增加呈减小趋势。剪切强度增加使得黏土抗侵蚀能力增强,冲坑稳定断面曲线由V形向U形逐渐过渡变化。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大洋多金属结核矿区调查过程中4个航次所得的600多组表层沉积物物性测试资料,将矿区的沉积物分为5种类型,并分析了这些沉积物的物理性质,同时,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了不同类型沉积物的含水量、湿密度、孔隙比与埋藏深度的关系,以及各物性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大洋多金属结核矿区表层沉积物均为粉质土,黄棕色粉质土是西部矿区的主要沉积物类型,棕黄色粉质土是东部矿区的主要沉积物类型;(2)除褐色粉质土外,其余4种类型土的含水量、孔隙比均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和降低,湿密度则随深度增加而增大;(3)各类土的物性指标与埋藏深度的相关性甚好,因而可以利用埋藏深度对矿区的沉积物进行物性指标预测;(4)含水量、孔隙比、湿密度等物性指标之间呈线性相关,其中含水量与孔隙比的相关性最为密切,呈明显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针对粉土中吸力桶在吸力沉贯中的两个关键性问题——沉贯阻力和内部土体稳定性,在自行研制的试验平台上进行了一系列吸力桶沉贯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粉土中吸力沉贯时,Andersen所提供的基于CPT锥尖强度的阻力计算公式能较好预测阻力发展趋势,但计算结果偏小;而修正的承载力公式预测结果在沉贯前期与实测值较吻合,沉贯后期预测偏大。吸力沉贯前期,贯入阻力随深度稳步增长,直到贯入深度达到某个临界值后,阻力增长缓慢甚至保持不变。桶内粉土在吸力作用下的失稳机理与黏土或砂土不同,在渗透力作用下表现为从土层表面开始的自上而下管涌或渗流侵蚀。沉贯后期,端部土体在较高水头差下发生失稳并向桶内流动,造成了桶内土体密度降低,端阻力与内壁摩阻力降低,总贯入阻力主要由外壁摩阻力提供。并结合有限元模拟对上述实验现象的内在机理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8.
某港口堆场地基上部5.0m系吹填而成,地表下18m范围均属软土,经真空预压初级加固后地基承载力仅在80—90kPa,局部区域上部淤泥土层土性指标较差,含水量大于50%,地基承载力不足60kPa。为了使地基达到230kPa的承载要求,设计采用深层搅拌法加固超软弱地基。通过现场成桩工艺试验和检测表明,桩身水泥土强度在90d龄期时大于1.80MPa,单桩承载力标准值大于150kN,以φ600桩径、桩长13.5m、置换率为0.308和φ500桩径、桩长13.5m、置换率为0.267两种方案布置的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均超过了230kPa的设计要求。试验结果表明,深层搅拌法在港口超软弱地基土应用只要施工工艺适当,完全可以使地基承载力提高2—3.5倍以土,从而节省大量的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19.
杭州湾粉质土动强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杭州湾海底浅层粉土动强度的研究 ,发现动强度指标内摩擦角Cd 为静强度的39.7 %左右 ,同时动强度与固结比Kc、振动频率 f关系密切。当Kc 较小时 ,动强度随Kc 的增大而增大 ,但Kc>1.5后 ,动强度曲线平缓且有降低的趋势 ;在振动次数较小 (<22次 )时 ,f=0.2Hz的粉土表现出较高的动强度 ,振动次数较大后 ,曲线变化复杂 ,这可能与试样两端的透水石发生共振有关 ,但均在30~50次振动范围内出现峰值后破坏。  相似文献   

20.
大亚湾沉积物间隙水的无机磷硅氮营养盐化学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1988~1989年对大亚湾14个站的沉积物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溶解性磷酸根、硅酸根、氨氮和硝酸根+亚硝酸根进行了3次调查研究.它们在间隙水及上覆水中的浓度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变化:除个别情况外,间隙水中的营养盐浓度比上覆水高.间隙水中的营养盐除硝酸根+亚硝酸根浓度随沉积物深度而降低外,其他的随深度增加.根据沉积物界面上的营养盐浓度梯度计算了它们的扩散通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