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热带气旋是夏季影响渤海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其影响路径主要有三类,各类路径在影响时前期中高纬500hPa高空环流形势及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源地、频数、移动路径、强度等方面的分析,找出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特征,并对其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偏少、偏强,路径怪异.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低,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偏西,是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1997年影响南海的热带气旋异常活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分析了近30年(1976-2005)来影响南海的热带气旋特征,对1997年影响南海的热带气旋异常活动的成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El Nino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以偏少为主,强度偏强,且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偏东,热带低压加强成为热带风暴的平均位置也较多年平均位置偏东;副热带高压强度和Nino 3.4区SST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副热带高压强度变化落后SST变化6个月左右.由于El Nino事件多发生于上半年,赤道中东太平洋Nino 3.4区SST偏高,当年冬季或次年春夏季往往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El Nino发生年的次年,暖水向西回涌,西太平洋海温逐渐恢复正常,副高强度偏强.  相似文献   

4.
宋德众  张容焱 《台湾海峡》1999,18(3):239-242
资料统计分析显示,ElNino年,影响福建的热带气旋较常年显著偏少,LaNina年,影响福建热带的气旋较常年偏多,t检验表明,两者之间差异显著。其机制是,ElNino活动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大,位置偏南、偏西、ITCZ位置偏南,热带气旋生成区对流活动弱,不利于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北上影响福建,LaNine年,副热带高中度北,位置偏北,偏东,ITCZ位置偏北,热带气旋生成区对流活动旺盛,有利于热  相似文献   

5.
一百多年来影响黄渤海热带气旋天气气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秀芝  宋珊 《海洋预报》1997,14(4):11-21
本文对1884~1994年影响黄渤海的236个热带气旋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其时空分布规律;将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分为五种类型,阐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路径特征、发展过程及产生的大风和降水天气分布。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9年热带气旋资料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海温等特征量数据,分析了2009年热带气旋活动特点.结果表明:200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具有生成数较常年偏少,登陆我国较常年偏多,登陆的热带气旋偏弱及登陆地点偏南的特点.热带气旋的这些活动特点与西太平洋副高、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中纬度大气环流及赤道辐合带的变化等有密...  相似文献   

7.
据统计,1960~2002年共有118个热带气旋进入广西近海区域内,其中移动路径怪异的热带气旋有7个。本文着重分析造成热带气旋移动路径怪异的大气环流特征和天气类型,归纳为:双台风影响、副热带高压影响、冷空气影响等三种天气类型。  相似文献   

8.
登陆我国热带气旋活动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叶英  董波 《海洋预报》2002,19(2):23-30
本文利用1950-199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对50年来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异常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了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频数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差异,并对比分析了同期的副热带高压等海洋大气环流指数的统计特征。  相似文献   

9.
姚圣康  王华 《海洋预报》2006,23(3):72-77
本文通过对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源地、月频数、移动路径、强度等方面的分析,找出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特征,并对其大气环流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偏多、偏强,路径以近、远海转向为多,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低、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北、偏东,是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偏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叶英  董波 《海洋预报》1997,14(2):44-52
本文分析了1994/1995年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并对这两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环流特征、热带对流活动以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气候异常的角度讨论了这两年热带气旋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利用 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海洋数值模式建立渤、黄、东海冬季三维环流动力学区域模型。模型在海-气边界使用包括风应力、气压和热通量的大气驱动, 海洋边界使用西太平洋模式提供的环流和潮位驱动, 综合模拟潮波运动、温度、盐度、环流变化和水位低频波动。 模拟了 2001 年 1 月寒潮过境时黄、 渤海水位低频波动及流场变化, 分析了其对大风过程、 气压、降温的响应, 发现冬季强劲的北风和西北风都可以通过抽吸振荡在渤、 黄海诱发水位的低频波动, 东北风则由于地形影响不能诱发渤、黄海的低频波动。气压和降温只是在波动幅度上有一定的影响。波动发源于渤海和北黄海, 最大波幅可以达到 0.6 m。波动进入南黄海后有沿黄海深槽西侧传播的倾向, 波动幅度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2.
源自南海东北部海区热带气旋的若干统计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49-1998年50a中,源自南海东北部海区的热带气旋共67个,其中有17a无热带气旋产生,45a无台风。该海区产生的热带气旋及其有关的统计特征与南海南部和热带西太平洋的热带气旋不同:平均个数是厄尔尼诺年较反厄尔尼诺年少;春季型的厄尔尼诺过程中热带气旋生成较多;1970-1990的的强厄尔尼诺过程中热带气旋个数当年较次年多,1990年后则相反,与历次厄尔尼诺过程比较,1997-1998年特强厄尔尼诺过程中的热带气旋生成较多、发展较快、其异常的气候特征为有史以来所罕见。  相似文献   

13.
喻普之 《海洋科学》1989,13(2):9-16
渤海、黄海、东海的性质与发展是不同的。渤海和黄海是内陆海,是由于地幔物质的上拱,地壳弯曲断裂而成。东海是一个边缘海,是由于 菲律宾海板块向亚洲板块之下插入,在大陆岩石圈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现在的构造格局基本上是在晚上新世或早更新世奠定的。  相似文献   

14.
根据收集的渤、黄海沿岸主要海洋站(塘沽、羊角沟、烟台、威海、乳山口、青岛和日照)1950年以来各年最高潮位资料(个别站位资料样本较小),应用能优化处理小样本的基于信息扩散原理的模糊风险评估模型,对渤、黄海沿岸各海洋站年最高潮位的多年一遇极值情况进行了超越概率计算,并与《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推荐的极值I型(Gumbel曲线)方法进行比较。除羊角沟站误差3%外,其它站误差均在2%及以下,表明文中基于信息扩散原理的风险评估模型在兼顾小样本条件下所给结果是比较可靠的。这对于潮位等水文实测资料短缺的新建或拟建工程区进行工程水文要素设计重现期的推算将有较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渤海鱼类区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关于渤海的鱼类区系,张春霖等(1955)曾报道了116种;林福申1)根据1958年6月-1959年11月渤海大面试捕资料(其间12-3月未调査)记载了渤海底层鱼类74种,他在分析了这些鱼类的区系性质后提出,其中暖水性鱼类19种、温水性鱼类44种、冷温性鱼类11种,并认为渤海鱼类的区系性质属温水性。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82年4月至1983年5月在渤海进行的底拖网逐月试捕调査和1983年6,7月上层拖网试捕调査资料,以及有关文献和本所历年来的采集记录鉴定,渤海已记录的鱼类有19目,66科,156种,其中我所试捕调查获108种,文献和采集记录补充了48种。本文根据以上资料,对渤海鱼类的种类组成和区系性质进行分析。渤海鱼类名录和种的区系性质按分类系统(成庆泰、郑葆珊,1987)列于附表。由于调査范围、时间及捕捞工具有限,遗漏种类在所难免,但作者认为上述材料已基本上能反映渤海鱼类的全貌。  相似文献   

16.
渤、黄、东海水温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7-1989年渤,黄,东海水温周日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水温日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就平均状况而言,不温日变幅以渤海为最大,北黄海次之,南黄海和东海最小;在1a中,夏季最大,秋季最小,研究海域水温日变化大致可分为太阳辐射,潮流和内振动3种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7.
1997/98年冬季渤海和黄海北部冰情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曼丽 《海洋预报》1999,16(1):49-55
海冰预报是渤、黄海重要的海洋灾害性预报项目之一。本文对1997~98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的冰情概况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渤海流冰范围在短时间内的迅速增长与天气、海洋等因子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东海虾类的生态群落与区系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关东海的虾类,刘瑞玉(1959,1963,1964)、董聿茂(1959,1980,1986)等已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近10多年来,由于东海传统的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衰退,捕食虾类的鱼类减少,因此,使虾类生存空间扩大,这有利于虾类资源的繁衍生长,使虾类资源发生量增多,数量增长较快。东海区三省一市近几年虾类产量达到80×104~90×104t,其中浙江省为60×104~70×104t,拖虾作业已成为东海区一大作业方式,对促进海洋捕捞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们开展了东海虾类资源开发调查,尔后又继续与拖虾生产船相结合进行监测调查,积累了一些资料,本文就东海虾类生态群落结构与区系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