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早就猜想到太阳活动变化对地球气候有影响,并且许多相关分析也指出了这种联系,但在多数情况下,相关很少具有统计意义。然而,最近的结果指出地球气候的变化与太阳活动有强相关。发现对流层和平流层上部温度与太阳10-12年周期有同步关系,在更长时间尺度上,发现全球温度,特别是北半球陆面气温与太阳活动的长期变化有几乎理想的相关。太阳活动并不能仅用一个参数来表示。不论是1860-1990年的仪器温度记录,还是  相似文献   

2.
太阳活动与山西旱涝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活动与山西旱涝关系魏树荫(临汾地区气象局041000)太阳活动的各种周期(11年、22年、80~90年)对高中低纬环流的影响,国内外已有研究和揭示。本文收集有关成果,引述太阳的周期活动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与山西旱涝的关系。世纪周期对中高纬环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郜邦勋 《贵州气象》1995,19(4):12-15
本文用1749-1990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资料,分析了太阳活动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太阳黑子12年周期与厄尔尼诺的产生无明显联系,但强的太阳活动对厄尔尼诺事件有增强的作用,太阳活动最新第22周下降分枝的出现,预计1991-1992年强的厄尔尼诺出现后,90年代的其它年份将不会有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发生(1994 ̄1995年出现的厄尔尼诺事件也只能是中等强度)。  相似文献   

4.
太阳活动对夏季大气环流异常及云南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48~2005年太阳10.7cm射电流量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合成分析方法对太阳活动与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了太阳活动对云南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表明:太阳活动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太阳流量特征时间尺度分别约为11年、22年;太阳活动与夏季中高层大气环流异常有十分明显的联系;太阳活动强弱年的大气环流存在显著差异:太阳活动峰值年,南亚高压异常强大,高压脊线偏南,副高表现出明显的偏强偏西;而太阳活动谷值年,南亚高压较弱,高压脊线偏北,副高表现出明显的偏弱偏东。进一步对太阳活动与异常风场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得出显著相关区主要位于中高纬,索马里附近为一显著正相关区。太阳活动峰值年,东亚地区西风急流异常偏南偏强,热带季风环流加强,梅雨锋区环流偏弱(夏季风环流加强);太阳活动谷值年,东亚地区西风急流异常偏北偏弱,热带季风环流偏弱,梅雨锋区环流加强(夏季风环流偏弱)。云南夏季降水与太阳10.7cm流量在年代际尺度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初夏、汛期降水分别有与太阳活动相关的11、20-24年明显周期。滇南、滇西北初夏5月的降水与太阳活动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太阳活动强时,5月降水越多,太阳活动弱时,5月降水越少。  相似文献   

5.
太阳活动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潘静  李崇银  顾薇 《气象科学》2010,30(5):574-581
太阳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急需深入进行探索性研究,本文的分析研究表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太阳活动有明显的关系。强(弱)太阳活动年,华北平原和东北南部地区少(多)雨,西北地区却多(少)雨,而江淮地区的夏季降水量也偏多(少);太阳活动与夏季的梅雨量存在着既显著又复杂的相关关系,而且它们间的相关关系还随时间有年代际变化。强(弱)太阳活动有利于在中国上空造成500 hPa位势高度出现正(负)异常,并与夏季降水异常的形势较为相配,可认为是太阳活动影响中国东部降水的重要途经。尽管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但基于已有的观测和分析研究,作为一个讨论内容,我们提出了一些关于太阳活动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6.
太阳活动变化对东亚冬季气候的非对称影响及可能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59~2013年的观测和再分析资料以及10.7 cm(2800 MHz)太阳射电通量资料, 本文分析了太阳活动变化与东亚冬季气候的相关关系, 分析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变化与东亚冬季大气环流有较好的相关性, 且在太阳活动的强、弱时期该相关关系存在很大差异, 在强太阳活动时期太阳活动变化与东亚冬季气候的联系更为显著, 而在弱太阳活动时期二者之间的直接联系微弱, 这表明太阳活动变化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特征。在太阳活动较强的时期, 随着太阳活动的增强, 东亚中高纬对流层中层的大气环流倾向纬向型, 东亚大槽减弱, 850 hPa出现异常偏南风, 地面上西伯利亚高压以及冬季风减弱, 东亚大部分地区气温显著偏高;而在太阳活动较弱的时期, 太阳活动的年际差异与东亚冬季大气环流之间几乎不存在显著联系。分析太阳活动较强和较弱时期纬向平均纬向风的差异发现, 其间平流层行星波活动、热带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差异可能是造成这种非对称影响的重要原因。在强太阳活动时期, 平流层行星波在太阳活动的异常增强年有异常的从极地向赤道的水平传播, 高纬地区E-P通量(Eliassen-Palm flux)异常辐散, 导致中高纬西风及北极涛动(AO)增强, 同时热带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冷, 海陆热力差异缩小, 大气环流经向度减弱, 东亚冬季风偏弱。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太阳活动、高原积雪和东亚季风之间关系的研究,指出了国内外有关积雪对太阳活动响应研究的匮乏性和必要性,以及太阳活动对高原积雪与东亚季风关系调节作用研究的前景和价值,并讨论了未来相关研究的难点和方向。高原积雪对太阳活动响应的不同时间尺度相关分析表明,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两者可能存在较为显著的滞后相关,太阳活动对高原积雪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存在值得关注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北屯垦区1965-1992年的月降水和1976-2000年每日平均气温的变化与太阳活动峰值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其关系是明显的,受其影响的百分率分别在77.8%和79.3%。  相似文献   

9.
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地球物理数据中心(NGDC)1954-2005年太阳黑子数资料,把太阳活动作为地球气候的外强迫因子,采用小波分析和交叉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太阳黑子数与江淮梅雨特征量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太阳活动与江淮梅雨的相关性存在南北差异,北部呈现正相关而南部呈现负相关,且正负相关性在时间序列上保持不变;江淮南部梅雨量与太阳黑子数有稳定的11年共振周期及0.5~1年的相位滞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与太阳黑子数也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说明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气候可能存在太阳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江淮梅雨这样一条过程链。  相似文献   

10.
利用长时间再分析资料和台站观测资料以及反映太阳周期活动的太阳黑子数资料,研究了太阳活动11年周期对东亚冬季风与随后夏季风关系的影响和过程。结果表明,弱(强)的东亚冬季风后的次年春、夏季在西北太平洋上空往往出现反气旋(气旋)式环流异常。通过将东亚冬季风指数分解为与ENSO有关的部分以及与ENSO无关的部分,进一步证实东亚冬、夏季风之间的联系主要来自于与ENSO有关的东亚冬季风异常。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太阳活动对东亚冬、夏季风关系的影响和过程。研究表明,太阳活动显著影响了东亚冬季风与ENSO的关系,在太阳活动偏低年ENSO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更为密切。并且,对应与ENSO有关的东亚冬季风异常,当太阳活动偏低(LS)时西北太平洋附近的异常反气旋明显增强,范围扩大,其西北侧的西南气流强度偏强并向北延伸,从而使春季多雨地区绵延到内蒙古乃至西北地区;而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中游,表明是一个强的夏季风年。然而,在太阳活动偏高(HS)年的次年春、夏季,不论是环流异常还是降水场的异常都明显偏弱。这说明东亚冬季风与随后夏季风的关系在LS年要比HS年更紧密。对海温异常的分析则进一步表明,LS(HS)年从冬季至夏季与ENSO有关的东亚冬季风异常相联系的印度洋及热带西太平洋海温正相关范围明显偏大(小);而赤道东太平洋的显著正海温异常衰减迅速(缓慢)。上述海温异常的差异是西北太平洋反气旋能否从冬季持续到夏季的重要原因,并可以很好地解释太阳活动对东亚冬、夏季风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50年火山喷发和太阳活动对我国气候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贾朋群  石广玉 《高原气象》2001,20(3):225-233
利用特征向量分析与时序叠加分析和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近50a来我国地面气温和降水场中火山喷发和太阳活动的气候信号,强烈的火山喷发导致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温,喷发1a多以后降温最明显,并能持续约半年。除这个主信号以外,青藏高原、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都可能出现较为复杂的温度变化,温度变化与太阳活动之间的联系更多地反映在二者的振荡关系上。在降水场中的火山信号较弱,表现为火山喷发后的秋冬季节南方地区降水偏多。在青藏高原积雪和深层地温的变化中,没有发现火山和太阳活动信号。  相似文献   

12.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振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51—1984年逐月副高面积指数和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资料,研究了副高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海面温度和太阳活动的关系。发现:副高的强弱有明显的阶段性和3.2、3.8、11.3和22.5年的周期性,周期的长度随着阶段的转变而变化;副高的3—4年振荡主要受海面温度的支配,在副高由弱转强时,海温的变化在先,副高由强转弱时,海温的变化在后;副高的11.3年和22.5年的周期可能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副高阶段的转折年份大都在太阳黑子11年周期的极值年前后,而且在太阳活动奇数周期中副高偏强,偶数周期中副高偏弱。这些结果为副高的气候预报提供了某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陈世平 《贵州气象》1997,21(2):17-18
太阳活动包括太阳黑子、耀斑、日解、光斑、谱斑、磁爆等几个方面。其中太阳黑子周期活动是造成气候反常的特别因子。据目前所知,太阳活动具有SO一gO年、22年、11年周期,其中以11年周期较为明显。[“我们在做11月气温(T;;)预报时,发现其曲线峰谷也有11年准周期。那么,我市Tll与太阳活动到底有无关系?为此,特做如下工作。l对T;;分档由于我市只有三个站,范围不大,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用水城的资料分档与三站平均后分档一样,故这里就用水城的资料来分档(资料样本年代为1957~1990年共34年,采用正常约占SO呢,偏高、偏…  相似文献   

14.
太阳活动影响气候系统的研究对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太阳射电通量资料、太阳总辐照度重建资料和太阳黑子数观测资料,应用相关统计方法研究了太阳活动与冬季青藏高原积雪以及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年代际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去掉太阳11年显著周期的更长时间尺度上,太阳活动超前调节着冬季青藏高原积雪以及东亚大气环流,其中高原积雪滞后太阳射电通量第4年滑动平均年相关最显著,相关系数达到0.8013,通过0.05的Monte-Carlo显著性水平检验;高原冬季积雪与北极涛动和东亚冬季风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同期和滞后年代际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个新的千年暖期可能已经来临   总被引:16,自引:12,他引:16  
汤懋苍  柳艳香  冯松 《高原气象》2002,21(2):128-131
利用1.5万年来的△^14C记录和2600年来的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资料,发现太阳活动存在时间尺度为2.1-2.8ka的准周期波动,它们与全球气候的冷暖波动非常吻合,从最近一次“双千年波”的SCL变化规律可知:“千年暖期”开始的标记是持续约300年的太阳活动特别稳定期(SCL在9-12年之间),自191年来太阳活动进入特别稳定期(SCL在9-12年之间),且至今已维持了90年,这与“千年冷期”中太阳活动只有短暂的稳定期有质的区别,它很可能是一个新的“千年暖期”开始的标记,△^14C记录和统计预报结果支持此结论。  相似文献   

16.
毛江玉 《内蒙古气象》1993,(1):17-19,16
本文对内蒙古地区旱涝变化特征与1月太阳活动周期作对比分析,发现这种相关关系对属于小概率事件的全区性多雨年,以及概率较小的西少东多年和西多东少年的长期和超长期预报,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概要介绍目前大气臭氧层研究的重要成果,特别强调大气臭氧层在维持气候和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与太阳活动、大气环流和光化学过程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李自强  马生春 《气象》1992,18(9):3-7
通过资料分析发现:夏季50hPa QBO的东、西风位相与华北南部降水及旱涝状况的关系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并明显地受太阳活动11年周期的影响。分析表明,50年代以来,太阳活动11年周期双周内,平流层夏季50hPa QBO西风位相年华北南部降水偏多,东风位相年降水偏少;反之,在单周内东风位相年降水偏多,西风位相年降水偏少。分析还表明,平流层夏季50hPaQBO纬向风强度自身的演变也存在显著的跃变过程,在太阳活动11年周期单周内东风平均强度较双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气候变化及制做超长期预报时,太阳活动11年周期是大家经常考虑的一个因子。我们曾对1610年以后的11年周期做过分析。但是,我国历史资料丰富,无论严冬、大雪、水涝、干旱的记载,还是树木年轮、河底石鱼等遗迹,均能反映出数百年以至上千年前我国的气候情况。为了弄清历史上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就需要把太阳活动资料也向前延伸。不过,1610年之前没有可能对太阳黑子进行仪器观测,那时的太阳活动只能根据肉眼对黑子的观测以及其它间接资料来判断。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太阳黑子及极光的记载,国外也有一些记录。D.J.朔韦(Schove)曾详细分析了有关的资料,确定出公元前五世纪以来的太阳活动11年周期最高年(M年)及最低年(m年)出现年份  相似文献   

20.
用太阳活动拟合近2000年的温度变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利用两个反映太阳活动的指标-太阳黑子相对数及太阳黑子周期长度-来拟合近2000年我国的温度变化,其结果与近2000年,特别是近700年来温度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同时拟合了120年来北半球温度的演变,结果表明:太阳活动是引起10^1年以上气温变化的基本因素,近十多年来温室气体的作用似乎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