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首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向北东推挤的最前缘,是河西走廊与阿拉善地块之间的分界断裂之一.虽然观测精度有限,1954年发生在该断裂带上的71/4级地震是该断裂上少有的有现代地震观测和记录的大地震.本次地震仅在龙首山北缘断裂带两个次级断裂段之间的一条转换断层上形成了长7 km左右的连续地震地表破裂带,以北西向右旋兼正断为主要特征,这与区域上近东西向左旋逆断构造运动特征差异较大.经过多次野外调查和地质填图,发现在主断层上没有形成地震地表破裂带,而地震震害的分布又完全受龙首山南北两条断裂所围限,说明地震的孕震可能与龙首山断裂带主断裂有关,转换断层上的地表破裂仅为局部的应力释放.利用震源机制解资料,通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模拟可以看到,如果主震发生在南缘断裂上,对地表破裂有显著的触发作用.综合考虑北缘断层可能存在的动态触发作用,说明目前所见地表破裂是龙首山断裂带主断裂地震的同震响应.小震精定位也显示,龙首山南北两侧的断裂在约10 km范围内形成一狭窄的倒三角形,并有向北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阎贤臣  张增 《地震》1989,(3):7-12
红寺湖泉是民乐盆地地震重点危险区的一个水化观测点,观测结果表明:水氡、溶解气中He、H_2含量变化都同地震活动相对应,地震前有明显异常变化。该泉点映震能力是与它所处的地质构造单元、区域构造背景、地壳深部构造条件及泉点的地球化学环境的特殊性密切相关。本文讨论了水化灵敏点(穴位)判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东天山至阿尔泰一带吸收了约10mm/a的地壳缩短量,占印度-欧亚大陆缩短量(约40mm/a)的~(1/4),其中一部分变形量在阿尔泰一带通过断裂的右旋走滑和块体的逆时针旋转的联合作用吸收,但东天山一带的地壳变形吸收和调节方式目前仍然存在争议。通过近年来在东天山东段碱泉子、巴里坤山和哈尔尼克山进行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发现东天山东段展布1个左旋走滑断裂系。自西向东,碱泉子-托莱泉断裂、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和哈尔尼克山中央断裂构成该断裂系的主要格架,这个断裂系在东天山晚第四纪乃至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过程中调节了山脉隆升过程的变形分配。这些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随着断裂走向与区域主应力(NE向)夹角大小的变化呈现不同的活动特征。具体来说,近EW向的碱泉子-托莱泉断裂展现出以走滑为主的特征,这种特征一直延伸到EW—NW向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的雄库尔一带,但自洛包泉以东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开始发育逆冲分量,在巴里坤县城以东断裂的活动则表现为逆冲伴随走滑,往东NWW—EW向的哈尔尼克山中央断裂则又呈现出以走滑为主的特征。断裂系的活动特征耦合在东天山东段的造山过程之中,调节和吸收了部分地壳变形,造山带根部断层的变形在造山过程中可能并不是唯一起决定性作用的释放方式。  相似文献   

4.
张北地震区的断裂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发生在张家口坝上地区,震区被中、上新世溢流玄武岩覆盖,第四系地层0-3m。电磁波遥感探测结果表明,张北震区存在NEE、NWW和NE向三组断裂。野外调查证实NWW向的小水泉--满井断裂,尚义县套里庄乡东水泉南北向断裂和赤城--尚义大断理解的东西向次级断裂都明显错断中、上新世玄武岩及其夹层。热释光(TL)年龄测定结果表明,这三条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分别为16.7万年,20.3万年和14.3万年。张北地震发生在NEE、NE和NWW向三组断裂的交汇区附近,NWW向的小水泉--满井断裂是发震断裂。  相似文献   

5.
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的地质环境与地震构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苏宗正  程新原 《山西地震》1992,(1):19-30,36
1989年10月18日的大同—阳高地震发生于大同盆地的册田凹陷。册田凹陷走向北东东,其南缘的六棱山断裂为凹陷的主干断裂,是这次地震的控震断裂。该凹陷内发育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其中大王村断裂和团堡断裂规模最大。这两条断裂大部份隐伏于新生代沉积层之下。电法勘探、钻探、泉的分布及地貌现象均显示其展布位置。在北东东向区域压应力场的作用下,这两条断裂成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震源机制解结果和烈度分布特点支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6.
祁连山北缘玉门-北大河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位于祁连山北缘的玉门—北大河断裂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门—北大河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冲断裂,该断裂西起玉门青草湾,向东经老玉门市、大红泉止于骨头泉,全长约80km,整体走向NWW。根据断裂的几何结构及活动习性可将其分为三段:东段构造形态简单连续,为逆冲断层陡坎为主的古地震地表破裂带;中段结构复杂,由多条次级断层组成,以逆冲扩展为主;西段未出露地表而成为盲断裂-褶皱带。通过对断层陡坎差分GPS测量及相应地貌面年代测试,得到断裂晚更新世以来逆冲速率约为(0.73±0.09)mm/a。  相似文献   

7.
刘兴旺  袁道阳  邵延秀  张波  柳煜 《地震》2019,39(3):1-10
玉门—北大河断裂是酒西盆地南侧的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 断裂西起青草湾, 向东经老玉门市、 青头山、 大红泉, 止于北大河以东骨头泉一带, 长约80 km, 走向北西西, 倾向南, 倾角20°~60°。 玉门—北大河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冲断裂, 断裂东段保留了地震破裂带遗迹, 通过野外断错地貌调查和探槽开挖, 揭示该破裂带形成于距今1.7±0.3 ka, 此前断裂在4.1±0.3~5.4±0.3 ka及8.4±1.0 ka还有过2次古地震事件, 利用经验公式和已有震例估算, 每次地震震级约为M7。  相似文献   

8.
在归纳1954年山丹71/4级地震已有地震史料的基础上,根据新获得的朱允明(2006)《山丹地震考察笔记》的详细考察资料,按照《新中国地震烈度表》重新评定了本次地震中各考察点的地震烈度,重新绘制了该地震的等震线图。其中,极震区Ⅸ—Ⅹ度区长轴方向为北西向,呈扁椭圆形,长轴直径约40km;Ⅷ度区南西侧为山丹盆地,第四纪沉积较厚,地震烈度衰减缓慢,因此,Ⅷ度区等震线向南明显突出。1954年山丹71/4级地震极震区位于龙首山北缘断裂西段,大致与该断裂的包代河-黑头山段相吻合,综合分析认为,该段断裂是本次地震的主发震断层,而破喇嘛顶西缘断裂和毛湖洞断裂是重要的参与断裂。  相似文献   

9.
金东淳  崔天日  金美兰 《地震地质》2003,25(Z1):121-127
火山热 (温 )泉的观测与研究 ,对掌握休眠火山的活动状态、评估其潜在喷发危险性及火山喷发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震局于 1985年开始对长白山天池火山热 (温 )泉进行勘查、观测与分析研究。观测与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天池火山热 (温 )泉的温度和气体有较明显的变化 ,该区深部岩浆源目前可能处在不稳定时期 ;长白山火山热 (温 )泉水受较大断裂带的控制 ,与热 (温 )泉有关的断裂有EW向断裂带和近SN向断裂带  相似文献   

10.
1、前言龙首山北缘断裂带是甘肃西部重要的强震活动带。地震活动资料表明,该断裂带上的中强地震主要集中分布于西段的保得河断裂上,如1954年山丹7(1/4)级地震等;而东段的白家咀断裂尚无历史地震的记载。为了客观评价白家咀断裂的活动特征及强震的潜在危险性,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