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论青藏地区的“印支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广全  王根厚 《地质通报》2009,28(9):1188-1190
印支运动是指发生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阶段的造山运动,是青藏地区又一次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青藏地区的印支运动可划分为2幕,第Ⅰ幕指晚三叠世前诺利期的构造运动,第Ⅱ幕指发生于晚三叠世瑞利期与中侏罗世前巴柔期之间的构造运动。班公湖-怒江带以北,表现为强烈的造山运动,形成规模巨大的印支造山带。  相似文献   

2.
东吴运动的新认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冯少南 《现代地质》1991,5(4):378-384
本文根据地层缺失、接触关系及火山活动等特征,将华南地区的东吴运动划分为4幕:(1)第一幕,波及江南古陆与秦淮古陆之间,发生于早二叠世隆林期末,以缺失隆林期的沉积为特征,属升降运动;(2)第二幕,波及四川、贵州和云南,发生于早二叠世茅口期Yabeina阶段,表现为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属火山喷发及裂谷性质;(3)第三幕,见于福建龙岩、广东花县及恩(平)开(平)台(山)地区,上、下二叠统之间具砾岩或火山凝灰岩,发生于早二叠世茅口期末,属升降运动性质,(4)第四幕,以广西钦州地区最明显,长兴期地层不整合在不同时代老地层之上,发生于吴家坪期末,以褶皱运动为主。  相似文献   

3.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大巴山地区处于宜昌上升的"湘鄂西水下隆起"和西乡上升的米仓山地区之间,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沉积特征研究。对此,本文从沉积学角度出发,对该地区晚奥陶世临湘组—早志留世龙马溪组沉积特征进行垂向上分析,并开展横向上对比。结合前人的古生物研究成果,笔者等认为该地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存在两幕次的构造—沉积响应,时间上与宜昌上升同步,第一幕发生在凯迪早期临湘组沉积时期,波及范围广,为主幕,主要与扬子北缘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持续俯冲有关,为扬子北缘被动大陆边缘前陆隆起向陆地一侧迁移的结果;第二幕发生在赫兰特期观音桥段沉积时期,可能还包含了凯迪末期和鲁丹早期,为次幕,由赫兰特期冰川作用导致海平面下降所致,位置上大体上与第一幕重合。大巴山东段神农架地区的局部抬升事件是扬子东南缘广西运动远程效应和扬子北缘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成果认识对扬子北缘大巴山地区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的构造—沉积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4.
川滇黔桂地区志留纪构造-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方  许效松 《古地理学报》2003,5(2):180-186
晚奥陶世与早志留世之间的都匀运动,使滇中古隆起与黔中古隆起成为一整体隆起带(习惯上称黔中古陆),把滇东南和黔南与滇东北-黔北-川南分隔为南、北两个不同的构造沉积域。南侧的曲靖一带出露下、中寒武统,其上分别与中、上志留统和下泥盆统呈假整合,其间缺失奥陶纪和早志留世的沉积物。北侧的禄劝-武定一带,下古生界的沉积序列与之相反,有完整的奥陶纪沉积组合,上与泥盆系假整合,其间无志留纪的沉积。这表明黔中古陆两侧的沉积域各为独立的系统。中晚志留世,黔中古隆起南侧应归属于上扬子与滇黔桂地块前陆挠曲盆地的一部分,由曲靖向北东经赫章哑都-贵阳南转向湘西,向南则与云南的绿春海相连,黔中古隆起北侧的沉积域则为上扬子前陆(川南-黔北)盆地的边缘相。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滨海区的志留系,指早志留世的科尔顿金组,仅见于波格拉尼齐内()地区的西南科尔顿克河(  )南、北两侧的河间地区,有可能向西延入中国黑龙江省绥芬河市以南南天门一带的十八盘。在滨海区其他地方不存在早志留世地层。它是一套含有笔石印痕、腕足类、三叶虫等古生物依据的硅质—碳酸盐—火山—陆源建造。代表位于古亚洲洋中的兴凯地体在其演化过程中,在早志留世的岛弧造山带内部发生的一次弧后拉张。滨海区的志留系,已成为兴凯地体陆缘增生带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北祁连早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68,自引:2,他引:6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早古生代北祁连是一个陆间微洋盆。震旦纪时,北祁连开始从华北板块中解体出来。主要裂谷作用发生于寒武世。北祁连地槽主要闭合期为晚奥陶世和早、中志留世。晚志留世和早泥盆世经历了复杂的消减作用。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龙木错地区发现了完整的志留纪地层,新建了早中志留世龙木错组、中晚志留世单面山组和晚顶志留世心形湖组。志留纪经历了开阔海台地—闭塞海湾—三角洲—潮坪的环境演变过程。其中单面山组下段发育大型古三角洲沉积,由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构成。其中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流河道间湾、湖泊、沼泽等微相发育,沉积厚度巨大。晚志留世大型三角洲沉积的发现,海陆变化频繁的沉积环境,龙木错以东的五指山等地中上泥盆统不整合于奥陶系—志留系之上,证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北侧受到晚加里东运动的影响,与羌塘南部地区的沉积建造存在截然的差异。因此,这一现象的发现有助于了解羌南、羌北的构造演化,为探讨南、北古大陆的板块边界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加里东期经历了桐湾、郁南、都匀、广西等多期次构造运动,于盆地中西部和西北部分别形成了川中古隆起和川西北古隆起。重建加里东期川中古隆起和川西北古隆起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关联性可以为四川盆地中西部和西北部深层海相层系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新思路。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已有钻井和地震资料的分析,开展了不同构造区的震旦系—早古生代地层对比分析,识别出四川盆地加里东期古隆起各套地层尖灭点分布范围、不整合削截点和上超点。利用地震、连井剖面相结合的方法,重塑了川中和川西北地区古隆起的形成演化过程。综合研究认为,加里东期古隆起的构造形态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初步形成,在晚志留世广西运动中经历了细微调整,古隆起在早志留世达到最大展布范围,于二叠纪沉积前定型,郁南运动和都匀运动对加里东期古隆起的变形起着重要作用;二者总体经历了“隆-凹”分异阶段(Z—∈1m)、隆起定型阶段(∈<sub>1q—S1)、联合隆升阶段(S2—C)、稳定埋藏阶段(P—T2)等4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通过精细的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中部的满西地区发现晚志留世-石炭纪伸展构造。伸展构造由一系列规模不大的正断层组成,平面上组成两条北东-南西向的左行雁列状正断层带,剖面上构成负花状构造和堑垒构造。根据生长系数计算结果,正断层形成于晚志留世,在泥盆纪和石炭纪持续活动,于石炭纪末停止活动。正断层活动的高峰期为晚志留世。该期伸展构造在塔中和塔北地区也有发育,反映当时塔里木盆地处于区域性伸展构造背景。塔里木盆地晚志留世-石炭纪的伸展构造,是昆仑早古生代晚期(晚奥陶世-中志留世)碰撞造山后构造应力松弛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北祁连山的早志留世地层主要为笔石页岩相,分布面积广,化石丰富,是我国研究早志留世地层的良好地区之一。1956~1958年间,中国科学院祁连山地质队在玉门市南的肮脏沟—旱峡,测制了第一条详细的志留纪地层剖面,建立了早志留世晚期的三个笔石带。1958年以后,甘肃省地质局两个区测队在北祁连山全面开展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测制了志留纪地层剖面约51条,采集了大量的笔石化石。1964年穆恩之、张有魁发表了青海祁连县二道沟下志留统剖面,剖面中含有早凡伦中期的带化石Demirastrites triangul atus(Harkness)。  相似文献   

11.
广西加里东运动构造古地理问题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加里东运动的典型地区,志留纪末的造山运动使早泥盆世莲花山组砾岩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但是,实际上莲花山组只分布于广西中部的大明山-大瑶山地区和东北部扬子地块边缘,并且,它不具备同造山期磨拉石沉积特征,而是古陆剥蚀面上新海侵序列底部的滨海相沉积。广西西部的晚古生代台地相区,泥盆系底部为泥岩或粉砂岩,超覆于寒武系台地相沉积层之上。滇东南和越南北部邻区情况类似。推测在早古生代时它们属于一个地块,可称为“桂滇-北越地块”。早奥陶世云开地块和桂滇-北越地块、扬子地块的会聚和挤压,形成了大明山-大瑶山地体寒武系东西向的线形褶皱带。这是广西加里东运动的主幕。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的碰撞带在广西仅限于它的东北部,表现为震旦系-下志留统近南北向的线形褶皱带。志留纪末并无造山运动的证据。早泥盆世开始,可能由于地幔柱活动而使桂滇-北越地块裂解,形成北越地块、靖西台地和其他更小的块体。  相似文献   

12.
宜良地区晚志留世地层,属一套典型的浅海台地相沉积,玉龙寺组、妙高组、关底组地层发育齐全,生物门类繁多,以腕足类为主,次为双壳类、介形虫、腹足类,尚有少量珊瑚、三叶虫、苔藓虫类等,属浅海底栖固着生物、底栖爬行及底栖浮游生物群。该区大戈比河及龙潭沟剖面地层特征及生物群组合特征,均可以与曲靖地区剖面对比,从时限来看曲靖地区关底组被认为属中志留世,而本区关底组出现了Aesopomum、Spirinella、Metathyrisina晚志留世分子,相当于Ludlovian早中期层位,因而本文认为关底组应属晚志留世。  相似文献   

13.
广西志留系在桂南、桂东南一带发育完善,下、中、上三统均有出露,由一套厚达7000m的半深海、深海复理石、类复理石碎屑岩组成,富含笔石化石。随着区调工作的深入开展,钦州、玉林一带相继发现早泥盆世含笔石地层,并与上志留统整合接触;岑溪糯洞亦发现含曲靖鱼的下泥盆统与上志留统整合接触。该区不但是我国华南唯一海相志留—泥盆系连续出露的地区,也是我国研究中上志留统以及志留系与泥盆系界线比较理想的地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古生代生物礁滩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古生代,生物礁从老到新主要发育在早寒武世、早志留世及晚二叠世地层中。地理分布上,它们分别产于四川盆地北、东北缘大巴山、米仓山地区(早寒武世礁)、四川盆地南北缘(早志留世礁)以及鄂西渝东、川东北地区(晚二叠世礁)。早寒武世礁滩组合包括古杯礁、灰泥丘及鲕粒滩,造礁生物为古杯、蓝藻类微生物,附礁生物有三叶虫、腕足类、海百合及海绵等。由于受海平面波动的控制,生物礁具有旋回性,并从西向东,层位逐渐抬升。早志留世礁有点礁、灰泥丘及层状礁等,其分布受古陆影响的陆源碎屑-碳酸盐缓坡的控制,也与海平面波动有关。晚二叠世生物礁有点礁、台缘礁及灰泥丘,其分布也受古地貌格局和海平面波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天山志留纪生物地理特征及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山志留纪生物丰富,包括笔石、珊瑚、腕足类、层孔虫等10多个门类,由于伊塞克—伊犁板块的阻隔和尼古拉耶夫—图拉苏断裂带的影响,天山南北具有两种不同的古地理环境。根据生物组合和沉积相特征,将天山归入古亚洲域,并细分为2个省,3个亚省:I_1准噶尔—哈萨克斯坦省,包括博罗科努山、那拉提山、北山、西准噶尔和哈萨克斯坦;I_1~1西准噶尔—北天山亚省,包括早志留世笔石相碎屑岩,中志留世珊瑚、腕足相碳酸盐岩和晚志留世杂色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局部含少量珊瑚腕足类;I_2南天山省,包括新疆南天山和原苏联南天山和中亚;I_2~1土尔克斯坦—哈尔克山亚省,包含早志留世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局部含笔石,中晚志留世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含丰富的珊瑚、腕足类、层孔虫,常形成珊瑚-层孔虫礁,火山岩不发育。I_2~2努腊套—费尔干纳亚省。整个志留纪为笔石相砂页岩沉积,火山活动微弱。  相似文献   

16.
张英利  王宗起  闫臻  王涛 《地质学报》2014,88(10):1970-1980
库鲁克塔格地区早志留世地层主要由灰绿色砂岩和粉砂岩组成,为浊流成因,沉积环境为海底扇。运用LA-ICP-MS U-Pb方法,对早志留世2件砂岩碎屑锆石进行U-Pb年龄测定,共获得了89组U-Pb有效年龄,获得了地层的物源、研究区区域对比和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资料。碎屑锆石的谐和年龄表明,689~836Ma为早志留世地层的主要物源区,866~986Ma、1055~1463Ma和1708~2490Ma为次要物源区,部分为二次搬运。志留纪碎屑锆石的年龄概率图指出,早志留世可能为岩浆活动的安静期,早志留世之后,库鲁克塔格地区中—晚奥陶世岩石大规模隆升。碎屑锆石年龄和CL图像揭示,新元古代时期发育大量岩浆活动,可能与南天山洋向塔里木板块俯冲相关。区域变质作用同样在碎屑锆石中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7.
北祁连-河西走廊志留系包括下志留统鹿角沟砾岩和肮脏沟组、中志留统泉脑沟山组和上志留统旱峡组,泥盆系包括中、下泥盆统老君山组和上泥盆统沙流水组。鹿角沟砾岩为水下冲积扇沉积,断续分布于北祁连西段。肮脏沟组在北祁连-河西走廊分布广泛,主要为半深海碎屑复理石沉积。泉脑沟山组和旱峡组分布于北祁连和河西走廊西段,前者以浅海相砂泥岩和泥灰岩为主,后者以滨海潮坪-浅海碎屑岩沉积为主。老君山组分布于古祁连山山前和山间盆地,为粗碎屑磨拉石沉积。沙流水组分布于河西走廊东段,为湖相沉积。区域古地理分析表明,北祁连-河西走廊志留纪-泥盆纪的古地理主要受北祁连加里东-早海西期不规则造山作用控制。鹿角沟砾岩标志着弧-陆碰撞最早发生于早志留世早期。早志留世北祁连-河西走廊由弧后残余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中、晚志留世北祁连东段剧烈造山并与阿拉善古陆的连接,前陆盆地限于北祁连-河西走廊西段。志留纪末期为北祁连的主造山期,泥盆纪形成高峻的古祁连山。早、中泥盆世形成山前和山间盆地的粗碎屑磨拉石沉积。晚泥盆世造山带西段造山作用剧烈,形成剥蚀区。东段造山作用微弱,山地被剥蚀,山前形成湖泊相的晚泥盆世沉积。  相似文献   

18.
我队在开展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中,于1981年首次发现桂东南早古生代一套细碧—角斑岩。这一发现为研究广西早古生代地壳构造及岩浆活动提供了新资料,填补了广西早古生代火山活动的又一个空白。该套细碧-角斑岩见于广西岑溪县城东北约26公里之白板、大爽一带,产于早志留世晚期沉积之砂泥质岩层中。上覆灰色粉砂质页岩及黑色页岩,页岩中产Stereptogrtus becki(Barrande),Monograptus priodon(Bronn)等;下伏岩层未出露。细碧-角斑岩与  相似文献   

19.
桂东南云开地区的基底主要由前寒武纪为质表壳岩与为形变质花岗岩组成,晚古生代、中生代盖层相当薄。该地块形成于晚前寒武纪,它在古生代向北运移并同时发生左旋旋转。这一事件奠定了该区的构造格局。在中二叠世末的东吴运动期间, 该地块作为一个变质地体最终与钦州沉积地体拼合。文章重新对云开地区的大地构造特征进行了认识,认为该区的为质基底中存在晋宁期甚至前晋宁期地质体及相应的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布龙果尔组的建造类型及地质时代进行了论证,认为其应属磨拉石建造叠加坍塌建造的复合型建造,并将其地质时代从晚奥陶世厘正为早志留世早期。此外,首次提出早古生代西准噶尔北部地区有一次造山运动,这次运动北疆邻区称为“艾比湖运动”,其发生的确切时间应为晚奥陶世末期。最后,根据布龙果尔组中出现蛇绿岩套的近源砾石。推断洪古勒楞蛇绿岩的形成年代早于早志留世。可能是奥陶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