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0 毫秒
1.
开封文化旅游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封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而且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名城。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开始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客源不足、促销不得力、管理人才缺乏、管理体制陈旧等。用SWOT分析法对开封文化旅游的发展优势、劣势及其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全面分析,进而提出了开封文化旅游今后的发展对策:理顺管理体制,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加大投资力度,全面促进开封市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名》2009,(2):12-12
牛河梁文化遗存,是我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存。它位于辽亍省西部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东北距建平县城叶柏寿125千米,西南离凌源县城15千米,周围为种植的针叶林带。此遗存发现于1981年,之后经调查、试掘,发现红山文化遗迹地点10余处,包括祭祀址和墓葬群,1989年在此文化遗存处又发现了“金字塔”般巨大建筑遗址。  相似文献   

3.
开封旅游形象策划与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在开封旅游资源及历史文脉研究、旅游形象认知调查、旅游形象替代性分析等前期基础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封旅游形象的策划与构建要突出“北宋文化”和“黄河文化”理念,以古文化遗产为依托,建设宋文化浓郁、北方水城独特的旅游文化名城;在此前提下,从视觉形象塑造、视觉识别系统形象设计和行为形象设计等方面对开封旅游形象策划与构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谢莉 《热带地理》2006,26(4):365-369
南岳衡山是我国南方唯一的一处五岳名山,历史上也是我国南方最大的文化、宗教活动中心之一,素享"五岳独秀"、"文明奥区"、"宗教圣地"、"抗战名山"等盛名.在抗日战争中,衡山曾一度成为国民政府的军事指挥中心,留下了大量的抗战军事文化史话、遗存和胜迹等文化旅游资源.衡山抗战军事文化资源极具个性特色,拥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文中从衡山抗战军事文化资源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入手,全面阐述了衡山抗战军事文化资源,探讨如何把衡山"抗战名山"资源转变为现实旅游资源或现实的经济优势,提升南岳衡山生态文化旅游的品位,实现南岳衡山  相似文献   

5.
北宋以前河洛都市文化对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到北宋时期在河洛地区的洛阳、邺城、开封等都市规划中形成的"择中"、"负阴抱阳"、"城郭一体"、"中轴线"等规划理念,是我国历史都市规划的时代典范.通过对秦汉以后的番禹城、兴王府、子罗城等广州城市规划在选址、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方面的考证,发现其受到历史时期河洛城市规划理念的深刻影响,同时又根据广州商业发达的自身特点,进行了合理改造.这种区域城市文化的传播与影响,莫定了广州岭南中心,千年商业都会的地位,是对历史河洛城市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从解读陶渊明《桃花源记》入手,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对桃源是否存在及其发源地的南、北之争等问题进行历史脉络的梳理和探讨,提出桃源文化旅游的概念。对桃源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对比,认为桃源文化的核心是桃源意境,即仙化田园,其由村民、村庄和村田3村要素构成,常德桃花源是我国历史最久、文物价值最高、保存规模最大的桃源文化遗存,在我国桃源文化中具有代表性。通过对桃源意境与乡村旅游金字塔模型的对比分析,认为从发生的年代性和内涵的一致性看,桃源意境是乡村旅游的原型;为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将常德桃花源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载体并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现实和科学意义。最后,以常德桃花源为例,探讨如何建设大桃花源和实施桃源常德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以及打造常德桃源文化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名城开封与洛阳的当代发展轨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河南长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出现了多个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但是近年来这些城市的发展不仅逐渐失去历史风貌,落后于沿海新兴城市,而且它们之间的发展也参差不齐.开封和洛阳作为河南两个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对这2个城市的发展条件、发展现状、经济增长轨迹以及发展支撑条件的差异性分析,提出中原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河南历史文化城市发展需要注意的5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龚胜生 《地理研究》2007,26(4):854-855
在中国的八大古都中,西安建都朝代之多、时间之长均居首位。正因为建都历史悠久绵长,文化遗存丰厚,才使得西安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不同凡响。其独特的古都风貌长期以来备受古今中外的文人、游客所称道。而汉唐时期国都长安的都城制度不仅为当时全国其他地区的城市所模仿,  相似文献   

9.
GIS在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总结了GIS应用于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考古和文化资源管理以及空间社会科学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我国历史文化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践。尽管在历史地理和文化地理研究中GIS应用仍面临一些问题,但它拥有巨大的潜力。因此,国内历史地理和文化地理学者应该重新认识GIS的作用,开发适合的GIS应用软件,搭建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平台,争取将GIS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应用纳入数字城市计划之中。  相似文献   

10.
王艳红 《地理学报》2012,67(2):286-286
海洋文化景观是沿海地区人民在开发利用海岸带资源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并遗留下来的重要文化遗存。它是千百年来沿海人民对于海洋自然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体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海洋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协调。海洋文化景观是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重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往往具有非常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随着文化景观概念的提出及文化景观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类型,海洋文化景观研究也便成为文化景观的重要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1.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顺法  徐鹏飞  马培龙 《地理科学》2021,41(9):1598-1605
以江苏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方法将非遗的时空分布可视化,并探讨其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江苏非遗在时间上呈“迂回向南”发展轨迹,其数量和类型在不同阶段具有明显差异;在空间上呈聚集性分布,分别在苏州、扬州、南京、常州、镇江和南通形成6个高密度核心;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得知河流水系、政策导向、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因素对非遗的时空分布有较大影响。由此得出重视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非遗纳入文化生态系统内整体性保护、正视非遗与经济合理互动等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参阅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时间、空间、线路和内容四个层次阐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借鉴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商船的成功经验,以"南海一号"古商船为例,提出了构建海上丝路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完善海上丝路文化研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萃取海上丝路文化主题,形成城市特色文化品牌;整合海上丝路文化与阳江文化,策划"蔚蓝阳江,千年船说"主题形象工程等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研与文献史料,系统分析了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现状、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索新疆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借助SPSS软件探析了非遗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归纳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结果表明:(1) 新疆非遗资源类型结构、数量分布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化特征。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态势良好,且活化模式逐渐多元化。(2) 国家级非遗与自治区级非遗在省域空间层面以极核区、高度密集区、次级密集区和面状区域为主要分布特征,呈现出不均衡的集聚特征格局。(3) 不同地区的非遗资源丰裕度对旅游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非遗资源密集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对较好,而非遗资源稀缺地区的旅游发展相对缓慢。依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机制,以旅游为载体对文化遗产进行活化,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孙艺惠  陈田  张萌 《地理科学》2009,29(6):840-845
近年来,伴随旅游市场生态、文化诉求的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乡村景观遗产旅游备受青睐。中国广袤的地理环境空间中拥有丰富多彩的乡村景观遗产资源,正在成为推动现阶段特色化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也引发了遗产地过度商业化、超负荷接待等问题,威胁到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浙江龙门古镇为例,在借鉴传统开发模式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以实现保护前提下乡村景观遗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获取1989—2019年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博物馆的基础数据,从整体上探究国家级文化遗产所表现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演进,研究表明:① 中国民族文化交融化趋势明显,民族交融文化遗产份额持续上升;② 中国民族文化平等化趋势明显,国家级文化遗产已涵盖全部民族,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份额波动上升;③ 中国民族文化原真化趋势明显,各民族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表明在各民族聚居区文化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得到充分体现;④ 中国文化遗产所呈现的多元一体民族结构,受到人口、经济、政策因素的影响,其中,人口表现出十分稳定的基础性作用,经济表现出持续弱化的支持性作用,政策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动力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北京旧城中轴文化遗产为例,利用2012、2015年的相关微博、报刊新闻、学术文献数据,通过提取关键词,抽取词频、tf-idf权重、互信息、后验概率等特征,从群体、时间、空间多个维度分析文化遗产的认知。在人群维度上,通过具有特征性人群的传媒信息,发现不同人群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存在异同:对于中轴文化遗产核心单元故宫、天安门、天坛的认知相对一致,而对于钟楼鼓楼、太庙、地安门的认识,官方偏向于行政管理,学者偏向于历史价值,大众则偏向于生活化。在时间维度上,提取文化遗产关注程度和认知变化。如相对于2015年,大众对故宫、天安门的关注程度相对提高,对太庙的历史价值认识更为丰富。大众相对于官方和学者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更容易发生变化,且对热点事件敏感。在空间维度上,挖掘文化遗产单元之间的认知转移和关联模式,一方面,空间上相连的天安门—正阳门—正阳门大街具有较高的双向认知;另一方面,中轴文化遗产中,故宫、天安门、天坛的后验概率较高,表现出跨空间的认知汇聚模式。基于大数据的认知分析方法,是问卷调查、文献调研、访谈分析等传统方法的重要补充方式,能够降低数据收集者的主观影响,增加分析维度和效率,有助于发现隐含的知识和模式。本文结论可为文化遗产价值挖掘、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南岳衡山景区周边古镇乡村旅游开发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莉  杨载田 《地理科学》2011,31(5):627-633
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镇的旅游开发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当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行为时,应对作为历史遗产文化承载体的古镇进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对其进行旅游开发,使其发挥潜能,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成为乡村旅游发展新动力。南岳衡山景区周边古镇成群分布,且富有鲜明地域特色,应抓住湖南创建特色旅游名镇的契机,对周边古镇进行抢救性保护和有序开发,重点开发古镇乡村生态休闲产品,探索古镇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Roads, particularly since the advent of motorized traffic, have hugely impacted contemporary landscapes. Although their significance was noted in the 1980s, specific roadway‐heritage studies are scarce. Research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has identified certain features of roads, but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roadway heritage or a consensus on what this constitutes are lacking. This article proposes an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ology to assess roadway heritage. Roadways are interpret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semantic openness that currently characterizes heritage studies, territory being the basic element of interpretation. Rather than a fragmented approach to conservation, the research defines integrated heritage configurations where natural,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features combine to produce a cohesive form of heritage. 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technology is used with an online database to assess the complexity of roadway heritage. 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strategies to raise public awareness are outlined. The methodology is applied to assess the historical N‐340 Mediterranean roadway corridor in Spain.  相似文献   

19.
李凡  符国强  齐志新 《地理科学》2008,28(3):431-438
首先从城市文化遗产景观所处背景环境和存在状况的两个角度,构建城市文化遗产景观风险性评估体系和评估模型,应用GIS开发佛山历史文化地理信息系统,并实现城市文化遗产景观风险性的评估功能。通过对1994年和2005年佛山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在环境风险、发展风险和遗产状况的分析表明:大气环境在环境风险中贡献较大,传统建城区的大气环境风险性呈下降趋势,而其周边地区增强;发展风险总体上增加,但随着缓冲区不同,其中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风险性最为显著;佛山城市文化遗产景观风险性随着缓冲半径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分析认为应该建立适宜的文化缓冲区。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Gardens in Australia are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site of heritage maintenance and negotiation for their capacity to materialise transformations in everyday life, design, lifestyles, demographics, environment, as well as social and cultural practices. In the case of conservation areas, gardens tend to be valued in terms of their closeness and potential to preserve specific historical elements. Plants in these gardens are cultivated to evoke period designs, such as Federation (c.1890–1915) and cottage gardens. In this article we turn to gardens and gardening to make sense of entanglements between cultural, historical and environmental elements, and we ask: what role do plants play in shap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suburban heritage?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we draw on oral histories, archival research and ethnography in Haberfield, the first model garden suburb in Australia. We show how plants channel and mediate multiple concerns that contest and extend ideas of heritage circulating in public discourse. Foregrounding the centrality of plants,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a dynamic definition of heritage that includes the entanglement of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and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herit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