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城市交通问题表现为混合交通流、交通事故、拥塞、延迟和车辆过快增长等。城市交通问题实质是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管理与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性问题。该文分析西安交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公交优先对落实能源战略、促进环境保护、集约节约用地、建设低碳城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解析新加坡常规公交系统的成功经验,探求其对我国城市常规公交系统新一轮发展策略的有益启示,以期为我国城市交通的进一步跨越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由我国著名交通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文尝教授和著名城市地理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马清裕教授等合作完成的<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一书于2010年初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本书在全面阐述现代城市化基本特征与趋势、城市交通发展历程与趋势、城市交通和城市功能区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城市交通与城市功能区、城市交通与居住区相互作用、城市交通与商业中心、城市交通与CBD相互作用的规律性特征,总结出了交通可达性评价理论与方法,揭示了交通出行与功能区布局的基本特征.拜读了两位先生的巨作之后,深感具有以下3大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4.
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研究——以广州为例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毛蒋兴  闫小培 《地理科学》2005,25(3):353-360
在评述国内外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影响作用研究的基础上,以广州为案例,利用有关政府部门资料、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引入定量分析和GIS、RS空间分析技术,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首先,作者论述了城市交通系统发展对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引导作用;接着,应用GIS和RS技术分析论证了城市交通系统建设对土地利用开发的刺激作用;第三,应用GIS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价格的影响作用;最后阐明了城市交通系统对广州各类用地布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具体分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来源,通过对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研究,在总结我国城市交通发展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提出了一套包括机制建设、政策法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在内的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障碍的综合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6.
吴啸  李晓军  彭龙军  尹剑辉  梁子森 《热带地理》2007,27(3):224-228,248
基于对城市交通信息发布系统平台的研究与分析,确定了GIS在城市交通信息发布系统平台中的应用目标和实现功能,构造了基于GIS的城市交通信息发布系统平台的总体结构,并探讨了GIS和数据挖掘与集成技术及其在城市交通信息发布平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慧交通建设,并将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可达性和影响居民出行。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的共识背景下,由于"智慧交通—可达性—出行行为(碳排放)"间复杂的影响作用机制,已有的研究难以判断智慧化背景下的城市交通可达性提高将增加抑或减少出行碳排放。如何通过提高城市交通可达性来缓解交通拥堵,保障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有效运行,并提高居民出行效率,减少出行碳排放是当前中国智慧交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以上科学问题,本文尝试提出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的理论框架,并以广州为研究案例地,研究了社区居民通勤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社区出行低碳指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以及基于碳排放—位置分配模型的公共中心规划支持系统设计与应用,可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城市交通运输地理发展趋势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从城市交通运输地理研究的核心概念入手,在对具有代表性的交通运输地理著作及刊物的研究进行综述基础上,对城市交通运输地理的发展进行分析,揭示城市交通运输地理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丰富和发展城市地理学及交通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9.
运用数学方法,计算了城市交通堵塞的机率,量化分析了边际车辆产生的交通拥挤外部性,并进一步探讨了此研究对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启示。结果显示:如果城市车辆和道路同步增长,每条道路上交通堵塞的平均机率呈加速增长的态势,这个增长过程可以用抛物线口朝上的右支来刻画;并且,随着城市车辆规模的增加,边际车辆的增加造成的交通堵塞的增量呈直线上升。在现实中,城市道路增长速度远跟不上城市车辆的增长速度,这极大地增加了交通堵塞的机率。中国城市规模巨大,交通拥挤外部性明显;大城市交通用地比例低(约占城市用地的10%),城市有效交通用地比例更低,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大城市交通拥挤的重要因素。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降低我国城市交通堵塞机率的一些措施,其中,发展卫星城、建立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土地利用)格局是降低城市交通堵塞机率的最为关键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结构关系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李泳 《热带地理》1998,18(4):307-310
阐述了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循环的作用与反馈关系,并指出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性及其过程中城市活动系统分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密度开发城市的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以广州为例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闫小培  毛蒋兴 《地理学报》2004,59(5):643-652
在评述国内外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的基础上,以广州为案例,利用有关政府部门资料、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引入定量分析和GIS、RS空间分析技术,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我国高密度开发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结果表明: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交通系统的发展引起城市空间形态、土地利用开发、土地利用价格和用地布局特征的变化;反之,土地利用特征的改变也带来了交通线网格局、交通密度特征及交通模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城市交通干道对土地利用的廊道效应研究--以广州大道为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城市交通干道对沿线土地利用存在廊道效应。该文阐释了城市交通干道对土地利用的廊道效应机制,以广州大道为例,利用有关政府部门资料以及遥感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引入GIS与RS集成技术,进行了城市交通干道对土地利用的廊道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大道对土地利用存在明显的空间吸引与空间分异效应。  相似文献   

13.
交通韧性是指在极端条件下交通系统能够通过自身抵抗、减缓以及吸收的方式维持其系统基本功能和结构的能力,或者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和成本内恢复原始平衡或者新平衡状态的能力。受全球增温、海平面上升以及快速城市化的影响,极端事件的风险日益增加,从而导致城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衡量极端事件下城市交通韧性强度(包括不同极端天气事件强度对其强度的影响),如何监测其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趋势,以及多长时间交通运输系统能够恢复正常状态?针对这些问题,目前还缺乏有效的监测方法,尤其是缺乏气候变化对交通韧性影响的时空动态变化监测。因此,如何精准识别极端事件下城市交通韧性的状态,提升自然灾害交通防治水平亟待解决。而随着大数据挖掘技术和时空预测深度学习方法的发展,为重建城市交通韧性强度时空数据集,进而揭示历史极端事件影响下城市交通韧性强度时空演变特征、变化趋势以及影响机制提供了可能。论文对国内外近50年来交通韧性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结合国内外交通韧性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已有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述;并指出了气候变暖情况下交通韧性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旨在为今后开展交通韧性研究提供新的思...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城市人口膨胀与保持耕地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城市交通、环境、市容等全面改造和土地批租的进展,众多土地信息瞬息万变。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全面、高效地进行土地管理,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这就要求对土地进  相似文献   

15.
广州城市交通系统与空间格局互动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该文在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阐释城市交通系统与空间格局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对广州城市交通系统与空间格局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对空间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有引导作用;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会产生反馈作用,客观上影响着交通系统的空间布局,两者之间存在—个互动反馈作用环。  相似文献   

16.
宋家泰  林炳耀  刘志 《地理研究》1986,5(1):107-107
出行数据管理指收集、处理、解释出行数据,并以此指导城市交通规划决策的过程。本文较系统地讨论了城市居民出行数据管理问题。文中通过分析居民出行统计数据,概括了我国城市居民出行的若干基本特征,探讨了居民出行的某些衡量指标、变化趋势以及有关的交通对策,并对现时国外常用的交通数字模型在我国城市交通研究中的适用性作了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应用IBM-PC微型计算机,设计了一个城市居民出行信息系统,该系统由DBASEⅠ数据库和BASICA数据分析软件包构成,面向规划,辅助决策,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等级差异变动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曹小曙  张利敏  薛德升  王大鹏 《地理学报》2007,62(10):1034-1040
选取中国183 个城市的1991 年、1995 年、1999 年和2003 年4 个时间段的统计数据, 在Arcmap 软件中采用自然断裂法进行等级划分, 将城市交通运输总体发展水平的等级划分为5 级, 利用SPSS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得到1991-2003 年中国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等级差异变动特征: 中国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等级呈现明显的“纺锤形”结构, 交通运输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平均发展水平的城市个数和明显低于平均发展水平的城市个数所占比例低于32%, 68%以上的城市其交通运输发展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在以省区为单位的空间分布上呈现集中-分散-分散-集中的特征, 而等级较低的城市在空间上呈现分散无规则分布格局; 中国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等级差异呈现“U” 形变化, 1991- 1995 年差距逐渐缩小, 1995-1999 年差距逐渐增大, 1999-2003 年差距逐渐缩小, 但各时间段内的变动幅度不大; 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集中于河南、山东、江苏等省, 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下降的城市集中于黑龙江、吉林、陕西、湖北和湖南等省。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文翎 《热带地理》1999,19(3):213-218
通过分析广州市城市交通的现状, 认为广州市的交通问题已相当严重, 必须及早对其采取措施。针对目前的行车难、乘车难、停车难、车流量大、污染严重以及管理落后等问题, 提出了严格控制市中心区规模、征收交通影响税、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限制私人交通的发展、完善静态交通管理以及实现交通管理现代化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特大城市空间形态差异对交通网络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交通网络出行迂回作为交通网络效率分析的切入点,选取形状指数、紧凑度作为空间形态分析指标,对特大城市空间形态布局进行类型划分,并挖掘各城市交通网络效率空间分布差异特征,基于多元回归模型剖析中国各特大城市空间形态布局与交通网络效率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表明: 5种类型城市交通效率高低分布差异明显,紧凑圆形城市边缘区交通网络效率较低,而非紧凑带形交通效率低的区域多分布于城市核心区,紧凑方形城市交通网络效率高地区分布较为集中,而非紧凑方形交通效率低的地区分布较为分散,紧凑带形城市面积越小则交通效率越高。就城市空间布局与交通网络效率影响关系而言,随着城市形状指数的增大,城市交通迂回值未进一步增大,说明城市形态布局接近圆形均匀分布时,其城市交通网络效率较高;随着城市紧凑度值的增加,城市交通迂回程度值亦不断增加,说明城市形态布局程度越紧密,反而其交通网络效率越低,当城市形态布局紧密程度适中时,交通网络效率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20.
多模式交通是未来城市交通的重要形式,多模式交通系统要求每个交通模式平衡发展并发挥其最好的服务性能。可靠的数据和信息获取是建立可持续多模式交通系统的基础。单一模式的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信息模型不能准确地反映城市交通空间网络的特性和联系程度。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面向多尺度多模式的城市交通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模型,支持多模式交通网络地理数据集成化和拓扑关系模型化,实现多模式交通数据的综合分析和表达。数据模型在概念和逻辑建模层面上,应用面向对象设计语言及其扩展机制集成面向地理信息时空特征描述的可视化语言插件(plug-in for visual languages,PVL),将不同交通线网集成于一个综合信息模型中。交通线网的多尺度表达允许不同的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和专业化信息服务的开发和实现,辅助多模式交通网络规划和发展,并且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的应用。将模型应用在广州市多模式交通系统中进行可靠性和实用性验证,对未来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