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安徽省枞阳县柳峰山地区金铜矿点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枞阳县柳峰山地区金铜矿是热液充填形成的脉状矿床.矿体严格受断裂带控制、矿脉的力学性质以扭压性为主、矿脉铜金矿与岩脉关系极为密切、主要的铜金矿脉均有岩脉相伴.火山口的外围断裂构造中,岩脉的发育的地区,断裂构造的交汇部位是今后找矿的重点部位.  相似文献   

2.
丁宝林 《矿产与地质》2006,20(2):138-141,159
双旗山金矿床的矿体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按控矿断裂构造的形态、产状及其力学性质,将控矿断裂分为四类,即NW向压扭性断裂、NE向扭性断裂、近SN向或NNE向剪切带和NWW向张性或张扭性断裂.受NW向断裂控制的金矿化属片岩+石英脉型金矿化;受近SN向或NNE向剪切带控制的金矿化属蚀变岩型金矿化.  相似文献   

3.
胶东半岛金矿床的矿体(脉)均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这种控矿的脆/韧性叠加构造的显著特点是多期(次)活动的叠加,经过了早期的韧性剪切、后期的脆性压扭性碎裂岩化、晚期的脆性张性断裂叠加3个阶段.脆/韧型叠加构造与按"构造相"划分的脆-韧性剪切带是不同的概念,它们是性质和演化历史完全各异的两类断裂构造.金矿往往直接产于张性断裂之中,但是在同空间中更早形成的韧性剪切带和压扭性碎裂岩则对金矿化的规模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西南岔金-铜矿位于兴蒙造山带东端,其矿化类型可分为大脉型及细脉带型。矿脉空间产出主要受北北西向压扭性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则由充填于断裂裂隙中的含金-铜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及其两侧围岩中的细脉浸染状矿化体构成。断裂构造是控制小西南岔金铜矿床主要的控矿因素,尤其区内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展布,与矿体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区内闪长岩和闪长玢岩脉与成矿关系密切,是矿体直接围岩。矿体赋存在闪长玢岩脉上下盘中和其内部,所以岩浆活动为金、铜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5.
滇中小水井金矿床控矿构造与矿化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云满 《地质与勘探》2009,45(5):588-594
构造控矿是小水井金矿床的主要特点,本文通过对矿床控矿构造空间形态、构造岩分带、活动期次、力学性质、矿床构造类型的研究,认为小水井金矿床受控于区域三级断裂(F3),其内更次级的断层、剪切裂隙破碎带、层间破碎带控制了矿体的空间产出位置;矿床控矿构造类型为脆-韧性剪切断裂构造,构造破碎带起码经历了三期应力作用的改造,早期为压扭性韧性剪切变形,中、晚期为张扭性脆-韧性剪切变形,后期为脆性剪切作用—形成碎裂状岩石;矿床金矿化作用主要与中、晚期的脆-韧性剪切变形作用有关,发生在脆-韧性剪切变形阶段或稍晚。进而总结了金矿化富集规律,指出在断裂产状变化地段、不同方向断层交切附近、破碎带的膨大部位,是厚大透镜状矿体富集的有利空间;破碎带变窄地段,矿体变薄、尖灭,形成脉状矿体。  相似文献   

6.
运用构造-蚀变-构造叠加晕综合方法对陕西小秦岭金矿田Q173号矿脉进行了找矿预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Q173号矿脉控矿断裂主要经历了3次构造运动。成矿早期为压扭性右行剪切变形;成矿期首先经历了右行逆冲为主的脆性张扭性构造变形,之后又有一组北东向张扭性构造的复合叠加,形成了多金属矿化石英脉;成矿后期构造活动不明显,主要为一些正断层,未见明显矿化富集叠加。构造控矿规律研究认为矿体向西侧伏。围岩蚀变研究表明,与金矿化密切相关的蚀变组合为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深部"构造叠加晕"异常特征指示有盲矿体存在。根据综合找矿预测方法研究成果,提出了Q173号矿脉西段侧伏区在1070 m标高以下尚有成矿富集地段的存在,可供工程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连平县大尖山铅锌矿区成矿构造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平大尖山铅锌矿区F2控矿断裂横贯全区,全长大于3 000 m,断层的力学性质变化特征是:西段走向NE,以压性为主的压扭性结构面,中西段走向NW,为张性结构面,中段走向EW,为扭性结构面,中-东段走向NEE,为扭性结构面,东段走向NE,为以压性为主的压扭性结构面,按断裂的应力配套分析,可归并为新华系构造体系.V1矿体受F2断层中近EW向张性、扭性断裂控制,矿体规模大,构成大尖山大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8.
柚子坪铅锌矿的主要矿体是受F1断裂控制的脉状矿床,其单脉的成矿构造可分为剪切带型与破碎带型两种类型.破碎带型矿脉多呈不规则状,囊状,空间分布与断裂破碎带一致,矿化不均匀且品位低;剪切带型矿脉多呈透镜状,其成矿构造具有平行复脉、脉中脉及矿液压裂等特征,矿化较富集且品位高.工业矿体是由多个破碎带型或剪切型单脉组成的脉群.认为F1断层既是导矿构造,又是储矿构造,多期次的构造运动是形成上述构造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燕山北部崇礼-隆化-阜新构造带形变特征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礼-隆化-阜新构造带是燕山北部重要的控岩控矿构造。晚华力西期-印支期,该构造带以韧性剪切变形为主,形成一系列近EW向断续分布的韧性剪切带。燕山期,该构造带以韧脆性-脆性断裂变形为主,在早期韧性剪切变形的基础上叠加一系列同方向的高角度压性-压扭性逆冲断裂。喜马拉雅期,该构造带仍有一定的继承性活动,以张扭性-扭性断裂活动为主。
崇礼-隆化-阜新构造带对金矿化分布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在空间上,该构造带控制了张家口-隆化-阜新金矿带及其中5个金矿化集中区的展布;在时间上,该构造带不同类型的形变伴有不同类型的金矿化。该构造带与NE向、NW向断裂带的复合部位是金矿成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0.
山东平度大庄子金矿构造岩相解析与空白区找矿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庄子金矿发育蚀变岩型矿化与石英脉型矿化。走向NNE、倾向SEE的压扭性大庄子断裂控制蚀变岩型矿体的发育,而大庄子断裂下盘的次级张扭性断裂构造控制石英脉型金矿体的发育。主次断裂多级构造体系是大庄子金矿主要控矿形式。受构造应力场作用,两种类型的矿体均呈透镜状分段富集。成矿后断裂发育,对两种类型的矿体起破坏作用。对矿体影响较大的是F1断裂,切断了Ⅰ号矿体及部分石英脉型矿体。由于早期对F1断裂构造性质及两盘相对运动方向认识不清,该断裂以北区段,经过多轮的物探、化探和坑探工程实施,一直未发现被切割的Ⅰ号矿体。文中采用构造岩相井下填图方法,把钾长石化带及绿泥石化带确定为找矿信息,使预测目标及找矿标志放大到几倍甚至几十倍。经过实测和构造岩相解析,确定F1断裂两盘发生顺时针运动,北部的1号矿体相对南部的矿体水平向东错动80余m。通过探矿工作验证,发现了被错失的工业矿体,扩大了找矿空间,实现了空白区的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11.
湘东北万古地区金矿床成矿构造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万古地区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受到区域构造成矿的控制,矿区的断裂构造已经成为燕山中晚期金矿的定位构造.矿区北西西向断裂大部分是控矿、容矿构造,北东向断裂构造对矿脉的破坏作用有一定的影响,属成矿期后断裂构造.勘探线剖面图揭示了万古地区金矿床构造成矿具有金矿体侧伏特征、金矿体等距产出特征、金矿构造成矿作用多期性特征.冷家溪群是金的矿源层,万古金矿区的构造成矿作用是主要成矿作用,金矿化是剪切带长期活动的结果.从万古金矿、鲁源洞金矿、大洞金矿矿脉在走向和倾向的产出形态可以看出,富矿体都产出在构造张性扩容空间内.控矿层间破碎带中不同类型构造重叠部位是最有利的赋矿构造.  相似文献   

12.
新疆西天山吐拉苏火山盆地金矿的构造控矿规律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新疆西天山吐拉苏火山盆地金矿在不同尺度上受不同级别的构造控制。在大地构造尺度上,Ⅰ级控矿构造为与博罗科努丰生代岛弧带平行的NWW向基底断裂带,该断裂带控制与石炭纪火山岩有关的金矿带的展布,在区域尺度上,Ⅱ级控矿构造为NW向走滑断裂和NE向张笥断裂,控制金矿床的分布。在矿床尺度上,Ⅲ级控矿构造为陡倾的近SN向张性断裂和与破火山口有关的环状断裂,控制金矿体的定位和产状。  相似文献   

13.
杨斜—丰北河地区金钨矿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控脉(矿)断裂分别表现为扭张性,扭性和压扭性特征,经历了多次动定转化。它们与区域性北东、北西西向断裂及深大断裂相互串接,共同组成区内控矿构造网络。进入印支成矿期,由于区域多应力场的转换叠加、岩浆活动,在区内出现对扭力隅方向的频繁交替变化,从而导致各级断裂力学性质的转化,是矿液形成、运移和成矿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4.
Alastair Beach 《Tectonophysics》1977,40(3-4):201-225
Vein arrays and pressure-solution cleavages are common in the sandstone units of the deformed flysch. Both structures were established prior to the folding of the sediments, and they continued to evolve during this folding. Tensile fractures and conjugate sets of shear fractures (of wrench fault type) were formed. En-echelon arrays of vein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se principal veins. The geometry and relations of the vein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principal stresses at the time of formation is discussed.

Forking at vein terminations, branch fractures and offset structures in veins are described. The analogies between these and structures produced in rock deformation experiments and found in magmatic dykes are discussed. The branch fracture provides a record of the orientation of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at the time of its formation.

The veins are infilled with quartz and siderite displaying drusy growth fabrics, indicating that crystal growth occurred into a fluid-filled cavit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veins originated as hydraulic fractures in a flysch sequence that had developed high pore-fluid pressures during sedimentation. The material in the veins was derived by pressure-solution activity in the sandstone units, which produced a spaced pressure-solution cleavage throughout the regi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veins and pressure-solution cleavages are described. Both small- and large-scale solution transfer of material was involved.  相似文献   


15.
陕甘宁盆地延长统区域裂缝的形成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甘宁盆地三叠系延长统由于受到水平挤压和隆起等多期应力作用,形成了4 组区域裂缝,其中东西向和北西向裂缝以及南北向和北东向裂缝分别属于共轭剪切裂缝,它们分别在燕山期北西西向挤压和喜马拉雅期北北东向挤压运动中形成。由于受地层非均质性影响,该区中北部主要发育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组裂缝,而南部主要发育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裂缝。区域裂缝系统控制了延长统储集层渗透性的差异,对油气运移及开发方案的确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矿床产于F1与F2两个北北东向大断裂所夹持的次级北东向构造裂隙中,其特点是:伟晶岩的分异作用不好,脉体内不具分带现象,脉体即是矿体,稀有元素矿化与分异作用的好坏无关,含挥发分和稀碱金属矿物少,稀有元素矿化(和锡、钨)均与伟晶岩晚期结晶的钠长石有密切关系,矿田内伟晶岩脉具水平分带现象。  相似文献   

17.
构造岩的构造和组构是变形运动亦即岩石流动的直接记录。作者对滇西羊拉铜矿区的石英构造岩进行了微观分析,认为矿区内的南北向、北西向构造活动较强,北东向构造活动近岩体增强,北西西向构造活动在矿区北部有较强的显示。动力学分析表明,矿区最大主应力方向晚期为北西—南东向和北东向,东西向主压应力断续作用,导致岩石的脆性和韧性变形,石英光轴优选方位形式及弗林指数k值的测算均说明变形方式以压扁为主。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地区广泛发育二叠纪中基性岩墙群,该区岩墙被认为是碰撞后伸展的典型产物.本文根据岩墙宏观野外特征和镜下显微构造分析(岩墙分支、捕虏体、矿物线理和定向斑晶)得出研究区北西西-南东东向岩墙侵位方向由北西西向南东东侵位.通过对该区岩墙边界采样后进行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得到磁组构的最大磁化率长轴优势方位分布图和磁组构各向异性特征分析,进一步指示其岩浆以一定仰角由北西西向南东东侵位.结合克拉玛依地区岩墙群与达拉布特深大断裂的时空分布特征推测该区北西西向岩墙岩浆来源于北西侧的达拉布特断裂,岩浆沿着达拉布特深大断裂上侵到先存裂隙而形成岩墙.  相似文献   

19.
歧口凹陷及周缘新生代构造的成因和演化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21  
歧口凹陷及周缘构造带发育不同方向的新生代断层,主要包括NE、NNE、NEE、近EW和NW向等,从运动学平衡角度推测这些断层均应不同程度地表现为具走滑分量的正断层或上盘斜落的走滑断层。本文提出一个双动力过程模式来解释歧口凹陷及周缘构造带的形成和演化。始新世时主要发生NWW—SEE向区域裂陷伸展,形成NE—NNE向正断层和NEE—近EW向传递断层;渐新世时,受纵贯研究区的NNE向深断裂右旋走滑的影响,叠加了SN向的局部伸展,形成大量NEE—近EW向盖层正断层。晚第三纪时NNE向区域性伸展作用基本停止,深断裂仍继续右旋走滑活动,引起盆地区断层进一步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