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海上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压力平衡原理,提出了钢护筒埋设最佳值的确定方法;据室内实验结果,给出了海水泥浆的配方和维护方法;结合工程实际,总结出海上施工泥浆循环系统的合理布设和水下混凝土灌注等关键技术。所述技术在港口、码头、桥梁和海洋桩基施工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江 《地质与勘探》1994,30(1):73-75
以河南省岩土工程公司施工的浙江省温州市环球大厦桩基工程为例,分析了高层建筑深孔(65~75m)钻孔灌注桩在成孔效率、成孔与清孔质量、钢筋笼的对焊与悬挂、灌注水下混凝土等方面的施工要点、注意事项和应采取的措施。重点分析了与浅桩在施工要点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根据温州港状元岙港区化工码头工程的地层条件和码头的特殊要求,其桩基础设计了嵌岩斜桩,斜度1∶5~1∶6。施工中应用冲击成桩施工工艺。通过自行设计的钢护筒导向架控制桩孔斜度、筒柱式空心锤冲击成孔、橄榄球式混凝土灌注导管灌注混凝土等针对性很强的施工措施,顺利圆满地完成了施工任务。通过桩基检测,桩基质量完全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鲍忠厚 《探矿工程》1995,(5):9-11,23
水下砼灌注施工过程的系统质量控制福建省福州福新基础工程公司鲍忠厚钻孔灌注桩水下砼灌注施工全过程是形成工程实体的阶段,也是形成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关键阶段。所以,施工中进行严格的工序监控,才有可能保证桩身的设计强度,避免在水下边灌注的过程中发生质量事故...  相似文献   

5.
高原冻土区桩基施工温度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贾晓云  朱永全  李文江 《岩土力学》2004,25(7):1139-1142
结合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的主要特点,利用Ansys5.6大型有限元计算程序,对青藏铁路冻土区桥梁混凝土灌注桩基施工过程的地温场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高原冻土区桥梁桩基在施工过程中地温场的变化规律,并据此对冻土桩基施工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所得成果可供相应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抗滑桩、地基桩基础、桥梁桩基础等桩基工程施工中,由于桩基处于水中或桩孔内渗水量大,桩孔内有大量积水不能及时抽排而出,按普通方法施工混凝土将导致混凝土离析形成断桩导致工程质量事故。因此,在该情况桩基施工中,通常采用水下混凝土浇筑法进行。  相似文献   

7.
《四川地质学报》2022,(Z2):17-18
在抗滑桩、地基桩基础、桥梁桩基础等桩基工程施工中,由于桩基处于水中或桩孔内渗水量大,桩孔内有大量积水不能及时抽排而出,按普通方法施工混凝土将导致混凝土离析形成断桩导致工程质量事故。因此,在该情况桩基施工中,通常采用水下混凝土浇筑法进行。  相似文献   

8.
李正荣  王成 《岩土力学》2008,29(Z1):671-674
缺陷桩基处理是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困难问题。以但渡大桥工程出现的桩基混凝土强度等级不满足设计要求为例,以工程规范和桩土参数经验取值为依据,提出缺陷桩基处治方案。并详细计算和分析了缺陷桩基处治前后的竖向和水平承载力对比,为该工程处治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颍河特大桥桩基施工中灌注35号墩-1桩基时,混凝土输送泵出现故障造成浇注中断,桩基检测时发现缺陷,采用旋喷压浆技术进行处理,经检测合格。对采用旋喷压浆处理桩基缺陷的全过程进行了介绍,并对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岩溶地区冲孔桩施工技术措施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岩溶地区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建筑物桩基选型应慎重。根据工程经验,冲孔桩较适宜,但冲孔桩的施工仍存在一定的技术难点。某新机场航站楼地处石灰岩地区。第四系覆盖层中砂层厚度大,下伏基岩岩溶发育强烈、岩面起伏、倾角陡、裂隙发育、土洞及溶洞广泛分布,地下水埋深浅、地质条件相当复杂;冲孔桩施工时不可预见因素多,特别是成孔时事故多,全岩面难以正确判断、水下灌注混凝土困难等。在认真分析了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技术难点后,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有针对性的采取了各种合理有效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桩基施工工艺,桩型及桩身缺陷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常用的3种桩型(预制桩、沉管灌注桩、钻孔灌注桩)及施工方法为例,研究了其施工工艺引起的桩身主要缺陷及桩身主要缺陷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丁旭亭 《探矿工程》2009,36(4):51-54
根据《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1999)、浙江省建筑标准《设计结构标准图集》(2002浙G22)的规定,预应力管桩摩擦桩的长径比≯100,当用于端承桩或摩擦端承桩且须穿过一定厚度较硬土层时,其长径比≯80。理想·伊萨卡管桩工程最长的设计桩长60m,桩径为550及600mm,采用4节15m的桩连接,长径比超过100,属于超长预应力管桩且地基土层主要为粉土与砂土。通过杭州理想·伊萨卡管桩工程实例,对砂层、粉土层中超长预应力管桩的施工工艺的制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对软土地区长抗拔桩中常用的常规直桩、扩底桩、注浆直桩的承载力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了不同桩型的荷载传递规律和承载力提高机理,并引出其荷载一位移的理论计算公式,认为抗拔桩存在“有效桩长”。通过对某沿海城市不同超长抗拔桩的现场抗拔试验,分析比较了各种桩型在30mm上拔位移控制值下的单桩承载力和桩侧摩阻力分布规律,认为超过“有效桩长”的设计是不经济的,注浆直桩可以提高安全系数,宜优先选用注浆直桩。  相似文献   

14.
结合工程实例,从成桩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参数与截桩工艺等方面分析了CFG桩施工时断桩的原因,提出了接桩法、注浆法和2种断桩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李筱甫 《探矿工程》1994,(1):19-22,33
排桩式地下连续墙技术,采用钻孔灌注桩及相应配套技术,已发展成为软土地层深基坑开挖的支挡结构一项重要手段。结合施工实践,论述了排桩桩型结构设计、配套技术的发展、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新涛 《岩土力学》1993,14(4):69-76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石动力学研究室自80年代以来,在发展桩基动力检测技术所进行的工作。对桩基动力检测的应力波理论做了系统的研究。其中包括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模型试验、现场试验和工程应用。无论在理论分析,还是在测量技术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均获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特别是桩基承载力计算软件 WANG-PCP,是个半解析半数值的计算方法,突破了以前的分析模式,大大地简化了计算过程,易于被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所掌握,同时提高了计算的精度。桩基完整性快速定量分析软件 WANG-PIP,使桩基完整性快速定量分析成为可能,属国际首创,并已获得美国版权。研制成功了 RAP 型动力验桩仪系列,在加速度和动应变测量方面均已达到定量分析的要求。并已推广应用到十几个省市地区,深受广大用户的好评。同时进行了大量的工程应用和试验,做了上万根桩的动力检测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提高了动力验桩测量和分析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由最初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抗拔(浮)桩发展到预应力抗拔(浮)桩的历程;总结了对于抗拔桩性能研究的3种方法:现场试验、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法。在此基础上为了降低成本,方便施工,环保高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预应力抗拔(浮)桩,即部分粘接预应力抗拔(浮)桩,这将是预应力抗拔(浮)桩一个有意义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坚硬岩体中施工大直径抗滑桩非常困难,需要安全有效的结构设计和合理施工方法的选择。以某基坑支护工程实践为例,大胆创新支护桩结构设计方案,通过在坚硬岩段采用微型钢管群桩代替大桩方案的变更设计,改进了施工工艺,有效地克服了在坚硬岩体中施工大口径桩嵌岩困难的问题,满足了原设计中的嵌岩深度,达到了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9.
小截面静压预制桩的现场试验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小截面静压预制桩具有许多优点,能适应山区土层分布不均的地质条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其压桩的终压力估算、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总结。根据一个小截面静压桩基工程的现场试验,研究了压桩机理、压桩阻力估算及承载力计算等问题,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方法与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其局限性,并提出应进一步开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A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pile‐driving analysis is developed and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iour of pre‐bored piles, which are then driven the last 1.25 or 2.25 m to their final design depth.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for the case of saturated clays. The model traces the penetration of the pile into the soil and accommodates for large deformations. The non‐linear behaviour of the clay in this study is predicted using the bounding‐surface‐plasticity model, as applied to isotropic cohesive soils. The details of the 3‐D numerical modelling and computational schemes are present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pile displacement during driving, and in the computed soil resistance at the pile tip, particularly at the earliest driving stages. No difference in soil resistance at the soil pile interface along the pile shaft was detected between the pre‐bored piles whether driven 1.25 or 2.25 m.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