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第四纪物质在其沉积过程中,因其中一些极微小的铁磁性矿物颗粒像一枚枚小磁针一样,在地磁场的作用下顺着当时地磁场磁力线方向作定向排列,并保留下这种特性,因此说沉积地层记录了地球当时的磁场方向和大小。(安芷生,1975)地球的磁场方向是:靠近地理南极为正磁极,靠近地理北极为负磁极。应用古地磁所做出的磁性倒转序列是  相似文献   

2.
地球磁极倒转的星地碰撞成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广润  张宏泰 《地球科学》2005,30(3):371-376
地球磁场多次发生南北(正负)磁极位置的变换, 即极性倒转, 这已为大家所公认; 但造成这种极性倒转的原因, 则是迄今未能很好解答的一个难题.基于地球磁场的发电机效应理论和星地碰撞的动力效应研究, 探讨了外星撞击地球造成地磁场极性倒转的可能性.研究表明, 当外星沿与地球自转的正逆不同方向撞击地球时引起的地球转速快慢变化, 可导致地球内部核、幔圈层之间的转速相对快慢关系(相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从而受其控制的液核涡旋方向及相应的地磁场方向也会随之改变, 于是就形成地磁极性倒转.这是一个新的思路, 它给地磁极性倒转提出了一个简明的动力机制解释.   相似文献   

3.
地磁场源于地核流体的运动,至少已有约35亿年历史.地磁场的起源及演化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这是因为它既是地球宜居环境的重要保障,也是探究地球系统各圈层联系的重要途径.本文重点围绕保留在岩石中的"深时"古地磁场记录,分析在地球内部磁场的形成与维持、地磁场极性倒转、以及地磁场强度变化等古地磁场研究三个方面的主要...  相似文献   

4.
最近十余年来,我国古地磁学工作者曾对南方震旦纪地层以及北方蓟县的元古代地层做过一些古地磁学测定,并且对某些地质现象进行了解释。但是,对再早一些时期岩石的古地磁学研究仍属空白。地球的基本磁场主要起源于地球内部,它的参量必然反映地球的内部特征。按照地磁场的轴向地心偶极子假定,古地磁学的典型研究成果——视古地磁极移动轨迹应与地壳的构造发育演化过程有着内在的联系。太行山区是华北地台中、下元古界一个颇为发育的地区,本文简要报道作者对分布在该区地质年龄约为-2300百万年至-1650百万年的滹沱超群和长城系的古地磁学初步测定结果,并结合太行山区元古代早期和中期的大地构造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用电子计算机绘制等值线图和立体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菊明 《地质科学》1975,10(1):72-81
绪言无论在科研或生产工作中,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其中之一为平面数据的等值线图及立体图的绘制,在地质研究各个领域中应用得很广。它是一项非常繁重而又必要的工作。例如,对测得各种地球物理场的数据如重、磁、电等,需要进行图形表示;在地质上对地层、构造、岩矿、地球化学等资料分析,也离不开各种等值线图及立体图形;有些矿产的储量问题,也需要通过等值线图来计算。  相似文献   

6.
古地磁学的研究已成为人类了解地球演化的一种手段。过去磁场的记录: 岩石的磁化强度记录着岩石获得磁性时的地磁场方向。我们借助于它可了解过去地磁场的性质,确定取样处过去地磁场的磁极。古地磁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测定原生磁化强度。次生磁化强度本身意义不大,但它可帮助把岩石磁化历史与地质历史结合起来进行古地磁解释。古地磁地层厚: 地磁场的翻转是形成古地磁地层学的基础。因为全球磁场同时翻转,提供了全球时间界  相似文献   

7.
地球形成以后在地球物质当中是否有过核过程存在?它们有哪些类型?规模有多大?究竟在地球化学作用当中能起些什么影响?这一系列问题是目前研究地球化学的人非常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8.
曾庆丰 《地质科学》1975,10(4):352-365
岩组分析主要是研究岩石和矿石中矿物原生的及后生的排列方向性。查明晶体生长和沉积作用等的矿物原生排列规律性,有助于深入了解它们的形成条件;而对于后生者,则其应用范围及意义就更为广泛。众所周知,当构造应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岩石和矿石中的矿物会发生沿一定方向排列起来的分异运动,这种岩石或矿石称之为构造岩,它可分为S、B、R等几种基本类型。研究构造岩中矿物排列方向性,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各种构造形迹的性质及其成生时的应力状态,从而更准确地阐明地质构造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地磁场的缓慢变化(周期在一年以上)称为地磁场的长期变。由于长期变不仅与地磁场起源的理论关系极大,而且对于古地磁学中的基本假定(轴向地心偶极子假说)有着头等重要的意义,因此,近来颇受重视,讨论相当热烈。  相似文献   

10.
王道德  朱书俊 《地质科学》1963,4(3):157-162
锂辉石为锂的主要矿物之一,从事伟晶岩研究工作的学者,如 A.E.费尔斯曼;金兹堡等认为锂辉石主要产于花岗伟晶岩中,尤其是盛产于钠-锂型伟晶岩中。达乌松指出:在花岗岩类岩石中锂主要富集于黑云母中,认为锂与黑云母中的镁有着密切的地球化学联系,因而大部分的锂以类质同象的方式分散于铁、镁硅酸盐矿物中。关于锂辉石产于花岗岩的问题,在我国以往的文献中尚未见过报导,故我们认为对产于花岗岩中锂辉石的研究,将有助于对锂的地球化学性质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端阳 《地质科学》1960,3(5):242-248
一、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徵稀土元素是指周期表上原子序数从57到71的十五个元素而言。“稀土”一詞源出于拉丁文Terrae Rarae。当时对“稀”的理解是指在自然界中提取这类元素的矿物很少,而所謂的“土”则是指元素的成盐氧化物成土状,有如土族元素氧化物。所有稀土元素的原子結构都很相似,因之它們在化学和物理性质上也都十分相近,統称为镧族元素或稀土金属。周期表中与稀土元素同属于第Ⅲ族的钇,往往与稀土元素共同存在于一些矿物中,并具有着大致相同的地球化学特性,而钇的离子半径、盐基性、盐溶解度等許多化学性质皆具有镧族收縮現象,因而元素钇也就有条件地被列入稀土元素之中。稀土元素原子結构的特点是电子层的外两层(O层与P层)的电子数是相同的,排列情况也是近似的。  相似文献   

12.
前寒武纪占了地球地质历史的八分之七,其地层中有机质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在于追踪地球早期历史的生物演化,企图为了解地球上生命起源和早期生命的特点提供信息;另外在于对前寒武纪、特别是晚前寒武纪地层中石油的兴趣。六十年代,G. Eglinton和M. Calvin提出了“化学化石”的概念。“化学化石”也叫做分子化石或“地球化学化石”。  相似文献   

13.
地球物质演变的能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发展历史是地球物质运动的过程。核转变更新着地球的化学元素与同位素组成;它影响着地球发展过程中各特殊矛盾的发展与转化。地球的能源有外来能与内生能,这两种近于相互独立而又统一的能源体系组成了地球的演化能源。我们研究和计算了各种外来能与内生能的产生方式、能量大小及对地球演化的影响,而地球演化的主要内能源是核转变能。天然核转变有两种,一种是在地球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核衰变、自发裂变等),一种是受外因条件所激发而产生的(诱发裂变,核反应等)。  相似文献   

14.
由于地球化学作用的不斷变化,組成地球的許多化學元素在地質演变過程中也不断發生迁移。有些元素扩散开來或竟逸人宇宙中,另一些則聚集於水圈或岩石圈中,形成有用矿物。化学元素的迁移以地球上所进行的全部地球化学作用爲基础。元素的適移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它决定於各種因素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地堑形成的力学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堑是受地壳断裂体系控制的狭长断陷带,其空间分布常常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而成为地堑系或地堑带。近年来地球物理与地质相结合的研究表明,地球不仅沿垂向分成若干壳层,而且这些壳层沿横向还划分为若干块体,它们的成分、力学性质和厚度等都不尽然一样。因此,地球无论从整体或局部来看,都不能认为它是均一的。  相似文献   

16.
林景星 《地质科学》2008,43(1):205-206
已故的程裕淇院士曾说过一句话,是我永远也不能忘怀的。他说:“对于地质学家而言,地质记录永远是第一位的”。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有建树的、著名的地质学家,无不都是在历尽艰辛的野外工作中,尽一切可能详细地收集各种各样的地质记录,然后研究它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详细的解译,以重建地球的历史。从而,创立了自己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张文佑  叶洪  钟嘉  张木生 《地质科学》1973,8(4):273-280
地震是大地构造运动的一种方式,它也和大地构造运动其它方式一样,取决于在发展历史过程中力作用的大小、方向和速度以及介质(岩石)的形态、成分和结构的不均一性。岩石的不均一的地方,就是应力容易集中和释放的地方,也就是容易变形的地方。因此研究岩石的不均一性,是研究地震形成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曾庆丰 《地质科学》1980,15(1):34-42
在研究内生脉状矿床时,可见矿脉出现雁行状排列的形式(也称斜列、侧列、尖灭侧现等)。认识它们排列的规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有意义的。本文根据实际材料,对充填于不同性质成矿断裂的各种雁列矿脉进行综合总结,并结合实验结果讨论其形成机制,最后阐述运用雁列规律在构造应力分析、指导找矿勘探、矿体预测及开采工作中的应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磁场与我们有哪些联系?地磁场是地球的基本物理场之一,环绕在地球周围,无处不在。但和重力场、电场等物理场一样,地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很少引起公众的关注,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2019年1月《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Earth's magnetic field is actingup(地磁场在“耍脾气”)”文章,让长期默默无闻的地磁场一时爆红,赚足了眼球。文章主要是讲从1980年开始,地磁北极移动速度加快,以每年大约55km的速度从加拿大向西伯利亚移动,2001年进入北冰洋,2018年已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进入东半球,目前还在径直向西伯利亚运动。  相似文献   

20.
建立地磁场长期变化的时间表,不仅对于考古学、地质学具有直接的实用价值,对于地球内部物理状态的研究,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采取国际上近年新兴起的新方法—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的古地磁法,首次进行了中国广西地区的地磁场长期变化的研究。研究表明,中国的地磁场长期变化是一包罗大小不同周期变化的复合运动。该结果与国外资料相比,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处。其特殊之处反映了地磁场的“西向漂移”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