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博山震情窗口”预报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通过对山东各地小震活动的研究,发现鲁中博山地区小震活动频率和山东地区近几年发生一系列4,5级中强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强震发生前,该区小震活动经历一个“密集-平静-发震”的过程,故将其作为监视山东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的一个“震情窗口”自正式使用以来,在南黄海,苍山两次5级地震前,该窗口都出现符合预报指标的显著异常,在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苏鸾声 《地震学报》1995,17(1):41-45
根据多年观测研究得出:在某些特殊的构造部位存在小震调制窗口,它对区域应力场的变化和中强以上地震的群体活动反应较灵敏,震前能提供一定的前兆信息,两个以上小震调制窗口对群体活动中的首发地震尚能提供一个大致的方位.相对以频度为基础的震情窗口更独具特色,对时间尺度为2,3年的中期地震预报,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小震频度异常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建刚  周龙泉  杨立明  代炜 《地震》2009,29(3):19-26
1980年以来青藏块体东北缘共发生26次MS5.0以上地震,其中22次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独立。 通过系统研究这22次中强地震前其邻区小震活动的增强现象,发现有17次中强地震前存在比较明显的小震增强现象。 虽然小震增强现象在多数中强地震前存在,但是利用小震活动的增强对未来中强地震的预测比较困难。 文中结合青藏块体东北缘小震活动的特点,尝试提出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统计小震频度的方法,并且进行了初步的应用。 结果表明: 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并且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幅度受空间范围大小的影响不大,能够有效的提取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4.
李永振 《地震研究》2012,35(1):12-17
1970年以来东北地区共发生13次5.0级以上地震,其中8次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独立。通过系统研究东北及其邻区这8次中强地震前的小震,发现这些中强地震前存在比较明显的小震增强现象。结合东北地区小震活动的特点,提出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统计小震频度的方法,并进行了初步的应用。结果表明: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能够有效的提取东北地区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5.
1970年以来东北地区共发生13次5.0级以上地震,其中8次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独立。通过系统研究这8次中强地震前及其邻区小震活动的增强现象,发现这些中强地震前存在比较明显的小震增强现象。虽然小震增强现象在多数中强地震前存在,但是这种周期性的小震活动强弱交替轮回过程,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利用小震活动的增强对未来中强地震的预测比较困难。文中结合东北地区小震活动的特点,尝试提出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统计小震频度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应用。结果表明: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能够有效的提取东北地区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6.
李莎  袁媛  阎春恒  向巍 《华南地震》2022,(4):145-152
对1970年以来华南内陆8次5级以上地震前小震活动增强开展分析,总结提取震前的小震活动增强的共性特征,并给出了震前小震增强跟踪策略。1970年以来华南内陆8次5级以上地震前均出现较显著小震活动增强现象,小震活动增强可作为华南内陆震情跟踪的一项重要预测指标;震前小震活动以增强—平静—发震为主,1970—2010年和2011—2021年5级以上地震前分别出现ML≥3.0和ML≥2.5地震集中增强,且至少发生一次ML≥4.0地震;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5级以上地震的优势发震时段是增强结束后6.5个月内,东南沿海地震带东段和右江地震带为19~33个月内;目标地震一般发生在地震集中增强/活跃区及周边地区;今后应加强华南内陆ML≥2.5地震集中增强/活跃及其时空演化现象的跟踪研判。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东北地震区内的一个地震“窗口”——齐齐哈尔小地震活动区小震年频度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小震年频度变化比较典型,可作为监视区域应力场增强或减弱的前兆敏感点。它包含了丰富的地震前兆信息,具有较高的中短期预报效能。可供距“窗口”半径300千米范围内作年度地震“三要素”预报思考。  相似文献   

8.
1980年以来,青藏块体东北缘多数中强地震前存在小震增强现象,但是,利用此现象对未来中强地震的预测较难,对此,结合青藏块体东北缘小震活动特征,尝试提出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的改变统计小震频度的新方法,研究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并且进行了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长岛附近地区地震分维结构及月频度趋势性变化与渤海、山东及邻区大范围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得出:大区中强以上地震活跃阶段,研究区存在分维结构,小震活动频度出现趋势性增强;中强以上地震活跃期间分维值较低,活跃阶段将要结束时分维值较高,进入地震平静阶段分维结构不存在。还研究了长岛小震月频度变化的短临前兆特征,得出长岛区地震活动对本区Ms4级以上地震、200公里范围内4.5级以上地震及主震为4.0级的震群、600公里范围内5.5级以上地震,长岛月频度一般在震前1至5个月内会出现8或14次以上的异常现象。反映了长岛小震活动对监视渤海及邻区大范围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窗口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同和阳高地震序列中的震情“三分律”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泽皋 《内陆地震》1990,4(1):64-67
1989年10月18日山西大同、阳高地震发生后,笔者赴现场工作了一段时间,发现主震及部分强余震前,包括频度和强度在内的小震活动水平都有“三起三落”的现象。按震情“三分律”预报后续强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里再约定,把“三分律”预测的发震时长称为“预测时长”;把“三分律”前半部“三起三落”的时段称为“震兆时段”。  相似文献   

11.
选取2008年1月~2017年6月新疆乌恰单台小震记录数据,分析了在■范围内M_L≥1.0的小震月频度的变化及其与研究区内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同时基于Molchan模型对乌恰地震窗预测效能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1)当乌恰地震窗小震月频度≥175次/月,即出现异常高值时,多数3个月内其后均有M_S≥6.3强震发生。(2)小震月频度的异常形态表现为高值—发震或高值—低值—发震。(3)基于Molchan模型对乌恰地震窗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价,结果较好,研究结果可以为新疆南天山西段震情趋势研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林县小震活动特征及与邢台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县小震活动具有频度高,起伏大,韵律性强,震级小,震源浅,烈度高,活动范围小,b值高,子序列衰减快,全过程持续时间长;Q值偏低,类型多样等特点。其频度变化与邢台强震区地震活动的频度变化十分吻合,且滞后5-20个月,证明了林县小震活动是受邢台强震区地震活动的诱发而形成。因其活动总滞后于区域地震活动,所以不宜作为监视地震的“震情窗口”。最后,概要地论述了林县小震区的地体环境,认为林县盆地是一个以任村-桃园断裂为主控断裂的、向东伸展的破碎滑脱体。并从构造、岩石组成及深层承压水活动等方面对诱发条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在以往对邢台地震区的地震活动分析中,都将其作为“震情窗口”来观察华北地壳应力场的变化,预测这一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本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邢台地震活动的异常进行了分析判断,提出了“震情窗口”除了能反映华北大范围的应力场变化或邻近邢台局部地点的应力变化外,还能反映邢台震区自身的应力集中现象。这是以往分析“震情窗口”时所忽视的。这对于发生过强烈地震并作为“震情窗口”的某些老震区的中强余震预报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小震频度异常新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小震增强现象在多数中强地震前存在,但是这种周期性的小震活动强弱交替轮回过程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利用小震活动的增强对未来中强地震的预测比较困难。本文尝试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来统计小震频度,并通过此方法研究了2003年内蒙巴林左旗MS5.9级地震和2004年内蒙东乌珠MS5.9级地震。结果表明: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能够有效的提取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两个部分研究了我国西部滇、川、甘地区一些强震发生前周围地区中强地震和小地震的活动特征。 首先研究了强震前周围地区中强地震围空区的一般形态、围空区形成时间与强震震级的关系、形成地震围空区各阶段的持续时间以及地震围空区特征与地质背景条件的关系。 其次还研究了近年来川、滇地区一些强震发生前震区及其周围地区3级以上小地震的活动特征。并从强震前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小地震的空间分布图象,小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以及有无直接前震等方面探讨了发生在“块间”地区和“块内”地区强震的不同特点。发现发生在“块间”地区的强震,震前小震活动性很低,形成“空区”,多无直接前震。而发生在“块内”地区的强震,震前小震活动性高,形成“条带”状分布,震前从几秒到几个月内有3.0—5.5级的直接前震活动。发生在“块间”地区和“块内”地区的强震前小震活动具有的这种不同的特征可能与发震地区的构造、结构条件、应力状态以及边界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6.
1989年10月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震群现场监测预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茂玮  王海涛 《内陆地震》1990,4(2):165-170
一、前言 1989年10月16日02时新疆拜城县克孜尔地区发生M_L=3.2级地震后,小震活动明显增强,10月24日21时该区又连续发生了M_l=4.5和4.4级地震,其后小震密集、频繁发生。由于该区处于库车—轮台地震危险区内,并且附近正在兴建克孜尔水库和有中外闻名的文化古迹——克孜尔千佛洞,因此,小震群一出现即引起高度重视。由地震局、阿克苏地区、克孜尔水库工程指挥部联合组成地震现场工作小组,开展震情监测预报和宏观调查工作。作出“本震群属非前兆震群,近期震区内不会再发生更大地震”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前兆地震活动“窗口”或敏感部位的寻觅及有效性估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地震构造背景和小震活动分布,提出了初选“窗口”的原则与有效性估计的方法。四川地区检测结果,存在持续型、突发型、信号型三类前兆小震活动窗或敏感部位,文中给出了单个和多个“窗口”反映某区地震的概率。最后就“窗口”的震前“效应”与应用上存在的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陈大庆  柴荣建 《地震》2015,35(4):119-126
新丰江水库地区是近年来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 相继在2012年2月16日、 2013年2月22日发生了ML5.2、 ML5.1地震。 本文利用新丰江水库地区地震序列的分区丛集性, 通过研究各分区1972年以来的11次ML4.5以上显著地震前小震序列, 发现11次地震中有8次震前90天内小震经历了“平静—活跃—平静—发震”的演化过程。 为了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日常的震情预测工作中, 文中借鉴气象暴雨预警中的蓝—黄—橙—红四色分级预警模式, 提出了适合于小震丛集地区日常震情预测的分级危险度模式, 并利用新丰江锡场和大坝区2011年来的小震目录给出了应用实例。 实践证明此种方法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给出预测区地震危险性相对的变化, 从而可以对区域的震情演化有一个较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山西近十几年来,发生M_L≥2.0级地震达1837次,其中属中强震的只有一次5.1(MS)的介休地震,绝大多数是弱震活动.根据山西历史地震活动分布特点,并结合山西地质构造轮廊,将山西划分为四个活动区,从地震活动的月频度和地震活动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给出全省和各个地震活动区的弱震活动月频度的正常频数范围,及各区的弱震活动度特点,为监视山西震情,研究山西弱震活动的成因,对弱震活动异常判别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打破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自2003年以来近十年的6级平静,该地震的意义及该区未来震情发展受到了地震学家的关注.本文运用Morlet小波变换分析了1875-2013年青藏高原东北缘MS≥6.0强震活动的周期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强震存在2~3年、8~10年、25~30年等尺度的显著周期;1977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强震活动频度虽然正常但活动强度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阶段.在讨论了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发震背景基础上,认为该地震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强震活动长时间较弱的背景下发生,可能是该区强震活动强弱的一个拐点,未来该区强震活动的频度与强度有增加的趋势.研究结果对该区震情跟踪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