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气候振动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我国旱涝36年周期振动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关系,得到结论: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偏少;反之,地球自转速度减慢时,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偏多。本文还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关系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大气、海洋、陆地水、冰川等地表流体质量在地球表面的重新分布,并引起地球自转变化和地球重力场变化。通过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可以高精度获取地球自转变化数据和地球重力场时变数据,反演地表流体质量在全球和区域的变化情况,揭示地表流体质量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地球自转变化也和厄尔尼诺、北大西洋涛动等气候涛动密切相关,并与地表流体质量的长期变化相关。因此,利用地球自转变化和时变重力场变化观测数据,可以更好地研究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3.
游性恬  谷湘潜 《大气科学》1997,21(5):545-551
利用IAP二层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改变地球自转速度下冬季大气环流及气候异常的数值模拟。其中试验1: 设25 h/d (350 d/a);试验2:设23 h/d (381 d/a);控制运行:24 h/d (365 d/a)。联系从古至今地球自转逐渐减慢的情况,主要讨论地转减慢对冬季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球自转速度减慢以后,能使西风急流加强,南极附近增温。  相似文献   

4.
地球自转与东北地区夏季温度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研究了东北地区夏季温度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关系.得到:地球自转减慢时东北温度偏低, 当自转年变量ΔU≤-22时出现典型的低温冷害年; 自转加快时东北温度偏高.东北地区夏季温度与极移振幅的位相也有较好的关系:在极移振幅的峰值年附近容易发生冷夏年, 在极移振幅的谷值年附近容易发生热夏年.  相似文献   

5.
刘冬  李建平 《大气科学》2011,35(4):667-682
本文利用风场标准化季节变率指数来探讨不同地转速度或自转周期下,全球季风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以及其随自转周期的不同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同时探讨了经、纬向风的季节反向对季风区显著分布的影响.此外,定义一个新的表征季节变化相对大小的指数来探讨不同自转周期下,风场季节变化相对于地球自转周期条件下的强度的相对大小.结果表明,在水...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青藏高原气候的三次突变及与天文因素的相关   总被引:39,自引:9,他引:30  
汤懋苍  白重瑗 《高原气象》1998,17(3):250-257
用给出了的划分气候阶段的标准对本世纪高原的气温,降水和季风的阶段性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本世纪高原气候在20年代初,50-60年代和80年代初发生了三次突变,与北半球的气候变化一致。高原气温突长数年后我国和北半球温度突升,接着高原季节增强,高原“季风多雨区”变温,“季风少雨区”变干,反之则相反,进一步分析表明,地球自转速度和太阳黑子周期长度的变化对高原及北半球本世纪气候的突变和阶段性变化起着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7.
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成因与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南极气温资料、环南极海冰资料、臭氧变化资料、太平洋海温资料、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资料、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资料的综合验证,发现了构造运动与厄尔尼诺因果关系。大气、海洋与岩石圈的角动量交换在南半球和北半球有不同的形式,这是由陆海分布的差异决定的。南极上空臭氧变化和环南极海冰变化是赤道海温和全球气候准两年振荡的原因。其中,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变化起主要作用。这个结论给出了作者提出的“海洋锅炉效应”、“臭氧洞漏能效应”、“德雷克海冰气候开关效应”和“大洋地壳跷跷板运动”的相互关系,证明构造运动对厄尔尼诺的重要影响。强潮汐准4a周期的发现,表明南极海冰变化、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地球自转变化和厄尔尼诺都具有4a准周期变化的原因。海温和海冰开关的准2a周期和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8.
地球自转速率变异与长期天气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峻峰  王贵生 《气象》1994,20(9):3-8
近些年来,随着长期天气预报理论基础的不断完善,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异是导致长期天气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该文概述了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关地球自转速率变异与长期天气变化相关关系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侧面归纳分析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异对长期天气变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9.
以太阳黑子数、南方涛动指数和地球自转速度等因子,利用沃尔什函数理论和多元统计分析,探讨了我国东部蜡涝型影响因子,分析了它们的影响方式。结果表明:我国旱涝型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南方涛动和地球自转速度等,其影响方式均以后延相关,辱劝形式表出来。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地热异常定性预测年度降水之方法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将“地气图”方法引入年度降水的定性预测中,在分析了1955-1996年共42a的气修资料及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与同期地热涡族轴线走向之间的关系后,发现地热族轴线与我国东部雨带的走向基本一致,且多(少)雨带轴线与地热(冷)涡族轴线基本相合,即轴线呈南北向时,雨带亦呈南北向,反之亦然。在地球自转的减慢年,雨带往往呈南北向。  相似文献   

11.
缪启龙  杜德亮 《气象科学》1996,16(2):110-119
利用地表热源的气候学计算方程,建立了中国47个站地表热源的时间序列,分析了中国地表热源的多年变化规律,进而又分析了中国地表热源与南方涛动指数间的交叉谱,指出中国地表热源与南方涛动指数之间各地都在9年,3年的准周期上有显著相关。这表明中国各地地表热源与南方涛动指数的联系,可能存在某种共同的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1997/1998年青藏高原西部地区辐射平衡各分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中日亚洲季风机制研究计划1997年9月~1998年10月在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和狮泉河2个站点自动气象站辐射平衡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原西部2个地区辐射平衡各分量在不同季节的季节平均日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并且还与1979年5~8月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的辐射观测资料和1982,1983年青藏高原辐射平衡观测实验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高原西部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变化不仅有季节之间和年际的差异,高原西部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变化也有较大的差异:(1)总辐射在春夏两季相差很小,改则春季(3~5月平均)日变化的极大值甚至比夏季(6~8月平均)还大;(2)地表反照率的年际变化及两地之间的差异均可能较大;(3)大气逆辐射日变化、年变化特征与其他辐射分量明显不同,其日变化、年变化的位相均晚于其他分量;(4)两地之间地面辐射平衡的年变化似乎有一个位相差,改则的月平均最大值和最小值均较狮泉河晚了约1个月,因此从冬季到夏季的大部分时间里,改则的地面辐射平衡是小于狮泉河的,而在从夏季到冬季的大部分时间里,改则是大于狮泉河的。  相似文献   

13.
安维朴 《气象学报》1987,45(4):459-466
本文详述了一个具有横风切变效应的风洞实验新技术,实验结果表明,如果风向在地面上随高度以0.02(°)/m变化,当进行扩散模拟实验时,若原型长度尺度大于6km时,忽略罗斯贝数将会导致严重的误差。  相似文献   

14.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tropical cyclones(TCs) and their precipitation over Guangdong Province a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observational data of TCs and precipitation from 26 observational stations in the province from 1951 to 2005.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Cs precipitation shows an oscillation with a peak value of about 25 years,with both the numbers of the Guangdong-influencing TCs and TCs formed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oscillating with a peak value of about 23 years.The correlations are highly positive between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TC precipitation over the province and these numbers.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TC precipitation in the province shows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annual mean SST in some parts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annual mean 5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s in some parts of the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over the North Pacific.In general,there are high mean SSTs on the equator from central to eastern Pacific,low mean SSTs in the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over the North Pacific and a main strong East Asian trough over the North Pacific in the period of less TC precipitation as compared with the period of more TC precipitation over the province.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气系统长波射出辐射(OLR)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笃鸣 《气象科学》1994,14(3):187-195
根据ERBE和ISCCP资料讨论了云对地—气系统长波射出辐射(OLR)的强迫作用及纬度、大气温度等因子的影响。分析了OLR场与500hPa及地表有效辐射场的相似问题。阐述了OLR在全国的分布特征,指出冬季OLR场大致呈纬向型.夏季为一不对称的鞍形场。年分布与1月的相似。最后还就各区域的OLR年变化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闪活动和降水关系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我国部分地区2005年的地闪定位资料和气象台站雨量观测资料,由南向北选取我国四个不同气候带区域(区域1~4),分析了这些区域的地闪活动与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由南向北及气候特征由潮湿趋于干旱的区域的地闪活动和降水相关性增强。闪电活动与有闪电降水(即对应闪电的降水)日变化的线性相关系数在由南向北的区域分别为0.56、0.46、0.56、0.80,旬变化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86、0.89、0.92,月变化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4、0.88、0.965、0.99;较干旱的区域3和区域4的地闪活动与所有降水的时间序列有较强的相关性,其线性相关系数日变化分别为0.31、0.41,旬变化分别为0.84,0.52,月变化分别为0.93、0.80;地闪与降水的空间线性关系相对复杂,但也表现出由南向北和气候趋于干旱对应关系增强的特征,区域4的闪电和降水相关性达到0.54。分析区域中较干旱地区的雷暴活动产生机制(主要受热力抬升作用)相比潮湿地区(既受热力抬升作用,又受大尺度系统相互作用)更为单一,这可能是干旱地区的闪电活动与降水有较好相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选取实际的海陆边界,建立了一个固体地球-海洋-大气耦合的简单线性模式,模式中包含了地气角动量守恒的关系,地转变速摩擦力对大气的作用,风吹流改变海温异常,海温异常又改变大气的质量分布。在无外源作用于地球系统的情况下,地球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纬向风、海温和地转速度)都存在着准两年振荡(QBO),由此可见,QBO是地球系统内部的一种固有振荡。  相似文献   

18.
南海夏季风对流季节内振荡的频谱变化特征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11  
利用1980~1997年TBB资料和海表温度(SST)资料,诊断分析了南海对流季节内变化频谱及强度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对流季节内振荡强度与对流本身强度以及南海SST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对流季节内变化强度及频谱存在明显的年内变化、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南海地区夏半年对流及其ISO1强度与后期冬季南海SST有一定的关系,当夏半年对流较强(弱),ISO1较强(弱)时,则后期冬季南海SST偏低(高)。  相似文献   

19.
选取实际的海陆边界,建立了一个固体地球-海洋-大气耦合的简单线性模式,模式中包含了地气角动量守恒的关系,地转变速摩擦力对大气的作用,风吹流改变海温异常,海温异常又改变大气的质量分布.在无外源作用于地球系统的情况下,地球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纬向风、海温和地转速度)都存在着准两年振荡(QBO),由此可见,QBO是地球系统内部的一种固有振荡。  相似文献   

20.
地球大气行星波的螺旋结构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从描写大气大尺度运动的动力方程组出发,讨论了地球大气行星波的螺旋结构,给出了这种螺旋结构的“宏图”,指出:(1)螺旋状的行星波在整个大气三度空间都存在;(2)准水平面上的行星波是对数螺旋结构,这种行星波在垂直方向上也呈对数螺旋分布;(3)螺旋行星波存在一个相速条件(即存在范围),它的形状与波位相速紧密相关,而且它有频散作用;(4)螺旋波的形成,主要由于南北方向和垂直方向空气的较差转动及Coriolis参数随纬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