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渤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渤海地处暖温带 ,水质肥沃 ,浮游生物繁生 ,十分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因而渤海历来是多种经济鱼虾类的产卵场和肥育场 ,素有“黄渤海鱼类的摇篮”和“百鱼之乡”的美誉。渤海区年捕捞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10 ,养殖产量约占全国的17 % ,其中对虾养殖产量约占全国的1/2 ,是我国重要的渔业基地。再加上渤海是内海 ,封闭性强 ,便于控制 ,更决定了渤海在我国海洋渔业中的特殊地位。然而 ,如今的渤海却告别了往日的辉煌 ,渔业资源持续衰退 ,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极大地制约着渤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这种情况下 ,分析造成这…  相似文献   

2.
“八五”期间,黄渤海区海洋渔业生产在渔业资源没有明显恢复的情况下,认真贯彻国家渔业发展方针,积极搞好产业结构和捕捞作业调整,使海区养殖、增殖产量不断增加,海洋捕捞尤其是近海捕捞产量的比重明显下落,围、流、钓产量有所上升。据统计,1995年黄渤海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32.4万吨,比“七  相似文献   

3.
莱州湾位于渤海南部山东半岛的北侧,海湾面积6966km^2,海岸线长319.06km,是渤海内三大海湾之一,是山东省的最大海湾,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渔场之一。了解莱州湾海洋渔业现状,对于“海上山东”建设和今后正确引导黄渤海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笔者调查资料为基础,扼要阐明了三山岛产卵场的鱼类种类、水域生物学与地理学条件及形成该产卵场的机理,并根据当前渔业资源状况,提出了建立《资源保护区》的建议,以为黄渤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的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系统分析,简化了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并剖析了近50年来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的变化特征,这对进一步阐明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的变化特征以及研究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表明,渤海主要鱼类可聚为4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和腐屑食性鱼类,在此基础上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可简化为3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第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和碎屑→底栖动物→底栖动物食性鱼类和头足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第二条食物链);碎屑→腐屑食性鱼类(第三条食物链)。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第一条食物链渔业资源已取代第二条食物链渔业资源成为最主要的渔业资源,第三条食物链渔业资源生物量百分比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已成为继第一条食物链渔业资源的第二大类渔业资源。渔业捕捞、渤海次级生产力结构的变化以及各渔业资源生物自身生长和繁殖特点的不同是导致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黄渤海在对虾、小黄鱼、带鱼等传统主要渔业资源相继衰退的情况下,鲅鱼成了可以替代的唯一大型经济鱼类资源。据统计:1995年以来,黄渤海每年捕捞产量唯一超过10万吨的经济鱼类就是鲅鱼,1997年更是达到18万吨。然而,百姓们在吃到物美价廉的鲅鱼时,却不曾想到这一经济鱼类也正面临着衰竭的危险。有的渔业研究人员则坦言,如果鲅鱼资源继续遭受更严重的破坏,黄渤海渔业生产将步入  相似文献   

7.
黄渤海区捕捞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10年对黄渤海沿海32个主要渔港、渔村和5家网具生产厂家的实地调查和现场测量资料,结合2009年度三省一市(河北、辽宁、山东、天津)的渔具渔法调查报告以及1983~2009年中国渔业年鉴中记载的捕捞产量分类统计资料,对黄渤海区捕捞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渤海区主要捕捞品种有30种之多,其中年渔获量超过万吨的有14种鱼类、5种甲壳类、4种头足类、2种海蜇和6种贝类.渔业资源品种的多样性决定了黄渤海区捕捞结构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点,现有9大类19型23式130种网型或作业方式,同时受渔业资源变动的影响,捕捞网具也在变化,不断有旧的渔具消失和新的网具出现.其中,拖网是主要作业方式,贡献率为38.47%~51.79%,且近几年还有上升的趋势;其次为刺网,贡献率从1983年最低时的7.66%逐步上升到目前的30.14%;第三为张网,贡献率从1985年最高时的34.31%下降到目前的10.49%;围网和钓具的贡献率一直较低,均不足4%,其他渔具的贡献率为5.98%~13.30%.目前黄渤海区渔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应当是减少拖网作业,控制刺网总量,限制张网、陷阱类渔具和地笼,鼓励发展钓渔业  相似文献   

8.
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是影响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会对渔获量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长时间序列的渔业统计资料和气候变化数据,研究了1962—2012年间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对黄渤海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渔获量的影响,并应用Fox模型拟合捕捞压力对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的影响,同时根据多个气候因子及气候指数的年间变动数据,分析每个显著相关的气候变量对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在1962—1971年呈波动下降趋势,在1972—1990年保持平稳状态,在1991—2012年急剧增加。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与渤海冬季季风、北太平洋指数(North pacific index,NPI)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黄海夏季季风、黄海海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加入气候变量进行优化的Fox模型考虑了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该模型拟合的渔获量与统计的渔获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研究表明:捕捞压力的增大是导致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变动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也会对小黄鱼渔获量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关于渤海渔业资源渐趋枯竭的原因,以往将其归咎于污染和捕捞过度这两大突出问题。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黄河等入海径流和泥沙的大幅度减少,也是制约渤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渤海渔业资源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不应只注重治污、限捕等措施,还应该强调保持一定生态淡水流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李若钝 《海洋学报》1985,7(2):165-171
本文分析了对海水温度较为敏感的黄、渤海海区虾类资源变化与赤道海温的关系,得到相关关系显著的结论,由此提供了通过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渔业资源长期变化规律及预报方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虾(Penaeus orintalis Kishinouye)是我国北方的一种重要的大型经济虾类,主要分布在黄、渤海区。自1952年以来,随着对它的研究逐步深入,有关它的形态、生活史、生态习性以及养殖方法等,已有不少报道。然而,关于中国对虾的性行为和交配过程,至今  相似文献   

12.
烟、威海区鲐鱼渔场中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3年至1957年,在烟、威海区鲐鱼渔场中曾进行了一次渔场自然环境和鲐鱼生活习性的翻查(参阅朱树屏1959年)。该项工作是在黄渤海经济鱼类资源调查委查会领导下进行的,作者等参加了调查中的浮游生物和鲐鱼食物方面的工作。本文所报告的就是调查所得的一部分结果。  相似文献   

13.
基于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 (NSIDC) 海冰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 (NCEP) 再分析格点数据和黄渤海近岸13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研究了 2007-2018 年黄渤海海冰范围的变化特征,探讨了近 12 年黄渤海海冰范围对近岸陆地气温、大气环流和局地天气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 (1) 黄渤海海冰范围年际振荡明显,近 12 年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与同期黄渤海近岸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每年 1 月下旬至 2 月下旬是一年中海冰范围最大的时期。(2) 海冰范围偏大与偏小年份东亚地区 500 hPa 大气环流形势呈现出近乎相反的分布。 (3) 东亚阻塞形势的建立是黄渤海海冰范围爆发性增大的一个前兆信号,它带来的大风降温天气是造成黄渤海海冰范围爆发性增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黄渤海的渔业资源保护管理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主要问题: 黄海外海渔场面积大幅度缩减 由于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实施,我国将失去黄海东部渔场和对马、济州岛渔场等许多传统作业渔场,海洋捕捞产量将大大减少,初步估算在日本水域将减少40万吨~50万吨,韩国水域将减少50万吨~60万吨,合计超过100万吨。在上述渔场作业的近万艘渔船将无处可去,向东再不能自由,向南跨海区受到限制,只能在黄渤海近海作业,给本已超负荷的近海资源增加新的压力,使保护资源、恢复资源变得更加困  相似文献   

15.
热带气旋对黄、渤海影响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统计分析了1949—2000年共52年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时空分布特点及ENS0、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热带气放以四种主要路径影响黄、渤海,其影响时间、频数及强度均有不同。ENSO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位置将影响热带气旋对黄、渤海影响的路径和频数。  相似文献   

16.
渤海沿岸是风暴潮多发区域。研究者多关心渤海局地风引起风暴潮变化,而忽略黄、东海天气系统对渤海风暴潮的影响。为研究外围天气系统对局地风暴潮的影响,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对比和设计理想数值试验等方法,对黄、东海天气系统影响的渤海风暴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TY1814"摩羯"和TY1818"温比亚"台风风暴潮的实测资料呈现当黄、东海风力较大,而渤海风力较小时,渤海沿岸也会出现较大风暴潮现象; 2、从FVCOM(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模拟的理想数值试验中发现,黄、东海风向是东南风时,引起渤海沿岸风暴增水极值最大;3、以入海气旋和登陆北上台风两种类型天气系统风向变化设计理想数值试验,发现黄、东海的东南风持续时间对渤海沿岸风暴潮极值大小和出现时间影响较大。理想试验获得的结论不仅能为渤海风暴潮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还能够有效减少预警应急中漏报的现象,降低沿海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7.
辛宝恒 《海洋预报》1989,6(2):16-21
本文介绍了近20年来黄、渤海大风预报诊断研究的进展。着重概述了冬半年产生黄、渤海偏北大风的环流分型,偏北大风的各种预报方法,由陆地风推算海上风场模式和黄、渤海气旋的诊断研究以及影响黄、渤海台风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8.
张振克 《海洋通报》1996,15(5):91-96
黄渤海沿岸海岸线漫长,资源丰富,区位优越,21世纪拥有巨大发展潜力,海岸带台风,风暴潮,海岸侵蚀,地面沉降,海水内侵等灾害给沿海经济建设造成极大危害,未来环境变化趋势也将深刻影响黄渤海沿岸持续发展的进程。分析了黄渤海沿岸未来环境向暖湿方向的趋势及其环境影响、指出应加强黄渤海沿岸资源环境工程建设与海岸带管理,改善区域自然环境,减轻海岸带灾害损失,为黄渤海沿岸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9.
边缘海初级生产力普遍较高,有机碳在沉积物中的埋藏高达全球的80%。黄渤海是位于我国东部的一个半封闭的温带陆架边缘海,在近20年中,黄渤海经历的台风事件频率不断增大,对碳循环关键过程发生多重影响。文章利用多组卫星及再分析资料,围绕2003~2020年期间夏季台风过境对黄渤海关键环境变量的影响,分析生物和非生物过程对不同海域水体中颗粒有机碳的贡献。结果表明,夏季台风过境一次、两次对黄渤海叶绿素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叶绿素浓度增加主要在渤海西南部和南黄海约50%的海域。总体上看,台风过境对渤海、北黄海大部分海域水体中颗粒有机碳影响不大,但两次台风过境引起了南黄海约80%的离岸海域颗粒有机碳浓度的显著增加。南黄海中部海域水体中颗粒有机碳与叶绿素的比值在台风过后明显降低,表明该海域颗粒有机碳浓度的提高主要是由生物固碳过程的增强引起。台风过境加剧了黄海与渤海、近岸与离岸的水流交换,此过程增强了高营养盐和有机物水向南黄海尤其是中部海域的输送,因而提高了南黄海大部分海域颗粒有机碳浓度。除了光合作用等生物过程及水流交换对颗粒有机碳有影响外,黄渤海水体中颗粒有机碳浓度还受到沉积物再悬浮、陆源有机碳输入等过程的影响。台风过境可以加剧沉积物再悬浮和陆源有机物的输入,进一步提高黄渤海近岸及离岸海域颗粒有机碳的浓度。  相似文献   

20.
渤海南部大银鱼产卵群体渔业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银鱼科(Salangidae)种数较多,其中黄渤海习见者主要有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Abbott)、尖头银鱼Salanx acuticeps Regan,而以前者分布较广、产量较高,特别在渤海作为一种地方性渔业有一定经济价值。有关大银鱼的生物学资料,在淡水方面,尤其是长江流域已有较多记载,但在黄渤海水域方面则未见正式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