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以闽西客家民居为例,介绍了民居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影响民居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因素,认为闽西客家民居的空间竞争是同类型非替代性竞争,并进一步提出了客家民居旅游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2.
闽粤赣三角地带典型客家民居及其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证应用分析研究表明,根在中原的客家人因客居地区不同,其民居建筑因地而异;地处闽粤赣三角地带的客家民居,以永定的土楼、梅州的围龙屋和赣南的围屋,并称客家三大典型代表性民居,其造型规模和建筑艺术渊源来自北方中原的建筑造型艺术和夯土技术,建筑形态以方形、圆形为主,强调中轴对称位置,土楼、围屋的防卫功能突出,围龙屋的开放功能显著。应用旅游地空间竞争理论分析了影响闽粤赣三角地带典型客家民居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因素,认为客家民居旅游地的空间竞争是同类型非替代性竞争。同时,提出了客家民居旅游开发要以保护为前提、加强区域合作与规划、资源互补与联动发展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3.
广东梅州地区传统客家民居建筑地理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野外实地考察基础上分析了梅州地区传统客家民居建筑的传统风格、实用价值和建筑工艺特色.实证应用分析研究表明,梅州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区域自然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客家民居建筑渗透出尊重自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态环境理念,具体表现为选址上做到因地取舍与回归自然相统一,布局上讲究座北朝南与中轴对称相结合,建筑上注重实用舒适与环境氛围相融合;不合理削坡建房常常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成为地质灾害发生的最大潜在因子;梅州传统客家民居建筑的生态环境理念对现代民居建筑仍然具有借鉴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民居客栈成为一个特殊的时空建构,建筑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当地的传统元素逐渐弱化。以大理双廊的民居客栈为例,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3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民居客栈的空间实践包括原态式、改进式、创新式建筑3种。本地村民是早期的空间支配者和使用者,随着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其对空间生产的影响力逐渐降低;外来经营者作为主要的空间生产者和使用者,强化了民居客栈与当地建筑的差异性;而政府的介入相对较晚,在后期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控制权;游客则通过市场选择等方式间接影响着空间的生产。旅游发展下空间生产和塑造的背后代表着资本和文化的互动以及新的社会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研究——以平遥古城为案例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刘家明  陶伟  郭英之 《地理研究》2000,19(3):264-270
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文章以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平遥为典型个案探讨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建设问题。在分析平遥传统民居现状及存在问题之后,根据其建筑特点及其共生的文化环境评价了它们的旅游价值,并在强调“有效保护、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给出了开发原则及开发方式。最后,对平遥传统民居进行旅游功能分区,配置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并提出旅游开发的融资和组织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豫东南山水画般古朴的圩子民居具有鲜明的地域个性,它与当地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构成该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区域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在人们对区域资源的背景与特色认识不足、旅游产业规划细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圩子民居的资源特性未被发掘和利用。通过归纳总结圩子民居的资源特性与现存问题,提出了对圩子民居旅游开发的设想,探讨了构建具有特色的区域生态文化及区域旅游产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迁移、城市化、旅游和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民居建设与发展施加新要求,导致传统民居空间置换快速应激诉求的产生。通过系统地梳理国外传统民居空间置换相关研究文献,聚焦在5个关注点进行综述,即城市发展与传统民居空间置换关系的辨析、空间置换基本理论、传统民居空间置换特征、传统民居空间置换问题和影响因素的探讨。基于上述相关研究结果,最后从扩展深化研究内容、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两个方面进行了未来研究展望。今后,中国传统民居空间置换应强化实证研究,创新研究方法,加强基于乡村尺度下的空间置换互动关系过程及机理的非空间微观逻辑研究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选择在1996-2005十年间,有关壮族传统民居——干栏式建筑的期刊文献,从论文发表的时间及刊物、资助的课题、作者、理论与案例、学科角度等方面对文章进行了归类、分析,并对研究的现状做了一些评述,得出了当前研究角度广泛但是深度不够、课题资助的力度有待加强、开始关注对传统民居及其文化的保护、以旅游开发进行民居保护成为研究的新方向等结论。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永定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博平岭山脉西麓,全县处于中亚热带的过渡区域。全县人口45.68万人,面积2232平方千米,北与上杭县、东与龙岩市、东南与南靖、平和县毗邻,西南与广东省梅州市和大埔县接壤。永定县旅游资源的数量之多,知名度之大冠于闽西。资源类型集中,以土楼旅游资源占据重要地位;而土楼的分布又相对集中于东南部,具有建立专项土楼旅游的优势条件。本文分析了上楼旅游资源的特点并提出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二、土楼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的意义(一)资源特点永定客家土楼是世上特有的一种山村民居建筑,它以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10.
平遥古城民居之门的形态变迁及其家的观念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伟  蒋伟  何新 《地理研究》2014,33(12):2418-2426
新旧文化地理学者对物质空间与文化观念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是引发人文地理学文化转向的主要动力,而“文化超机体”的概念正是其争论的焦点。民居及其空间构成记载着城市历史,传递着城市记忆,是形成中国城镇历史特征的文化空间主体。通过解读平遥古城民居大门的文化属性,探究其文化过程发现:一方面,“家”作为文化超机体概念借由大门这一特定空间符号不同程度地留存于民居当中;另一方面,不同民居大门本身的文化特征,通过空间过程的追溯得以呈现。将文化的空间分析与空间的文化研究融入到微观形态分析的范式中,是对文化地理学超机体概念的批判性继承做出的呼应。  相似文献   

11.
如何将物质性空间结构转化为可被感知的社会空间结构是文化景观基因传承的重要方面。联合运用凸空间模型和视域模型2种方法,提取客家传统民居空间结构文化基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关西新围、振华楼、棣华居3处民居空间结构呈现规则的网络结构;(2)关西新围、振华楼、棣华居分别呈现"强巷道+强中心对称+核心节点分散""弱巷道+强中心对称+核心节点集聚""强巷道+弱中心对称+核心节点分散"3种空间结构;(3)同种文化背景的民居空间结构同时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而形成各自独特的特征,传统民居空间结构所蕴含的空间秩序和空间逻辑能够指导城乡空间设计的实践,将提取的空间文化基因同城乡空间的构建相结合可使传统的功能空间组织变成符合功能条件下的社会文化空间营造。  相似文献   

12.
以甘肃省传统民居建筑单体的平面形制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地理学视角,借助ArcGIS技术中的地统计模块,分别对平面形制的进深、面宽、面宽进深比、基底面积4个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得出甘肃省传统民居建筑单体平面形制的地域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甘肃省传统民居建筑单体的平面形制在特定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其空间分布也存在空间相关性,呈现出大阶梯-小圈层的空间结构。地域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为自然、人文和建筑科学与技术,具体为气候条件、地质地貌、构筑材料、社会经济条件、建筑制度规范、工匠习俗经验等。  相似文献   

13.
林爱平 《福建地理》2006,21(1):34-35,47
闽西发展红色旅游有着深远的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开发优势。但目前闽西红色旅游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景区吸引力不大,客源市场有一定局限性等,因此闽西红色旅游的打造须遵循市场导向、情景再现和深度体验的原则,采取红黄绿旅游相结合、革命文化与客家文化相结合及区域旅游合作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闽西发展红色旅游有着深远的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开发优势.但目前闽西红色旅游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景区吸引力不大,客源市场有一定局限性等,因此闽西红色旅游的打造须遵循市场导向、情景再现和深度体验的原则,采取红黄绿旅游相结合、革命文化与客家文化相结合及区域旅游合作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地理背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讨论了气候、地貌与水文、地质与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格局、型式、风格、特色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功利观、审美观和生态观为内涵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6.
以云南元阳箐口哈尼蘑菇房民居为案例,运用地方口述史的研究方法,阐释哈尼蘑菇房形态衍化的旅游地方化建构机制。研究表明:1)哈尼蘑菇房形态演变过程中存在土木蘑菇房、砖混平房和旅游景观房3阶段地方性表征差异;2)旅游地方化是当旅游地的地方性受到弱化威胁时,地方风格重构的过程,资源、权力、资本和知识的多行动主体发挥着功能、机制、意象和知识建构作用,主体之间的作用力影响旅游地民居形态衍化方向;3)在旅游地方化过程中需处理好人居环境诉求与旅游地方化建构之间的和谐一致性,规避由于旅游化带来的超越地方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地理背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沙润 《地理科学》1998,18(1):58-64
讨论了气候,地貌与水文,地质与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格局,型式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功利观审美观和生态观为内涵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8.
胡炜霞  谢迎迎 《干旱区地理》2020,43(6):1603-1611
改革开放 40 a,在中国各种形式的产业结构中,对乡村聚落保存贡献较大的是乡村旅游的 开展。新时代大旅游发展模式中,游客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景区内,而向景区周边环境及区域环 境扩展,周边环境的充分利用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乡村大院景区皇城相府周边环 境为例,采用统计分析、ENVI 解译和 GIS 方法对其演化的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周边环境空间 演化过程的 3 个时期和先天条件、管理、需求 3 个影响层因素,发现景区周边环境演变机理的根本 性原因是管理层因素,即自主性强、环境宽松的集体体制与目标明确、踏实奋斗的管理人员的共同 作用。这一演化机理对于古村落、乡村民居旅游开发及乡村振兴具有推广意义。其中集体经济体 制使得景区内部以及周边环境的管理主体唯一,有利于协调管理,对山西其他乡村大院旅游开发 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并为国家和全球治理提供微观视角。  相似文献   

19.
一、课程背景民居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也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不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居建筑。从这些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条件对人类生  相似文献   

20.
围龙屋被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其建筑文化蕴涵深厚的中华风水观。本文以现代文化生态学理论解读其表象下深藏的科学性,诸如选址、建筑朝向、高度升降等。围龙屋文化旅游在粤东北旅游开发实践同其他地区中国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一样,很大程度取决于其中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进行考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