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用一个带地形的2层均质流体线性模式,考虑了下层流体平均厚度不均匀性的影响,研究低空地转气流中波动的传播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朱勇 《大气科学》1996,20(6):751-756
本文讨论无限深上层流体和有限深下层流体的两层流体系统,该系统是大气的一种近似模型。采用拉格朗日坐标系,从无粘不可压流体力学方程式出发,利用摄动方法获得了所讨论系统中界面孤立波迎撞的摄动解。结果表明,在迎撞前后每个波独立地由Benjamin-Ono方程所描述,即波的形状不发生变化,迎撞的效应由相移来体现。  相似文献   

3.
朱勇 《大气科学》1996,20(6):751-756
本文讨论无限深上层流体和有限深下层流体的两层流体系统,该系统是大气的一种近似模型。采用拉格朗日坐标系,从无粘不可压流体力学方程式出发,利用摄动方法获得了所讨论系统中界面孤立波迎撞的摄动解。结果表明,在迎撞前后每个波独立地由Benjamin-Ono方程所描述,即波的形状不发生变化,迎撞的效应由相移来体现。  相似文献   

4.
目前,天气预报业务中使用的主要是天气学方法及数值预报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大气是连续流体这一理论基础上的。欧阳首承提出了运动流体的不连续理论:运动流体可随时间演化为不连续,运动形式可通过“溃变”向相反的形式转变,这种运动形式的转变也就是天气系统的转变,是天气预报的核心。基于这一思想,欧阳首承设计了体现信息不连续特征的参数,进行天气系统的直接诊断。1995年汛期我们引进了该方法,对影响辽宁省汛期降水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其他天气系统作了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5.
南极地区的大气环流流体物理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国庆  谷修涵 《气象学报》1997,55(2):163-173
通过流体物理实验,研究南极地形及冷源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正压流体实验表明,由于地形动力强迫,在南极大陆沿岸及以北地区生成气旋性涡旋带,有3个低压中心。在地形上空生成巨大的反气旋。斜压流体实验表明,东移“行星波”的波数及波形有准周期低频振荡,其振荡周期相当于地球大气系统中的21d。东移的槽在110°E以东逐渐发展,在160°W的罗斯海附近发展得最深,再往东则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6.
金明德 《气象科学》1994,14(2):161-165
本文讨论了轻物体在加速流体中的们高,偏离方向正好与惯性力的方向相反,并对自由气球上升过程中的偏离进行了数值计算。  相似文献   

7.
作者的目的是分析地形对由于热力差异所引起的局地锋生现象和地转适应过程的影响.为此,分别用零位涡流和均匀位涡流来近似代替实际大气,并借助位涡、绝对动量、位温的守恒关系,就地形对适应锋生和适应过程中能量转换等问题进行了简单讨论。初始位温扰动的水平分布及其相对于地形的位置对适应锋生有重要影响。当初始热力扰动主要位于地形迎风坡山脚时,地形不利于锋面形成,这时要形成锋面不连续,初始位温梯度的水平变化必须非常显著;当初始热力扰动主要位于山顶附近时,地形促进流体运动的辐合,有利于锋面不连续的形成,这时即使初始位温梯度的水平变化不是很大,也可能会形成锋面;当初始热力扰动主要位于背风坡时,地形是否有利于锋面不连续的形成取决于流体的层结情况,如果流体的基本层结很弱,地形促进锋面不连续的形成,反之,地形不利于锋面不连续的形成,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在这两种情况下,地形引起的下沉增温效应的强弱是不同的。另外,地形对地转适应过程中动能和位能之间的能量转换率也有影响,与没有地形的情况相比,当初始热力差异显著区位于迎风坡时,能量转换率减小,当不平衡场位于背风坡时,能量转换率增加,原因是在迎风坡流体要克服重力作功,在背风坡重力对流体作正功。  相似文献   

8.
在斜压准地转两层流体的动量、能量和环流给定时,使用变分法,首次求得斜压流体最小位涡拟能解,此解正是斜压近常定有限振幅准确解。当通道长宽比、流体平均深度和能量三者都大于各自的临界值,且环流无垂直切变时,此准确解为有限振幅斜压Rossby波,否则,此准确解为纬向流。本文还首次提出“不相容原理”,即斜压大气有限振幅近常定Rossby波的正压和斜压两分量全波数不能相同。这表明这两种近常定波具有相当不同的水  相似文献   

9.
1前言大气运动是非常复杂的,其复杂性在数学上表现为非线性。欧阳首承[1]从实际出发,经过多年对流体演化特征和一系列非线性模型的研究和分析,指出在流体运动过程中非线性外迫力可导致原函数的连续性崩溃及逆转;而方程自身的非线性则可导致流体辐合,通过不连续逆转演变为辐散,并称这种过程为溃变,即旧结构的破坏,并通过不连续产生新结构。这种过程正好与天气演变中的转折性变化相对应。Zt意使型图1为概念化的系统演变的模型。fo表示初始时刻,t。表示终极时刻或预报时效,黑点表示一个孤立系统,矢量V可抽象地表示为系统演变方向,…  相似文献   

10.
赵艳玲  梁丹青  张铭 《气象科学》2004,24(4):480-482
本文从柱坐标中线性化的两层均质流体的正压原始方程组出发,从广义能量的角度,研究了该模型中涡旋波的稳定性问题,发现此时不仅可存在广义正压不稳定和超高速不稳定,当上下层扰动厚度场反相时还有新的不稳定类型发生。  相似文献   

11.
1 引言 目前,天气预报业务中使用的主要是天气学方法及数值预报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大气是连续流体这一理论基础上的。欧阳首承提出了运动流体的不连续理论:运动流体可随时间演化为不连续,运动形式可通过“溃变”向相反的形式转变,这种运动形式的转变也就是  相似文献   

12.
新书架     
《气象》2005,31(2):96-96
气象间断面概论/地下流体典型异常的调查与研究/首都圈地下流体监测与地震预报/湿地  相似文献   

13.
正压涡旋中螺旋波失稳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泓  张铭 《热带气象学报》2003,19(2):197-202
将柱坐标下线性化正压原始方程组与其边界条件构成的特征值问题,离散化为矩阵的特征值问题并进行数值求解,研究了正压涡旋中螺旋波的失稳问题。讨论了基流分布和静止流体厚度对正压涡旋内螺旋波失稳的影响,这对了解实际热带气旋中螺旋云带的发生和性质均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流体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夏季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环流的三维结构和成因,主要结果为: 无转动因素时,高原加热作用能引起流体在低层径向地朝高原辐合,在高原上层放射状向周围辐散.高层辐散流体的一部分在高原内部开始下沉,形成高原上空的对流环,在有转动的实验中也观察到.辐散流体中还出现波动. 高原内部经常出现两个对流上升中心,中心附近的温度有较大脉动,两个对流上升区之间有时为下沉运动,构成高原内部独特的对流环. 通过高原中部的南北垂直剖面上,可观察到方向相反的两个对流环,流体在高原中部上升,在南北高原范围内下沉.在高原外部为高原加热引起的下沉运动. 实验表明,包括基本东西风和高原以外热源的环境背景条件,对高原流场有重要作用. 实验结果为解决夏季青藏高原环流的三维结构提供了依据,文中列举了一些说明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边界层急流型重力波——飞机颠簸的一种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线性化的Boussinesq流体边界层绝热流动方程,比较一维边界层急流型重力波的垂直运动量级,讨论边界层急流型重力波中的湍流发展,认为边界层急流型重力波是造成边界层飞机颠簸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海气交界面的特征是在非常小的垂直距离上,耦合的两种流体的密度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每种流体的边界层测量值表明,靠近交界面处风和海流都近似按对数廓线分布。例如,Sheppard等(1972年)和Csanady(1984年)的结果。这些廓线可以外推到每一种流体的粗糙度长度上,尽管由于概念和实验的困难使得这种外推的检验实验很难进  相似文献   

17.
半拉格朗日方法在全球原始方程模式中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起英  庄世宇  金之雁 《气象》1998,24(10):20-25
简单介绍了半拉格朗日平流方案的基本概念,并详细总结了基估全球原始方程模式,特别是在IFS的具体实现过程,拉格朗日平流的观点是着流体质点看流体运动,基贩关键是流体轨迹的计算。轨迹中点和起始点水平坐标的示得可以利用球面三角,直接在球极坐标中进行,并采用一些较高的近似。为了充分获得半拉格朗日方案析益处,在起始点的内插能工巧匠春阶数至少应在四阶以上,为避免昂贵的三维三次内插,可以采用三维“准三次”内插 。  相似文献   

18.
根据力学原理描述了轻物体在加速流体中的运动所具有的运动特征,将此原理应用于大陆漂移,发现板块由于地球自转而成倾斜态势。倾斜着的板块产生俯冲还是仰冲决定于地幔对流,大陆向赤道漂移是由于板块受惯性离心力和对应的附加力产生的力偶使板块南倾北仰造成的板块向赤道俯冲所致。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大气、海洋、陆地水、冰川等地表流体质量在地球表面的重新分布,并引起地球自转变化和地球重力场变化。通过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可以高精度获取地球自转变化数据和地球重力场时变数据,反演地表流体质量在全球和区域的变化情况,揭示地表流体质量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地球自转变化也和厄尔尼诺、北大西洋涛动等气候涛动密切相关,并与地表流体质量的长期变化相关。因此,利用地球自转变化和时变重力场变化观测数据,可以更好地研究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本文根据大气的可预报性对天气预报及其局限性作了探讨.为了说明造成这种局限性的原因,将大气预报与潮汐预报作了比较,并用一个数值试验的例子说明在简单的非线性系统中误差的增长情况.从而研究不同的时间尺度中误差的增长和大气的可预报性.二、非线性系统的可预报性从一个初始状态出发,根据支配流体运动的物理定律,就可以预报流体随时间的演变.但是由于流体的性质不同,流体中发生的现象不同,在可预报性上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别.这里以海洋潮汐为例.海洋潮汐的可预报性很好.事实上,甚至无需知道当时的状态能作出很准确的潮汐预报.然而,大气在可预报性上却有明显的局限性.大气系统与潮汐现象的这种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