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彝族十月太阳历简称十月历,它的发现是20世纪天文界的一件大事。继十月历之后又在彝族地区发现了十八月历,即把一年分成18个月,每月20天的阳历。从现有的证据看,中国上古时代确实存在过十八月历,它就是尧都观测遗址显示的"二十节气"历。据《吐鲁窦吉》阐述,1年10个月,1月36天,半月18天,1年为20节气,1个节气18天也称为1个月。据此可以证明,彝族先民对十八月历并非独自创造,只是继承而已。植根于中国阴阳五行中的十月历,也可称作阴阳五行历,它与十八月历可看作是一回事,只是表述形式不同又互有联系的一种阳历,也可用简单的数学式表达:36天×10 (月)=20天×18 (月)=18天×20 (节气)=12天×30 (节气)  相似文献   

2.
论彝族新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彝族在一年内要过两次新年,是源于传统的天文历法十月太阳历中原始的阴阳观念,上半年1至5月为阳年,下半年6至10月为阴年,十月历的创立原是以观测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为基础,参照北半星座的斗柄指向,制定每月36天、10个月360天、剩余5至6天安排过新年的太阳历。本文对北斗星座存在着岁差和自行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证明其不可长期定季节。十月历的原貌应是观测太阳达到北,南回归线时,分别以夏至日、冬至日作为阴  相似文献   

3.
彝族十月历新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月历在历史上的存在,已有彝文文献的发掘证据,并可从中窥视其演变脉络,原是1年分成阳年和阴年两半,以五行循环2次或以十兽纪月;继而改以五行代表五季,每季含阳和阴2个阳历月分;受汉族农历影响后,再把五季改造成四季,吸收十二生肖纪日纪年,改以数字纪月,为过渡到改行十二月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十月历在历史上的存在,已有彝文文献的发掘证据,并可从中窥视其演变脉络。原是1年分成阳年和阴年两半,以五行循环2次或以十兽纪月;继而改以五行代表三季,每季含阳和阴2个阳历月分;受汉族农历影响后,再把五季改造成四季,吸收十二生肖纪日纪年,改以数字纪月,为过渡到改行十二月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论彝族新年     
彝族在一年内要过两次新年,是源于传统的天文历法十月太阳历中原始的阴阳观念,上半年1至5月为阳年,下半年6至10月为阴年。十月历的创立原是以观测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为基础,参照北斗星座的斗柄指向,制定每月36天、10个月360天、剩余5至6天安排过新年的太阳历。本文对北斗星座存在着岁差和自行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证明其不可长期定季节。十月历的原貌应是观测太阳达到北、南回归线时,分别以夏至日、冬至日作为阴年和阳年的开始,冬天的新年十月年占有4天余日,夏天的新年火把节占有1至2天余日。  相似文献   

6.
哈尼族原始的历法,是将一年分成10个月、每个月固定为36天,另外5-6天余日用于过新年,简称十月历。在受到汉族的农历影响,接受了一年分成12个月的概念后,十月历与十二月历被混淆在一起,出现了有月份重叠的现象,即在生活中,注重以十二生肖纪日,以物候指导生产,纪月相当模糊,相差几天也无所谓的局面。据哈尼族的神话传说和云南绿春县的白氏家谱分析,哈尼族从使用十月历转向接受十二月历的概念,约开始于公元14世  相似文献   

7.
哈尼族原始的历法,是将一年分成10个月、每个月固定为36天,另外5~6天余日用于过新年,简称十月历。在受到汉族的农历影响、接受了一年分成12个月的概念后,十月历与十二月历被混淆在一起,出现了有月份重叠的现象,即在生活中,注重以十二生肖纪日,以物候指导生产,纪月相当模糊,相差几天也无所谓的局面。 据哈尼族的神话传说和云南绿春县的白氏家谱分析,哈尼族从使用十月历转向接受十二月历的概念,约开始于公元14世纪,而后逐渐扩展开来,十月历渐渐被淡忘。但是,转向完全使用农历,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直至1950年还没有完成这一转变过程,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极端缓慢,交通困难,很少与外部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8.
阿昌族有独立的语言而没有文字,是否有传统的天文内容,过去还未有人进行发掘。我们首次从实地调查的结果得知,阿昌人中流传的对宇宙的解释,属于天文学发展初期的认识。大约从明朝改用农历后,还保留有4个传统节日和部分原始信仰。从六月火把节和十月会街节推断,其原用历法是将一年分成10个月的“十月太阳历”,两个节日是源于“十月历”的冬夏两次过新年。崇拜太阳而不崇拜月亮可作为旁证。  相似文献   

9.
哈尼族普遍重视的三大节日是砣札札、札勒特和昂玛突。从天文历法角度进行考察,它们是源于古代十月太阳历的安排,前两个是在夏至和冬至的前夕分别两次过“年”。十月太阳历废止后,虽然出于民族感情依然保留,但受外界阴阳合历的影响,其节期发生了变更。另外,昂玛突是农耕礼仪中重要的春祈,与龙头节、社目节、上巳节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0.
布朗族使用傣历(祖葛历),以月份结合物候变化指导生产,生活中使用7d(天)为1轮的纪日制度,并将7个日名赋予不同寓意。这种状况可能距今只有200余年的历史,在此以前的历法,由于没有文字记录而被完全淡忘了,但从其先民的崖画和口头流传的传说中,有阴阳并重、同时崇拜太阳和月亮的内容看,是处于阴阳合历初期的“物候历”,其内容应与佤族(清朝时分化)的阴阳历相似。  相似文献   

11.
古代文献记载帝尧时的历法存在两种不同说法。羲和观测四仲中星定季节当是不实之辞,并以闰月成岁推论为使用农历也没依据。羲和观测太阳出没方位变化而"生十日"、即制订产生十月太阳历才符合事实。在文[1]中的推论,也与后一种说法可互相印证。本文对文[1]的推论作出了论据补充,与文[1]成姐妹篇。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早期日食记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古代系统的日食记录始自春秋。自汉以至清代,整齐而完备。此前的夏、商、西周三代,日食记录零散而模糊。历来研究者众而难得定论。近年来由于天文计算方法和历史年代学的进展,早期日食记录的研究也获得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夏商周断代工程及其天文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次沅 《天文学进展》2001,19(2):94-100
《夏商周断代工程》由文献,考古,古文字,碳14测年和天文学待方面的专家联合攻关,致车于推进我国早期年代学研究的发展,天文学在五星聚合,三代大火,国外天象,仲康日食,夏小正,禹伐三苗,甲骨文天象,武王伐纣,天再旦,金文历谱,周代历法,计算中心等专题中起了主要或重要作用,天文方法确定的宾组月食,武王伐纣和天再旦年代被作为断代工程结论而采用,成为夏商周年的重要支撑点,铜器铭文中的朋相记录也是西周列王年代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隋书.天文志>天象记录选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占卜为主要目的的天象记录在中国历代官定史书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时也是读史者的障碍.现代天文方法可以推算有史以来的大多数天象记录.这些计算结果与古代记录比对,可借以校正文字,考察古人的观测方法和制度,体验其星占心态,对历代天文志中占主要篇幅的天象记录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作为例子,本文计算了<隋书>天文志中梁、陈两代六十余年的天象记录,并与其它史籍中的有关记载作了比对和考校.对文中涉及的天象也尽可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元代郭守敬等1280年编制的《授时历》是中国本土科学家研制的最后一部历法,具有极高的精度。采用其仍可预报2012年5月21日发生的日食,其预报北京地区的见食情况时食甚时刻误差4 min,食分误差为0.04。给出了《授时历》推步的1990~2050年北京的见食情况及精度,其中食甚时刻的标准偏差为103.04 min,食分的标准偏差则不低于0.33。通过考察1280~2050年间186个日食计算结果,可得出《授时历》自行用以来推步日食的误差,考虑到存在错报(不可见)和漏报因素的影响,其食甚时刻和食分的标准偏差分别不低于50.65 min和0.19;同时指出,随着行用时间的延长其推时误差也逐步放大。  相似文献   

16.
布朗族使用傣历(祖葛历),以月份结合物候变化指导生产,生活中使用7d(天)为1轮的纪日制度,并将7个日名赋予不同寓意。这种状况可能距今只有200余年的历史,在此以前的历法,由于没有文字记录而被完全淡忘了,但从其先民的崖画和口头流传的传说中,有阴阳并重、同时崇拜太阳和月亮的内容看,是处于阴阳合历初期的“物候历”,其内容应与佤族(清朝时分化)的阴阳历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