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上海长江隧桥工程环境地质问题与技术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长江隧桥工程横跨长江河口,所在区域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易对工程施工带来不利影响。本文分析了软土变形、水土突涌、水下砂体运移、浅层天然气、岸带冲淤、砂土液化、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及其潜在的工程危害,评估了工程的地质安全性,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与对策建议。工程的陆域段地质安全性高、水域桥梁段中等、水域隧道段相对较低,采用成熟稳妥的施工工艺和方法可有效避免和减弱工程诱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2.
葛松  张刚  刘群 《江苏地质》2018,42(2):323-327
依托海陆域钻孔岩芯资料,结合南通通州湾区域地质、工程勘察资料,分析了南通通州湾基础地质条件、各土层工程地质结构特征、岩土物理力学参数与不良地质体分布情况,讨论了地面沉降、潮流通道稳定性等因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南通通州湾工程地质适宜性进行评价。指出通州湾工程建设需要考虑地面沉降影响,并注意软土及易液化砂土造成的不均匀沉降和局部砂土液化;潮流通道基本保持稳定,但围堤、引桥建设可能改变局部冲淤平衡,建议加强冲淤监测。  相似文献   

3.
上海近岸海域近30年来的地形演变和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1983、1997、2002和2009年四个典型年份的岸线和水下地形数据,按阶段综合分析了上海近岸海域(含长江口和杭州湾北岸,东至-10m水深线附近)近30年来岸线和水下地形演变的特点,并尝试探讨了不同阶段的主导动力机制。结果表明:上海海岸带总体向海淤进,不同阶段的冲淤规律和主导机制不同。其中,1983~1997年冲淤相对稳定,主导动力机制为规律性自然条件;1997~2002年冲淤形式发生突变,主导动力机制为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事件;2002~2009年继承了上阶段模式区别于一阶段发展,以"北淤南冲"为特征,主导动力机制为流域和研究区的重大工程活动。近年重大工程活动的影响日益凸显,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通水,推测未来数年内研究区海岸侵蚀程度趋于增强,需密切关注其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葛洲坝水利枢纽运行后泥沙冲淤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葛洲坝水利枢纽及其运行情况和河段特性进行了介绍。分析认为葛洲坝水利枢纽运行前后的入库水沙特性基本一致。探讨了库区冲淤变化特点、淤积量及其分布,冲淤过程及达到冲淤平衡的时间。对坝下游河床的冲淤过程、冲淤量、达到冲淤平衡的时间以及河床粗化,河底高程历年变化及同流量水位降低的原因、降低量及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三峡水利枢纽与葛洲坝水利枢纽联合调度运用后水库泥沙淤积变化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上海地面沉降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地面沉降是我国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城市化进程中,资源与环境如何由对立走向统一的焦点之一,上海地面沉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几代地质工作者的努力,在地面沉降监测,研究与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绩,本文初步总结了上海地面沉降研究与防治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我们在新世纪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15,(5)
河流断面的变化是研究河道冲淤情况及河流河床冲淤情况及河流河床演变最直观、最简洁的办法。在分析辽河下游河流输沙量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辽河干流具有代表性水文站的实测大断面,对河床泥沙冲淤及动态演变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辽河干流典型站径流输沙呈线性相关,关系相对稳定,2010-2013年显著减少,不同年代中冲淤基本交替进行,辽河干流整体是淤积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面沉降研究中心,于2001年5月18日在上海挂牌成立。地面沉降是重要的地质灾害种类,其既受地质环境条件的制约,同时也深受人类经济活动与工程活动的影响。上海的地面沉降问题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上海对地面沉降进行了综合治理,结合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系统管理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实施了一系列沉降控制的重大举措,取得了对地面沉降的有效与持续性的控制成就。为政府管理决策与宏观发展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上海在地面沉降研究与控制方面,四十多年来取得了十分…  相似文献   

8.
成金海  牛兰花  柳长征 《水文》2000,20(5):27-31
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三峡坝区河段水文泥沙及河床冲淤的变化情况对工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1998年大洪水,使得三峡坝区河床冲淤及水文泥沙等要素的变化非常之大。根据1998年三峡坝区的实测资料,对坝区的水流冲淤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坝区水流情况和河道冲淤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黄河口清水沟河道长时段的冲淤演变规律并建立其冲淤计算方法,分析了清水沟1976—2015年的时空冲淤演变过程,采用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模型,考虑河口来水来沙及河道延伸与蚀退的影响,建立了清水沟累计冲淤量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1976—1980年改道初期清水沟改道点上游先冲后淤,改道点下游淤滩塑槽,淤积量随着下游河道展宽而增加,1980年后改道点上、下游河道冲淤过程趋于一致;受水沙条件等因素影响,1980—1986年清水沟主槽冲刷展宽,之后主槽淤积萎缩;1996年清八改汊和2002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原型试验以来,河道转淤为冲,2002年后河道冲刷速率随时间指数衰减;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模型可计算清水沟长时段的冲淤过程,该方法可为预测未来清水沟冲淤演变趋势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河口延伸及流路改道的溯源影响是科学制定黄河下游河道治理与河口治理规划的关键问题之一,关系到治黄战略及策略的确定。基于沿程冲淤和溯源冲淤在时空上的传播特征,提出了平移相关分析方法,采用1950—1990年的水位数据,分析了黄河口流路演变对黄河下游河道的溯源影响过程和范围。结果表明:①黄河下游不同断面上的水位总体呈震荡上升趋势,水位变化过程在空间上并不完全同步,相同时间节点上各断面水位存在较大差别,具有扰动波的传播特征;②黄河下游沿程冲淤发展速率较快,冲淤扰动波从花园口传递到高村大约需要1 a,高村与艾山之间的冲淤变化则基本同步;③溯源冲淤发展速度较慢且存在滞后效应,泺口冲淤变化主要受利津前8 a冲淤变化的累积影响;④黄河口流路演变溯源影响主要在艾山以下,距离黄河入海口约350 km以内的河段主要受溯源冲淤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建立矿山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进行矿山空间利用信息、土地与环境信息、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研究。通过对信息的数据采集深加工,可以在信息系统中,利用模拟仿真和虚拟现实等一系列的技术措施进行矿山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促进矿山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为可持续发展作出最优决策。  相似文献   

12.
王磊 《山东地质》2011,(2):49-52
以淄博市淄川区为例,介绍了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主要成绩,认为当前城乡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违法占地、土地粗放利用和土地开发整理难度大等,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王福斌 《山东地质》2011,(11):53-55
目前政府收购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补偿问题无论在程序还是在补偿标准上均缺少法律规定,其补偿方法主要采用协商形式解决。近年来,随着土地发展权研究的深入,为政府制定收购土地补偿办法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我国建筑物寿命短,收购土地后重新建设不仅浪费土地资产,而且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制度,缩短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使之与建筑物的寿命大致一致,不仅减少政府收购土地的难度,而且便于土地的批后监管。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土地财政的内涵与实质,深入分析了土地财政的形成原因及其利弊得失,提出了土地财政改革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5.
废弃采石场岩质边坡绿化技术及废弃地开发利用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土地资源的利用,人们对废弃采石场岩质边坡绿化及其废弃土地开发整理越来越重视。在本土飘台法、鱼鳞穴法、燕巢法、阶梯台阶法及钢筋混凝土框格悬梁等绿化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作者引进了客土喷播法、液压喷播法、三维网喷混植生法、喷混植生法等国外边坡防护绿化新方法,并重视废弃地的开发利用,不仅挖掘出废弃地的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等潜力,而且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文章从废弃采石场环境治理需要解决的岩质边坡绿化及废弃地利用两方面,探讨了绿化技术的适宜性及废弃地开发利用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6.
宋芹 《山东地质》2013,(10):125-127
统筹城乡建设用地作为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内容日益受到高度重视,对滨州市近几年统筹城乡建设用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为做好该项工作提供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土地财政与土地金融折射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现行征地制度是从计划经济演化而来,政府经营土地制度则是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结果。这两个制度的结合,形成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现行土地制度导致的土地利用粗放、土地资源浪费严重、透支未来收益、社会分配不公等弊端日益显露。土地制度的未来走向,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赋予农民完全的土地财产权;政府最终必须退出土地直接经营活动。彻底改革现行征地制度和政府经营土地制度,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当前上海产业用地管理实践,从产业用地批前、批中和批后管理的全程角度,提出了批前评估将节地融入项目设计、工程可行性预审,批中注重对规模、强度的评估,批后注重对用地整体绩效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的用地全程评估模式,并对该模式的相关机制建立进行了研究。最后以上海市临港新城为例对该机制的初步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顺利推进,金乡县土地供应“瓶颈”制约矛盾日益突出。该文对全县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对策与措施,必将更好地推动全县经济与社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统筹城乡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既是节约和集约用地的重要途径,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分析禹城市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提出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的建议和对策,从而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基本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