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通过建立较精细的川滇地区三维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了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强震活动对于其他活动断裂潜在强震孕育进程的库仑破裂应力加卸载效应.模拟结果显示在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学展布形态和运动学性质的构造背景之上,川滇地区强震活动相互影响的主要特征是活动断裂面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大多处于增大状态.其中,金沙江断裂带、小江断裂带、楚雄—建水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和安宁河断裂带上的强震所产生的加载作用比较强,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和腾冲—澜沧断裂带则较弱.1981~2000年川滇地区M≥6.5地震序列的模拟结果显示,后续地震全部位于已发生地震所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大区之内.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川滇地区,一个强震发生之后,发震断层本身强烈卸载的同时,库仑破裂应力的加载效应在其他主要活动断裂带潜在强震孕育进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强震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效应是应力加载,已发生的强震加速了下一个强震的孕育进程,进而导致一系列地震的发生,直至整个区域所积累的应变能处于较低水平之后,区域地震活动进入一个新的平静期.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川滇22 次 M≥6 34 级地震前区域性中强震活动变化情况。验证了某些震兆特征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本文研究结果给出, (1) 强震前区域性中强震活动相对活跃; (2) 震源附近可能发生多次5 ~6级地震; (3) 震中周围出现5 级以上地震组成的相对活动区或活动带; (4) 震源区周围相当范围内显示平静特征。追踪区域性中强震活动变化对于预测未来较大强震的危险性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较精细的川滇地区三维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了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强震活动对于其他活动断裂潜在强震孕育进程的库仑破裂应力加卸载效应.模拟结果显示在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学展布形态和运动学性质的构造背景之上,川滇地区强震活动相互影响的主要特征是活动断裂面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大多处于增大状态.其中,金沙江断裂带、小江断裂带、楚雄—建水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和安宁河断裂带上的强震所产生的加载作用比较强,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和腾冲—澜沧断裂带则较弱.1981~2000年川滇地区M≥6.5地震序列的模拟结果显示,后续地震全部位于已发生地震所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大区之内.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川滇地区,一个强震发生之后,发震断层本身强烈卸载的同时,库仑破裂应力的加载效应在其他主要活动断裂带潜在强震孕育进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强震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效应是应力加载,已发生的强震加速了下一个强震的孕育进程,进而导致一系列地震的发生,直至整个区域所积累的应变能处于较低水平之后,区域地震活动进入一个新的平静期.  相似文献   

4.
文中采用本世纪以来华北、川滇强震资料,分析了华北和川滇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并根据华北、川滇地震活动幕的特点,指出了从大同-阳高6.1级地震起华北已进入第V个地震活跃幕.在数理统计资料方面指出了目前华北尚缺少3-4次M≥6.0级地震.同时还对华北第三、四地震活动期中的阴山构造带M≥6.0级地震时空迁移特点进行探讨,并对未来辽东湾、辽西地震危险性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5.
当丽江的月极端最低气温标准化值|uij|≥1.7时,后11±7个月内其附近地区将发生M≥6级强震,或川滇间有7级大震对应。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川滇地区M≥6.7强震时间间隔具有良好的规律性,其地震发生的年份可组成一个二维时间坐标系,并据此建立川滇地区的强震时间预测模型。预测分析表明:未来16年,川滇地区可能存在发生4次6.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风险,2012-2021及2025-2029年均有M≥6.7强震信号,且未来强震可能发生在2014-2015、2019与2027年前后。  相似文献   

7.
川滇菱形块体强震活动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700年以来川滇地区6.7级以上强震活动的分析,发现川滇菱形块体是川滇地区主要的强震活动区域,强震活动关联度较高,主要表现为:(1)川滇菱形块体为川滇地区地震活动关联的主体;(2)滇东与川西地区的强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呼应关系;(3)川滇菱形块体将可能进入新一轮强震活跃期;(4)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地震活动的有序迁移可能是对块体运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8.
川滇菱形块体处于两大板块俯冲、顶撞前缘易于聚集构造应力的特殊位置,是一个强烈的地震活动区。其强震活动与围限块体的边缘断裂密切相关。块体内部的某些强震也主要沿着分隔次一级断块的断裂构造展布。边缘断裂强震活动各有所异。总体上说,东界活动强于西界,一般先于西界进入集中活动期,其持续时间也比西界长。对块体的强震活动起着控制作用。不同的集中活动时期,强震的主要活动位置相对稳定。鲜水河断裂带、东南“菱角”及西界菱角地区可以列为第一强烈活动区,是块体强震活动格局的基本骨架。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回归—马尔可夫链联合预测地震的方法,结合川、滇强震的特点,对川、滇强震进行了计算,并作了预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川、滇强震的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川滇地区成组强震活动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绍先  曹刻  和宏伟  徐彦 《地震研究》2003,26(Z1):55-61
研究了川滇地区强震成组活动的基本特征, 指出成组强震活动是该区地震活动高潮期中最重要的活动特征.成组强震活动期间的强震月均频度、月均应变释放分别为其它时间的15.67、21.19倍,组内强震最大间距平均为665km,可见川滇地区强震具有成组孕育相继发生的活动特征,因此抓住成组强震的预报问题是把握地震活动高潮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建立了比较精细的川滇地区三维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了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强震活动对于其他活动断裂潜在强震孕育进程的加卸载效应.  相似文献   

12.
左旋走滑的鲜水河断裂带属于川-滇活动地块的北东边界,历史上强震和大地震频繁发生,是川滇地区的主要地震带之一.其中,仅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道孚-石棉之间)在最近300多年中就发生震级M≥6.5地震10次.但自1981年道孚6.9地震后,该断裂带已平静了20余年.从而,沿鲜水河断裂带未来强震危险性如何?哪些段落最危险?是对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非常有意义、值得探索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杜方  吴江 《四川地震》2004,(3):10-19
本文选取川滇相对均匀分布的地下流体观测台点的资料,提取其中的中高频信息,然后采用幂函数衰减的方式进行中高频信息场的空间曲面拟合,研究相同物理量的多测点的短临综合信息场.川滇地下流体短临综合信息空间扫描结果表明:在川滇强震发生前短期内孕震邻近区域的短临综合信息明显出现,且大幅度起伏变化;川滇地下流体短临综合信息时间扫描结果表明:川滇强震发生前3个月内中高频信息均表现出较大幅度的增强波动变化,从而突出了震前的多台异常综合信息.  相似文献   

14.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地震带强震危险性趋势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川滇地震区强震活动期格局的变化,认为自1976年以来已进入川滇地震区的"中区"为主体活动的新活跃期,并将可能持续至少二三十年;1985~1996年初的川滇强震活跃幕已经结束,1996~2002年处于6级地震的少发时段.根据川滇中区历史上出现过的东带(E102°~103°线)、西带(E100°线)交替活动特征估计未来几年安宁河-则木河-小江地震带将可能是大地震发生带.  相似文献   

15.
川滇强震活动图像特征与趋势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概述了川滇地震大形势的活动特点,根据川滇1948-2001年与1948-1965年强震活动图像的对比,对川滇强震趋势作为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韩渭宾  蒋国芳 《地震学报》2004,26(2):211-222
研究了川滇地区强震活动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背景,重点是与川滇、川青地壳块体的关系,认为: ①川滇强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川滇和川青两个地壳块体. 其外侧的中强震活动也明显受这两块体向南东方向滑移侧压的影响;②川滇和川青块体的强震主要分布在边界断裂带上. 块体内部的活断层上也有一些强震或中强震发生. 规模较大的也许是划分次一级块体的边界;③也确有个别强震与活断层关系不明显,表现出地震与地质构造关系的复杂性;④这两块体各边界带的地震活动性,包括盛衰交替性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但也各有特点. 川滇块体东带7级以上地震比西带的多,且最大地震强度达8级,而西带的中强震频度高于东带. 东带的b值低于西带. 无论是地质证据,还是近年GPS观测资料都表明,东带左旋走滑速率都大于西带右旋走滑速率. 川青块体的西边界鲜水河带的地震活动性总的来说高于东边界松潘、龙门山带,且震级越高,差异越大. 前者的b值低于后者. 说明块体各带介质的不均匀性或应力状态是有所不同的;⑤ 川滇和川青块体的边界断裂带在地壳深部速度结构上都有异常变化. 多数边界断裂带切割了莫霍面,尤以倾滑为主的龙门山断裂带切割得最明显. 典型的走滑型鲜水河断裂带虽无切割莫霍面的明显迹象,但确在不同深度上都是明显的低速异常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震活动性分区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时振梁  王健 《地震学报》1995,17(1):20-24
本文以强震为目标,考虑到各地区历史地震记载和仪器记录的完整性,以M6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强震震级频度分布和历史时期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作为衡量各地区地震活动性强弱的指标,统计了全国27个地震带的强震活动分布状况,按其地震活动性强弱分为五类区.其中,最强为台东地震带,其M6年平均发生率M6>1;Ⅱ类区包括从帕米尔、天山、川滇以及台西等9个地震带,M6=0.12-0.34;Ⅲ类区包括华北、青藏东北缘、戈壁阿尔泰、东南沿海外带等10个地震带,其M6=0.032-0.08;Ⅲ类区除个别地震带历史上只记到7.3-7.5级地震外,其余各带都记录了M8的地震;Ⅳ类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华南和东北等6个地震带,其M6=0.01-0.03,这些带有史记载以来记录的最大地震均小于7;Ⅴ类区为我国地震活动性最低的过渡地震带,Mmax仅为5.75.强震活动的差异和周围板块构造运动和板内各块体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黄圣睦  董瑞英 《内陆地震》2011,25(3):193-204
总结了中国大陆8级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30年、53年及100年周期性,百年主体活动区及其格局变动,大地震空段填位及迁移,成组性,几十年多阶段强震释放特征及其连发、复发特点.根据当前地震活动图像异常评估认为,未来1~5年中国大陆喜马拉雅山带西段可能发生71/2~8级地震,以及新疆,川、滇4处为注意地段.  相似文献   

19.
金沙江地震带强震动及其与现今弱震活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括川滇菱块及马边-大关,宣威-弥勒地区在内的金沙江地震带记载(录)了川滇两省发生的绝大部分中、强以上地震,为我国西南一主要地震区。本文重点研究了该范围内强震的重复性及现今弱震密集区的强震危险性问题。金沙江地震带强震具有很高的原地重复性,7级以上强震原地重复率达65.4%,平均复发时间157年;6级地震原地重复率达41.8%,平均复发时间为27.2年。川滇地区现今弱震活动密集区在活动期内本身发生6级以上强震的可能性很小。四川地区大多数情况下强震发生在距密集区40-50千米处,云南情况较复杂。但在作今后较长时间危险性分析预测时,现今弱震密集区本身仍有发生6级地震的危险,虽然发生7级以上地震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20.
韩渭宾  蒋国芳 《地震》2005,25(1):51-57
通过与更早地震资料的对比, 研究了鲜水河断裂带, 川滇地壳块体东带、 西带, 松潘、 龙门山断裂带以及整个川滇地区较长时间尺度的地震活动盛衰交替性。 结果表明, 川滇东带北段(鲜水河断裂带)、 松潘、 龙门山地震带及川滇西带中段和南段(主要是红河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几十到百年尺度的盛衰交替性。 而川滇东带中南段(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与川滇西带北段(金沙江断裂带)在上述地震带的平静期里, 中强以上地震频次明显减少, 但有个别7级以上强震发生。 这样, 整个川滇地区地震活动的盛衰交替性呈现一种比较复杂的阶段性特征: 伴随频繁中强震的强震活跃期与突发强震活动期交替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 川滇地区从19世纪末开始的伴随频繁中强震的强震活跃期已超过百年, 目前出现长期平静, 应注意进入突发强震活动期的可能性。 根据川滇地区上一个突发强震活动期突发强震的空间分布, 推测未来的突发强震可能发生在南北向断裂带, 或其他方向断裂带与南北向断裂带的交汇部。 文中还对上述统计现象的机理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