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清  殷勇 《地理研究》2013,32(10):1843-1855
11DT02孔位于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东北部里磕脚沙脊南坡,通过沉积相分析、粒度统计,结合年代地层数据,重建晚更新世以来里磕脚沙脊的长周期环境演化,分析沙脊成因、厘定沙脊发育年代。研究表明:里磕脚沙脊从下至上由潮滩相、硬黏土相、潮滩相和潮流沙脊相组成。潮流沙脊和潮滩由粉砂、细砂和少量黏土组成,两者均成正偏态分布。潮流沙脊和潮滩在概率累积曲线上分别表现为三段式和四段式分布,以跳跃次总体为主,并呈双跳跃特点。研究区晚更新世经历海平面下降发育潮滩环境,到完全暴露形成标志性的“硬黏土”层;全新世初期经历海侵,研究区复又开始潮滩沉积,随后被海水完全淹没,潮流作用渐强,改造下伏潮滩和“硬黏土”,逐渐堆积成高差最大达30 m的脊槽地形。  相似文献   

2.
钦州湾水下动力地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钦州湾水下动力地貌主要有潮间浅滩、河口沙坝、潮沟、潮流沙脊、潮流冲刷深槽、水下拦门浅滩、水下斜坡。该文阐述钦州湾的入海河流、潮汐、潮流、波浪等水动力的基本特征 ,分析水下地貌类型的形成及其空间分布和沉积物组成 ,并探讨动力地貌形成原因与机理及海岸动态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姜锋  李志忠  靳建辉  邓涛  王贤立  夏菁 《地理研究》2015,34(8):1559-1568
运用探地雷达对河北昌黎海岸带横向沙脊的沉积构造进行探测,通过对探地雷达探测影像进行处理与解译,获得海岸沙丘约20 m深度范围内的海岸横向沙脊沉积构造图像,包括沉积层理的倾向、倾角与平面展布信息等。研究发现,昌黎海岸横向沙脊北段的沉积构造主要由高角度交错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组成,两者之间界面应为古海滩沿岸沙坝的顶面。界面以上发育稳定的向SWW倾斜的高角度交错层理,倾角约为30°~32°,为向岸风作用形成的前积层理;横向沙脊的丘顶可见槽状交错层理,可能是沙丘脊顶部沉积作用对风向季节性变化的响应。界面以下波状交错层理发育,为波浪作用形成的海滩沉积构造。结合前人对探测区地层调查以及全新世晚期以来海岸线变迁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认为海岸横向沙脊是大约2000 aBP以来,以澙湖海滩沿岸沙坝为基础经长期风力吹扬作用持续增长而发育的风成沙丘。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长江河口没冒沙动态演变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该海区近百年来各个时期海图资料,运用Mapinfo软件分析没冒沙的形成及形成后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没冒沙的形成和发育经历了局部边滩冲刷、边滩沙嘴发育和沙脊形成三个阶段;无论是其横断面变化,还是平面变化,均反映了其沙头部位冲刷下移(但其移动距离不大);近半个世纪来,沙体中轴位置在稳定强劲的涨落潮流作用下呈现出西北-东南走向,位置基本不变,形态变化不大,其冲淤量在1959年后变化很小,0m沙体变化基本不变,-2m沙体略有冲刷,冲刷量为0.07×106m3/a,反映出没冒沙稳定性比较好。  相似文献   

5.
江苏近海辐射状沙脊地貌的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延森 《地理研究》1988,7(2):41-49
本文阐述江苏近海辐射状沙脊的分布和形态特征,划分了沙脊和潮谷的地貌类型,讨论了沙脊地貌的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6.
湄洲湾中央深槽及白牛浅滩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流场和地形特征的分析,研究湄洲湾中央深槽及白牛浅滩的形成机理。从湾顶延伸至口外的中央深槽,在半岛、岛屿和岬角控制下,由潮流塑造而成,但发育过程各段不尽相同,有涨潮流作用为主、落潮流作用为主和涨落潮流共同作用的三种类型。白牛浅滩的地貌形态,似沙嘴,如沙脊,又像独立的堆积体,形成模式与众不同,是湄洲湾中一个特殊的浅滩。  相似文献   

7.
湛江港潮汐汊道落潮三角洲沉积动力过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乔民  郑德延 《地理学报》1995,50(5):421-429
湛江港是华南海岩规模最大的中潮溺谷湾型潮汊道港湾,口外发育规模巨大、形态典型的落潮三角洲。依据据现场调查资料分析,落潮三角洲具有马蹄形浅滩包围中央深槽的地貌结构,由中心至周边为粗砂至极细砂同心半圆带状分布的表层沉积分布,中央深槽落潮流动力为主,周边浅滩波潮流动力为主的动力场结构。  相似文献   

8.
福建永安鳞隐石林成因的沉积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雪瑜 《地理学报》1997,52(2):138-145,T001
通过福建省永安市大湖乡鳞陷石林地区两个剖面中埋藏石芽周围红色堆积物的沉积学研究,对鳞稳石林成因加以探讨。堆积物的粒度、矿物 、化学成分分析,以及石英砂表面的微结构,都证实了这些红色堆积物是没有经过搬运的石灰岩岩体的风化残积物,鳞隐石林是石灰岩在一个相当长时间的稳定环境里。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长兴,横沙岛潮滩沉积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杨世伦  徐海根 《地理学报》1994,49(5):449-456
长兴、横沙潮滩是典型的河口潮滩。其沉积物粒度在总体上较四周河道细,且具有从潮下带向潮上带沉积物质逐渐变细的趋势,但由于风浪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局部高程的变化往往较为复杂;在沿岸方向上,以面向口外的开敞岸段最粗,顶江迎流的洲头滩次之,顺江两岸物质相对较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汊河口冲积岛潮滩的基本沉积模式和河口潮滩与正常海岸潮滩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山东莱州浅滩的沉积动态与地貌演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野外观测和历史地貌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研究了现代莱州浅滩的地貌演变规律和人类活动对浅滩地貌冲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其特有的沉积动力过程控制,莱州浅滩不断淤高并向东北迁移、西北延伸。1958年以来由于修建水库、码头和海底采沙等人类活动导致泥沙亏损,浅滩在继续向东北迁移、西北延伸的同时,总体上处于侵蚀、解体状态,在中部和近岸部分之间、近岸部分和刁龙嘴海岸之间先后形成了贯通的潮流槽,不同地貌部位冲淤状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二道白河源区倒石堆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88年,笔者先后四次到长白山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对倒石堆这一重要的山地地貌类型的形态,沉积特征及发育过程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通过进一步的室内分析和整理得出若干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的沉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栓科 《地理研究》1994,13(4):8-18
拉斯曼丘陵区风化过程微弱、初始,沉积物地球化学指数与母岩高度相似.沉积物搬运距离短,且风力的混合扰动作用强烈,沉积颗粒级配过程、粒度参数、化学组份均反映这一特征.丘陵西部沉积物保存较好,东部区则受外力明显的改造.各类沉积物10mm以下颗粒均值(Mz(φ))介于中砂到粗砂范围内;分选差,样品标准差δ多集中在2.0附近;随着Mz(φ)的增大,频率曲线变尖陡,型式愈近正态分布曲线;同时,δ也随Mz(φ)的增大而升高.各类沉积物中均含少量的悬浮物,含量介于5-10%之间.  相似文献   

13.
Elson泻湖长60cm的钻孔岩芯沉积构造、结构、颗粒性状分布等分析表明,该岩芯经历三期差别明显的沉积期,各期沉积动力环境不同。下段搬运介质单一,搬运动力较强,沉积环境相对稳定;上段搬运动力明显减弱,多源介质混合掺杂作用明显,沉积环境稳定性较差;中段为过渡期,各性状介于上、下段之间。  相似文献   

14.
陕西北部榆林第四纪地层剖面的粒度分析与讨论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本文根据榆林剖面及其粒度分析结果,讨论了剖面中地层的沉积相、古气候和环境演化.  相似文献   

15.
天山小尤尔都斯盆地湖积物的沉积学和孢粉分析研究表明,全新世以来,该区距今4000年以前及以后至少有两次湖泊发育期。该区湖泊的兴衰历史表明,全新世环境变化显著,气候呈现冷暖与干湿波动。  相似文献   

16.
下寒武统黑林铺组玉案山段洪家冲剖面的岩层主要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且有粉砂质泥岩与薄层砂岩互层,岩石颜色偏深,胶结物多含铁泥质。岩石种类和岩石成分特征反映出这一地点的古沉积环境应为具有还原环境、低能水动力条件的外滨海地带。由铁泥质重结晶而形成的绢云母大量存在,说明这一地区在玉案山段沉积时期属于长期稳定的低级变质条件,而且海水温度较高。化石组合特征表明曾发生过频繁的风暴沉积,即显示平静的浅海环境曾经不断遭受强动力风暴破坏的近积风暴流沉积相特征。  相似文献   

17.
王国  张青松 《极地研究》1998,10(3):24-33
对巴罗AB-67钻孔岩芯的粒度分析资料和地球化学分析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多变量沉积过程分析。结果表明,32~60cm岩芯段为陆相沉积,该段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都较为稳定;20~32cm岩芯段为由陆相向海相转换的过渡时期,此时粗粒的含Cr磁性矿物由峰值跌入谷值,硅、钙质氧化物减少,钛、铁质氧化物增加,有机质成分增加;0~20cm岩芯段为海相沉积,本段沉积粗粒成分很少,氧化物、粘土、有机质和吸附成分波动很大,表层淋溶残余成分迅速增加,物源环境稳定,但动力条件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8.
南极乔治王岛化石山剖面的化石山组主要由沉积火山碎屑岩(包括沉火山角砾岩和沉凝灰岩)组成,上部夹正常沉积岩和两层薄煤层,形成从粗到细的两个沉积旋回。第1旋回的沉火山角砾岩和沉凝灰岩由不同粒级的火山岩岩屑、斜长石晶屑和细火山尘基质组成,火山碎屑物质含量在90%以上,沉积特征显示从火山碎屑流(?)到低密度流的快速堆积性质。其中第1、2层沉凝灰岩受强烈的沸石化(浊沸石和方沸石)作用,而泥级沉凝灰岩夹层的细火山尘物质多已变成绿泥石-蒙脱石规则混层矿物;因为这种混层矿物也常常被沸石化,故其形成应在沸石化作用之前。X-衍射分析显示较多钠长石的存在。钠长石和方沸石的钠可能来自中长石被浊沸石化后释放出的Na+。第2旋回由沉火山角砾岩、沉凝灰岩夹岩屑长石杂砂岩和薄煤层组成,显示正常沉积物经常被携入沉积盆地。第3、4层的泥级沉凝灰岩以显著的蒙皂石化为特征,沸石化作用不发育;其中的斜长石主要是中长石和(或)拉长石。化石山组泥级沉凝灰岩的微量元素组分及含量与下伏玛瑙滩组顶部安山岩的相当,但第2~3层间有某些元素迁移和富集,这可能与层间热水溶液的活动有关。B含量特别低(<1×10-6),不仅指示背景值低,而且也说明沉积环境与海水没有关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北极阿拉斯加巴罗 Elson泻湖 96- 7- 1沉积岩芯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及其沉积相特征 ,以重演区域气候、环境的变化并且与全球变化相比较。结果表明 ,稀土元素总量 ∑ REE低 ,表现出北极地区以寒冻物理风化为主 ,沉积环境稀土元素含量偏低 ,其分布模式为轻稀土富集 ,Eu弱亏损 ,受沉积母岩影响显著 ,表现出亲大陆的地球化学特征。约 1 740年以前 ,陆相特征明显 ,气候干燥、寒冷 ,但是 ,1 5 5 0年左右有一暖期。1 740年后 ,出现海侵 ,巴罗气候变暖 ,1 82 1年后 ,变暖较明显 ,1 890年左右为低谷。1 90 4年持续变暖 ,1 971年左右 ,有一变冷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区的风力地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栓科 《极地研究》1994,6(4):26-34
拉斯曼丘陵区风力强度大、频数高,各月平均风速均可起动粗砂级以上碎屑。高速气流的极不饱和挟砂(雪晶)状态限制了风力堆积作用和磨蚀作用,而风力吹蚀作用和雪粒(晶)堆积作用则构成本区风力地貌发育的主体。风积方式包括遇阻堆积和停滞堆积,其地貌形态主要有雪被(雪坝)、砂堆(砂地)和砾堤(砾滩)。风积物的沉积地球化学参数与本区母岩有极高的相似性,说明风积碎屑是近源堆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