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晓云  荔克让  张华 《中国沙漠》2000,20(Z2):129-134
沙地种植果树是治理风沙危害、发展沙区经济的有效途径,果树种植品种的选择和更新是增加果品产量、提高果品质量的关键。根据我国果品生产形势和果树品种发展趋势,结合豫北地区风沙化土地的自然特点,以豫北沙地果树引种栽培十余年试验研究结果,提出适宜于豫北风沙区优先发展的推荐果树品种30余种,就其主要品种经济性状表现给予简要介绍与评价,以期能对豫北沙地果树的发展和优质果品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豫北沙地次生植被类型及其演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雪 《中国沙漠》1993,13(2):37-43
沙地是豫北平原非耕作的次生植被最集中的土地类型。在固定沙地分布着人工林、天然灌丛和草丛群落,半固定——流沙为一年生植物和沙生植物为主的群聚,在低湿沙地以湿生和根茎型植物为主。基质条件和人为影响是豫北沙地植被演替的主要因素。主要的演替形式是由无植被向固定沙地稳定群落的进化型演替。酸枣、荆条灌丛是沙地次生植被演替中较高级并能长期稳定的群落类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呼伦贝尔沙地自然状况和生态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按照统筹规划的原则,将呼伦贝尔沙地划分为5个治理区:沙地樟子松林治理区、森林-草原过渡带沙地综合治理区、北部沙地治理区、中部沙地治理区、西部零散沙地治理区;提出了6种适合呼伦贝尔沙地的治理模式:沙地樟子松封育模式、灌-草方格状混播模式、植苗造林治沙模式、机械沙障与灌-草混播模式、樟子松野生大苗移栽固沙模式、高立式沙障治理模式;针对5个治理区内的不同立地类型,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施"九五"农业开发项目,对延津沙地农业可持续开发技术进行了研究。综合应用风沙化土地环境治理技术,建立了沙地防护体系,控制了风沙危害;引进适宜沙地栽培的果树、经济植物品种,进行组装配套,实现了沙地果园的高产优质高效开发;探索了草食畜的发展模式及饲养管理技术,以及沙地农业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农业知识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效果,表明延津试验站在促进农民致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晓云 《中国沙漠》2000,20(Z2):114-119
通过品种引进、试验和鉴评,筛选出适宜于豫北沙地栽培的优良果树品种28个;栽培实践表明,高接换优技术和控冠促果措施以及生长调节剂的结合使用,是提高果树成花率、坐果率及产量的有效途径。通过丰产园栽培试验,提出矮化无病毒苹果丰产栽培,和梨"矮、密、早、丰"的配套栽培技术,及和土肥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等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闫德仁  闫婷 《中国沙漠》2022,42(1):66-70
归纳总结了内蒙古防沙治沙技术发展历程,并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了群众经验总结阶段、试验与观测研究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新发展阶段等4个阶段。重点介绍了8项典型沙障固沙技术和4项治沙造林配置模式等具体内容,展望了产业治沙技术模式、沙障新材料及其铺设装备以及沙障+乔灌草疏林型配置技术模式等流动沙地治理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干旱区沙地资源农业利用模式的经济生态综合评判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对干旱沙区比较典型的(Ⅰ)小麦玉米带作模式、(Ⅱ)沙地衬膜种稻技术模式、(Ⅲ)沙地长龙架葡萄栽培模式、(Ⅳ)沙地果树微灌栽培模式,(Ⅴ)枣粮间作模式5种沙地利用模式进行了经济生态综合评价。讨论了在多因素决策的情况下5种模式的优先排序:Ⅱ>Ⅰ>Ⅴ>Ⅳ>Ⅲ。评判因子权值确定采用判断矩阵分析法,模糊矩阵合成运算选用加权线性变换模型M(·,+)进行求解。  相似文献   

8.
豫北延津的风沙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半湿润地区的区域性风沙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环境因子之一。通过对豫北延津地区历史上黄河改道泛溢与沙物质沉积过程的分析、风沙问题历史与现状的对比表明,历史时期风沙问题以流沙大规模活动形成各种风蚀风积地貌为特征;而现代风沙问题以沙地在冬春季的片状风蚀和夏秋季的恢复逆转交替为特点,指出本区以季相性为特征的风沙活动及风沙地貌发育规模的有限性。风沙问题的整治关键已不是大规模治理流沙,而是建立有效的防护体系,防止沙质农田土壤风蚀,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沙地高效农业开发。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现代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半流动沙丘和流动沙丘的粒度特征分析,发现研究区沙地变化敏感粒度是>245 μm的沉积物粒度组分,尝试性地将其用于地质时期沙地演化研究。结合区域典型风成砂-古土壤剖面的沉积相特征,探讨了中晚全新世以来毛乌素沙地的时间演化过程及其特征。结果表明:中全新世以来毛乌素沙地存在多次活化扩张和固定萎缩事件,除7.5 ka BP前为流动沙地占优势以外,其余阶段多在半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之间频繁转换,即使在全新世适宜期古土壤大规模发育期间仍存在局地短时间的沙地活化事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季风边缘区全新世沙地演化和气候变化自东向西具有明显差异性。东部科尔沁沙地、中部毛乌素沙地呈现典型三段式沙地演化过程,西部共和盆地呈现多阶段多反复的沙地演化特征。东部科尔沁沙地、中部毛乌素沙地气候变化也呈现三段式,西部共和盆地由于地域特征气候变化相对复杂。全新世气候突变事件对各区产生差异影响。太阳辐射强度控制的亚洲季风环流和有效湿度变化影响沙地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肖生春  李晓云  刘发民 《中国沙漠》2000,20(Z2):146-149
对延津沙地引种筛选的葡萄品种及其重要栽培技术加以总结,以期对周边同类型沙地提供可行的配套技术,推动沙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邵永久  刘立成  于景树 《中国沙漠》1999,19(Z1):127-131
在深入研究麻黄野生生长特性的基础上,对在半干旱沙地开展麻黄人工栽培过程中的苗木繁育、栽培管理等相关的技术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①1%浓度的尿素溶液和糖液分别可使麻黄种子发芽率提高10%和26.3%,浓度≥3%时对种子发芽不利;②苗木栽植前应用水或50mg·kg-1生根粉液浸根,浸根后可提高苗木成活率8%~10%;③栽植麻黄最好选择平坦沙壤地,以利麻黄的高产稳产,流动半流动沙地也可种植,但种植前应进行地面防沙处理;④栽植后应加强水肥管理,特别是要适量追施化肥,用量为尿素11.25g·m-2加二铵11.25g·m-2;⑤麻黄人工栽植可提高其有效成份麻黄碱含量,改善其品质。  相似文献   

13.
肖生春  刘发民 《中国沙漠》2000,20(Z2):124-128
分析了延津试区在综合开发治理前后耕作制度的演化,依据沙地种植业遵循的原则和生态学原理,对试区的几类十多种果粮间作、作物多熟种植模式配套栽培技术及经济效益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高亮  高永  王静  罗凤敏  吕新丰 《中国沙漠》2016,36(5):1357-1364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南缘土地覆盖由流动沙地向人工林地、农田及固定沙地等转变后,0~6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最明显,为流动沙地的3.97倍且相同层间差异均显著;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林地、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 pyramidalis)林地、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较流动沙地分别增加79.78%、138.20%、73.07%,差异主要在0~20 cm土层;围封草地和中度放牧草地分别增加116.85%和133.71%,差异主要在0~40 cm土层;固定沙地比流动沙地增加49.44%,差异主要在0~20 cm土层。土地覆盖类型转变后,由于受到土壤容重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在0~20 cm土层变化较明显。8种土地覆盖类型可分为4组:CL1(农田)、CL2(新疆杨林地、围封草地、中度放牧草地)、CL3(樟子松林地、小叶锦鸡儿群落、固定沙地)和CL4(流动沙地)。另外,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也随着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而不同。  相似文献   

15.
生态位理论在沙地农业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国雄 《中国沙漠》1995,15(3):278-282
在回顾生态位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其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应用基础上,总结了生态位理论在沙地农业开发中的应用。主要途径有:引进新的生态元、组装高效生态元、开拓潜在生态位、定向改变基础生态位。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亚热带湿润地区河湖周边发育的灌丛沙堆形态与沉积特征,以南昌市厚田沙地为研究区,对其优势种蔓荆(Vitex trifolia)所形成的灌丛沙堆开展野外调查,通过对不同部位的沉积物进行采样与分析,研究沙堆形态、沉积特征及其与植被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蔓荆灌丛沙堆形态大多为盾形,水平尺度大,高度矮,坡度缓。沙堆沉积物以中沙为主,分选性较差,呈正偏和窄峰态分布,沙源来自附近平沙地和丘间地,为近源沉积。平均粒径从迎风坡底部至背风坡底部呈现为先变细后变粗的趋势,体现了灌丛沙堆的防风滞沙功能和对沙粒的重新分选作用。灌丛与沙堆的各形态参数(灌丛高度除外)均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P<0.01),说明各形态参数在沙堆发育过程中得以协调发展。受植被类型和区域环境的影响,与干旱-半干旱地区直立生长且分支少的灌丛形成的椭球形或圆锥形沙堆形态不同,蔓荆匍匐生长且高度较矮的形态常形成低矮且范围较大的灌丛沙堆。亚热带湿润地区风力资源不丰富及厚田沙地沙源不足使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附近平沙地与丘间地,但不同坡位沉积规律与干旱-半干旱地区相同。  相似文献   

17.
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土地的综合整治区划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韩广  张桂芳 《中国沙漠》2000,20(1):25-29
呼伦贝尔草原的沙漠化土地现在多处于由级向级发展的阶段,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危险性,必须对其进行综合整治。其主要成因是过度放牧,过度放牧不仅直接使砂质草原发生沙漠化,而且还严重影响天然樟子松的天然更新和扩展,因此必须对放牧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作者遵循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发生学原则、主导性原则、与已有的相关区划相统一原则,把呼伦贝尔草原划分为2个综合整治亚区和5个综合整治小区,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利用箱式法对科尔沁地区围封和放牧条件下的沙质草地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进行研究,以探讨围封、放牧对NEE的影响。结果显示:(1)围封17年样地的NEE显著小于围封22年样地的,围封22年样地的显著小于放牧样地的(P<0.01)。(2)在植物生长季内,围封样地总体表现出碳汇功能,放牧样地表现出碳源功能。(3)从碳净固定的量来看,围封17年沙质草地的净碳固定能力强于围封22年的;而围封22年比围封17年的沙质草地的在净碳固定方面持续的时间较长。(4)不同环境因子对不同处理NEE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其线性组合最大可解释NEE的变异依次为围封22年(39.5%)>围封17年(32.1%)>放牧(2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