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产业集群中企业、网络、制度之间的共同演化机制,揭示了共同演化对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的影响,并通过深入访谈的方法探讨了澄海区玩具产业集群共同演化路径与实质。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是以地方初始条件为基础,企业、网络、制度螺旋式互动反馈、更新、适应而形成循环累积效应的本地化过程,发展路径可分为路径创造、路径发展、路径锁定或新路径创造三阶段,每个阶段各要素作用机制各异,使得产业集群的共同演化过程具有复杂性。澄海玩具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表明,国家多重空间尺度制度变革与地方要素的耦合、地域文化与企业行为和网络关系的互动反馈、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在产业集群的路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传统产业集群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是指大量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企业和支持性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文章认为,传统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发展不仅有利于传统产业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而且能改善地域文化环境,对区域在特定产业竞争优势的增强具有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它也可能降低区域经济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并可能阻碍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因此,地方政府应为集群的健康发展塑造良好的技术和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3.
基于集群理论的产业规划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产业规划在信息网络时代正受到诸多挑战,地方化、信息化正成为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在此思路上,本文试图构建一种新型的产业规划模式——集群理论下的产业规划模式。文章首先分析了传统产业规划的概念、基础理论及其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了集群理论并梳理了其理论要点,同时借鉴国外集群创导理论和一些具体规划范式构建了基于集群理论的产业规划的一般模式,并对该模式实施的误区及其与传统产业规划的区别联系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模式实施的相关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产业集群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系统论述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及思想渊源,说明产业集群在中国的实际应用比理论研究更加扎实,已经取得非常瞩目的成绩,尤其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在区域发展中已成为主导推动力量。近几年,中国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受到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及社会学等专业领域的高度重视,召开了各种类型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出版几十部专著,发表4900多篇论文,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结论认为,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在我国还比较薄弱;按照产业性质可将其分为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资本与技术结合型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创新效应主要表现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知识和技术转移扩散,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种充满活力的区域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李二玲 《地理科学》2020,40(4):617-627
在对农业产业集群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中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四阶段”模型及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并挖掘了“寿光模式”的“集群”本质。结论表明: ① 中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创新发展:首先是从农业产业集聚开始,并经由专业村到产业集群,再到乡村创新极演化; ② 促进农户的企业化演变是农业集群及其创新体系形成的第一步。创建产业网络是农业产业集聚和专业村向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必备步骤,农业创新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农业集群走向成熟; ③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形成演化也经历了这4个阶段。各类各层主体通过知识增长、知识流动和知识采纳提高自己的内生能力和外部契约关系,并通过知识和创新网络实现五大维度上的协同创新,一起促进企业(农户)、产业(网络)、技术、制度和空间“五位一体”的协同演化,是农业集群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6.
基于旅游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及品牌视角对旅游产业集群升级路径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产业集群创新赋予旅游产业集群更多地满足旅游者需求及提升旅游竞争力的能力,为旅游产业集群构建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及旅游集群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打下良好基础;旅游产业集群品牌是提升旅游产业集群整体及相关旅游企业经济效益、推动竞争与合作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路径,是旅游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上海浦东信息产业集群的建设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曾刚  文嫮 《地理学报》2004,59(Z1):59-66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现象,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作者回顾了产业集群的基本内涵和类别,并从水平效应、垂直效应、内部制度环境、外部联系和平等与依赖的权利机构等5个方面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产业集群的内部机理.同时,结合实际调研资料,对上海浦东的信息产业集群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作者认为,浦东信息产业集群具有规模扩张快、外部联系广泛,但内部水平垂直协作薄弱、内部制度环境建设滞后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本地网络联系、激发集体学习、注重外部联系、积极把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构建适宜的区域制度环境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从垂直、水平、制度、外部和权力因子分析了集群的生成、成长和再生现象。笔者认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集群必须与外部的供应商、市场和技术建立系统的联系,多种文化的融合、合理的权力结构、有效的调控手段是集群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制定区域政策时,不能简单地将一地的产业集群政策移植到另外一个区域。此外,不是世界上的所有地区都具备形成产业集群的前提条件;产业集群政策也不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企业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产业集群是对企业创新具有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组织形态。产业集群环境下的协同产品创新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并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效应,促进了企业创新和集群发展。基于产业集群的协同产品创新由于存在密集的物资和信息流通,风险传染的可能性很高。从风险传染的内涵界定出发,在集群协同产品创新的创新链分析基础上,归纳了集群协同产品创新的风险传染条件及规律,描述了单一风险流的风险传染机理与过程,并构建了基于SIR模型的集群协同产品创新单一风险传染的过程模型,据此提出了集群协同产品创新风险免疫策略。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聚不仅仅是一种地理空间邻近现象,更是企业保持不败竞争、区域保证强劲发展优势的重要策略.新野县是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县级地域单元,其棉纺织产业是以传统资源为依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回顾区域发展理论,从产业集群视角对新野县棉纺织产业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壮大对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带来巨大的乘数效应,不仅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工业化质量,而且促进了城乡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扎根理论研究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发现,园区集群化发展需要园区企业有效利用其显性契约、强化关系契约,提升联合规划、联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河西走廊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水平要运用组织生态学中的内外因视角发现问题,使外因为内因变化提供更好的环境;依照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模型,增强企业根植性、创新性和开放性,强化园区企业契约关系,推动集群向创新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俊峰  柏晶菁  王淑婧 《地理科学》2021,41(6):1039-1049
基于专利合作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借助UCINET对安徽高沟镇电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进行量化分析,揭示镇域传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成与演化特征,并运用多维邻近性理论探究其演化机理。研究表明:①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是由网络主体、网络联结和网络结构三大要素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协同发展;② 镇域传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形成时间久,经历了初生期、结成期和发展期3个阶段,创新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联结方式由非正式转向正式、联结强度由弱变强、联结结构由星型转向网状;③ 受地理位置、产业性质及经济基础的限制,地理邻近在镇域传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认知邻近存在滞后性,且其作用发挥一定程度上受到地理邻近制约;由于镇域传统产业集群自我创新能力较弱,创新网络对政府及合作组织的依赖性更强,制度邻近及组织邻近作用有待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13.
资源型经济转型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掣肘和关键突破口,同时先进制造业集群已成为提升全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区域根基。本文主要结合德国德累斯顿区域和美国阿克伦城市群从锈带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剖析其资源型经济转型及集群化高质量发展的共性路径特征,总结其经验启示。研究发现,区域发展过程是路径创造与演化的过程,德累斯顿区域和阿克伦城市群均持续专注于一到两项界限分明的科技创新建立区域转型发展的磁极,本地蜂鸣与全球网络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是转型发展的主导力量;采用以主体多元化、领域跨界化、结构扁平化、组织开放化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化创新组织模式,有效推动形成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空间组织形态兼顾本区域的地理空间集聚和跨区域的集群间协作;集群组织等网络化协作组织在促进本地技术创新网络、跨区域协同合作网络以及本地-全球互动网络构建和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织网人”作用。建议我国资源型经济区域全面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集群策动战略,专注于一到两项界限分明的科技创新,以本地根植性为聚集核,以培育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为导向,制定区域经济转型与集群化高质量发展的完整路径,同时加快建立集群组织、联盟组织等网络化协作组织,通过其“织网人”和“粘合剂”作用推动构建本地技术创新网络和全球协同创新网络,推进区域发展路径的演化与转型。  相似文献   

14.
陈嘉  韦素琼  李锋 《热带地理》2021,41(2):364-373
结合实地调研与半结构访谈法,从集群演化生命周期视角出发,建立“路径-网络-制度”演化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比两种不同类型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路径与特征,探究其共位发展的演化过程,并探讨形成“共位集群”的潜力与发展路径。结果表明:1)漳平永福高山茶集群作为外资驱动型集群,其发展显示出较强的“初动能”与正式制度依赖性,在台资驱动下经历两端在外、原生路径移植的萌芽期,叠加多级政策外力进入成长期,并逐步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径突破,其间伴随由原生关系网络转向本地生产网络,逐步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演化过程,但其本地溢出效应有限且存在用地资源限制等路径锁定风险因素;2)作为本地内生型集群,漳平水仙茶产业集群具备更强的“能动性”与社会制度依赖性,在原有历史积淀及地区禀赋基础上萌芽,通过政府扶持实现路径修复,逐步恢复由地方关系网络主导的集群生产网络而进入成长期,初步形成专业化分工格局,成熟的产业氛围及较强的地方根植性使得集群创新网络已初现雏形,但因企业规模有限、外部力量不足等限制存在路径锁定风险;3)集群的共位发展可辅助消除路径锁定风险,而两者由萌芽阶段的独立共生,演化至成长阶段前期的共位竞争,并最终形成共位竞合关系,表明其具备形成“共位集群”的发展潜力与潜在路径。由此,推动地区农业“共位集群”的发展,地区正式制度安排是关键推力,而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与农户组织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具有地理上的聚集性、社会文化和环境的根植性、产业的同质性和关联性、生产经营的专业性和竞合性,这些特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竞争优势的来源.从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性出发,分析了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集聚效应、灵活专业化生产、集群式创新、竞合机制与路径依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概念理解的若干误区评析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文章针对在我国学术研究和媒体报道中关于产业集群概念理解中的一些误区进行评析。其误区主要是:(1)把产业集群等同于专业化城市;(2)把产业集群等同于产业部门或特色产业;(3)把产业集群等同于产业的投入产出链;(4)把产业集群等同于企业的地理邻近。文章指出,产业集群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信息技术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地方化现象,是与产业区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等新区域主义学说联系在一起的。通过集群政策促进地方产业升级,首先需要地方政府准确理解产业集群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7.
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及其就业变化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董丽晶  张平宇 《地理科学》2008,28(2):162-168
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是区域经济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其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章在深入分析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变化两者互动关系的基础上,以典型的老工业城市沈阳市为例,探讨了沈阳市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产业升级、产业替代和产业融合,对城市就业结构、就业制度以及就业文化方面的影响。最后总结了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变化的特征,讨论了沈阳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促进就业的对策措施,以此为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郝均  曾刚  赵建吉  胡志强 《地理研究》2020,39(3):601-610
技术关联对地区产业创新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演化经济地理学认知邻近的视角出发,借助中部地区制造业企业数据和专利数据,运用技术关联分析方法,探究制造业四位数行业技术关联对产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关联对创新能力较弱的中部地区产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强;对于资源型产业集中、经济发展前景不佳的山西省而言,技术关联的作用并不显著;技术关联对其他五省制造业创新具有正向作用,呈现中间强南北弱的空间格局;从产业门类看,技术关联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创新促进作用最强,劳动密集型产业次之,资源密集型产业靠后,资本密集型产业最弱。  相似文献   

19.
苗长虹 《地理学报》2006,61(4):425-434
以产业区理论、管制理论和全球生产网络理论为基础,以学习创新为核心,构建了一个融生产体系与社会生产体制、制度与协调机制、地方生产网络、全球生产网络“四位一体”的学习型产业区分析框架;运用该框架,以河南许昌发制品产业集群为案例,研究了全球-地方网络联结的方式、动态及其对技术学习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全球与地方生产网络的建构和有机联结,传统产业集群的技术学习是可以从“低端道路”迈向“高端道路”的,发展学习型产业区应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一项重大战略和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