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云的观测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工作实际,指出在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观测云时经常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找出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强调观测员应当加强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使云的观测符合客观实际,真实地反映大气状况,才能为天气预报、气候研究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余楠 《贵州气象》1994,18(3):19-19
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过冷却水滴、冰晶微粒或两者混合的可见聚合体。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或雪粒。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的厚度.它的外形、数量、分布、移动和变化都标志着当时大气均各种物理状况,因此云的观测是地面气象观测的必不可少且非不重要的项目。借助}云的观测,对于间接地了解空气中气象要素的变化和大气运动的状况,具有重要的作用.正确的观测将给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但是,云又是一目测项目,因此如何正确的观测、识别云状就显得极为重要.现就自已在工作中如何正确…  相似文献   

3.
大气核化是全球大气气溶胶粒子的主要来源,在气溶胶气候效应中扮演重要角色。大气核化过程的关键步骤发生在2 nm以下的尺寸范围,在如此小的范围直接对其大小隔离观察直到最近才得以进行。本文呈现了1nm流动性直径范围内的大气纳米颗粒和集群的详细观测结果,确定了三个独立的低于2nm直径的尺寸类型,建立了物理、化学、动力一致的大气成核框架,更具体地说,气溶胶通过中性的途径形成。研究结果强调了在大气气溶胶形成过程中有机化合物的重要作用,导致气溶胶增长、辐射强迫及生物排放量、云和气候之间的相关反馈。  相似文献   

4.
云的形成和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稳定程度和水汽状况 ,而且也是预示未来天气变化的重要征兆之一。在地面气象观测中 ,云为目测项目 ,因此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本文提出目前云的观测中存在的几个共性问题 ,供同行参考并希望引以重视。1 指示性云状几乎消失一般将对天气变化有指示作用的云称做指示性云。如 :堡状、荚状、絮状、钩状、波状、辐车奏状、开裂状、绢状等 8种指示性云。这些云的出现对测站未来天气的变化有着密切内在关系。如辐车奏状卷云或高积云大量侵入测站天空后 ,一般在 2 4~ 36h将产生连续阴雨天气。这类辐车奏…  相似文献   

5.
北极臭氧垂直分布和天气尺度变化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极地区臭氧对北极气候和环境系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其分布和变化有助于了解北极的气候和环境及其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有助于气候和环境变化的数值预报。中国北极科学探测1999在北冰洋楚可奇海域成功的进行了大气臭氧观测。通过在中国“雪龙”号破冰船甲板上(于1999年8月18-24日在75°N,160°W附近处)释放大气臭氧探空仪获得了高分辨率的大气垂直结构和臭氧分布资料,可以进行大气尺度的大气臭氧变化研究。分析大气监测资料、TOMS臭氧总量资料和NCEP大气环流资料表明,大气臭氧总量随着对流层顶的低一高一低变化呈高一低一高的变化过程。研究还表明,大气柱的臭氧总量与13公里以下的大气臭氧含量关系密切,而在约20公里处的大气臭氧浓度最大值的变化与整个气柱臭氧的关系不大。500 hPa天气形势图上一个弱一强一弱的西南天气型造成的弱臭氧平流可能是这次臭氧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积云对流和云物理过程调整对气候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LASG/IAP) 的大气环流谱模式SAMIL, 结合观测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 (IPCC AR4) 大气模式集合平均结果, 以大气辐射通量为例, 诊断分析了物理过程调整前后模式对气候模拟的影响。旧版本SAMIL对大气辐射通量的模拟存在较大偏差, 经过大气辐射过程、 积云对流和诊断云等物理过程的调整后, 新版本SAMIL模拟的全球辐射通量的年平均结果与观测的偏差大幅减小, 其中大气顶能量收支的年变化及其平均值与观测更为接近。在积云对流方案调整基础上, 通过对诊断云物理方案的进一步调整, 新版本SAMIL对云物理量模拟更为合理, 在赤道辐合带等区域, 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单一积云对流物理过程调整引起的云宏观和微观属性不匹配问题, 能模拟出夏季气候平均辐射通量的全球分布特征, 尤其在东亚区域有较好的模拟能力。研究还表明, 在热带和副热带对流活跃区域, 当前SAMIL中积云对流过程偏差对辐射通量的模拟偏差有很大影响, 而模式中较为简单的诊断云方案也会将云宏观物理量模拟偏差带入云微观量模拟中, 也是主要偏差源之一。本文结果表明, 要继续提高SAMIL的模拟性能, 急需更新云物理参数化方案以改进云辐射过程的模拟, 同时也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积云对流和云物理过程之间相互作用, 并作进一步协同调整。  相似文献   

7.
1 提高云的观测水平 云是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成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组成的可见悬浮物.云的生成、外形特征、量的多少、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稳定程度和水汽状况等,而且也是预示未来天气变化的重要征兆之一.  相似文献   

8.
海洋上云凝结核(CCN)似乎主要来源于二甲基硫醚,这种二甲基硫醚是由海水中的浮游生物海藻产生的,并在大气中氧化而形成某种硫酸盐气溶胶。因为云的反射率(进而地球辐射平衡)对于CCN密度是敏感的,故通过温度和阳光对浮游生物繁殖量及二甲基硫醚的产生量的作用,生物对气候的调节是可能的。为了抵消大气中CO_2倍增引起的增温,需让CCN以大约同样速率倍增。  相似文献   

9.
本项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青藏高原大气臭氧和气溶胶的观测研究》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化学开放实验室经费共同支持项目负责人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石广玉研究员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汤洁副研究员。目的通过对青藏高原地区上空大气臭氧和相关前体物、气溶胶进行综合观测,研究青藏高原地区上空夏季大气臭氧低谷形成的过程、物理化学成因和机制。背景”八五一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项目”中国地区大气臭氧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的研究结果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区上空夏季6-9月间存在着大气臭氧总量的异常低…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针对酸雨及其形成机制,我国已进行了许多降水化学的研究工作,但对云的酸度及化学成分的观测和研究甚少。云水的酸度和化学成分对长期生长在高山的珍贵树木和森林有直接影响。云及其降水具有吸收、溶解和冲刷大气物质的能力,同时在液滴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害物质。云乃降水母体,大气物质首先与它发生作用,是形成大气物质湿沉降的主要场所。为此我们分别于1986年和1987年1月在黄山气象站对冷云云系及其降雪进行序列采样并进行化学分析,以了解云中一些离子分布特点及与一些因子的联系。本文叙述测量和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1.
李林 《四川气象》2000,20(1):48-49
1 提高云的观测水平云是大气中水汽凝结 (凝华 )成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组成的可见悬浮物。云的生成、外形特征、量的多少、分布及其演变 ,不仅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稳定程度和水汽状况等 ,而且也是预示未来天气变化的重要征兆之一。正确观测分析云的变化 ,是了解认识大气物理状况 ,掌握天气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预报天气的重要手段。但是 ,近几年来 ,由于种种原因 ,云的观测日趋简单化 ,如Ns、Ac云中Aclent、Accast、Ci云中的Cinot、Ciunc和Csnebu及Cc云 ,现在很难看到 ,有的…  相似文献   

12.
王娜  张镭 《干旱气象》2007,25(4):68-74
沙尘气溶胶在全球及区域尺度气候和环境变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气中的沙尘可通过"阳伞效应"、"冰核效应"和"铁肥料效应"影响全球气候。本文对沙尘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及观测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气象卫星的云观测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卢乃锰  方翔  刘健  闵敏  孙瑞静 《气象》2017,43(3):257-267
云体现着不同尺度天气系统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云还通过反射太阳辐射和阻止地球发射辐射,维持着全球能量平衡。1960年气象卫星的出现,揭开了从浩瀚太空,俯视千变万化云系的历史。气象卫星云图的获取,加深了人们对天气、气候变化过程的认识,推进了大气科学的发展。本文围绕气象卫星云遥感主题,首先概述了利用卫星资料开展云检测、云相态识别、云光学厚度与等效粒子半径反演的原理和方法。而后,着重介绍了各类天气尺度和中尺度天气过程的云系特征。最后,文章回顾了国际卫星云气候方面的工作,展望了未来云观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夜间灯光很弱或者没有灯光、星光、月光的情况下,云的目测是比较困难的。常规夜间观测云的方法是,根据视觉,结合星光疏密、空气清晰程度、云体的颜色、移动速度以及伴见的天气现象和实测云高,参照傍晚时云的状况来判别云状。为了能够在夜间快速准确地识别所在测站云状,以现代化探测设备为手段,对夜间云的观测方法进行了总结,介绍了用大气辐射、大气电场、气象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来辅助观云,可较好地弥补夜间目测云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1云状的观测大气中的云、外貌各异,形状繁多。云状的不同特征,对天气状况的指示性是不同的,正确地判断并记录云状是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要严格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技术规定根据各类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云底高度以及它的排列形式、色泽等认真细致  相似文献   

16.
云是大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所造成的一种现象。由飘浮在空中无数小水滴、小冰晶组成。云的形状、数量、分布和演变,是大气中错综复杂的物理过程的具体表现。正确地判定云状,估计云高和云量,对于了解空中气象要素的变化和大气运动的状况,以制作天气预报,保证飞行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气溶胶影响云和降水的机理和观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李军霞  银燕  李培仁  徐芬 《气象科学》2014,34(5):581-590
气溶胶对云和降水的影响,对于气候系统、大气环境以及水循环至关重要。气溶胶粒子作为云凝结核和大气冰核影响云的微物理过程,进而影响雨、雪、雹和其他形式的降水。近年来,在理解气溶胶的化学成分,气溶胶微物理特性以及气溶胶作为云凝结核和大气冰核影响云降水等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本文对于气溶胶的概念、来源以及气溶胶的直接和间接效应进行了简要概述,重点总结了国内外在气溶胶影响云和降水的机理研究方面的成果,回顾了近年来利用卫星、地面观测设备、机载探测设备等对气溶胶和云进行遥感观测和直接观测所获得的观测事实并讨论了其可能的物理机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漠河地区臭氧的观测和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3月上旬,在黑龙江漠河地区对地面和整层臭氧、太阳辐射等进行了短期观测,以初步了解该地区臭氧和辐射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漠河地区近地面臭氧日变化明显,其峰值出现在每日10:00(北京时间)左右,并早于紫外辐射(UV)峰值出现时间.整层大气臭氧总量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基于UV能量守恒,建立了臭氧与其影响因子-光化学、散射、UV等因子之间较好的定量关系和经验模式,并将其用于计算地面、整层大气臭氧小时值和日平均值.结果表明,计算值与观测值吻合的都比较好,它们相对偏差的平均值分别为:地面臭氧小时值(11.9%)和日平均值(9.0%);整层大气臭氧小时值和日平均值-7.4%、1.8%.因此,地面和整层臭氧的经验算法是合理和可行的.利用散射辐射/直接辐射(D/S)和散射辐射/总辐射(D/Q)可以描述大气中的物质如气溶胶、云等的散射作用.采用D/Q表示散射作用可以提高地面臭氧和整层大气臭氧计算的准确度,特别是对云量较大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IASI(Infrared Atmospheric Sounding Interferometer)是搭载在欧洲METOP-A 卫星上,采用干涉分光技术的新一代超高光谱红外大气探测仪器,其光谱测量范围涵盖了多个吸收带,可用于反演大气、海洋、云和大气成分,为地球大气遥感、气象业务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遥感资料,是各国学者关注的又一热点。为深入了解IASI 在国内的云产品情况,本文利用2008 年10 月15 日~12 月15 日期间IASI 在安徽寿县地区的云参数观测资料和中美 [美国能源部大气辐射测量(ARM)计划] 联合在安徽省寿县进行大气辐射综合观测试验期间,相同时段云雷达[ARM W-band(95 GHz)Cloud Radar,WACR]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和验证。在以寿县ARM 移动观测设施(AMF)为中心,半径为20 km 的范围内,IASI(2 次/d)共有有效观测129 次,其中与WACR(1 次/2 s)匹配的IASI 有效观测共80 时次。结果表明:对于单层云,二者云高相关系数为0.8312,标准差为1.8423 km;对于双层及多层云,IASI 反演云顶高结果绝大多数在WACR 的最上和最下层云之间,且靠近较厚的云层。对比结果显示,一般情况下,IASI 反演云顶高结果明显低于WACR;IASI 反演云顶高结果受到视场中云量、云层厚度及云层中粒子浓度大小的影响:视场中云量越大,云层越厚,云层中粒子浓度越大,IASI 反演云高的结果越接近真实云高。  相似文献   

20.
谈谈Cb云的观测记录和编报何国康(百色地区气象局533000)对Cb云的观测、记录和编报,定时观测、天气报和航空报是不相同的。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在定时气候观测,Cb云的母体和未脱离母体的伪卷云,作为一个整体云状记Cbcap,云量记入低云量,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