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T与癌症的防治癌症是现代医学正在攻克的一大难题,癌症严重地威胁着人类之健康。有些癌症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往往缺乏引人警觉的症状,故在癌症前期病变的诊断尤为重要。CT和MRI的影像技术是癌症诊断上一项重要进展,在早期诊断病症之病变中显示突出的作用与前景。...  相似文献   

2.
唐志强 《地球》2020,(3):40-45
农业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华夏民族早期基于“靠天吃饭”的原始农业生产需要,形成了观天察地、应天时而动、就地利而兴的传统。《吕氏春秋·审时》指出,“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在与天地的对话互动中,中国人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创立了一套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从而达到“天地人和”。那么,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发明的呢?这就要从观察物候说起。  相似文献   

3.
1918年南澳7.3级地震与强余震之参数复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早期国际地震观测报告,采用现代地震定位理论和技术,对1918年南澳7.3级地震与2次强余震之参数进行了复核确定。结果表明,新核定的南澳地震及其强余震震中位置在南澎岛附近,是现代小震密集带,具有强地震活动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中央型肺癌的多排螺旋CT的征象、诊断及漏误诊原因,以提高早期中央型肺癌的MSCT诊断水平。方法:对29例由病理证实的早期中央型肺癌的CT资料分析MSCT的主要征象、诊断及漏误诊的因素。结果:CT诊断或拟诊中央型肺癌24例,肺炎1例,支气管扩张伴感染1例,结核1例,漏诊2例,并分析出漏误诊病例的原因。早期中央型肺癌主要CT表现有:支气管腔内结节,支气管管壁的增厚、管腔的狭窄,支气管铸型阴影,阻塞性肺炎与肺不张等。结论:早期中央型肺癌的MSCT检查、多维重建及熟悉CT主要征象对发现早期病变并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熟悉掌握支气管的CT解剖结构、良好的读片观察习惯、仔细重建有利于提高早期中央型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早期帕金森病(P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早期PD患者18例、正常志愿者18例,同时行头部MRI平扫及DTI检查,观察两组双侧丘脑、尾状核头、黑质、壳核及苍白球的FA值、ADC值。结果:两组间双侧丘脑、尾状核头及黑质的FA值比较,早期PD组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壳核及苍白球的F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感兴趣区(ROI)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丘脑、尾状核头及黑质的FA值有助于PD的早期诊断,DTI可为PD的早期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早期背景地震活动特征与M≥7级大震危险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华北地区第三、第四活动期早期背景地震研究表明,本区早期背景地震空间分布大体勾画出相应活动期内7级以上大震活动主体区域的基本轮廓,而早期背景地震集中区指示了未来7、8级大震的可能部位。  相似文献   

7.
对兰州地震研究所的三段历史作回顾,分别为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的体制沿革变迁,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观象台早期创建;兰州地震研究所硕士点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8.
用低剂量CT对早期无症状肺癌筛查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低剂量CT,降低X线照射量,减少对人体辐射的方法开展对早期无症状肺癌的筛查,提高检出率,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生存率。改善肺癌长期以来发病隐蔽诊断难的状况。方法:对500例无胸部症状人群分吸烟组和非吸烟组,应用低剂量扫描参数,对病灶局部加用HR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等,进一步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结果:500例受检人群中筛查出大小结节35例,其中确诊肺癌6例、良性病变7例(错构瘤2例,结核球2例,炎性肿块3例),余22例为阴性结节。有87例为其他肺部疾病(肺气肿、肺大泡、炎症、陈旧性结核、胸腔积液、胸膜肥厚等)。378例为正常。6例肺癌分别做了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结论:低剂量CT是检测早期无症状肺癌有效的方法,可提高检出率,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对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的脑黑质微观结构变化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30例早期PD患者作为PD组,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接受MRI常规序列及DKI检查,所有DKI扫描数据经后处理后,收集各定量参数图,三项参数分别是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峰度(MK)及平均扩散率(MD),分别测量黑质的各项参数值,对各项参数值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其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评价DKI各参数值对早期PD患者的诊断效能。结果:PD组黑质FA值低于健康对照组;PD组黑质MD值与健康对照组无差异;PD组黑质MK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ROC曲线显示黑质FA值、MD值及MK值诊断早期PD的AUC分别为0.716、0.613和0.820,黑质MK值诊断早期PD患者具有一定准确性,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高于FA值和MD值。结论:DKI可用于分析早期PD患者黑质微观结构的改变,其中MK值可以更好地反映早期PD患者黑质细微结构的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埋藏沉降史模拟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地震剖面与钻井资料结合起来,根据钻井取得的地层厚度、时代、岩性、密度、孔 隙度等信息,对剖面上任意点进行回剥分析,并运用均衡原理绘出沉降曲线,从而给出沉积 史和构造史. 模拟研究四川盆地埋藏沉降史表明,四川盆地构造沉降与总沉降之差随地层地 质年龄的减少而减少,说明地层越新压实量越小. 不同时期的沉降速率有所不同,总趋势为 早期沉降速率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沉降速率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1.
条带灰岩是指毫米.厘米级薄板状灰岩与泥灰岩(页岩)互层岩相,正确认识条带灰岩的沉积与早期成岩特征对解释与之共生的竹叶状砾屑灰岩的成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大比例尺野外实测剖面以及多种实验室分析(岩石薄片观察与X-射线衍射等),本文将鲁西芙蓉统条带灰岩分为四类,即:灰岩-泥灰岩互层(L—M)、灰岩-页岩互层(L—S)、薄板状灰泥岩(Ltb)和纹理状灰岩。泥灰岩互层(C1).条带灰岩通常沉积于潮下低能环境(一般在正常浪击面以下).在成岩过程早期,富含碳酸盐层与含粘土层具有差异胶结现象,这使得条带灰岩在压实、压溶作用及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形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变形构造,如裂缝构造、“香肠”构造.在外力(如风暴、地震等)的触发下,条带灰岩可能在埋藏的情况下由差异压实作用形成假竹叶状砾屑灰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早期原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脑黑质改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0 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早期原发性PD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常规序列、DTI及SWI序列扫描,其中原发性早期PD患者13例,正常对照组13例。测量两组间脑黑质的FA值、ADC值及黑质致密带大小。结果:两组间双侧黑质的FA值比较,PD组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黑质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黑质致密带大小较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黑质的FA值及黑质致密带大小有助于PD的早期诊断,DTI与SWI具有协同作用,可为PD的早期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震后早期快速、准确的余震预测对震后灾害风险应对和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十分重要.震后早期阶段地震目录不完整性是影响现有余震预测方法快速、准确预测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技术和模型的发展,使得震后早期数据缺失阶段的余震预测成为可能.本文针对震后早期数据缺失阶段难以开展有效的余震预测问题,分别从提升余震检测率角度阐述了匹配滤波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从统计地震学的余震补齐角度阐述了双尺度变换技术,从最大限度利用余震信息实时预测角度阐述了Omi模型和Lippiello模型等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类方法的优劣势,并提出了综合解决震后早期数据缺失阶段余震预测“瓶颈期”问题的技术路线,为从事地震检测、余震预测以及震后趋势研判等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震后趋势早期判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陈立德  蔡静观 《地震研究》1992,15(4):355-365
本文系统清理了云南及邻近地区1965年以来106个地震序列,对h、b、K、U、等值的震后趋势早期(7天以内)判断指标和预报能力;双震型序列中h、b值的联合早期判断;前震、多震型序列的地震波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将权重集成法应用于地震序列的早期综合判断中,提取了各单项方法的权重系数和权重集成值的临界阈值。  相似文献   

15.
张衡地动仪的失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武玉霞  朱涛 《中国地震》2007,23(1):93-103
0引言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扩大,世界上更多的人注意到了中国的张衡和他创制的地动仪。这不仅是因为它的出现比西方的验震器(1703年Feuille、1747年Cirillo、1751年Bina、1784年Cavalli等仪器)早约1600年(Dewey等,1969),是人类第一台地震仪器,还因为它成功地测到了公元134年的陇西地震,首开人类测震记录之先河(“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后汉书.张衡传》)。目前,张衡地动仪的研究已经国际化,国内外取得的一些新成果,修正、更新和弥补了早期研究中的一些内容和缺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长期宣传的地动仪曾经检…  相似文献   

16.
在Matlab环境下,通过构造SVM,建立地震序列特征参数与序列类型之间的一种非线性映射关系对地震序列类型进行早期分类预测。依据我国1970年以来的MS≥5.0地震序列资料,使用SVM对震后1、2、3、5、7天5个时间尺度的地震序列类型进行早期预测,识别效果较好,处理速度快,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早期左心功能不全的诊断目前仍较困难,作者在部分病人的胸部CT 图象上发现一种胸膜下区宽带状影与早期左心功能不全有密切关系,表现为两肺背部呈带状的模糊影象,这种胸膜下宽带状影对诊断早期左心功能不全,尤其是舒张功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热河生物群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早白垩世陆相生物群,其核心分布区位于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和内蒙古东南部.这一生物群的研究历史超过150年,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一系列重要化石才被发现,包括带羽毛恐龙、早期鸟类、早期哺乳动物、访花昆虫以及早期被子植物等.这些发现对于了解现代地球生态系统中主要生物类群的起源(如鸟类和被子植物)和早期演化(如哺乳动物、访花和外寄生昆虫),了解现代陆地生态系统的孕育和产生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文章对热河生物群的发现、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九寨沟7.0级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高位滑坡远程灾害的特点,传统地质灾害排查手段无法有效解决隐患的早期识别问题。本文采用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快速获取九寨沟地震核心景区的激光点云数据。通过构建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建立三维地质灾害解译场景,利用数字地形分析、地形形态学分析和计算机图像识别等技术,综合开展九寨沟高位远程区域内隐蔽性强、随机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与分析。应用实践表明,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可以提高九寨沟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能力,对进一步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为系统地考察中国大陆地区强震之后的早期余震概率预测效能及制约因素,以期开展适合板内地震活跃地区的“可操作”强余震概率预测,服务震后抗震救灾、应急救援等工作,本文采用充分利用震后早期小震信息的Omi-R-J模型对中国大陆的86个强震序列进行系统性的预测效能评估.通过连续分段滑动、拟合和余震发生率预测,对地震序列的早期模型参数、余震预测限度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讨论,并利用N-test检验方法开展了分级分段分档预测结果的效能评估.通过对比1天和30天数据拟合参数的相关性发现,b、k、c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差别较小,而p值的相关性较弱,这或许和p值表示余震活动在长期内的衰减特性有关,Omi-R-J模型可在震后早期记录相对不完整的阶段更早的获得较为稳定的序列参数;利用Omi-R-J模型对中国大陆强震序列的预测结果显示,Omi-R-J模型对中国大陆早期的强余震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总的预测有效率为81.16%,平均预测有效率为83.82%,预测过少的比例大于预测过多的比例,早期序列发育较差或监测能力有限的区域,其预测效果受到很大制约;地震序列参数k是影响地震数目的关键因素,而地震序列发育程度可能是影响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