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俄边境城市满洲里口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满洲里处于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带,承担了着中俄贸易60%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成为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借助地缘优势和口岸优势,已经具备发展口岸经济的基本条件。文章以满洲里口岸经济现状为出发点,运用SWOT技术路线,分析满洲里口岸经济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满洲里口岸经济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广西对越边贸口岸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我国对越边贸的主要省区,拥有全方位开发的口岸,由于区位,交通条件的差异性,口岸群的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层次,并在边贸业迹上有所表现,为了优化广西边贸口岸的空间结构,文中提出了突出重点把凭祥、东兴建成现代化边贸口岸、培育特色口岸经济,加大边贸的开放力度、提高口岸群的整体水平,以及建立新型的边境贸易空间组织-边境贸易开发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应分析的我国入境旅游相关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SPSS中的对应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入境旅游相关结构.模型输出结果表明,我国入境旅游存在复杂的组团结构.运用旅游学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发现这些组团结构的形成动因基于5个方面3个层次的耦合作用:基本层次的国家口岸-中国情调耦合作用;中等强度的东北口岸-高品质接待耦合作用和南方口岸-华人亲缘耦合作用;高强度高选择性的东北口岸-名山大川耦合作用和北方口岸-边贸度假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疆口岸区域空间发展模式的数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岸以国家主权象征的海关为主体,兼有国家其它专项检验部门联合组成,一般是由设在进出口国境的交通港站,并与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单位组成的综合体。我国新疆因其边境省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漫长的边境线而拥有众多的口岸,而沿边经济带又是新疆的一条重要经济发展轴,因此针对口岸区域发展模式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空间发展模式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采用位势潜能计算模型分析了口岸区域空间发展的双核模式,以量化方式对口岸区域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推动边境口岸与载体城镇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口岸经济带”的重要内容。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2009—2019年新疆陆路口岸与载体城镇耦合协调水平演进的时空特征进行度量。结果表明:(1)新疆主要陆路口岸与载体城镇综合发展水平总体稳步上升,2015年后两系统综合发展的动力由口岸先导逐渐切换到载体城镇先导,过度依赖进出口数量是口岸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2)新疆主要陆路口岸与载体城镇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趋于优化,耦合协调水平可以分为3类:以阿拉山口口岸代表的良好协调型口岸、以巴克图口岸代表的初级协调型口岸、以塔克什肯口岸为代表的勉强协调型口岸。(3)从空间上来看,新疆陆路口岸经济发展格局正在朝阿拉山口口岸与霍尔果斯口岸并重、南北疆多口岸均衡发展的空间格局演进,但部分载体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限制了与口岸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6.
中国沿边口岸的时空格局及功能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沿边口岸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平台;而"一带一路"的实施也必将给沿边口岸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沿边口岸的发展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分布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关于中国沿边口岸体系形成的时空规律及口岸功能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从地理学角度刻画中国沿边口岸发展的时空格局,并基于RCI模型定量分析沿边口岸对沿边地区的带动作用。研究发现,建国后中国沿边口岸发展可以分为平稳对外开放、加速对外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3个阶段;目前,沿边口岸以公路口岸为主,内河口岸、铁路口岸和航空口岸为辅;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在中俄、中蒙、中哈和中朝边境。另外,RCI结果显示,中国大部分沿边口岸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不突出,"过货化"现象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中尼口岸作为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的窗口,其贸易和交通发展是中国建设“面向南亚开放大通道”的重要支撑。论文探讨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的耦合协调机理,运用评价指标体系法和可达性模型分别评估中尼口岸的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跨境交通可达性,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10—2019年中尼口岸贸易可持续性与跨境交通可达性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 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复合系统是一个具有交互耦合关系的有机整体,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高水平同步发展是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耦合协调的关键。② 中尼口岸贸易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偏低,贸易流量是中尼口岸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中尼口岸的跨境交通可达性提升缓慢,樟木口岸的跨境运输优势明显。③ 中尼口岸贸易与交通发展的耦合协调整体处于中度失调状态,贸易滞后于交通发展,交通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有限。为了推进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的耦合协调发展,应当充分发挥中尼口岸的货运职能,大力发展尼泊尔转口贸易,打通南亚大市场。加快建设吉隆口岸跨境经济合作区;远期打造新通道以发挥樟木口岸大宗货物运输功能;利用直升机发展普兰(斜尔瓦)口岸的“神山圣湖”旅游经济,促进口岸贸易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口岸体系是一系列规模和功能不同的口岸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基于1979—2019年口岸开放年份的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口岸体系演化阶段进行定量划分,综合考虑口岸开放时间、类型及政策因素分析各阶段口岸体系的开放特征。结果表明(:1)综合考虑口岸体系开放的时空属性,采用Bai-Perron结构断点检验法识别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口岸体系演化过程存在5个结构性断点,进一步利用马尔科夫转移类型的空间变化将演化过程修正为5个演化阶段。(2)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口岸体系开放水平波动上升,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趋同俱乐部,集中开放的空间格局进一步强化。(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口岸体系演化阶段性轴线开放特征显著,开放特征存在“沿海沿边点状开放—沿海沿江T形开放—内陆与沿边口岸带状开放—航空口岸全面开放—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开放”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外开放口岸布局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郭来喜 《地理学报》1994,49(5):385-393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1、口岸分类及功能:按口岸的重要性及管理层次分类;按口岸性质及运输方式分类;按口岸所处地带及对外职能分类。2、口岸的基本结构:包括对外运输系统、对外贸易系统、监督检查系统、服务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3、口岸布局与区域开发。4、中国口岸布局四大地域系统:沿海沿江沿边口岸开放地域系统和内陆(沿路)口岸开放地域系统。5、关于改善开放口岸体系的建议:口岸设置要为外向型经济服务,结合国际大通道建设开辟新口岸,大力发展航空网设置新航空港口岸,沿江内陆区口岸类型要多样化,完善现有开放口岸系统。  相似文献   

10.
李艳  孙阳  姚士谋 《地理研究》2020,39(9):2109-2129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特色的跨境全球城市区域,但囿于数据获取局限,已有分析多集中于对珠三角9市的空间格局演变分析或仅注重港、澳与内陆城市的单向跨境经济联系,口岸研究多集中于口岸自身的时空分布格局与作用机理,较少涉及口岸对跨境区域全域的空间联系及影响分析。本文尝试从口岸视角理解中国跨境全球城市区域空间联系,以粤港澳大湾区11城市为例,运用联系强度、网络密度及Python编程方法,以港口、陆路与航空跨境口岸为节点,以交通联系为纽带分析大湾区空间联系。结果表明:① 口岸是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全球城市区域内部空间联系的重要通道,依托各口岸,湾区已形成以香港为核心,以澳门、深圳、广州为重要节点的宏观联系格局。② 港口口岸联系表现为以香港为首,港、澳互动为主的联系格局,港、澳与湾区其它城市间的港口口岸联系呈现等级性差异。③ 陆路口岸联系表明,湾区形成以港、澳陆路口岸为原点的辐射状联系格局,并以珠江为界呈显著不平衡性特征。④ 航空口岸联系呈现以港、澳为核心,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线性放射状航空外联格局。本文揭示了口岸通道对跨境区域全域空间联系与要素流动的影响,为跨境区域联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1985年来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位序—规模分布及作用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建科  陈园月  于旭会  王海壮 《地理学报》2017,72(10):1812-1826
运用位序—规模法则与核密度方法,以近30年来各港口货物吞吐量及集装箱吞吐量为主要指标,刻画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的规模分布特征,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 总体看,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具有一定位序—规模分布特征,但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的港口在位序分布上出现明显分化,港口区域化特征愈发明显。② 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序—规模分布的无标度区数量先增后减,最终由单分形变为双分形结构。区域港口体系经历了高位序平衡发展、中小港口突破、大中小港口差异化发展、枢纽港竞合下的港口融合四个阶段。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位序—规模分布的变化轨迹呈现外接式分割发展、枢纽港形成及新兴港口融入、支线港大型化和集装箱网络整合四个阶段。两者在发展节点上基本吻合;港口集中化与分散化交织进行,货物总吞吐量的分散化早于集装箱运输,分散趋势较为明显。③ 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位序—规模演化的作用机制突出表现为自然经济地理约束下的大港口主导作用明显、区域化和竞争压力倒逼港口合作并推动港口实现自组织协调、能源输出特征及转型推动新兴港口快速成长三方面。  相似文献   

12.
王伟  纪翌佳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22,41(3):616-632
港口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是港口资源整合所要理顺和优化的关键问题,关系着港口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研究了2000年以来中国港口整体及沿海和内河各区域港口群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从货物吞吐量看,全国范围内的港口和内河港口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竞争效应,沿海港口之间竞争态势显著,而三者在集装箱运输方面均为竞争关系;五大沿海港口群在货物吞吐量方面的竞争激烈程度排序为环渤海港口群>珠江三角洲港口群>长江三角洲港口群>西南沿海港口群>东南沿海港口群,内河港口群中,仅珠江水系港口群呈竞争态势;珠江三角洲港口群、东南沿海港口群、长江三角洲港口群、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港口在集装箱运输中竞争激烈;港口供求关系、港口规模结构、港口职能结构、港口规划与管理等是影响竞争与合作关系及竞争激烈程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有助于丰富港口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并为港口资源整合提供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曹有挥 《地理科学》1999,19(6):485-490
系统介绍Y.海斯的集装箱港口体系演化模式,对长江下游集装箱港口体系的演化过程进行了科学实证。认为:该集装箱港口体系已经经历了初始,扩散两个阶段,现正处于集中阶段的初期,今后10年该集装箱港口体系将迅速完成集中化过程,从而进入枢纽中心阶段。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集装箱港口体系的偏移增长与演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享—偏移(share—shift analysis)模型对近17 年长三角集装箱港口体系的偏移增长状况的研究显示: ①上海港在1994—1998 年间为正偏移增长港, 而在其他两个时段均为负偏移增长港。②宁波港始终为正偏移增长 港, 且偏移增长量一直很大。③沿海港群和内河港群间的偏移增长状况较为复杂, 在总体上, 沿海港群优势不断凸 显, 而内河港群则相反。④在不同等级港口间的偏移增长中, 中型集装箱港口始终居于劣势地位, 大型集装箱港口 近13 年来优势明显, 小型集装箱港口始终居于相对优势地位。⑤长三角集装箱港口体系的发展可初步划为初步发 育阶段、枢纽中心港初步形成阶段和大型深水直挂港加速成长三个阶段, 每一阶段的发展都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特征和作用机制。上述状况的形成是区域经济发展、国家政策调控、港口资源条件差异、区域通达条件以及集装箱 装卸运价等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基于力学平衡模型的长三角港口物流发展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士琳  曹有挥  蒋自然  王佳韡 《地理科学》2017,37(11):1624-1631
基于港口物流协调发展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相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性判别模型,对长三角13个港口物流发展协调性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长三角已形成较为明显的以上海港为核心,宁波-舟山港、苏州港和南京港为副中心,其余港口为重要补充的多层次港口物流规模等级结构;港口物流协调发展层次总体偏低,以低水平协调型为主,且港口物流发展协调度与综合发展度间存在紧密联系,呈现明显的“U”型曲线特征;港口物流协调发展偏离方向集中化特征不明显,制约不同港口物流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存在较大区别,同时就物流运营发展滞后型、城市支撑发展滞后型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型港口分别提出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6.
张耀光  刘锴  郭建科  马慧强 《地理研究》2013,32(6):1095-1102
我国海岛众多,具有丰富港口资源,其中一些港口深水岸线逼近岛岸,适宜发展大型深水集装箱港。目前海岛港口资源开发程度较低,在海岛上已开发的大型港口仅有上海洋山港,多数海岛县为规模不大的地方小港。对中国海岛县的港口吞吐量、港口用地等应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分析集聚状况,并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港口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根据海岛港口规模、区位、腹地、港口“代际”以及海岛与大陆连通等指标,对中国海岛港口进行类型划分,并对划分的洋山港、舟山港以及地方小港等三种不同类型的港口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结合当前国际海运业的要求与建造大船舶以适应大型深水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今后发展海岛深水港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福建港口体系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斓  伍世代  陈培健 《热带地理》2007,27(3):249-253,283
阐述了福建港湾自然条件和港口开发现状,采用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分析近20年来港口体系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福建港口体系空间结构演变总趋势呈分散化。这说明了港口间的竞争大于合作,职能结构趋同,因而形成合理分工与协作的福建港口群是当务之急。鉴于此,运用模糊聚类、货种区位商等分析技术,对其体系内的港口等级层次、职能结构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港口职能分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众多沿海城市纷纷转型为港口城市,港口区域化态势明显,港口发展呈现新的竞合关系。运用位序-规模法则与复杂网络模型,从规模结构、航运网络两方面刻画1985年以来中国大陆沿海集装箱港口体系的区域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港口体系日趋完善,位序-规模分布更加明显;发展演化呈低级均衡,明显集中化及相对分散化三个阶段,围绕世界级枢纽港形成区域集聚和群内扩散的空间格局。② 港口航运网络小世界特征得到强化,不同类型港口航线网络特性变化差异明显。枢纽港以广度上升深度下降、中转功能上升为主;大型港口变化较为复杂,超过一半的大型港口腹地引致特征明显,中转功能较弱;地方港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大部分港口在航线网络深度、广度与辐射能力等多方面得到提升,少部分港口则明显萎缩。③ 以班轮航线为载体的物流网络推动港口区域化内在联系更加紧密,轴-辐特征得到强化,整个网络效率大为提升。从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呈现的最强联系航线看,沿海集装箱航运网络已由局部网络转变为统一的双层轴-辐网络,全国性的港口网络联系水平大幅提升,区域航运网络与港口群存在空间错位而非一一对应。  相似文献   

19.
程佳佳  王成金  何嘉明 《地理研究》2016,35(7):1314-1328
长期以来,港口竞争主要发生在不同港口之间,随着港口管制的放松,许多港口陆续引入私营资本,促进了港口竞争的发展变化,并在理论上形成了新的空间模式。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港口建设最早引入外资和码头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地区,也是中国港口管制放松和外向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在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珠江三角洲集装箱港口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国际码头企业进入珠江三角洲的时间路径,包括企业结构、企业数量与股权变化、港口数量等,总结其时间进入规律;基于空间视角,刻画国际码头企业的码头网络,重点包括参股港口分布、装卸能力演化、各企业投资差异等,考察国际码头企业的码头网络特征和扩张规律,并从港口建设经营、港口竞争码头化两方面分析国际码头企业进入对珠江三角洲港口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国际码头企业的进入路径受改革开放及政策的影响较大,目前已在珠三角码头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集中投资大型港口,呈现先投资枢纽港再进入中小型港口的市场模式;国际码头企业的进入加剧了港口内部码头或泊位利益主体分化而形成港口内部竞争,促使港口竞争形成码头化态势,和记黄埔、招商国际、珠江船务等分别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码头网络,相互之间形成竞争和合作格局。研究丰富了港口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充实了港口研究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