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9 毫秒
1.
苏志华  韩会庆  陈波 《中国岩溶》2020,39(3):442-452
选取贵阳市10个空气质量监测站发布的PM2.5、PM10、SO2、NO2、CO和O3实时浓度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法和插值法研究贵阳市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和复合污染特征。结果表明:(1)贵阳市2014-2018年主要污染物PM2.5和PM10的年平均浓度逐渐下降,光化学污染物O3年平均浓度有所增加,空气质量逐渐转好,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效果;(2)2018-2019自然年PM2.5、PM10、NO2和O3在春季污染最严重,SO2和CO在冬季污染最严重,反映出污染源、阶段性燃料燃烧和二次离子生成等因素对不同污染物的影响不同;(3)PM2.5和PM10日变化特征为“午峰晚峰”型,峰值发生的时间因季节而异,主要由不同季节人类作息的起止时间不同所致,O3日变化为单峰型,夜间O3浓度较低,从早晨8:00点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大和温度的升高,在15:00-16:00点左右达到峰值;(4)PM2.5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部分郊区和工业区较高,市中心居民区较低的特征,指示城市建设向郊区推进。O3浓度呈现出市区低、郊区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映郊区植被覆盖好,释放的天然源VOCs促进了O3生成;(5)主要污染物O3与颗粒物PM2.5和PM10在春季造成的复合污染最为严重,在夏季O3与PM10造成一定程度的复合污染,在秋冬季O3浓度最低,O3与颗粒物不产生复合污染;一天之内同一时刻O3与颗粒物不会产生叠加从而造成复合污染。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PM_(2.5)中主要重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季节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5年4月18日—2008年9月27日北京市中国地质大学(东门)采样点的PM2.5质量浓度变化与重金属Cd、Pb、As、Cu及Zn等污染特征,结合最新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初步分析了近4年时间里北京市单点PM2.5的污染水平及主要重金属污染元素的变化特征,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认识。2005年春季—2008年春季期间PM2.5质量浓度为13.1~171μg/m3之间变化,平均浓度为65.6μg/m3,超过最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制定的PM2.5年平均浓度限值35μg/m3,北京市PM2.5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奥运会及残奥会期间PM2.5的24 h质量浓度平均值为40.7μg/m3,没有超标。北京市PM2.5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富集特征随着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差别较大,典型的城市污染元素As在冬季质量浓度最高。对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参考浓度限值发现,As元素的质量浓度在研究期间的年均值均超过了年平均浓度参考限值0.006μg/m3。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人为污染是PM2.5中Cu、Cd、Pb、Zn、As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As污染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研究结果对于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分析榆林市城区春季环境空气污染特征,选取榆林市红石峡(J1)、环保监测大楼(J2)、实验中学(J3)、世纪广场(J4)4个大气自动监测点,分别进行 PM10与 PM2.5的分析。结果表明,与国内其他大中型城市相比,榆林市PM10、PM2.5为轻度污染,ρ( PM2.5)/ρ( PM10)小于50%,属于粗颗粒物污染型;4个监测点 PM10和 PM2.5的日均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波峰、波谷变化,但浓度在区域分布上表现略有差异;小时浓度均呈现较明显的双峰变化趋势,上午和夜间各出现一个峰,而下午浓度变得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4.
王双艳 《地下水》2011,(4):105-106,142
铜川市是一个资源性极度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70余m3。而且近年来,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对水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已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质恶化、地面沉降等许多环境问题。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地下水资源已成为铜川市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大荔县2012-2013年环境监测数据,大荔县城区大华路较环卫局监测点空气质量差,中心广场居中;2013年空气质量较2012年差。浅析引起空气质量差的原因有六个方面,主要原因是国锅炉和城市快速发展。针对空气中污染物浓度不断升高的趋势,提出以锅炉综合整治和三城联创等具体应对措施,以求空气质量控制在二级标准以上。  相似文献   

6.
渭河干流典型断面非点源污染监测与负荷估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渭河水质在较大程度上受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负荷和比重进行研究。2009年至2010年,对渭河干流关中段咸阳和临潼断面进行了洪水期和非洪水期水质水量同步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水文站实测流量资料,分别采用改进的水文分割法和平均浓度法对两断面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了计算,分析了非点源污染的特点。结果表明:渭河干流关中段主要污染物为COD、NH3-N和TN,两断面洪水期间各指标的平均浓度基本都小于平时的平均浓度;各指标非洪水期浓度变化总体上小于洪水期浓度变化幅度,量级较大的洪水水质变化幅度相对较小;改进的水文分割法和已被检验并被广泛采用的平均浓度法计算结果符合良好。2009年(枯水年,P=68%)渭河咸阳和临潼站各指标非点源污染所占比例基本在20%~30%左右;2009年渭河干流咸阳-临潼河段污染以点源污染为主,构成比例在80%以上。对比2006年(枯水年,P=69%),2009年临潼站COD、NH3-N和TN年点源负荷分别减少11937t、791t和29t,渭河点源治理取得一定成效;此外,临潼站这两年的污染构成比例基本相同。非点源污染在渭河水污染中占较大比重,其对渭河水质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储亚  刘松玉  蔡国军  边汉亮 《岩土力学》2015,36(10):2862-286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重金属污染愈发严重,其中锌(Zn)污染是我国常见工业污染物之一。目前污染土体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污染后土体某单一特性的变化,对土体污染后不同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所见报道不多。使用南京特有的长江漫滩相沉积粉质黏土,通过室内人工配置特定污染浓度土样进行试验。测试分析了土体液限、塑限、pH值、颗粒成分等物理指标随Zn污染的浓度变化情况,并进行了龄期分析。试验表明,随着污染土中Zn浓度的增加,土壤的液限、塑限、粉粒含量和pH值呈下降趋势,而土壤的黏粒含量和塑性指数呈增大趋势,并得出了相应物理指标随污染龄期的变化规律。采用改进的圆形四电极Miller Soil Box进行室内的土样电阻率试验,分析了电阻率与土体含水率、孔隙率、饱和度、污染浓度等基本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讨论了电阻率随污染土样龄期的变化规律。并根据污染后土体的物理指标变化,建立Zn污染后电阻率与液限、塑限、pH值、颗粒成分等物理指标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杨磊  周泽  李鸿磊 《贵州地质》2020,37(3):340-344, 35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旅游城市的空气质量问题也备受关注。本文基于2018年30座热门旅游城市的气温和空气质量数据,从气象条件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气温与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采用函数型数据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空气质量和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用函数型回归分析研究气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函数型线性模型拟合优度R2=0.898 1,F=11.8212大于临界值2.385 9,函数型检验统计量F=8.723 3大于α=0.05水平下的临界值1.7058,说明气温与空气质量的函数型线性关系显著;气温对空气质量呈谐波正负影响交替出现,这与空气质量平均变化相似,在实际生活中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本次工作以四川省绵阳市颗粒物(PM_(2.5)和PM_(10))污染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利用绵阳市国控监测站结合西南科技大学自建监测站获得的PM_(2.5)、PM_(10)质量浓度数据,对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绵阳市城郊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两者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阐释了污染颗粒的可能来源,并对比了城区与郊区的日变化差异。结果表明,绵阳市PM_(2.5)、PM_(10)质量浓度季节间差异较大,污染程度整体上呈现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特征,冬季灰霾天数最多,人为排放、地形和天气为主要影响因素。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8771。颗粒物质量浓度郊区整体低于城区,城区相对郊区变化更为平稳,但郊区受扬尘影响程度高。  相似文献   

10.
成都市东郊TSP及Pb、Cd、Hg、As 浓度日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大流量采样器,2003年春季(4月18日阴天,5月6日晴天)对成都市东郊大气颗粒物进行了研究.测定颗粒物浓度和Pb、Cd、Hg、As浓度。结果表明.成都市东郊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TSP超标率达50%。TSP浓度及Pb、Cd、Hg、As浓度日变化规律呈“双峰型”.浓度峰值出现在5:00~9:00.17:00~21:00两个时段,其变化原因与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大气对流活动和湍流活动、降雨等因素有关。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珠江三角洲典型城市东莞市黑碳气溶胶(BC)的污染特征,对东莞市气象局站点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观测得到的BC数据进行了处理,并分析了东莞市2010年全年BC的分布特征、日变化规律以及污染来源。结果表明,(1)东莞站点BC浓度的频率分布为对数正态分布,BC的年均浓度为(3.98±3.42)μg/m~3,背景浓度为(1.14±1.04)μg/m~3。BC浓度湿季相对较低,干季相对较高。与国内各大城市相比,污染程度较轻,与背景站和一些国外城市相比,该站点处的BC污染问题较为严重;(2)BC浓度的日变化呈明显的两峰一谷型,表明BC浓度的日变化特征是由气象条件和交通源的日变化规律共同影响;(3)观测期间,370~950 nm波段的波长吸收指数(AAE_(370~950))的频率分布为对数正态分布,年均值为1.02,年变化呈现湿季减小、干季增大的变化趋势;(4)BC浓度和风速的关系表明,BC浓度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说明风对BC浓度起到稀释扩散的作用;(5)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莞站点的污染气团主要来自于局地排放、东南海岸线以及华中地区的长距离输送,南海吹来的气流对其污染的贡献占比较小。  相似文献   

12.
闫小灵  李成 《陕西地质》2005,23(2):90-93,112
铜川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是陕西省地质灾害严重的市之一.本文在铜川市县(区)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经统计、整理分析,论述了铜川市地质灾害的特征,并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晋城境内河流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富生  任焕莲 《地下水》2004,26(4):242-244,289
以2003年枯水期化验资料为基础,对现状条件下的晋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了分析评价,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定量地对河流污染程度给予了分析评价,发现地表水体大部分严重污染、地下水也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分析了污染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新疆喀什地区多年地下水水质变化特征及污染状况,基于喀什地区主要采样点1970-2018年的地下水观测数据,对该地区地下水主要采样点氟化物、浑浊度、硝酸盐以及氨氮四个指数的变化特征进行。结果表明:各指标年均浓度从2010年以后逐步递减,且氟化物浓度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夏季各污染物浓度均有所递增,而秋、冬两个季节是各指标污染浓度递减最为明显的季节。随着喀什地区地下水环境治理措施力度的加大,2010年以后,区域地下水各污染物指标浓度均呈现较为明显的递减变化,地下水水质总体稳定在Ⅲ类水。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夏季臭氧特征及臭氧污染日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北京市夏季臭氧特征及污染成因,于2017年7月15日至2017年8月10日期间,在北京市城区进行气象要素、臭氧(O3)、氮氧化物(NOx)和一氧化碳(CO)的连续观测,并选取7d(2017年7月20日、30日和8月1日、4~7日)密集采集大气样品进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含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OVOCs)的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北京市夏季O3污染严重,臭氧污染日以东南风为主,一般伴随着高温、低湿、低压和高前体物(VOCs、CO和NOx)浓度,占总观测天数的51.8%。密集采样日中臭氧污染日的成因与副热带高压或均压场下的弱高压系统有关。此外,来自河北、内蒙古中部和蒙古国东部途经保定和张家口等地的气流为北京夏季臭氧污染日的形成提供了部分外源,日平均贡献量为16%~37%,最大贡献量为53%,显示区域传输对臭氧污染日形成有重要影响。敏感性试验发现O3的生成主要受VOCs控制,特别是人为源VOCs。以上结果表明,控制北京本地VOCs的人为排放和周边空气质量将有助于降低北京城区的O3浓度。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中国东北地区城市O_3污染特征,笔者统计了东北地区某典型城市2018—2019年O_3、NO_x、颗粒物和VOCs等监测数据,结合当地气象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手段,对城市近地区域O_3污染特征与空气中颗粒物、NO_x、VOCs等之间的联系及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该城市O_3污染浓度年度变化呈"单峰型",O_3-8h季节变化规律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在24 h范围内,NO_x的浓度变化趋向于"双峰型"变化,与O_3浓度在8时至18时呈现较好的负相关关系;颗粒物浓度月变化趋势呈现"双峰型"变化,与O_3浓度大致呈现负相关关系;O_3生成潜势量表现为烯烃烷烃芳香烃。对该典型城市的O_3污染控制,应该以控制道路交通源为主。  相似文献   

17.
掌握区域地下水质量及污染状况,对于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西部内陆干旱区地下水资源尤为重要。本研究针对陕西铜川市地下水进行了系统采样,通过分析常规指标、无机毒理指标、微量有机指标,利用"层级阶梯评价方法"进行了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水质评价表明,2011年铜川市浅层水水质相对较差,可作为饮用水源或经适当处理后可做饮用水源的样品占样品总数的60%,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源的样品占40%。浅层水质量受天然背景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主要影响指标为总硬度、NO_3~-、TDS、Mg~(2+)、SO_4~(2-);深层水水质相对较好,所有采样点均可作为饮用水源。深层水主要受天然背景影响,主要影响指标为Fe。污染评价表明,浅层水污染等级为1级、2级、3级、4级的样品分别占样品总数的44%、16%、32%、8%,污染主要分布在金锁关以南至川口以北的漆水河河谷地带;而深层水污染等级全部为1级,尚未受到人类污染影响。相比其他评价方法,层级阶梯评价法在区分天然背景和污染对地下水水质影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结合区域背景分析和现场调查认识,能够成为科学掌握地下水水质及污染状况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由新冠(COVID-19)疫情引发的全国性大封锁为研究大规模工业减排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提供了契机。对河南省2020年疫情前、封锁期间及逐步复工复产期间与2019年同期6种主要大气污染物(PM2.5、PM10、CO、NO2、SO2与O3)的时空差异开展对比分析,运用基于健康风险的空气质量指数(HAQI)法,研究河南省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健康效应。结果表明,河南省大气污染物分布整体呈现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变化特征,PM2.5受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影响较显著。减排初期(春节疫情期间),除NO2浓度迅速减少外,其他污染物没有明显变化, PM2.5浓度比2019年同期增加15%,是不利的气象条件与大气氧化度增加促进二次化学过程的结果。春节后疫情期间, PM2.5浓度迅速降低至疫情前的50%左右,为2019年同期的50%左右。基于HAQI结果,研究期间(冬–春)影响河南省大气健康效应的关键因素是PM2....  相似文献   

19.
云南开远南洞地下河水质演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张贵  周翠琼  康晓波 《中国岩溶》2008,27(4):366-370
在云南开远南洞地下河出口,连续19年采取旱、雨季水样进行水质变化监测,结果表明: ( 1)整体上地下水水质旱季好于雨季,历年旱季水质类型以良好为主,雨季则以较差为主; ( 2)水质变化阶段性明显: 1987— 1993年,离子浓度普遍较低,旱、雨季波动不大,水质多属Ⅰ 、Ⅱ 类,有机污染以NH+4 、NO-3 等为主; 1994—2000年,旱、雨季离子浓度均普遍升高且变化加剧, N H+4 、As、Cd、Cr、Mn出现历年最大值,金属离子污染日趋加剧,水质以Ⅱ 、Ⅲ 类为主; 2001— 2005年,旱、雨季离子浓度有升有降,以升为主, Pb、Zn、Cl- 、SO2-4 出现历年最大值,水质以Ⅱ 、Ⅲ 类为主。南洞地下河水质19年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污染日趋严重。分析认为该地下河水质逐步变差与上游补给区盆地内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为此,提出了采用自动监测等方法加强地下河动态变化监测研究以及实行分区、分级管理等水质保护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某石油化工场地土层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调查华北平原一个污染年限超过35年的石油化工场地时,采用便携式仪器土层测气方法,快速、准确地测定了场地内40多个钻孔不同深度土层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浓度。基于对场地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以及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对比和应用空间变异分析方法,得出了对场地土层介质中VOCs污染特征的如下认识:(1)土层VOCs浓度的垂向变化可概括为污染源淋滤型、包气带扩散污染型、地下水波动带污染型和混合污染型四种污染类型;(2)在包气带砂土层和粉土层中,VOCs的扩散规律可近似用指数模型描述;(3)包气带土层中VOCs优先积聚在渗透性强的砂性土层中,砂土层中VOCs浓度是粉土层中VOCs浓度的1.5~12倍,平均3.76倍;(4)土层VOCs浓度的水平变异性表现为包气带土层的变异性要比地下水波动带土层大,且水平变异性能在25m尺度内得到充分显示;而土层VOCs浓度的垂向变异性随地而异,变化复杂,很难用统一的一个量化尺度来表征。本文对这一典型污染场地的剖析,有助于从事污染场地调查人员认识我国华北平原石油化工类场地的污染特征,并为调查与治理类似污染场地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