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在滇西红河断裂带北段布设了5个泉点,开展了砷含量变化的观测研究。通过近三年的观测,发现泉水中砷含量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该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地震前泉水中砷含量明显增高。以澜沧7.6级地震为例,讨论了地震前后地下水中砷含量的异常特征及异常机理,并对其在地震预报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铀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以滇西及甘肃河西两地区部分泉水中铀的动态变化资料为依据,研究了地下水中铀含量变化与上述地区中强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地震前铀含量异常变化是明显的。本文还对地下水中铀含量异常机理及干扰因素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由于泉点所处地球化学球境的差异,铀异常并非普遍存在,只有活性铀在地下水或围岩中含量较高的水点,才适合于进行铀含量的观测。另外,本文还采用对比观测方法,首次对地下水中铀含量异常与氡含量异常之间关系及水氧异常机理作了新的解释,对利用水中铀含量异常预报地震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3.
自从1966年苏联塔什干地震前观测到井水中氡含量有明显升高以来,以分析井、泉水中氡含量为主的水化学方法,作为一种地震前兆监测手段,在苏联、日本、美国和我国逐渐发展起来。现在已有不少震例,证明地震之前,某些井、泉水中的氡含量确实发生了明显变化。室内模拟实验和工程爆破后的野外观测也表明,在压应力和爆炸力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银川台小口子泉水氡多年观测资料在周边地区地震前的异常形态,发现资料的低值异常对应泉点西北方位的地震。通过研究震前异常形态的共性,结合观测规范,提出异常判定公式,并将以往的震例进行异常判定检验。在日常观测资料分析处理中,运用低值异常判定公式分析银川台小口子泉水氡观测资料出现的短临低值异常,比较成功的取得了两次会商、一次填卡短临异常预报。  相似文献   

5.
延庆松山泉水汞的映震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延庆松山泉水汞观测资料进行清理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该泉水汞的映震能力进行了评价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泉水汞异常与地震的对应率较高,1997年以来,其异常对于测点附近发生的有感地震及中小地震和距测点较远范围内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有很高的对应率,根据地质构造的活动特征对该泉水贡映震灵敏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彤起 《地震工程学报》1994,16(1):83-86,89
中强震前地下水中汞(Hg)含量的异常变化特征1引言1990年1月-1992年12月,作者在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和甘肃河西地震重点监视区分别选择了一些观测井孔、泉点,观测水中汞含量的变化,探索其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对于在观测期间发生的几次中强地震,大多数...  相似文献   

7.
使用姑咱海子泉气氡观测数据,分析在不同脱气—集气(溅落式和自吸式)装置下观测数据的地震前兆异常反映。溅落式脱气装置在脱气过程中无空气混入,脱气效率较低,但地震前气氡观测异常明显;自吸式脱气装置在脱气过程中有大量空气混入,脱气效率相对较高,在地震前气氡异常不明显。分析认为:①空气混入起到稀释作用,致使气氡含量降低;②脱气装置前放置恒水位槽,将地震前泉水深部自然逸出气体释放,造成异常信息减少。  相似文献   

8.
观测井中氦含量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阐述了黑龙江省林甸观测井、山东省聊城聊古一井和云南省开远观测井观测到的氦含量变化与周围发生的中强地震的关系.由于氦的物理化学的特性,它在地震前能灵敏地反映出地震的前兆变化,氦的异常幅度与震级成正相关,与震中距成负相关,异常一般都是在地震前15~30 d左右.根据观测井所处的构造条件和氦来源深度的不同,观测到氦含量的异常变化不一致性,有正异常,也有负异常变化,这与孕震应力场作用导致气体来源途径的不同有关.地热异常区的高温井逸出气和逸出气中以天然气为主的观测井氦气测值高,低温井逸出气的氦气测值低.人可明显感觉到有气体流出的观测井,其交换速度快,氦气异常呈现出突变型特征;而低温静水位观测井,其气体流量小的观测井,交换速度慢,其氦气异常呈现出缓变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地震前兆的模糊描述和模糊识别方法处理了唐山地震前我国50余眼井孔的水氡含量变化资料。结果表明:(1)从属函数曲线比原始观测值曲线更易判别前兆异常;(2)通过模糊从属函数计算,增强了对异常可靠性的识别能力。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临震前兆,在距震中50公里范围内反映不明显,而在主震破裂方向的东北端和西南端有高异常区;(2)邢台地区的水氡含量异常在震前的同步增强表明邢台地区是华北的一个“应力窗口”;(3)震前水氡含量变化与应力变化呈一致性;(4)通过比较泉水及自流井的水氡异常与浅井中水氡异常,认为震前水氡含量变化是深部应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系统地对山西定襄七岩泉的水氡含量进行了分析,发现其高值异常和华北及晋冀蒙交界区的中强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认为,该泉水氡异常变化与地震活动存在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系统清理新疆温泉地震台新30号泉水流量20多年的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发现新30号泉在中强地震前泉水流量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对附近的小震以同震响应或震后效应为主。因此,深入研究泉水流量的动态类型,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包括人为因素等,将会显著地增强泉水流量动态监测的映震效能,有助于提高温泉地震台地震短临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2.
马延魁 《高原地震》2002,14(2):65-68
通过校正曲线异常分析方法,对民和泉点多年水氡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映震能力检验,得到该泉水氡正常年变化规律及异常变化形态曲线图。并利用该资料的异常变化特征进一步探索本区域未来地震异常反映规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西南地区地震前兆台网记录的井泉水温数字观测资料,对水温各类动态特征进行研究,提取不同井水温各类观测动态及同井不同深度水温各类观测动态特征.收集整理了114个井泉水温观测台站的观测数据,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水温观测以中深非自流井为主,水温动态范围较大,热水和高温热水主要分布在川西和云南地区.西南井泉水温长期动态可大致分上升型、下降型和波动型三种,短期动态可大致分为短周期型、稳定型、固体潮型三种.研究区井水温的同震变化以下降居多,单个井水温对不同地震的同震响应存在优势响应方向,说明水温的同震特征更依赖于井孔自身观测条件的影响.通过对1966年以来西南地区36次MS≥5.9级震例总结的统计分析得出,西南地区水温前兆异常率达67%,上升型水温异常占比最大,且水温异常多属于短临异常.给出了Ms≥5.9地震震前水温异常井的最大震中距的大致范围,并根据异常震中距-震级的G-R关系给出其定量关系,为今后西南地区中强地震的发生提取有用的水温前兆信息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通渭温泉水汞的观测资料,对该泉水汞的映震能力做了讨论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泉水汞异常与中强地震的对应率很高,主要为中短期趋势性异常,范围主要为甘肃中部地区(祁连山中东段地区),对附近地区的(100km左右)中小地震也有较高的对应率,为单点或多点突跳异常。  相似文献   

15.
在倾斜观测中,气候异常意味着观测背景与正常观测出现背离,其本质为引起倾斜变化的传递关系出现了变化。通过对常熟地震台、湖州地震台的倾斜观测资料分析表明,2013年初以来出现的年变转折主要是因为冬季降雨较往常偏多,雨水渗透引起地温异常,从而引起仪器的观测异常。  相似文献   

16.
前言本文主要列举我国天山地震带一些中强地震发生前地下流体的水位、流量、氡含量等的异常变化。进一步分析了孕震不同阶段特别是短临异常阶段地下流体变化的时空特征。这些现象和事实再次表明观测地下流体的变化对于预报浅源地震以及了解震源区临震前的物理过程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银川基准台小口子泉的概况以及水氡观测情况。研究了自1990以来银川台小口子泉周边地区300 km范围内ML4.0以上地震与银川台水氡资料的映震情况。通过对典型震例深入研究,总结了小口子泉水氡与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探讨了小口子泉水氡对周边地区地震的对应范围和对应的震级范围。小口子泉水氡异常对该泉点西北方向的地震反映灵敏,且都是低值异常。  相似文献   

18.
对宁夏地震重力测网1987年以来的野外观测数据进行了统一平差处理和精度评定,给出了判断重力非潮汐异常的标准,并对各期重力平差资料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宁夏境内中强地震前1年内可观测到重力异常变化,异常特征是正异常,且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等值线密集带的一侧或重力变化腹地。  相似文献   

19.
乌鲁木齐9、10号泉F—映震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监测泉点的水文地质概况入手,结合近18年来的观测资料,分析并总结了9,10号泉水中F-的映震特征:F^-地震前兆异常基本上都是正异常,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即基本上遵循:背景值-脉冲式突升-最高值-恢复至背景值的规律。而地震常常发生在F^-含量恢复背景值后数天或数十天,仅有个别地震发生在F^-含量达最高值时,最后,初步认定了泉点较好的地震构造环境是造成该9,10号泉F^-具有映震灵敏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三个震例的分析,笔者得到了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在地震发生前出现的一些异常变化。其具体表现为:1在汶川地震发生前,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在三个测向的日均值都呈缓慢下降,幅度为1.0%—3.9%,从异常变化出现至发震的时间间隔为1月左右。2在芦山地震和岷县漳县地震发生前,从2011年9月开始,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在三个测向的日均值都呈显著下降且幅度较大。其中,芦山地震发生在异常变化恢复(上升)的过程中,从出现异常到发震的间隔为16个月;而岷县漳县地震也发生在异常恢复(上升)的过程中,但从异常出现到发震的间隔为19个月。表明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能较好地反映出地震的前兆信息,具有一定的映震能力,这对陕西及相邻地区的地震监测和预报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