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基于小波与R/S方法的汉江中下游流域降水量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基于汉江中下游流域9个国家气象站1961~2006年的降水数据,综合采用Morlet小波分析、小波分解和R/S分析方法,对流域降水量周期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及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流域年降水量存在5年左右的短周期和10~15年的中长周期;部分气象站可能存在40年左右长周期,需要更长的时间序列验证。基于通过小波分解提取的历史降水量变化趋势,进一步结合R/S分析表明,汉江中下游流域降水量时间序列总体上存在比较明显的赫斯特现象,未来该流域面临较大的防洪压力。  相似文献   

2.
实施流域生态管理的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分布广泛且类型多样,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集中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中下游湿地利用面临的问题,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湿地环境,解决区内上、下游用水的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区域湿地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必要遵循湿地流域分布规律,应用流域生态学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流域生态管理。一方面,要从流域角度处理好几大江湖关系、蓄泄关系、湖垸关系和山湖(河)关系等;另一方面,在流域内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对流域湿地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合理布局和统一规划;同时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长江中下游湿地资源,开拓新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南水北调东中两线不同水文区降水丰枯遭遇性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郑红星  刘昌明 《地理学报》2000,55(5):523-532
南水北调东中两线不同水文区来水的丰枯遭遇性是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据年、季和月三种不同时间尺度的降水系列分别探讨了华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及华北地区与汉江上游来水丰枯的遭遇性。结果表明:不论是华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还是华北地区和汉江上游,其降水丰枯异步频率都略大于丰枯同步频率。在三同步现象中,南北同枯出现的频率较低。就适合调水的4种丰枯遭遇情形统计,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年尺度上的频率总和  相似文献   

4.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2018年建成并实施后,将从丹江口库区引水7.70×108m3,为了研究其对汉江中下游干流河段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采用模糊数学方法,选择汉江中下游5处重要湿地,对工程实施前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汉江中下游湿地面积减小64.8 hm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931×104元。  相似文献   

5.
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郭承录  李发明 《中国沙漠》2010,30(3):608-613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针对目前石羊河的生态现状,分析了流域生态系统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以流域水资源总量16.85亿m3为基础,停止在中下游地区继续超采地下水,重新规划流域的水资源利用与平衡,达到全流域用水的基本平衡,从而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为流域生态环境退化的治理和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50 a来黑河流域水资源问题与流域集成管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基于黑河流域器测水文等资料,分析了近50 a来黑河流域水资源形成区——上游山区水资源变化的历史背景和趋势、平原绿洲-荒漠耗水区3个循环带水资源时空变化及区域耗水特征,以及水资源管理政策变化下的流域中下游水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过程中的水问题,探讨了解决内陆河流域水问题的水资源集成管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对汉江中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探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的影响分值进行了计算,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了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采用指标加权求和法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对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程度为-37.91%~-64.46%,相比调水前,生态环境处于强烈或明显负影响状态;分变量的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水质变量、土壤地质变量、社会生产变量、水生生物变量、水资源变量和气候变量,其中对水质变量、土壤地质变量、社会生产变量和水生生物变量的影响幅度上限均超过了-40%,对水资源变量的影响幅度也超过了-20%,影响较大,而对气象变量的影响幅度几乎为零。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水环境保护--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结合水资源可再生性理论,对陕西关中水环境保护进行研究。采用定量的系统分析方法,建立区域水环境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优化 工业结构优化模型。结果表明,在推荐的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下,既可以保证经济按规划的速度发展,达到总的经济目标,同时又能够满足水环境污染控制的目标,保护水环境,从而实现水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耦合状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人类对流域水土地资源开发强度的不断扩大,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其演化逐步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文章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出发选择了与流域人地系统相关的40项指标,建立了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借助系统理论建立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对1996-2006年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耦合态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996-2006年间,渭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社会发展响应明显,并随经济社会发展而波动,呈现先好转后恶化再好转义恶化的反复波动态势.对渭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度的研究表明,渭河流域耦合度增长很快,并呈现出一种S型规律,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开始时因资源开发需要,流域人地系统的耦合度发展缓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逐步适应,耦合度快速上升,最后受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限制耦合度将接近某一饱和水平.目前,渭河流域已处于过度开发阶段,资源环境危机也已处于潜伏期,若不注意环境保护、过度开发资源,将很快跨越现在的阶段,持续增长的经济水平和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使资源环境系统不堪重负,环境质量不断降低,人地系统关系不断恶化,同时资源环境反馈于社会经济,系统将进入负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10.
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位于非洲东部大裂谷地区,是世界第二深水湖。坦湖流域涉及坦桑尼亚、布隆迪、赞比亚和刚果(金)4个主权国家,是典型的跨界流域,对流域进行有效管理必需经沿岸四国共同协调开展,尤其在流域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坦噶尼喀湖目前水环境质量良好,但受气候变化、外来生物入侵、水土流失加剧以及沿岸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城市建设无序发展带来的点源和面源污染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多重影响。沿岸四国由于历史原因,在渔业资源分配和环境管理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多矛盾和不统一,2008年成立的坦噶尼喀湖流域管理局受四国政府和UNEP等国际组织的支持作为该湖国际性事务的管理机构,主要发挥协调作用推动坦湖流域各国资源利用与环境管理的一体化。在梳理和分析坦噶尼喀湖流域水资源状况及渔业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提出该流域当前资源开发利用与利益冲突的问题,阐述了流域管理合作的发展以及流域管理机构的主要特点和结构,并讨论总结了有关经验和结论。  相似文献   

11.
梁子湖湿地保护与产业发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有轩  刘华  熊汉锋 《湿地科学》2011,9(4):382-386
梁子湖湿地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景观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由于投入资金、管理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问题,如湿地保护的管理权分散、湿地产业粗放发展、功能定位不明确、湿地保护和产业开发的技术水平落后等,致使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分析梁子湖湿地现状的基础上,从发挥宏观政策作用与建立生...  相似文献   

12.
巩灿娟  徐成龙  张晓青 《地理科学》2020,40(11):1930-1939
采用超效率DEA模型、GIS空间分析方法、动态面板的系统GMM估计方法对2010—2017年黄河中下游沿线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黄河中下游沿线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由2010年的0.70波动下降为2017年的0.67,且区域内70%以上的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变动趋势与其一致;② 黄河中下游沿线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呈“U”型区域两侧相对较高,中间区域相对较低的空间分布态势,且空间分布重心始终位于地理重心的北方;③ 环境规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水平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呈显著正向影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城镇化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呈显著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识别流域水资源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结构视角测度黄河流域水足迹变化,进而基于Tapio脱钩模型与Kaya-LMDI分解模型,解析水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并从技术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禀赋效应、城市化效应和人口效应识别水资源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水足迹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农业水足迹占比高达85%,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倒挂问题突出。(2)黄河流域上下游水资源量与水足迹空间分布不匹配,中下游面临更严重水资源约束。(3)水足迹与经济增长关系主要表现为弱脱钩,但2015—2019年各省区开始向强脱钩转变。(4)规模效应、城市化效应和人口效应对水足迹变化起拉动作用,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禀赋效应对水足迹变化起抑制作用,但仍有提升潜力,各省区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为此,需要强化水资源利用技术研发与推广,推动农业集约式发展,提升农业用水效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缓解水资源约束困境,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分别计算了丹江口水库1969-1990年实际下泄流量过程和大坝加高向黄淮海地区调水15×109m3后下泄过程在2020水平年下汉江中下游各点的水位流量过程,比较了两者的水位流量差①,分析了丹江口水库调水对汉江中下游各点水位和流量的影响以及引起的灌溉用水和航运的变化。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调水后,丹江口水库下游各点的多年平均水位、流量将下降,流量过程趋于缓和,洪水流量减少,枯水流量增加;灌溉取水量减少,破坏状况加重,枯水期航运流量增加,但中水期航运时段减少。最后,作者对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承载能力的提高   总被引:16,自引:12,他引:16  
黑河流域中、下游水资源利用矛盾十分尖锐,利益调整也极为复杂,1999年成立了黑河流域管理局,为实现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创造了条件,并在2000年和2001年实施“全线闭口、集中下泄”全流域水资源定量分配。实践证明只要掌握山区水资源动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与退水、从农业节水开发流域水资源潜力,完全可以取得成功。尽管在实施国务院批准的跨省区的分水方案时,还存在诸多困难,但只要加紧采取“保护上游、整治中游、拯救下游”的综合治理、强化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快流域全面节水步伐、加大科技投入等四方面措施,就能突破流域水资源瓶颈障碍,力求不增加流域消耗水量,而达到经济增长,并使流域生态系统逐步走向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李忆春  陈发虎 《山地学报》2001,19(5):465-469
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民勤绿洲面临的严重问题。本文在分析民勤盆地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本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从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发展节水农业生产体系,以及开源调水和减少人口等方面,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变化动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由十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而来水量却连年减少,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平均下降了4~6m。随着大面积发展灌溉农业,排水洗盐改良土壤进程加快,相应地排入塔里木河的咸水也大大增加,塔河下游地下水水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对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变化动态以及来水量、农业灌溉对地下水的分析,也对沙漠化发展和分布对地下水的响应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黑河流域绿洲环境演变因素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9,他引:16  
肖生春  肖洪浪 《中国沙漠》2003,23(4):385-390
根据历史和现代研究资料,系统分析了影响黑河流域绿洲演变的自然和人文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风沙活动及自然灾害等方面,是绿洲演变的大背景。人文因素包括战争、民族习惯与政府政策导向,交通、政治、经济地位,人口压力及资源需求的增长。人文因素是十分错综复杂的,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就愈来愈强烈,而且加剧自然因素的作用程度与范围,甚至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完全可以掩盖自然因素对绿洲的作用。基于上述认识,认为对于整个流域来讲,上、下游应将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作为建设重点,中游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区域,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达到整个流域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渭河流域中下游不仅水资源总量紧缺,而且配置型、工程型、水质型缺水问题突出,实施洪水资源利用在河道减淤和流域防洪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通过分析河道冲淤特性、确定洪灾损失标准、统计堤防建设和使用现状,结合研究区经济发展现状和土地利用特征,采用效益分摊系数法,计算渭河中下游干流洪水资源化综合效益。主要结论:(1)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