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基于MPA方法的结构滞回耗能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能量反应分析中,滞回耗能是最具明确工程意义的而又便于工程应用的能量指标,可用以衡量结构的塑性累积损伤。然而,以往研究中,在计算多自由度体系的滞回耗能时,通常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比较烦杂,不利于工程实际的应用。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模态pushover分析(MPA)计算多层结构滞回耗能的简便方法,并通过两个高层结构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精度。结果表明:基于模态pushover分析的结构滞回耗能计算方法精度良好,结果可靠;对于框架结构,可以直接采用第一阶模态(倒三角)加载模式对结构进行pushover分析计算,对于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必须组合高阶模态的滞回耗能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2.
双塔连体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塔连体结构是我国实际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多的一种结构形式.该结构形式是在两塔楼顶部设置连体部分的新型建筑结构形式.本文针对某一连体结构,采用NosaCAD有限元软件建立整体结构分析模型.通过建立模型,分析结构在7度多遇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反应,得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内力和破坏情况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小震情况下...  相似文献   

3.
太湖环湖大堤工程及其在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太俊 《湖泊科学》1993,5(3):195-204
太湖环湖大堤工程是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十大骨干工程之一。本文对该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和工程概况进行了论述,并对该工程在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多目标利用功能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结构参数识别是结构抗震安全性能鉴定和健康诊断的基础,利用地震观测记录来识别结构模态参数,是地震工程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利用实际结构的地震观测记录,对一维、多维和整体ARX模型三种模态参数识别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整体ARX模型对多自由度结构的模态参数识别较为稳定且精度较高;实际应用中多维ARX模型有时会导致丢失模态和虚假模态现象。  相似文献   

5.
渡槽结构隔震耗能减振控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设计中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南泉河水大型渡槽工程结构,按几何相似比1:10研制了结构模型及多组隔震耗能混合减振支座,在振动台上成功地进行了多工况的地震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将由隔震器与阻尼器组成的隔震耗能混合减振支座应用于渡槽结构,可以有效地减小渡槽结构的地震响应。此外,所研制的隔震耗能混合减振支座,在实际结构工程中的施工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6.
为方便地检测梁桥支座损伤,提出了利用运营桥梁实测模态位移结合其无损状态的模态位移判断支座损伤的高斯曲率模态相关系数法。通过简支梁桥的室内试验,验证了利用高斯曲率模态相关系数判定支座损伤的合理性以及该方法中无损状态下的模态位移可以通过模态试验和有限元模拟两种方法获得。利用该方法对实际简支梁桥和连续梁桥进行的支座损伤识别结果表明:高斯曲率模态相关系数法可准确识别出单支座和多支座损伤的支座损伤位置,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可将此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的支座损伤识别。  相似文献   

7.
随机有限断层法合成地震动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前很多研究者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模型预测地震动并被证明是可行的.本文运用随机有限断层地震动叠加合成方法,模拟了1988年肃南5.7级地震,与实际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用有限断层方法模拟得到的峰值加速度以及峰值加速度出现所对应的特征时刻与真实记录较为吻合;比较模拟的地震动反应谱和实际记录的加速度反应谱,总体上在工程感兴趣的频段内,有限断层方法拟合的结果基本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为进一步开拓该方法在工程应用中的前景,以兰州市柴家峡水电站为例,将此理论方法应用于缺乏强震记录地区的近场地震动估计中,模拟分析了马衔山北缘活动断裂发震时在坝址区产生的地震动特征,其近场合成结果与1125年兰州7.0级地震的烈度分布符合较好,可供工程抗震设计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8.
横波技术在工程物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了横波勘探的方法技术及应用范围,指出了横波勘探在工程地震和工程物探工作中的重要性,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某些方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介绍了几种方法的应用实例,实际应用效果显示该方法是比较实用的。  相似文献   

9.
电信传输地震台网观测与数据处理系统(简称768工程)验收鉴定会概况,文章指出该系统是国家地震局的重点科研项目,历时五年多现已完成;介绍了鉴定会对该系统的考核方法、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说明该系统的特点及其在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方面将会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9,自引:16,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6月在武汉召开了第二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会议围绕近年来兴起的近地表探测问题展开,涉及方法原理、仪器采集、资料处理等各个环节,反映出国内外环境与工程探测领域的若干前沿热点和发展动态.结合本次会议,可以看出该学科主要趋势为:应用领域不断扩宽,方法技术灵活多样,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开发新型(特种)仪器,通过高精度测量、延时测量、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手段改善探测质量.我国对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有很大的需要,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开展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工程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与未来   总被引:19,自引:18,他引:19  
中国工程地球物理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现还处于初期阶段,所使用的方法和仪器正处于由完全依赖进口向自主开发的转变吉。近几年来新方法研究和仪器自主开发取得了很大进展,不少仪器性能可以与国外相媲美,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工程地球物理研究还存在着方法局限,软件开发滞缓,仪器开发分散的被动局面,加强行业合作,促进方法研究和软件开发,推动仪器厂商联合是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可以预见未来的五年是工程地球物理技术发展与应用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2.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近几年来成功地应用于矿产资源、油气资源、地热资源、煤炭资源勘查及工程环境等勘探中,但是地表不均匀体产生的静态效应问题是当前该方法急需解决的一个技术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两种静态校正新方法,方向滤波法和带相位的滑动滤波法,并具体说明了这两种算法的设计思想。通过建立地表存在不均匀体时的地电模型,正演模拟合成了存在静态效应的电阻率及阻抗相位断面图,使用方向滤波法和带相位的滑动滤波法分别对它们进行静态校正,基本可以消除地表不均匀体的影响。然后对新疆某地存在静态效应的CSAMT测量原始数据断面图应用这两种方法进行静态校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电磁波层析成像(CT)是一种新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不仅勘探精度高,而且还具有快速、省钱的优点,本文叙述了电磁波层析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工作方法及污水处理工程场地的勘探实例。最终以二维图像的形式直观、清晰地重现地下介质的构造形态,为工程场地地基安全稳定性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饱和砂土最大动剪切模量的不同试验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33个饱和砂土土样室内试验确定的最大动剪切模量和同一位置现场原位试验确定的最大动剪切模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相差很大,室内试验结果基本上小于现场试验结果,埋藏深的土样相差更大;室内试验的最大动剪切模量与深度符合幂函数规律,且与砂土的密实度有关,与砂土的颗粒成分关系不大。通过工程实例,比较了2种试验最大动剪切模量对地震反应分析的影响,得到了室内试验最大动剪切模量与现场剪切波速的统计经验关系式。该经验关系式对工程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两种强度折减法确定边坡稳定系数适用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度折减法确定边坡稳定性系数比传统极限平衡方法优势明显,但是两种常用的强度折减法哪种更适合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针对某工程算例分别采用两种强度折减法进行了边坡稳定性系数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和传统极限平衡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快速拉格朗日分析法更适合应用在边坡稳定性系数确定方面。该法的计算结果和传统计算方法极其接近,并可以克服传统方法人为指定滑动面的重大缺点。  相似文献   

16.
地震工程研究的科学大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十九世纪末的地震工程研究,在其100多年的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随之而建设起来的各类地震工程实验设施分布于世界各地。近20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实验设施通过网络实现协同实验和资源共享。基于以上的信息,为了更好更快地和国际接轨,本文提出了建设一个地震工程研究领域的科学大平台设想。这个大平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数值模拟,网络协同实验系统和基础信息系统,将形成本领域开放性的综合科学平台。在数值模拟方面,这个科学平台将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将本领域的科学研究结果和方法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模块式的科学研究平台系统。在网络协同实验方面,将采纳美国NEES的思路,并对其改进和提高之后应用于中国。在基础数据方面,将利用最为先进的数据仓储技术,建设一个可以服务于地震工程科学研究的数据平台。最后,文章给出了建设这个科学平台的规划,以及目前的进展和资金支持等情况。  相似文献   

17.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Issues and Alternativ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eismic hazard and risk are two very important concepts in engineering design and other policy considerations. Although seismic hazard and risk have often been used interchangeably, they ar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urthermore, seismic risk is more important in engineering design and other policy considerations.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is an effort by earth scientists to quantify seismic hazard and its associated uncertainty in time and space and to provide seismic hazard estimates for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and other applications. Although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is more a scientific issue, it deserves special attention because of it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 to society. Two approaches,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PSHA) and determin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DSHA), are commonly used for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Although PSHA has been proclaimed as the best approach for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it is scientifically flawed (i.e., the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that PSHA is based on are not valid). Use of PSHA could lead to either unsafe or overly conservative engineering design or public policy, each of which has dire consequences to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 DSHA is a viable approach for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even though it has been labeled as unreliable. The biggest drawback of DSHA is that the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i.e., earthquak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and the associated uncertainty) are often neglected. An alternative,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SHA), utilizes earthquake science and statistics directly and provides a seismic hazard estimate that can be readily used for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and other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8.
台网中心地震前兆数据库的结构及其管理维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网中心地震前兆数据库已运行2年多时间,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在实际使用中,数据库的管理维护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着重介绍了地震前兆数据库的结构及在实际使用中如何对其进行管理维护,并介绍了地震前兆数据库管理人员提供给用户使用前兆数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管道抗震设计规范有关地震作用的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介绍中国、日本、美国、英国、挪威的相关管道抗震规范,阐述了目前管道应变设计和性能设计的理念、方法以及对地震作用输入的要求。通过比较各国管道抗震设计规范,保证震后管道维持其服务功能的抗震设计理念已经得到了全世界范围的认可。现在的管道设计正向性能设计的方向发展,并提出了两级抗震设防的方法。其中,第二级以管道不发生泄漏为抗震设防目标,对管道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道设计需要的地震动和地面永久变形参数也越来越多。在目前管道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存在概率方法和确定性方法这两种方法并举的局面。针对管道的抗液化和滑坡设计,地面永久位移可以利用分解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概率方法得到。针对管道的抗断设计,断层未来位错量的估计方法现在仍以确定性方法为主,概率方法因为断层位错量沿着破裂带的分布较为复杂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Simulation of soil structure interaction problems becomes more and more the focus of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in the last decades in the civil engineering community. In many applications in civil engineering, the Lagrangian formulation is the main approach for soil structure interaction problems. For the last decades, various approach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fluid and structure mechanics, to solve fluid structure interaction problems, including Arbitrary Eulerian Lagrangian (ALE) formulation and meshless methods as Smoothing Particle Hydrodynamics (SPH). These two approaches are more common in fluid mechanics than stru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where the classical Lagrangian formulation is still dominant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e Lagrangian formulation, where the mesh moves with material is mainly used to solve problems in solid mechanics, and civil engineering for soil structure interaction problems. For small deformation, Lagrangian formulation can solve soil structure interface and material boundary accurately; the main limitation of the formulation is high mesh distortion for large deformation and moving structure. One of the commonly used approach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s the ALE formulation which has been used with success in the simulation of fluid structure interaction with large structure motion such as sloshing fuel tank in automotive industry and bird impact in aeronautic industry. In this paper, devoted to ALE formulation for civil engineering problems, the mathematical and numeric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ALE formulation and the contact algorithm are described. In order to validate the ALE algorithms, and prove its ability for civi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we consider two different applications. First we perform the simulation of a shock wave propagation generated by a detonation of an explosive. In the second application, we consider a soil structure coupling problem, using an ALE formulation for the soil which undergoes large mesh deformation, and a Lagrangian formulation for the structure. A contact algorithm is performed at the soil structure interf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