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利用山区垂直气候带进行冷害试验,要比人工气候装置具有节省能源,节约资金的优点.除可用作分析冷害的温度指标外,还可用于不同作物以及作物不同品种的耐冷害鉴定和抗冷性筛选、作物生态定位试验、效果是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基于东北玉米区域动力模型的低温冷害预报应用研究   总被引:35,自引:7,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田间试验资料基础上,采用改进的发育模型和分区作物参数,结合前人有关研究成果建立了东北玉米区域动力模型,并利用模型模拟了12站40年 (1961~2000年) 玉米生长发育过程。确定抽雄期延迟天数为低温冷害指标,分析了历史低温冷害年及减产情况。模拟了典型冷害年和40年气候平均的0.25°×0.25°网格点玉米生长发育过程, 探讨了与区域气候模式结合进行低温冷害预报的方法。主要结论有:①玉米发育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玉米发育期和发育期对低温冷害的响应,以抽雄期延迟天数为冷害指标评估的历史冷害发生状况基本符合历史实况。②模型有一定的模拟玉米生长量对低温冷害响应的能力,但还需要更多的试验数据校正品种参数,完善模型。③利用GIS技术,结合区域化的作物参数运行区域作物模型,是作物模型区域化应用的一种解决方案。④东北玉米区域动力模型解释性好,根据确定的害指标,以区域气候模式输出结果驱动玉米模型可以模拟和预测低温冷害,是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的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对作物冷害定义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害是由于低温对作物造成灾害的天气现象。目前,人们对冷害的认识和冷害的概念较模糊,有的将低温称为寒害、冷害,甚至称为冻害。严谨的提法:寒害应包括冷害和冻害;冷害为零上低温,危害作物的生育是缓慢的、渐进的;冻害为零下低温,对作物的伤害是剧烈的、迅速的。...  相似文献   

4.
在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分析出符合实际的农作物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和霜冻灾害指标.这些指标是作物冷害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分析出符合实际的农作物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和霜冻灾害指标。这些指标是作物冷害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作物低温冷害指标及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介绍了我国现有的作物低温冷害指标,并对比分析了其优缺点,同时介绍了国内外有关低温冷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国外有关作物低温冷害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冷害机理研究方面,而在冷害指标、冷害监测预测和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国内主要从低温冷害出现的风险概率、温度变异系数出发进行了风险评估,并建立了综合风险指数,但结合产量灾损方面的风险评估还未开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农田生态的主体一农作物的低温冷害,确定了其危害气候指标,指出了低温冷害的区域性、持续性、群发阶段性及准周期性等特征,明确了低温冷害的气候关键期。本文分析论述了低温冷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和危害,并重点探讨了怎样立足于生态系统,着眼于品种布局方面的对策及加强田间管理;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的防与抗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2002年农业气象灾害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细阐述了2002年黑龙江省发生的各种农业气象灾害及受灾情况,在分析低温冷害对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气象灾害对作物品质和产量所造成的危害及减产的原因,从而为作物品种布局及防灾抗灾提供气象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年我省农作物生长季热量条件区域差异大,中、西部主要产粮区积温正常或稍高,东部延边地区积温比常年少100多度·日,低温冷害严重。降水量时空分布对作物生长发育有利,西部易旱区雨水较多,其它地区雨水偏少,但仍满足作物要求。各地日照时数偏少,对作物光合作用有一定影响。部分地县发生了冷害、旱、涝、大风和冰雹灾害,但主要产粮区受灾面积小,程度较轻。总的看,农业气象条件利略多于弊,粮豆总产高于去年。  相似文献   

10.
原德瑞  段东林 《气象》1981,7(11):23-23
昭盟地区的农业生产,常遭受低温冷害,冷害严重的年份可减产20%左右。在昭盟,低温影响产量最大的作物是高梁,其次是玉米、谷子。近十几年来昭盟地区的低温冷害显得比过去严重、频繁。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低温冷害的发生是与作物生长期的积温高低及所种作物品种对热量条件的要求相联系的。它既可能是由于低温年增多、霜期提前的缘故,  相似文献   

11.
魏瑞江  王鑫 《山东气象》2021,41(4):73-81
设施种植的主要气象灾害有低温(冷冻害)、寡照、风灾、雪灾及其复合灾害等,从国内设施种植气象灾害指标、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风险及灾害影响等方面对前人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归纳总结。灾害指标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人工控制试验或对历年实际发生的灾害样本进行分析总结;灾害监测预警方法一般是用设施内小气候或设施外气象条件作为灾害指标,将灾害指标植入计算机系统,对灾害进行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多是从灾害的危险性角度去研究,确定灾害的风险概率、风险指数等;灾害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作物生理生态反应等方面。同时从设施种植气象灾害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出发,提出设施种植气象灾害指标、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方法及灾害的影响等方面仍是今后一段时间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1-2010年浙江省68个站冰冻灾害资料及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等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统计分析1961-2010年浙江省冰冻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易引起浙江省冰冻灾害发生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1961-2010年浙江省年平均冰冻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突变减少;浙江省冰冻灾害主要发生在12月至次年2月,其中1月发生最多。在空间分布上,浙江省冰冻日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且在浙江省中北部地区呈舌状分布;对于同纬度地区,天目山附近和浙江省北部的丘陵一带冰冻日数较多,而金衢盆地的冰冻日数相对较少。冰冻日数与最低气温相关最显著,当最低气温为-2 ℃左右,风速≤4.0 m·s-1,相对湿度为80%左右时,易引起浙江省冰冻灾害发生。  相似文献   

13.
2010年2月24日沈阳地区冻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的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DAS)1°×1°分析资料、NOAA的2.5°×2.5°全球格点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等,对2010年2月24日沈阳地区大范围冻雨灾害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冻雨发生前期,沈阳地区的明显增温是导致大范围雨雪冰冻灾害的重要原因;925—750 hPa存在的t≥0℃温厚暖层是冻雨形成的必要条件;西南气流的建立有利于大量暖湿空气向东北地区输送,并决定了低温冰冻灾害发生的区域。中层温厚暖层的建立与破坏时间对冻雨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初湘西北出现了自1956年有气象记录以来低温持续时间最长、冰冻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一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罕见的特大冰冻灾害给当地支柱产业之一的椪柑生产带来严重影响.本文从天气学和农业气象学角度出发,对低温雨雪造成的椪柑冻害及椪柑成果的贮藏、销售影响进行了详细评估,旨在为湘西北椪柑生产恢复与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出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黄河凌汛及其预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宫德吉  白美兰  王秋晨 《气象》2001,27(5):38-42
分析了黄河内蒙古段凌汛的特点及凌灾的成因,指出黄河凌险与黄河中上游的降水状况、冬季结冰状况及开春后的融冰速度有密切关系。依据成灾物理因素,给出了判定河套凌险状况的凌险指数,据此可对黄河凌险进行预警。确定了黄河封河的临界温度指标,得出了制作黄河开河日预报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冯明  胡幼林  马晓群  陈璇 《湖北气象》2007,26(3):266-270
使用1960年12月至2005年2月湖北省71个县(市)气象站常规气象资料,根据农业气象学原理和农业气象指标,统计、整合出对该省双季早稻、双季晚稻、一季中稻、小麦这四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有影响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通过计算气候倾向率,对9类13种农业气象灾害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有6种农业气象灾害呈增加趋势,有7种呈减少趋势;冬季冻害、小麦赤霉病和盛夏冷害等三种农业气象灾害变化较为明显;任何一种农业气象灾害的气候倾向率呈减少趋势,并不意味着这种趋势变化对粮食生产就绝对有利,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冰冻天气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珊珊  高歌  张强  王遵娅  殷水清 《气象》2010,36(3):34-38
研究冰冻天气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对于冰冻灾害的预测、预估以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61—2008年603个站点雾凇和雨凇天气现象资料,283个站点的电线覆冰资料,采用计算多年平均值、标准冰厚转换、EOF以及求趋势变化等方法,研究了我国冰冻天气的空间分布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冰冻天气出现;雾凇主要出现在北方地区,雨凇主要出现在南方。年冰冻日数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但海拔3100 m高度以上冰冻日数较少。冰冻厚度较大的地区位于东北东南部、华北东部、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东部、江南东北部。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冰冻天气发生频次减少,但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18.
李丽丽  肖天贵  黄金全  冷宇 《气象科技》2013,41(6):1116-1121
利用2011年1月NCEP1°×1°6 h再分析资料和贵州省气象局提供的84个地面气象站1970—2011年冬季(12月至次年2月)资料对贵州省2011年1月持续的低温冻雨天气进行了气候统计和诊断分析。此次冻雨天气范围广,强度大,34个站气温达到40年来历史同期最低值。此次过程中的亚欧大陆环流异常的主要表现是乌拉尔山阻塞高压阶段性活跃,在里海槽前西南气流的持续补充下两次崩溃三次重建,在脊前形成深厚低压中心,导致频繁有冷空气南下影响贵州地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1999年12月下旬广西大范围严重霜冻、冰冻天气对广西农业生产造成的灾害影响,得出受害作物的受害特征与受害程度,为有关部门评价这次灾害和制定防灾抗灾对策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阻塞高压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NCEP/NCAR 2.5°×2.5°再分析资料和PV-θ阻高指数,分析了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结果表明,欧亚大陆3个关键区的阻塞高压(简称阻高)在此次灾害发生的环流背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存在异常特征。与1950—2008年历史同期相比,2008年初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阻高发生的日数显著偏多,而鄂霍茨克海地区无阻高发生;乌拉尔山阻高的强度偏强,而贝加尔湖阻高的强度则偏弱;乌拉尔山地区最大PV-θ阻高指数发生的位置比大多数年份偏东,而贝加尔湖地区最大PV-θ阻高指数发生的位置比大多数年份偏西,这种位置的异常特征说明此次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欧亚大陆关键区阻高在位置上很集中。3个关键区的阻高在发生日数、强度以及位置上异常特征的共同配置,使得分裂出的小槽活动偏多,造成冷空气活动频繁并不断南下补给,加之此时的异常环流特征,共同造成这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