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系列文章中给出了谱线形成深度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其最新进展,分别叙述了与此理论相联系的贡献函数和响应函数的演化过程,讨论了此理论的应用特别是用于太阳矢量磁场空间三维结构的推导。在这第一篇文章中,叙述了与贡献函数相关的理论,指出了应用此理论的局限性,并讨论了唯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系列文章中给出了谱线形成深度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其最新进展,分别叙述了与此理论相联系的贡献函数和响应函数的演化过程,讨论了此理论的应用特别是用于太阳矢量磁场空间三维结构的推导.在这第一篇文章中,叙述了与贡献函数相夫的理论,指出了应用此理论的局限性,并讨论了唯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屈中权  丁有济 《天文学报》1994,35(2):185-194
一种能从观测到的斯托克斯轮廓中提取太阳表面矢量磁场信息的方法在本文中提出,它利用斯托克斯轮廓非线心的极值点处相应参量对波长的导数为零这一数学事实,假设表面附近磁场矢量及热力学参量的变化梯度足够小以致所考虑的极值点的波长位置不随深度改变或此变化呆忽则使得偏振辐射围方程组得到极大的简化;再应用数值方法从此简化方程组中解出辐射表面附近的磁场矢量参数。通过拟合理论轮廓表明该法确实可以得到表面近似的磁场矢量  相似文献   

4.
首先考察了谱线形成深度理论及其在诊断太阳大气中矢量磁场分层结构方面的应用,指出了分别与贡献函数和响应函数相关的方法的优缺点,然后用理论斯托克斯轮廓观察各轮廓参量沿视线方向梯度对轮廓尤其是它的对称性和极值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本假设使偏振辐射转移方程在极值点得到极大的简化而创立了一种不依赖形成深度理论的新方法。它由四个操作构成,将其中三个操作作循环处理便可得到位于所考虑的沿深度方向格点化的层次上的各轮廓参量及表面以下不能观测到的斯托克斯轮廓。整个推导采用层层往下递推模式,导出的结果以矢量磁场尤其是场强大小最令人满意。作者分别用理论轮廓和实测轮廓作了拟合,结果发现拟合轮廓在所利用的谱线非远线翼部分与被拟合轮廓相符较好,能导出比较复杂的磁结构。但本方法也存在导出的深度范围不广及推导表面不能精确定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耀斑与磁环拓扑界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忠先  王海民 《天文学报》1995,36(2):181-187,T004
北京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站和美国大熊湖太阳天文台的矢量磁图系列,已经允许从观测上证认活动区内的磁环系统,及磁环之间的拓扑界面。本文作者基于1993年4月6日至12日,对NOAA7469连续的矢量磁场观测,首次对一个活动区内的磁环系统和磁环之间的拓扑界面作了观测证认,这些拓扑界面的特征是:1)矢量磁场在界面附近高度剪切;2)在界面两边,有很强的纵场梯度(约0.1高斯/公里);3)在观面两边磁对消,对消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描述太阳活动区磁场非势特征的一个新的参数——矢量磁场的剪切角ΔΨ。我们定义ΔΨ是观测的矢量磁场与其相应的无电流磁场的夹角.Hagyard等定义的角剪切(an-gular shear)ΔΨ是我们所定义的剪切角在光球上的投影.在高度倾斜的磁场位形中,ΔΨ与Δφ没有大的差别.对于活动区AR6233,它们与耀斑活动的对应关系,ΔΨ比Δφ更清楚,而且对磁场的非势性能给出更加明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屈中权  丁有济 《天文学报》1996,37(2):201-211
一种根据斯托克斯轮廓分析推导太阳矢量磁场和热力学参量的空间三维结构的新方法在本文中提出.在不考虑散射和原子偏振的假设下,该方法由三个具有不同功能的操作分别作用于太阳大气中一层或二层斯托克斯轮廓组成.这三个操作构成一个运行单元.将此单元运用到从表面到光球底层所划分的大气层格点,然后对扫描区所有的点应用同样的程序便可获得太阳上观察区的矢量磁场和热力学参量的空间三维结构.文中给出了相应的流程图和三个操作的详细描述,并用简化了的程序对理论轮廓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此方法能较满意地导出矢量磁场尤其是磁场强度的三维空间结构,而热力学参量结构的推导还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8.
傅其骏 《天文学进展》1997,15(3):198-217
太阳大气磁场的研究对于太阳大气物理及太阳活动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探测光球以外的日够以球,过渡区磁场的几乎唯一办法,是在紧密联系其他频说段取得的信息基础上使用射电观测。根据在微波,米波段有关辐射机制和传播过程,介绍了推导磁场讯息的基本射电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子星磁场的起源与演化问题一直没有满意解决。本文就近年的磁场观测统计分析和理论解释进行了系统介绍,并总结出中子星磁场演化的观测结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线性无力场模式下边界元法(BEM)为基础,根据Carrington1733—1742周的光球磁场观测数据,计算出相应各Carrington周日冕高度(2.5R_⊙)全日面的太阳磁场。计算结果同势场模式下的级数解法(即待定系数法)的相应结果对比表明,两种方法都体现了较为一致的大尺度日冕磁场特征,但在数值上存在某些差异;有些Carrington周的磁中性线形状差异较明显;另外,两者都没有反映出光球磁场中原有的并在行星际空间探测到的中小尺度强磁场结构。本文最后指出了发展较精确的三维全日面磁场计算理论尚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叶式煇 《天文学进展》1994,12(4):295-306
首先叙述日面磁场中目前仪器分辨不出的精细结构存在的主要证据和这种结构对矢量磁场测量造成的巨大困难,并论述斯托克斯偏振量度学对克服这个困难所能发挥的作用,其次,我们全面介绍这门新兴学科的核心内容,即探测磁元右磁流管的性质和物理参数的各种诊断技术,在“结束语”中,我们讨论这些技术目前的局限性,困难问题和今后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2.
杨书红 《天文学报》2012,53(6):540-541
冕洞是太阳日冕中低温低密度的区域,是高速太阳风的源区.目前,冕洞的很多性质还远未被人们所理解.磁场研究是理解太阳上各种现象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力图通过研究冕洞内的磁场特别是矢量磁场的分布和演化,回答冕洞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利用SOHO、Hinode、STEREO、SDO等卫星数据,我们第1次对冕洞内矢量磁场的演化、冕洞磁场的非势性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1)冕洞不同层次太阳大气对冕洞小尺度磁场结构分布和演化的响应.我们研究了冕洞内及冕洞边界上磁场的分布和演  相似文献   

13.
首先考察了谱线形成深度理论及其在诊断太阳大气中矢量磁场分层结构方面的应用,指出了分别与贡献函数和响应函数相关的方法的优缺点,然后用理论斯托克斯轮廓观察各轮廓参量沿视线方向梯度对轮廓尤其是它的对称性和极值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本假设使偏振辐射转移方程在极值点得到极大的简化而创立了一种不依赖形成深度理论的新方法。它由四个操作构成,将其中三个操作循环处理便可得到位于所考虑的沿深度方向格点化的层次上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紫金山天文台赣榆站太阳精细结构望远镜拍得的高分辨率色球H_α照片,分析了三个典型活动区。文中利用并检验了七十年代获得的磁图推导法则,应用自己的数值模拟知识和Zwaan对AFS系新浮流区概括的特征,参考七十和九十年代总结的有关耀斑和EllermanBomb的出现规律,逐日分析活动区发展,定出其内部的中性线位置,提出简单和复合中性线的区分,由AFS系和亮谱斑同时出现判断新浮流区,从近离带图找等离子体不稳定点,从远离带图找普遍的磁场流场分布,由H_α结构的综合迹象推测磁场变化。总结出有关活动区H_α结构、磁场及等离子体性质关系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太阳剩余磁场是指形成于太阳主序星阶段之前,深藏在太阳辐射核内部的原始磁场。由于太阳内部高电导率和准静态等因素,其剩余磁场耗散相当缓慢,而得以保留至今。太阳剩余磁场的存在不仅能够解释太阳活动的很多不对称性现象,如南北不对称性、活动经度与活动穴、低纬度冕洞和Maunder极小期等,还能通过改变自激发发电机模型的边值条件而影响整个太阳表面磁场的分布与演化。从观测结果和理论模型两方面评述了太阳剩余磁场的研究成果及最新进展,并简单讨论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邻近旋涡星系中观测到的磁场被理论学家解释为发电机作用的结果,而我们发现,在邻近的星系中,磁的强度与中性氢的柱密度紧密相关,星系盘中的磁场处于磁重平衡状态。这一结果与发电机放大机制相悖,从而支持星系磁场是原初起源的假说。  相似文献   

17.
太阳活动高产区NOAA6891是一个岛型δ黑子,它有5条中性线,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其中第3条的横场比较弱,但是由于有剪切,所以有耀斑活动.而第2条中性线的横场较大,剪切得非常厉害,所以在这个区域产生了大量的耀斑,包括2个白光耀斑.正因为如此,所以要对磁场作三维分析,其中用磁场拓扑界面来分析是一种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李碧强  宋慕陶 《天文学报》1997,38(2):167-174,T001
太阳活动高产NOAA6891是一个岛型δ黑子,它有5条中性线,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其中第3条的横场比较弱,但是由于有剪切,所以有耀斑活动。而第2条中性线的横场较大,剪切得非常厉害。所以在这个区域产生了大量的耀斑,包括2个白光耀斑。所以要对磁场作三维分析,其中用磁场拓扑界硕来分析是一种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前人对于单个脉冲星磁场的起源和演化的研究结果及其最新进展。脉冲星磁场的起源有多种模型,其所对应的初始磁场有两种位形:磁场束缚在核内和磁场束缚在壳层中。脉冲星的磁场如何演化,没有一致的结论。有各种观测证据可能直接或间接表明磁场的演化行为,如根据特征年龄和运动学年龄的差异可以推断出脉冲星磁场按指数规律衰减,而根据特征年龄与超新星遗迹年龄的差异或几颗年轻脉冲星的制动指数可以认为年轻脉冲星的磁场可能是增强的。脉冲星的样本合成研究(数值模拟)是研究脉冲星磁场演化的重要方法。模拟结果表明,假定脉冲星磁场按指数衰减,特征衰减时标必须为10^7yr或更长。而壳层中磁场的欧姆耗散模型数值计算显示脉冲星磁场演化行为因冷却模型和状态方程的取法不同而异,但最终无明显的衰减。由自转变慢诱导的脉冲星核内部磁场向壳层中扩散模型的计算表明脉冲星磁场的衰减只发生在10^7-10^8yr这段时间内,磁场衰减1-2个量级。  相似文献   

20.
汪景璓 《天文学进展》1994,12(2):115-125
假定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对太阳磁场的高分辨率观测,则从内禀磁场强度,尺度谱,面积填充因子,成穴分布趋势,双极分布特征和演化时标等多方面,为类太阳恒星磁场测量提供了一个基本标度,本文综述了与恒星磁场测量有关的,太阳磁场若干观测特征,与类太阳恒星测量结果对比表明,类太阳恒星磁场的内禀强度与太阳磁场接近,但面积填充因子大1-2个数量级,这可能真实地反映了恒星磁场的内禀强度成太阳磁场接近,但面积填充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