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概述了山地综合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及图文信息可视化系统的涵义、结构、功能和建立路径。以湖南省怀化市为例,依托图文信息可视化系统(MFIVS)技术手段,对山区综合区划进行具体尝试,得到的区划结果比较客观准确,也说明该是一种简洁实用而又行之有铲的综合区划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成就之一是我国地理学家对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环境采用区划的方法进行的研究。我国首次发布完整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案至今已有50年历史。在这期间,产生了7个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主要方案,建立了经典的区划方法论。近年来,中国生态区划研究、全球变化区域响应与适应研究对发展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法论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全球和中国对地观测系统数据加速发展的支持下,本文对比了新形势下区划目的、内容、途径、范围、原则、依据、指标、等级系统、界线、研究单元、数据信息、分析计算、基础设施与研究环境条件发生的新变化,认为在中国未来20年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目的将由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向资源、环境、生态综合考虑,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全球对地观测系统,特别是中尺度对地观测系统数据资源和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必将对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时代特点的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新方法论的产生和体系的建立起到划时代意义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郑度  欧阳  周成虎 《地理学报》2008,63(6):563-573
在研习和继承前人区划研究工作与成果的基础上, 着重于自然地理区划方法论及其体系的探讨。首先, 深入阐述了自然地理区划的内涵, 认为: 自然地理区划既是区域划分的结 果, 也是区域划分的方法与过程, 同时还是认识地理特征和发现地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 第二, 假设性认为自然地理区划是客观存在的, 针对不同的区划目的和采用不同的区划原则 所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区划, 如部门区划与综合区划、区域区划与类型区划等, 则构 成了对区划对象的多角度认识, 并且这些区划间存在内在联系, 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和可转换性。第三, 在分析总结各种自然地理区划方案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包括区划本体、区划原 则、区划等级系统、区划模型和区划信息系统的自然地理区划范式, 其中自然地理区划原则、等级系统和区划模型构成了区划方法的核心, 并且通过区划模型, 实现区划原则、指标体系 和单位等级系统的综合。最后, 论文对自然地理区划信息系统研究所涉及的主要科学问题和 主要功能作了简要的说明和讨论, 并指出: 在地理空间单元理论的指导下, 可以实现在统一 的科学框架下的各种自然地理区划的集成, 并为开展综合区划研究提供可用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P94 2 2 0 0 5 0 2 0 883中尺度对地观测系统支持下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新方法论研究 =AnewmethodologyforcomprehensivephysicalregionalizationofChinasupportedbyEOSinthemoderatescale/刘闯∥地理科学进展 .— 2 0 0 4 ,2 3(6 ) .— 1~ 9对比了新形势下区划的目的、内容、途径、原则、依据、指标、等级系统、界线、研究单元、数据信息、分析计算、基础设施等与环境条件发生的新变化 ,认为 :在中国未来 2 0年发展的过程中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目的将由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向资源、环境、生态综合分析 ,为可持续…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划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5,自引:12,他引:63  
在回顾国内外区划工作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区划工作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简单概述了我国区划工作中的方法论,讨论了区划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20世纪后半叶起,我国的区划研究进入系统研究和全面发展期。这期间我国区划工作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1)众多区划方案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既是科学的总结,又与我国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需求相关;(2)区划工作多是静态的,不能及时反映变化了的自然和人文要素;(3)现有区划工作未能将自然区划和经济区划很好地结合起来;(4)区划工作大多集中在陆地系统,对海洋系统的关注不够;(5)在区划方案的认定上,没有制度化的保障。为此,有必要在我国开展综合区划研究,并就编制我国综合区划方案中存在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城市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结构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环境保护成为城市关注的焦点.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管理水平.结合城市环境保护局的工作内容及实质,提出了基于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网站发布系统、GIS可视化信息系统的城市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结构框架,并对系统框架的构成、信息流程、服务和应用模式进行了论述,探讨了基于WEB GIS的信息系统应用的系统数据体系以及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图文一体化、空间分析、决策支持等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回顾和评述了50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进展。认为今后在方法论上,需进一步强调以自下而上方法为主,以自上而下方法为辅,把所研究的部分置于整个系统之中;从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看,系统分析和综合集成的方法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在研究方向方面,综合自然区划的研究正向着综合区划的方向发展。现代自然地理过程的研究将会朝微观深化和宏观综合两个方向发展,关键在于地理系统中界面过程的综合研究和实现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综合研究。区域自然地理研究仍是综合格局和过程,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操作平台。应不断加强与人文地理学的密切结合,实现更高层次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8.
关于开展中国综合区划研究若干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过去半个多世纪,我国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单纯对自然或某一部门进行的区域刻画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亟待开展中国综合区划研究工作。编制中国综合区划方案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包括:服务对象与研究目标;综合区划理论体系;地域系统主要要素的变化过程、格局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中国地域系统重要界线的确定;典型区域的辨识及其特征分析;世界地理格局与中国综合地域系统相互作用;数据的采集、处理、量纲化;综合区划的集成方法;中国地域系统未来发展情景分析;综合区划方案的动态演示系统。  相似文献   

9.
地域系统研究的开拓与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绍洪  尹云鹤  樊杰  郑度  杨勤业 《地理研究》2010,29(9):1538-1545
通过分析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域系统研究的开拓与发展历程,总结了"综合自然区划-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综合区划"重要发展阶段的创新成果,介绍了重要的格局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地域系统研究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密切相关。20世纪50年代,为了认识自然规律,为农业生产布局服务,开创了综合自然区划;20世纪90年代,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需求出发,将生态系统观点、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引入地域系统研究,开展了生态地理地域系统研究;随着地球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从20世纪末开始探索综合区划研究,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有机融合成为近期格局研究的鲜明特色。在此过程中,地域系统研究的方法论和技术手段不断创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值模型等的深入应用,极大地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的地域系统研究,始终与国家的重大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成为今后自然地理学乃至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边坡综合信息管理与防灾决策机制的系统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坡信息资源客观反映其属性特征、工程性状及发展变化规律,是实现防灾决策支持、技术评价和资源共享的基础,如何对其进行有效集成管理和防灾决策应用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提出基于数据库管理、工程可视化思想和GIS技术的集成开发原理,采取多系统独立管理和基于属性数据库耦合集成的方式,开发出边坡综合信息管理与防灾决策系统,实现信息管理、可视化决策与WebGIS平台查询的无缝集成.确定了系统的基本架构、技术方案设计、信息流程、功能结构,实现了边坡信息经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分析、嵌入式专项决策系统的应用研究和WebGIS网络平台的查询显示.应用表明:系统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可为边坡综合信息管理和防灾决策实现信息化、集成化、动态化和决策化提供可行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1.
洪灾风险评价是洪灾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洪灾风险区划是在洪灾风险评价基础上的宏 观分区, 有助于更清晰的把握洪灾风险的空间格局与内在规律。文章首先对洪灾风险相关概念进 行了阐述, 试图达到理清和规范的目的。然后对洪灾风险评价常用方法和洪灾风险区划研究进行 了评述。目前主要的洪灾风险评价方法有地貌学方法、水文水力学模型与系统仿真模拟方法、基 于历史灾情数据的方法、基于水灾史料和古洪水调查的方法、遥感与GIS 方法、基于洪灾形成机 制的系统分析方法等。最后对洪灾风险评价与洪灾风险区划研究进行了小结, 并指出了未来在洪 灾风险评价与区划的数据基础、洪灾风险评价的时空尺度、洪灾风险区划的理论与方法、洪灾风 险评价与区划的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可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洪灾风险评价与区划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洪灾风险评价是洪灾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洪灾风险区划是在洪灾风险评价基础上的宏 观分区, 有助于更清晰的把握洪灾风险的空间格局与内在规律。文章首先对洪灾风险相关概念进 行了阐述, 试图达到理清和规范的目的。然后对洪灾风险评价常用方法和洪灾风险区划研究进行 了评述。目前主要的洪灾风险评价方法有地貌学方法、水文水力学模型与系统仿真模拟方法、基 于历史灾情数据的方法、基于水灾史料和古洪水调查的方法、遥感与GIS 方法、基于洪灾形成机 制的系统分析方法等。最后对洪灾风险评价与洪灾风险区划研究进行了小结, 并指出了未来在洪 灾风险评价与区划的数据基础、洪灾风险评价的时空尺度、洪灾风险区划的理论与方法、洪灾风 险评价与区划的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可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景观生态区划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景观生态系统由多个层次水平的等级体系所组成, 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中, 其结构与 功能具有不同的相互依存关系, 区划的概念有助于整合景观的等级性并厘清复杂性。本研究在景 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功能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生态区划、生态经济区划、农业 区划等相关研究的成果,探讨了景观生态区划应依循的原则、内容及区划等级系统, 指出景观生 态区划不仅强调景观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异质性, 还必须综合景观单元的过程关联和功能统一性。 同时以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为核心制定了开展景观生态区划需遵循的等级性、多尺度性、发生一 致性、格局与功能依存性、功能协调性以及界线完整性等原则。在其指导下, 重点讨论了景观生态 区划过程中涉及的方法论构建、景观生态分析与评价、景观生态区划体系构建等研究内容。最后, 通过比较了景观生态区划与自然区划、生态区划以及经济区划之间的异同,提出了不同尺度下景 观生态区划理论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地理格网的新疆地貌区划方法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遥感影像和Srtm-DEM等多源信息解译的新疆数字地貌图为基础数据源,运用地理格网方法对新疆地貌类型分布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的合并与自上而下的划分相结合的系统聚类分析法,确定各级地貌区划单元及其区划界线,实现新疆地貌的智能化分区。将新疆地貌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地貌区划。其中,一级为6个地貌区 ,二级为23个地貌区,三级为200个地貌区。研究结果表明,在所依据的地貌数据基础上,采用地理格网地貌区划方法,能够实现地貌区划的智能化分区。本研究中的地貌分区和区划等级合理,区划界线准确可靠,利用地理格网方法实现了区划的定量化和数字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建立与理论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大鹏  刘胤汉 《地理研究》2010,29(4):584-596
回顾和评述了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经过几代地理学者的不断实践和理论概括,逐渐形成和蓬勃发展起来。相对于国外研究,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在土地系统分级、结构、演变、系列制图、综合自然区划、自然地带划分、自下而上组合自然小区等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与拓展。今后,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应在自然地域系统方面,把自然、人文、生态经济等各个要素进行系统综合,开展综合地理区划研究,进一步提高区划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土地系统方面,把尺度、结构、过程结合起来,开展土地结构与演变研究,加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特点、驱动力和生态效应研究;在自然地理过程方面,把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综合到土壤—植被—大气连续系统界面研究上来。  相似文献   

16.
收支理论就是对某系统而言,若收入>支出,则系统处于盈余状态,系统数量持续增加;若收入=支出,则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系统数量保持稳定;若收入<支出,则系统处于亏损状态,系统数量持续减少。在地理学科中,收支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解题方法,运用该理论可以有效判断人文地理数量变化类题目。收支理论的运用要结合试题的图文信息,联系所学的地理知识,从多层次、多方位、多维度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7.
苏联地理学界关于自然地理区划问题研究的近况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倪绍祥 《地理研究》1982,1(1):95-102
自然地理区划,即综合自然区划,是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扼要介绍苏联近年地理学界关于自然地理区划问题的研究概况。对于自然地理区划问题的研究,在苏联综合自然地理学中近二十年来,继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功能区划是整个地下水功能评价工作的目标,本次功能区划工作为功能层目标功能和综合功能区划,目标功能区划又可以分为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区划。本文仅对地下水资源功能区划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冰冻圈是全球气候系统的主要圈层之一,既具有不可替代的气候效应,又维系着寒旱地区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良好运行,而中国是中低纬度地区冰川、积雪、冻土发育程度最高的国家。长期以来,针对冰冻圈“致害性”的研究众多,而聚焦冰冻圈服务的“致利性”研究则相对滞后,在此背景下着眼于人类福祉的冰冻圈服务识别与综合区划研究成为冰冻圈科学、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等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也是目前迫切需要开展的研究方向。首先,确定以地域分异规律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集合论和信息编码论等跨学科理论为研究基础;尔后,构建面向综合区划研究的冰冻圈服务分类体系,先以供需均衡模型为核心进行单项服务重要性空间识别,再以服务最大化模型为指导,通过区位熵算法判定冰冻圈主导服务的空间分布;最后,以三维魔方展开法为核心制定冰冻圈服务综合区划方案,将研究区划分多重空间层级、彼此独立完整、相互联系密切的冰冻圈服务单元。综上,形成综合自然供给和人文需求因素且适应地区特色的冰冻圈服务空间识别与综合区划技术体系和方法流程,为冰冻圈服务供给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架起一座桥梁,是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合理利用冰冻圈服务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杨光 《中国地名》2011,(9):78-78
一、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够。区划地名工作有为社会提供基础信息的重要作用。一些政府和政府领导对区划地名工作不了解,认为区划地名工作只不过是做个区划调整,出个行政区划图而已。并没有认识到区划地名工作对本地对外宣传、招商引资、提高知名度、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和意义。由于认识的不够,导致区划地名工作要么停滞不前,要么无人问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