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概述了已于1982年7月出版发行的《中国活动构造典型卫星影象集》。该集选辑了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57幅假彩色合成和黑白的活动构造典型照片,并附有简要文字说明,基本上反映了活动断裂、新生代褶皱、活动构造盆地、活动环形构造、新生代火山、地震构造等各种类型的影象。  相似文献   

2.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下同)位于西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西端,包括阿拉套山、科古琴山、博罗科努山及其所夹凹陷盆地或谷地.区内构造以北西西向为主,其间有北东向构造与其相互叠加,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构成了较典型的盆、岭(山)活动构造带,是研究新疆地区构造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3.
由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质研究所主编的,地震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中国活动构造典型卫星影象集》(以下简称《影象集》),集中和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各种不同活动构造类型、性质、活动方式及其有关的火山、地震构造等在卫片上的典型影象特征。并提供丰富的实际资料。但是,由于实地调查的局限性,对某些地质构造现象的判读有所出入,如笔者在利用卫片解释活动构造和第四纪地质过程中,感到《影象集》对西藏天扎勒照片120“高原型火山”的影象特征解释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特提出来讨论  相似文献   

4.
广东新丰江水库区葫芦坳河流袭夺现象早就为地质、地理工作者所发现,但对它作具体解释却不多,只是一般地作为新构造活动标志提出来,有的文献中虽略有解释,也不甚中肯。笔者认为,葫芦坳河流袭夺现象对说明该区新构造活动具有较典型的意义,能够较好的反映该区构造活动的某些特征,故为此短文专论之。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一个大陆新构造基本类型—拱坳构造。对它的构造特征、性质、应力作用状况以及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论述。以鄂西江汉地区发育的拱坳构造为典型作了较详细的剖析。  相似文献   

6.
北天山地区活动逆断裂-褶皱带构造与潜在震源区估计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天山山前逆断裂-褶皱带是典型的大陆内部活动挤压构造,该地区的地表活动构造、隐伏活动构造及活动背斜都受地下深处近水平滑脱断层控制。对1906年玛纳斯地震(M7.7)的发震构造、地表变形与破裂特征和山前活动逆断裂带上古地震的研究表明,北天山山前隐伏活动深断坡具备大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大致以金钩河为界分为东西两段,相应地构成两个大地震潜在震源(M8)。山前第2条玛纳斯逆断裂-褶皱带和第3条独山子逆断裂-褶皱带中的各个活动背斜,以及西湖隆起等可能是8个中强地震的潜在震源(M6)。  相似文献   

7.
怀安盆地北缘断裂构造几何与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前人调查和研究资料,综合运用地形地貌分析、地质调查、遥感解译等方法,详细分析了怀安盆地北缘断裂的构造地貌特征,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断裂带的几何结构、构造变形及活动特征。怀安盆地北缘断裂控制着怀安盆地附近的第四纪构造演化和地貌发育,根据断裂展布和活动性可分为3段,即东段(洗马林—东洋河)、中段(东洋河—马市口)和西段(马市口—韩家营)。怀安盆地北缘断裂为典型的山、盆构造界线,沿线断裂活动特征明显,断面上留有断层活动的痕迹——镜面构造、擦痕;不同段落具有不同的活动特征,东段活动性最强,中段次之,西段最弱。  相似文献   

8.
北天山山前构造和地震活动非常强烈.呼图壁以西,山前变形以薄皮构造为特征,形成几排典型的逆断层扩展褶皱和冲断带;阜康以东,变形则以厚皮构造为特征,博格达山体沿高角度断裂直接逆冲到山前戈壁砾石层之上;之间的乌鲁木齐一带,则以北倾的单斜构造为特征,既有褶皱-逆断又有正断和走滑变形,且晚更新世以来部分断裂的活动性质可能已负反转.  相似文献   

9.
台湾地区强震发生的构造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魁香 《地震地质》2002,24(3):400-411
台湾中部造山带前缘呈现为一弧形逆冲构造体系 ,每个弧形带分别由多个不同尺度但各自独立的次级弧形构造组成 ,而每一个弧形构造都有其各自独立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是典型的褶皱 -逆冲带 ,但同时各个次级弧形构造间却又有自相似特性。在对台湾中部地区弧形逆冲构造体系的空间位置与地震活动间的关系分析基础上 ,归纳出中部弧型逆冲地震带的地震活动特征 ,以台湾东西地震区的构造划分和北部、中部与南部不同的弧陆构造现象 ,描述了台湾地区的近代地震活动 (190 0年以来的 10 0年间 )与现代地震地质构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滇西永胜地区地震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永胜1515年8级大震震区的新构造活动,发现控制该区的南北向构造带与之交汇的东西向构造新活动十分强烈。断裂活动是多期的,各期的活动方式也不同,反映的应力场在輓近时期发生过多次变化,而永胜地震则发生在上述两组构造的交汇处。永胜地震在基岩上形成两条东西向裂缝带。它们以力学性质特殊(是主压应力方向与东西向发震构造平行情况下形成的典型张破裂型裂缝)和单条裂缝宽度最大(最宽处在8米以上)而在国内外罕见。作为本区控震构造的南北向金河——永胜——宾川断裂中常被文献提到并被监测的程海压扭性逆断层是一条新活动很弱、感受构造应力作用很轻的断层,而改为加强监测其东西两侧其它几条新活动强烈的断层为宜。  相似文献   

11.
天山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地球动力学问题   总被引:73,自引:6,他引:73  
张培震  冯先岳 《中国地震》1996,12(2):127-140
天山是大陆内部典型的新生代复活造山带,其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方式,变形量,速度及过程等对于认识大陆内部造山带的变形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南北天山主要活动构造地质填图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天山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问题。早更新世以来,特别是早,中更新世之间,天山的构造活动由内部向南北两侧扩展,使得两侧的新生代凹陷逐渐褶皱成山,形成数排新生代褶皱带,整个天山的现代构造活动是一种扇形  相似文献   

12.
右江断裂带的新构造活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近年来野外考察的实际资料,总结了右江断裂带的新构造活动特征。指出新生代以来,桂西地区受到近东西向或北西西—南东东向主压应力的作用,使北西走向的右江断裂带作左旋走滑为主的运动,形成了走滑断层所具有的典型的构造地貌形态。此外,对右江断裂带的地震活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以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性为主要依据,将华北构造区主要地震带统一划分为长度数百千米的若干地震构造段;再以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特点等方面的相似性为主要依据,将华北构造区主要地震带划分为主震型段和多震型段两种类型。本研究拟在华北构造区北东东—南西西向、近水平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背景下,探讨主震型段和多震型段的强震孕育模式。(1)主震型模式及其成因。典型如银川—河套地震带银川段、河北平原地震带三河—涞水段和唐山  相似文献   

14.
伊兹米特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耳其地震构造具有新生性。东安纳托利亚地震带和北安纳托亚地震带的活动断裂都是晚第三纪以来开始出现、演化和发展的,而土耳其西部地震区的张性断陷盆地出现的时代更晚。土耳其活动构造类型丰富:东部发育压性或压扭性构造;北部为走滑型断裂;西部则是拉张型正断裂;中部为一个构造相对稳定的块体,即安纳托利亚块体。土耳其是研究块体与周缘断裂构造相互关系以及断裂力学相互转换的一个理想场所。北安纳托利亚断裂带是一条典型  相似文献   

15.
平原裂陷区内的基底构造运动所导致的地表垂直、水平形变,是通过大地测量进行定量描述的。本文根据华北平原裂陷区大地测量资料,结合区内典型地段断块沿断层运动的构造几何学特征,探讨盖层以下动态构造过程的地表形变效应;以垂直和水平两种形变资料为依据,配套研究基底构造的活动方式。这对平原裂陷区内利用大地测量探索浅、深层构造作用及其现今动态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断层活动形成的构造地貌是强震与长期地表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态包含着丰富的构造信息。但受限于测量技术和精度,如何从复杂的构造地貌中识别这一信息一直都是活动构造研究的难点。文中结合运动重建模型(SFM, Structure from Motion)的无人机(UAV, Unmanned Aerial Vehicle)低空航测技术,以准噶尔盆地西边界的冬别列克左旋走滑断裂为研究对象,重点选择了断裂构造变形典型的区域(南段:阿合别斗河阶地;北段:乌勒雪特河阶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微型旋翼无人机对特征区域进行航拍,得到了断裂的大比例正摄影像(DOM)和数字高程数据(DEM),对地貌单元的精细划分并对其与断层的切割关系进行了解译,获得了断裂准确的构造活动信息。对比两个典型区域的阶地位错量,分析了断裂沿线的阶地,共划分了4级阶地:Ta5(49.7 m±1.9 m)、Ta4_(max)(30.7m±2.1 m)、Ta4_(min)(20.1~22.8 m)、Ta3(12.0 m~12.7 m)和Ta2(8.7 m±0.6 m)。  相似文献   

17.
大陆内部地震尤其是浅震会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对其研究十分重要.澳大利亚大陆被认为具有典型的克拉通地壳结构,虽远离板块边界但仍呈现一定的构造活动性,是研究稳定板内块体地震活动性的理想区域.本文调研分析了澳大利亚大陆地震研究进展,发现大部分区域的震源深度很浅,有一些地震造成了地表破裂,地震活动性与新构造特征以及现今动力场背景密切相关.结合新构造和大地测量学等有效地促进了对澳大利亚地震的理解,这为我国东部板内地震研究和防震减灾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地震构造是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载体,也是地震危险性预测的基础.中国大陆地震构造具有鲜明的分区特征.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都有其自身的强弱变化,很难用统一的活动期或平静期来涵盖.地震活动强度与各个区域的断裂活动水平有较好的一致性.如东、西部断裂活动水平相差约一个数量级,大震发生的频度也相差一个数量级.地震不但与活断层有关,而且与地震构造块体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前兆异常和地震不是因果关系,是伴生或孪生的关系,它们都是构造活动的产物.本文从中国大陆地震构造环境出发,研究了典型地震构造块体和主要地震断裂带与地震危险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大陆未来十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大震活动的地区主要在西部.重点应该注意塔里木块体沿南北两侧边缘断裂带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在川滇地区应重点关注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带及毗邻地区.东部可能会有多次中强地震发生,发震地点可能与渤海-张家口-河套地震断裂带和郯庐地震断裂带有关.  相似文献   

19.
论新疆深大断裂特征与地震的关系(3)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和平 《内陆地震》2006,20(3):198-210
北天山山前地带是构造运动十分强烈的地区,褶皱断裂等构造现象十分发育,这里曾发生过多次中强破坏性地震。由于受区域构造长期作用的影响,在北天山山前地区逐步发育形成了多排褶皱背斜及活动断裂,且运动方式具有独特性。该区域作为推覆逆冲的典型地区,其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20.
郯庐断裂带淮河南到女山湖段晚第四纪以来的新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郯庐断裂带淮河南到女山湖段晚第四纪以来是否具有新活动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遥感影像资料解译及地表反复调查,选择构造地貌显著地段开挖探槽,识别和记录其变形形态,分析其活动习性,定向采集新活动变形物质,在保持原态基础上磨制定向薄片,并进行微观构造分析论证。研究表明,断裂沿线线状构造地貌清晰,横跨断裂带的3个探槽均揭示出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痕迹,断裂最新错断了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滑移方式多表现为粘滑,典型表现为断层陡坎、楔状堆积、断层和充填裂缝等,总体显示为脆性高速变形特征,属于史前地震遗迹。上述认识部分得到微观分析证实。文中还初步探讨了淮河南北郯庐断裂最新活动特征的异同点及其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