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金属离子对悬浮颗粒物电泳淌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海水中的常量碱土金属离子Ca~(2+)和Mg~(2+)使高岭石及伊利石的电泳淌度的绝对值明显变小,很可能是粘土类悬浮物电泳淌度的控制因素.金属离子Cu~(2+)和Cd~(2+)对γ-AlOOH的电泳淌度影响很小,而对高岭石的电泳淌度影响较大,但考虑到海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浓度远比本实验中浓度小得多,因此可以认为天然水体中重金属离子对悬浮颗粒物的电泳淌度的影响可以忽略,当有机物与金属离子共存时,有机物与自由金属离子络合,从而减小了自由金属离子浓度,因而减小了金属离子对悬浮颗粒物电泳淌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溶液PH值、离子强度、氨基酸和微量金属元素对珠江口悬浮物电泳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电泳淌度(负值)的绝对值开始逐渐增大,至PH值为8左右开始下降;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电泳淌度的绝对值也相应增大,至10^-2时趋向平稳;氨基酸对电泳淌度无影响;而微量金属元素对电泳淌度的影响取决于该元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溶液pH值、离子强度、氨基酸和微量金属元素对珠江口悬浮物电泳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电泳淌度(负值)的绝对值开始逐渐增大,至pH值为8左右开始下降;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电泳淌度的绝对值也相应增大,至10-2时趋向平稳;氨基酸对电泳淌度无影响;而微量金属元素(Fe)对电泳淌度的影响取决于该元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天然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带电机理,特别是海洋有机物对颗粒物电泳淌度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海洋有机物(主要是富里酸FA)吸附到悬浮颗粒物上后,使得原来带有不同电荷的颗粒物均带负电荷;海洋有机物(FA)与Ca~(2+)、Mg~(2+)等金属离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原来电泳淌度差别很大的各种悬浮颗粒物变得相互很接近.实验结果还表明,海水中的氨基酸由于其浓度小,以及其本身的性质所限,因而对悬浮颗粒物的电泳淌度基本没有影响;起决定影响性作用的有机物是海水腐植质(FA).  相似文献   

5.
实验结果表明,氧化物表面物种决定了氧化物体系电泳淌度。由于δ-MnO_2表面交换位置以R-O~θ为主,针铁矿在低pH时以R—OH为主,故铜(Ⅱ)使δ-MnO_2电泳淌度增大,而使针铁矿电泳淌度变得更负。由于组氨酸-针铁矿之间的阳离子交换,组氨酸使针铁矿或铜(Ⅱ)-针铁矿电泳淌度变得更负。而在δ-MnO_2表面组氨酸可脱羧成为组胺,组胺-δ-MnO_2之间的阳离子交换使δ-MnO_2或铜(Ⅱ)-δ-MnO_2电泳淌度增大。但甘氨酸脱羧产物甲胺对铜(Ⅱ)-δ-MnO_2电泳淌度无影响。电泳实验进一步证明δ-MnO_2能将氨基酸氧化为胺,而针铁矿则不能。  相似文献   

6.
蔡阿根  胡泳絮 《台湾海峡》1991,10(4):315-320
本文应用微电泳法研究天然水体的Na~+、K~+、Cl~-、Mg~(2+)、Ca~(2+)和SO_4~(2-)等主要离子与水合氧化铁表面的相互作用,分析了各离子浓度对水合氧化铁电泳淌度的影响和体系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Na~+、K~+和Cl~-离子几乎不与水合氧化铁表面相互作用;Mg~(2+)、Ca~(2+)和SO_4~(2-)离子与水合氧化铁表面发生吸附作用,在pH为7.5左右的介质中,吸附能力的次序为Mg~(2+)>Ca~(2+)>SO_4~(2-)。  相似文献   

7.
选取胶州湾海域2个站点的沉积物进行了表面酸碱电位滴定实验,并考察了人工海水介质中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比较了介质的盐度和温度等对吸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的影响.结果发现:2个站点的沉积物随pH值由3增大到10表面质子电荷密度的值由正转负,零净质子电荷点pHPZNPC均在4.0~4.5之间,表面位浓度Hs在1.34×104~1.90×10-4 mol·L-1之间;沉积物对铜离子的动力学吸附曲线可用伪一级动力学方程、伪二级动力学方程、Elovich方程、双常数速率方程拟合,其中伪二级动力学方程符合较好,吸附在2h左右达到平衡;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等温式拟合.零净质子电荷点低、表面位浓度大的沉积物对铜离子的吸附能力较强.蒸馏水介质中,沉积物对铜离子的饱和吸附量小于在稀释人工海水中和人工海水中的结果;较高的温度使饱和吸附量增大.  相似文献   

8.
使用无机离子交换法研究珠江口水体中铜与悬浮颗粒物的相互作用,测出钢与悬浮颗粒物相互作用的pH曲线呈S形,其分级离子交换等温线是一种新的“台阶”型;从分级离子交换理论求得分级平衡常数K1为5.0,K2为78.1,珠江口水体中铜的表观络合容量为0.92μm及其条件稳定常数为3.5×107。  相似文献   

9.
珠江口水体中铜与悬浮颗粒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无机离子交换法研究珠江口水体中铜与悬浮颗粒物的相互作用,测出铜与悬浮颗粒物相互作用的PH曲线呈S形,其分级离子交换等温线是一种新的“台阶”型;从分级离子交换理论求得分级平衡常数K1为5.0,K2为78.1、珠江口水体中铜的表观络合容量为0.92μm其条件稳定常数为3.5×10^7。  相似文献   

10.
选取胶州湾海域2个站点的沉积物进行了表面酸碱电位滴定实验,并考察了人工海水介质中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比较了介质的盐度和温度等对吸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的影响。结果发现:2个站点的沉积物随pH值由3增大到10表面质子电荷密度的值由正转负,零净质子电荷点pHPZNPC均在4.0~4.5之间,表面位浓度HS在1.34×10-4~1.90×10-4mol.L-1之间;沉积物对铜离子的动力学吸附曲线可用伪一级动力学方程、伪二级动力学方程、Elovich方程、双常数速率方程拟合,其中伪二级动力学方程符合较好,吸附在2 h左右达到平衡;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等温式拟合。零净质子电荷点低、表面位浓度大的沉积物对铜离子的吸附能力较强。蒸馏水介质中,沉积物对铜离子的饱和吸附量小于在稀释人工海水中和人工海水中的结果;较高的温度使饱和吸附量增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微电泳的方法研究了针铁矿及δ-MnO_2悬浮粒子的电泳行为。支持电解质的离子强度影响淌度的大小,但不改变等电点(IEP)。重金属离子在悬浮粒子上的吸附,使pH高于IEP时的表面电荷由负变正,而在pH低于IEP时影响不大。 小分子量的有机物如氨基酸对悬浮粒子的淌度影响不大,而大分子量的有机物如腐殖酸使IEP左移。天然海水,河水等对悬浮粒子表面电荷的影响是其中的有机物使IEP左移的结果,故天然水体中悬浮粒子无例外地均荷负电。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微电泳的方法研究了针铁矿及δ—MnO2悬浮粒子的电泳行为。支持电解质的离子强度影响淌度的大小,但不改变等电点(IEP)。重金属离子在悬浮粒子上的吸附,使pH高于IEP时的表面电荷由负变正,而在pH低于IEP影响不大。小分子量的有机物如氨基酸对悬浮粒子的淌度影响不大,而大分子量的有机物如腐殖酸使IEP左移。天然海水,河水等对悬浮粒子表面电荷的影响是其中的有机物使IEP左移的结果,故天然水体中悬浮粒子无例外地均荷负电。  相似文献   

13.
海南近海海域浊度与悬浮颗粒物粒径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5年8-9月在海南西部近海海域底质调查获得的水体浊度、悬浮颗粒物粒径的数据和资料,探讨了该区浊度和悬浮颗粒物粒径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水体浊度与悬浮颗粒物的总体积浓度由岸向外海方向逐渐减小,底部水体浊度与悬浮颗粒物的体积浓度高值区呈斑状分布;(2)研究区的水体浊度和悬浮颗粒物体积浓度随着水深增大而增大,部分调查站位出现异常现象;(3)研究区表层和底部水体浊度与悬浮颗粒物各粒级的体积浓度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在0.85以上。  相似文献   

14.
海洋悬浮颗粒物中氮同位素的 EA-IRMS法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测定方法利用元素分析 同位素质谱 (EA IRMS)分析系统 ,设计改装了一套适用于大气氮标定钢瓶氮同位素的封闭分析系统 ,并建立了测定悬浮颗粒物中氮同位素的分析方法 .将海水样品经 45 0℃预燃烧过的玻璃纤维滤膜过滤 ,获得悬浮颗粒物 .设定大气δ1 5N值为零 ,连续进样 12次 ,测定大气氮的δ1 5Nair 值为 ( 0 .0 2±0 .0 3)‰ ;并对参考气高纯钢瓶氮进行了标定 ,其δ1 5Nair值为 ( -0 .0 9± 0 .0 2 )‰ ;其离子强度在 0 .5 0~ 6 .0V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 ,样品分析精度优于 0 .15‰ .采用该方法实测 5 8份海水悬浮颗粒物 ,获得1 5N天然丰度平均值为 0 .36 7% .  相似文献   

15.
为了准确地描述悬浮颗粒物粒径的分布特征,探索高精度的悬浮颗粒物粒径分布模拟,本文基于2014年11月黄、渤海的现场悬浮颗粒物粒径数据,研究了幂律模型在黄、渤海的适用性;同时,参考粒径作为幂律模型的重要参数,影响着幂律模型的斜率(颗粒粒径分布斜率)和模拟精度,因此对不同参考粒径下幂律模型的斜率变化情况以及模型模拟精度也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黄、渤海区域颗粒粒径分布斜率在0.46~7.53(均值:4.09),其中84.2%的斜率在3.2~4.5范围内;当参考粒径小于7.33μm时,颗粒粒径分布斜率变化大(均值为5.60±1.09),颗粒粒径分布模拟误差大,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在20%~85%范围内,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为48.2%;当参考粒径为7.33~19.8μm时,颗粒粒径分布斜率为4.08±0.29,颗粒粒径分布模拟的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在5%~25%范围内,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为9.8%;当参考粒径大于19.8μm时,颗粒粒径分布斜率为3.87±0.25,颗粒粒径分布模拟的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在2%~10%范围内,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为6.0%。误差分析表明:参考粒径取值大于19.8μm,幂律模型对颗粒粒径分布的模拟效果较好,最优参考粒径可选为122.0μm,此时模拟误差最小(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为4.79%±1.78%)。  相似文献   

16.
两种东风螺幼虫附着和变态的化学诱导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持续24h作用下,12×10-3mol/dm3 K+可有效地诱导台湾东风螺(Babylonia formosae)和方斑东风螺(B.aerolata)的浮游幼虫90%以上完全变态.持续作用24h,15×10-3mol/dm3 K+对方斑东风螺幼虫有毒害作用,但作用12h可取得较好的诱导效果.增加K+诱导变态的稚贝能正常活动和摄食.增加K+诱导的幼虫变态率随幼虫平均壳高的增大而提高.L-多巴、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在5.5×10-6~5.5×l0-5mol/dm3时对方斑东风螺幼虫的变态无诱导活性,而多巴胺在10-4mol/dm3时可诱导较12×10-3mol/dm3 K+约少一半的变态率.钾通道阻滞剂TEA对K+诱导两种东风螺幼虫变态无阻抑作用.根据添加KCl诱导幼虫变态试验结果,初步认为幼虫获得变态能力时的壳高,在台湾东风螺是860.2~1009.8μm,在方斑东风螺是849.6~956.0μm.两种东风螺的浮游幼虫均有变态延迟现象.  相似文献   

17.
黄河水中镉(Ⅱ)与悬浮粒子液—固界面交换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了黄河悬浮粒子与镉(Ⅱ)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率(%)—pH曲线,以及河水中赖氨酸存在下对该曲线的影响。主要结果有;(1)镉以Cd(OH)+形式在悬浮粒子上进行阳离子交换,在天然pH下(8.0×8.5),镉离子交换率接近最大值;(2)镉离子浓度由8.9×10-6mol·L-1增加到2×8.9×10-6mol.L-1时,离子交换率降低;(3)浓度为6.8×10-6mol·L-1的赖氨酸对提高离子交换率起促进作用;(4)交换剂为转化沙的镉离子交换率比未转化沙小;(5)海水、金沙江水中悬浮粒子对镉的吸附弱于黄河水。  相似文献   

18.
LISST-100通过激光前向散射测量32个粒径的悬浮颗粒物体积分数,OBS通过接受后向散射光强测量浊度,浊度反映水体浑浊程度,可用其变化代表悬浮颗粒物浓度变化。利用LISST-100和OBS于浙江外海高生产力区对悬浮颗粒物进行周日变化的同步观测,结果表明,浮游生物高生物量水体中,LISST-100能够测量出悬浮颗粒物体积分数的变化,由于颗粒物体积与其粒径成立方关系,其对于大颗粒物质变化比较敏感;OBS只能反映部分浓度变化,OBS接收的后向散射量强度取决于颗粒物后向散射截面的影响,因此对于小颗粒悬浮物质更为敏感,对大颗粒物质变化不敏感。无机小颗粒占优水体中LISST-100和OBS对于悬浮颗粒物的测量均较为理想。在悬浮颗粒物组分复杂的水体中,采用LISST-100有其优势,它可以获得不同粒径组分的体积分数,而OBS则适用于更小粒径范围的水体,主要是因为其对大粒径的浮游生物不敏感。  相似文献   

19.
珠江口颗粒物吸收系数与盐度及叶绿素a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水中总颗粒物的吸收系数可表达成非藻类颗粒物与浮游植物的吸收系数之和,利用可定量测量的滤膜技术(QFT)测定水体中颗粒物光谱吸收系数。非藻类颗粒物的吸收系数随着波长的增大而减小,可用指数衰减规律来描述;光谱斜率S较离散,但平均值与文献报道的一类水体S的平均值很接近;光谱截距ad0(λ0)随盐度增大而减小,二者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浮游植物的比吸收系数和叶绿素a浓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但是,比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同时还与波长有关,在叶绿素a的2个吸收峰443nm和670nm附近非线性关系特别明显,而在530-640nm之间两者的非线性关系则较弱。  相似文献   

20.
潮间带盐沼植物黏附悬浮颗粒物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华  杨世伦 《海洋学报》2010,32(1):114-119
为了研究潮间带盐沼植物黏附悬浮颗粒物的差异性,在长江口选择了三种盐沼植物群落对它们黏附的颗粒物质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距潮沟或光滩越近,生长位置的滩面高程越低,则黏附颗粒物越多,而在盐沼前缘单位滩地面积上植物黏附颗粒物的质量以1%~3%/m(单位水平距离)的速率从水体悬浮颗粒物含量相对较高的盐沼外缘光滩或潮沟向盐沼内部减小;(2)植物黏附的颗粒物量在垂向上从上到下急剧增大,通常在靠近滩面5~10 cm的部分植物的黏附量占植物黏附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3)相邻群落单位滩地面积的互花米草[(220.6±172.7)g/m2]的总黏附量明显多于芦苇[(64.9±38.1)g/m2]和海三棱藨草[(45.2±31.7)g/m2],而按单位生物量来说单位滩地面积上三种盐沼植物黏附的颗粒物以海三棱藨草最多[(150.5±134.8)g/kg],芦苇最少[(28.8±22.8)g/kg],互花米草介于两者之间[(57.5±32.9)g/kg];(4)海三棱藨草的黏附量在季节上差异性明显,秋初(9月)是春末(5月)的6倍,在冬季该植物消失,其黏附颗粒物的功能也消失。造成盐沼植物黏附悬浮颗粒物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生物量、悬浮颗粒物含量和淹没条件(淹没的深度、时间、频率)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